天水:古漢水源頭

天水:古漢水源頭

天水:古漢水源頭

天水:古漢水源頭

天水齊壽山

天水:古漢水源頭

“天水家馬鼎”銘文揭示了齊壽山、西漢水和天水地名之間的聯繫。

出天水市區向西南三十公里,蜿蜒延伸的山巒自西向東逶迤而去。山與山的窄縫間,一座山巒突崛而起。這就是兩千多年前《山海經》和《尚書·禹貢》不厭其煩提及的西部名山嶓冢山,古人還稱之為崦嵫山,現在天水人也稱其為齊壽山。

中國有兩座嶓冢山,一座是天水嶓冢山,還有一座在它的東南方向——陝西寧強縣境內。根據已知資料,兩座嶓冢山都是漢水發源地,所不同的是寧強境內的嶓冢山是現在漢江發源地,天水嶓冢山是古漢水源頭。

莽莽大秦嶺自甘南臨潭白石山崑崙山,逶迤東進,一路上高峰林立,山嶺蜂擁、鳥途難通,到了天水境內朱圉山到嶓冢山一帶,盈天峰嶺竟突然間降低腰身,在這條橫亙中國內陸腹地中央的巨大山嶺讓出一條可供人馬通行、南北山水交融的自然通道來。從嶓冢山山脊向南一步,叢林裡滲出的涓涓細流匯聚成河,經嘉陵江匯入長江;而轉身向北,縱橫交織的溝壑流出的大小河流經由渭河,都化作了黃河的朵朵浪花。

酈道元之前,可供我們認識中國境內山川水系的地理學著,只有先秦時期的《山海經》《尚書·禹貢》。時越兩三千年,當代學者發現,這兩部至今被視為中國古代地理學誕生之前千古奇書的著作所描述的中國山河格局,依然沒有太大改變。

《山海經》和《尚書·禹貢》在記述漢水時,都將其源頭指向嶓冢山。《山海經》以華山為原點,在指認漢水源頭時說:“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漢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沔;囂水出焉,北流注於湯水。其上多桃枝鉤端,獸多犀兕熊羆,鳥多白翰赤。”《尚書·禹貢》在敘說大禹疏導九州之內九條江河時也說:“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於大別,南入於江。東,匯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於海。”

這裡的沔水和漾水,都指古漢水上源。《山海經》和《禹貢》時代,東西漢水還沒有分流,說古漢水發源於又名崦嵫山、齊壽山、兌山的天水嶓冢山,大概沒有異議。為了實證古人說法,有人還列舉現在發源於嶓冢山的西漢水朝南進入甘肅成縣和康縣時叫犀牛江,正好印證《山海經》所言嶓冢山和古漢水一帶“獸多犀牛”的說法。然而到了東漢,《漢書·地理志》已經出現了東西漢水分流的記述。班固說,《禹貢》所記載的嶓冢山,是西漢水發源地。西漢水從王莽時期天水郡西縣(治所在今甘肅禮縣紅河一帶)向南流入當時為廣漢郡所轄的陝西略陽白水江,然後向東南在現重慶境內古江州匯入長江。班固所描述的西漢水流向,幾乎與現在毫釐不差。

西漢水上游,是大秦帝國創建者秦先祖的故園。

先秦時中國疆域並不遼闊,從坐擁關中的西周京畿逆渭河翻過隴山,嶓冢山所在的天水境內是西部戎狄戰馬馳騁的西周邊陲。在當時人們對大自然僅有的認知中,又名崦嵫山的天水嶓冢山已經是天之盡頭、地之邊緣了。所以公元前11世紀末,周武王滅紂後將忠於殷紂王的殷商同宗黨羽、秦先祖嬴人安插到西漢水和渭河上游天水境內替周天子守衛西部邊疆,既是一種懲罰,也可以看做是已經開始遵從禮儀治國的周人對曾經的殷商貴族——嬴人顏面的保全。不過,在嬴人舉族西遷之前的帝堯時代,帝堯為製作曆法,曾經向東南西北四個邊疆地區派出過4位觀測日升日落、天象四時變化的測日官,嬴秦先祖和仲作為派往西部的測日官員,曾經到達過嶓冢山。大約由於和仲發現從東方升起的太陽在天空運行一天後落入嶓冢山(崦嵫山)茫茫山嶺後,一天就結束了,所以先秦時代嶓冢山也被認為是日落之山。

