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黃聖依和安迪的相處模式讓人覺得有疏離感?

在新一季《媽媽是超人》節目中,最受觀眾吐槽的就是“黑洞媽媽”黃聖依了!許多網友評論,看黃聖依和安迪相處真是滿屏的尷尬啊!

為什麼黃聖依和安迪的相處模式讓人覺得有疏離感?

小美總結了一下,為啥黃聖依也很愛安迪,卻依舊帶著濃濃的疏離感呢?下面我們來回顧一下這些綜藝裡的橋段。

最開始是安迪下車見到媽媽的時候,那時安迪的手好像是被車門夾到了,小傢伙一直看著自己的手,連說了兩次“我的手”“我的手”,但都被媽媽忽略掉了。

為什麼黃聖依和安迪的相處模式讓人覺得有疏離感?

媽媽一直在按照自己的節奏問“累不累”“我給你準備了吃的”。

為什麼黃聖依和安迪的相處模式讓人覺得有疏離感?

之後是媽媽看見水龍頭的水流一直很小,在糾結應該怎麼處理。

安迪看到媽媽的髮箍,就開心地問:“媽媽,這不是你的嗎?”

為什麼黃聖依和安迪的相處模式讓人覺得有疏離感?

還獻寶式的把髮箍戴在自己的頭上,對著鏡子做鬼臉,想讓媽媽看看他。

可是媽媽還是沉浸在自己的節奏裡,無視安迪的話,繼續想著水流為什麼這麼小。

為什麼黃聖依和安迪的相處模式讓人覺得有疏離感?

比較典型的一次是在媽媽給安迪做小米粥的時候,安迪可能是一個人等得有點無聊,就拿了一個玩具過來,把玩具頂在頭上,興致勃勃地跟媽媽說:“媽媽,你看我。”

為什麼黃聖依和安迪的相處模式讓人覺得有疏離感?

媽媽很敷衍地看了一眼孩子,繼續觀察著小米粥。

安迪發現自己沒有得到回應,繼續說了幾次“媽媽看我”,還走到前面去拍了拍媽媽,然而媽媽還是沒有領會到其中的意圖。

最後安迪失落地拿著玩偶離開廚房,小小的人兒,在那麼大的房子裡顯得特別孤單。

為什麼黃聖依和安迪的相處模式讓人覺得有疏離感?

看完這幾個橋段,不少人都會有一種黃聖依跟兒子不太熟的感覺。

造成這種疏離感的原因,跟媽媽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還沒有學會如何去跟安迪相處,給安迪的是“無關反應型”回應有不小的關係。

當安迪把玩偶頂在頭上興奮地想讓媽媽看的時候,媽媽如果笑著說一句“好萌啊”,這就可以算做是一個正向的積極的回應。

媽媽如果一句“玩偶應該等會玩兒,因為咱們要吃飯了”,那麼這個可以算做一個負向的回應。

無論正向負向,至少媽媽眼睛裡是看到了孩子的。

但如果媽媽始終不看孩子,自顧自忙自己的事情,給孩子的回應與孩子所表達的意思和內容並沒有什麼太大關聯,那孩子就很容易有被無視的感覺。

有句話說“愛的反義詞不是恨,而是遺忘和忽略”,就類似這個意思。

孩子的安全感,是需要父母不斷地反覆地確認才會堅固的。

當他無論說什麼,父母都是一種冷漠敷衍的態度,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沒什麼存在感的,自己是不被愛的。

用心理學的詞彙講,就叫做“存在性焦慮”,對孩子來說,被父母無視的感覺,是約等於被拋棄的,對他們來說無比恐怖。

偶爾的幾次被父母忽略,也許沒什麼關係,但經常性的被父母給予無關反應的回應,對孩子們心靈的傷害會非常大。

蘇珊·福沃德在《中毒的愛》一書中,也表示了“滿足孩子對於愛、關心、溫情的需要”是每位家長都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為什麼黃聖依和安迪的相處模式讓人覺得有疏離感?

龍應臺在她那本《孩子,你慢慢來》中,描述過4歲的安安在感到自己被無視時候的反應。

那時候弟弟剛剛出生,一些養育過兩個以上孩子的父母們過來慶賀,通常會帶兩份禮物過來,給新生兒一份,給安安一份。

一些不曾做過父母或者只有獨生兒女的父母們,就只會帶一份給嬰兒精心準備的禮物。

他們一進門就會走向嬰兒床,熱烈地讚賞小嬰兒“看那睫毛,多長多濃密。”“一生下來就這麼多頭髮,多柔軟。”“看那小手,肥肥短短可愛死了。”

老大安安遠遠看著,聽著客人們對新生的弟弟的讚美,給弟弟送上各種禮物,看他們輪流抱著弟弟,自己卻絲毫沒有被注意到。

等客人走了,他就跑到小椅子上,困惑地對著鏡子裡的自己不停地看。

“媽媽,我的睫毛不長嗎?”“媽媽,我頭髮不軟嗎?”“我的手不可愛嗎?”

為什麼黃聖依和安迪的相處模式讓人覺得有疏離感?

這只是被客人們無視的小孩,他已經感受到了失落、孤單並且開始了嫉妒和自我否定。

如果是被父母無視的小孩呢?他要怎麼樣才能認可自己,找到自己?

我們都說“人微言輕”,其實反過來也一樣。

“言輕”,也就是自己說的話、做的事情,都不被重視的時候,自然也會認為自己是“人微”的,自己是沒有什麼話語權和被愛的權利的。

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小孩,往往容易缺乏自信心,很難安靜地獨處,並且會很難與他人開展一段正常的親密關係。對孩子的未來,甚至孩子以後的家庭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