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聖寺”地名由700年前廟名得來的,前身為元代“普淨禪院”

2,大聖寺地名原來是由700年前廟名得來的,原先該廟為元代“普淨禪院”

《避難修寺顧邦憲》

大聖寺,又名大聖教寺,舊址在現上海浦東新區張江鎮(原孫橋鎮)中心村顧家村民小組境內。據清光緒《川沙廳志》記載,該寺在南宋紹興年間(1131-1149年)由一個名叫思修的方丈所建,初名“普淨禪院”。南宋隆興二年(1164年),普淨禪院的當家和尚曾上書請求朝廷撥款修繕。而南宋王朝偏安江南,當官的盡情享樂,歌舞昇平,無暇顧及民生,把修繕寺廟的奏請早已忘在一邊,所以也就不了了之。就在此時,北方蒙古族首領揮師大舉南侵,江南陷於戰亂之中,普淨禪院亦在兵燹中成了堆廢墟。2,“大聖寺”地名由700年前廟名得來的,前身為元代“普淨禪院”

元末至正年間(1341-1368年)棄官避居於普淨禪院附近的原當山孤峰提點(官名)顧邦憲,捐資重修禪院,並將其改名為“大聖教寺”。據傳當時孫橋的“大聖寺”與南匯的沙陀廟、黃樓的杜浦亭廟在同一條海岸線上。自普淨禪院改名為大聖教寺後,大聖寺又逐漸成了寺院附近一帶村落的地名。大聖寺作為地名,距今已有近700年的歷史。

【顧邦憲,字志德。元朝時為當山孤峰提點。承差海道運糧,遭颶風漂散。懼失誤之罪,時元政府欲墜,遂棄官,攜子善才遁跡海濱,築廬於橫沔東偏(今川沙孫橋鄉)。晚年捐建大聖教寺,披緇削髮,終老其中。子孫蕃衍寺側。】

捐資重修大聖寺的顧邦憲,元代人,原籍不祥,字志德,儒生,曾官任當山孤峰提點。有一次,他奉命走海道押運皇糧,不幸遭遇颶風,船隊漂散,皇糧丟失。因懼怕朝廷追究失職之罪,顧幫憲棄官攜家眷逃到當年還是海濱的橫沔港東側避難。其時,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元朝政權已相當不穩,朝廷無暇深究顧運糧失職之事。過了一段時間,顧邦憲見無人前來追究,就在此買地造屋定居下來。顧邦憲避難期間,見附近的普淨禪院破敗不堪,聯想起自己的不幸遭遇,不禁感慨萬千。也許是出於行善積德彌補以往過失的動機,他拿出了大部分積蓄,捐資重修了普淨禪院,並將其改名為“大聖教寺”。寺院重修後,顧邦憲經常去寺院內誦讀佛經,與住持和尚切磋佛學,後來乾脆移居寺內,不問凡塵俗事。數年後,他在寺內落髮為僧,與青燈黃卷為伴,終老一生。

2,“大聖寺”地名由700年前廟名得來的,前身為元代“普淨禪院”

在顧邦憲重修禪院後的數百年間,因戰亂等原因,大聖寺屢遭毀壞。每次被毀後,大多由顧幫憲的後代出資或出面募資重修。解放前及20世紀50年代初的大聖寺,香火頗旺,每逢初一月半及農曆節慶日,四鄉八鄰的佛教信徒紛紛來到寺內焚香跪拜,祈求神靈賜福。“文化大革命”初期“破四舊”中,大聖寺殿宇大部分被毀,僅剩6間廂房和銀杏樹一棵。如今,大聖寺被毀雖已40多年,但它作為地名仍沿用至今。2,“大聖寺”地名由700年前廟名得來的,前身為元代“普淨禪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