這種觀點甚至在秦漢時期仍然頗為流行,因為司馬遷在《史記》裡也遵從了這種觀念:“日出東南隅,日落崦嵫山。”到了東漢,班固在解釋《禹貢》所說的嶓冢山和司馬遷《史記》裡的崦嵫山時,也明確說嶓冢山還有一個名字叫崦嵫山。

在古人的天文認識中,崦嵫山(嶓冢山)是太陽神的家園、太陽的老巢。每天清晨,太陽神羲和駕馭六條龍拉載的太陽神車從東海之濱啟程,自東向西在天庭運行一天後沉入有浩若天河般的西漢水湧出的崦嵫山,這一天也就結束了。以至於屈原在抒發其壯志未酬的渴望時,也將古漢水發源地崦嵫山看做是日落之山:“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這也是古人將漢水之意引申為“天漢之水”又一緣由所在。

著名學者趙逵夫一篇題為《漢水·天漢·天水》的文章,專門論述古漢水與嶓冢山、西漢水,以及漢水之所以被稱作天漢之水、天水一名的由來。

趙先生首先從20世紀70年代和近年相繼出土於西漢水岸邊甘肅禮縣永興鄉蒙張村、文家村的兩件青銅器銘文入手,發現“天水”作為地名,早在兩千多年前已經確之鑿鑿地被銘刻在曾經與古漢水相連的西漢水上游這兩件秦先祖使用過的“天水家馬鼎”上。

接下來,趙逵夫先生根據包括《禹貢》在內的歷代典籍得出結論:“‘天水’是漢代以前漢水(今之西漢水、東漢水的合流)的發源地。‘天水’之得名,同其地在漢水上游有關。原因是從山東半島遷徙到天水的秦先民,最早居在嶓冢山所在的漢水上游。

這個早年曾經瀕臨大海生活的部族在思念家鄉時凝望夜空,將天空呈現的如江流湧動的銀白色光帶也稱作“漢”。後來,“漢”或“雲漢”“天漢”成了銀河的通稱,“漢”既指天上的雲漢、天漢,也指發源於嶓冢山、哺育了秦人童年的那條大水,因而人們因為“漢”也有“天漢”之意,便將漢水發源地命名為“天水”。

據此想象,在秦人剛剛遷徙到西漢水上游的年代,嶓冢山應該有一條激流奔湧、江水浩蕩的河流從嶓冢山山腳下縱橫交錯的溝壑湧出,然後一路開山劈道,逶迤南下,並在秦嶺巴山之間聚集起萬千河流,成就了一條奔騰不息的古老江流——古漢水。

因此,東晉《華陽國志·漢中志》才說:“漢有二源,東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禹貢》流漾為漢是也。西源出隴西嶓冢山,會白水,經葭萌,入漢。始源曰沔,故曰‘漢沔’。”這裡的古漢水東源,是指現在漢江源頭——自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大安鎮烈金壩附近漢王山(後來也叫嶓冢山)湧出的一股清流。不過,在包括《華陽國志·漢中志》在內的古代典籍中,漢江在它現在的上源寧強境內還不叫漢江,而被稱作漾水,在勉縣又被叫作沔水。

對於西漢水與東漢水分流的時間,至今說法不一。有觀點認為在漢代,有人說在南朝時期,但對於東西漢水分流地點應在寧強縣陽平關關城與代家壩一帶看法卻基本一致。

歷史上最早提出漢水有東西漢水之說的,是班固《漢書·地理志》,隨後東晉常醵的《華陽國志·漢中志》也說漢水有兩個源頭。到了北魏時期,酈道元《水經注》更為詳盡地指出,是陝西寧強縣陽平關和代家壩之間的潛溪河,讓東漢水與西漢水相互溝通。但真正為古漢水東西相通提供科學考據,還是在20世紀50年代。

1953年12月,寶成鐵路地質勘察工作者在勘查略陽至寧強地質構造時發現,從寶成鐵路必經的三國古戰場陽平關關城向東,經東漢水發源地大安鎮到寧強縣城之間代家壩一帶地下,埋藏有大量鵝卵石、卵石層和沙礫層。根據打孔勘探實物及對陽平關與代家壩之間地形地貌觀察,地質工作者得出結論:這一帶是一處古河床。在並不遙遠的地質年代,已經和嘉陵江挽手南下巴山,流入四川的西漢水和嘉陵江原來極有可能就是從這裡向東,匯入現在的漢江的。專注於古漢水兩源同流——即古漢水有天水嶓冢山和寧強嶓冢山兩個源頭的專家,對東西漢水分流的探討至今還在繼續。

一位叫秦州雁的作者在題為《漢水與天水、嘉陵江的古今地理關係》的文章裡說,發生於西漢時期的大地震讓原本與東漢水一脈相承的西漢水(包括嘉陵江)改道南下,進入四川廣元,成為嘉陵江水系的一條支流。支持這種觀點的依據,是西漢時期甘肅隴南一帶的確發生過一次大地震。

天搖地動,山崩地裂,山川移位,江河改道。這場在《漢書·五行志》和《漢書·高後紀》裡都有記載的大地震,發生在公元前186年2月。《漢書·高後紀》說:“高後二年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殺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漢書·五行志》也記述說:“武都道山崩,死亡760人。”有關專家認為,這次武都道大地震震中在西漢水流經並與嘉陵江流經的陝西略陽接壤的甘肅成縣,震級在7級以上——一場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破壞程度絕不亞於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超強地震,讓一條本來就在至今地質運動異常活躍的秦嶺斷裂帶中奔流的河流改道,並非不可能。

秦州雁還根據《方域攬勝》記載和顏師古註釋,以及他掌握的考察數據寫道:“在古漢水上下游還未中斷的西漢之前,位於寧強縣陽平關鎮與四川省廣元市之間的朝天嶺(《水經》中的‘岡山’)阻擋南北水流,使流經甘肅隴南的白龍江、犀牛江、青泥河等河流與陝南陽平關鎮以北的故道水(今嘉陵江上游)所有河流幾乎全部匯入東流而去的古漢水河道,使關城的潛溪河河道連通東西漢水,又在略陽縣西北的(今嘉陵江)河道,江水壅塞而形成高峽平湖的‘天池大澤’。由於‘天池大澤’的存在,寧強縣與略陽縣地勢比較低的一些地段被淹沒在古河道下。結合漢水與東西漢水的地名演變可知,這裡曾經發生過河流襲奪現象,原有的漢水河道因為外力影響而中斷了,原本屬於漢水中游的地段變成了流程變化以後的新河道的上段。”

實地考察發現,大安鎮、烈金壩到寧強縣城之間是一道自北向南,平緩低矮的丘崗——如果不是劇烈地質運動讓新崛起的高地將東西漢水分流,長江兩大支流嘉陵江和漢江之間的分水嶺怎麼會如此低矮平緩呢?誰都知道漢江盆地是漢江江水衝擊的產物。然而,從現在漢江源頭大安鎮到漢中盆地西部邊緣勉縣區區不過幾十公里,這時的漢江還是家有兒女初長成,剛剛起步,漢江要形成大江大河所擁有的“江漢浮浮,武夫滔滔”浩然之勢,尚需走更多的路、接納更多江流才能完成。那麼,是什麼力量在秦嶺巴山之間拓展出東西長116公里,南北寬5-25公里的巨大盆地的呢?

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在更遠的地質年代,由於一條自西向東滾滾而來的巨大江流經年不斷的衝擊,才創造了這個陝南秦巴山區唯一的平坦富庶之地。歷史上,擁有如此巨大能量的河流,唯有東西漢水尚未分流之前的古漢江。

完全可以想象,兩千多年前那場大地震發生之前,在略陽兩河口接納了嘉陵江的西漢水以更加洶湧澎湃之勢滾滾南下。洶湧的激流到陽平關,被壁立而起的大巴山迎面攔截,被迫轉向東流,並在金烈壩再次接納另一個源頭誕生江水後以排山倒海之勢在秦嶺與巴山斷裂帶之間滾滾東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造山運動中遺留在秦嶺——巴山之間的斷層、裂隙、溝壑、窪地,被西漢水帶來的泥沙等沉積物埋葬、填平,一塊平坦肥沃的沖積平原由此誕生。

地球上所有沖積平原和盆地都是這樣形成的,漢中盆地不會例外。

一條江河多個源頭在世界河流史上並不罕見,更何況對於現在漢江源頭(也就是東漢水),歷來就有嶓冢山、玉帶河、沮水三源同流之說。直到2011年10月,西安召開的長江水利委員會普查辦河源考證座談會上,專家才最終確定將陝西省寧強縣大安鎮漢王山確定為漢江源頭。

即便如此,也不妨礙古漢水有兩個源頭的歷史。關於這一點歷史地名也提供了同樣的信息,在東西漢水發源地天水和寧強兩座嶓冢山附近,同時有兩個叫漢源鎮的地方,一個是緊鄰西漢水源頭的甘肅省西和縣縣城所在地,另一個是寧強縣縣城所在地。

這不是巧合,而是古漢水留下的歷史胎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