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平章政事兼觀察使,相當於現在什麼的官?

錢用草袋裝89時尚

題主之問略有小誤,即平章政事是元代的說法,唐代的說法是平章事。

所謂平章事,其全稱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是唐代和宋代的宰相。《文獻通考·職官三》有記載:“貞觀八年,僕射李靖以疾辭位,詔疾小瘳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而平章事之名蓋始起於此。”也就是說,最早設立平章事的皇帝是唐太宗,而第一個任此職的是李靖。

中書和門下是中書省和門下省的簡稱,它們和尚書省一起並稱為三省。三省長官分別為中書令、侍中和尚書左右僕射,他們同為宰相。

所謂平章,有評議辨別的意思,引申為決斷處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意思,那就是會同中書省和門下事協商決斷處理政務,實際上也就是與三省首長一起併為宰相。這也說明,唐朝時的宰相非止一人,而是多人。

到了元代,中書省的首長仍為中書令,是事實上的宰相;其下另設平章政事,作為其副手,相當於副宰相。

再說觀察使。觀察使為唐代官職,又稱觀察處置使。唐代地方的最高機構為道,相當於今天的省,每道首長為節度使。最初,觀察使次於節度使,唐朝中葉以後,觀察使大多由節度使兼任,凡軍政財稅民政均由其掌控,權力甚大。

綜上,唐代的平章事兼觀察使,相當於國務總理兼某省一把手。這種情況在當今幾乎不可能,但在唐代卻很正常。其實,平章事多為榮譽性加銜的,真正職務還是觀察使。


聶作平

唐朝的平章政事兼觀察使,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兼省委書記。


先來看平章政事。唐朝平章政事,官名,官階一般為正三品。說平章政事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它是個什麼官,但說通俗一點,說宰相,就很熟悉了。既然是宰相,為何又會有平章政事這一名稱呢?這與唐朝統治者的管理跟分權制衡有關。

唐代初期,統治者為了避免權力過於集中,因此不再將重權授予三省長官,而是委派其他重職官員參與國家政事商議,久而久之,三省長官只存在虛名,參與議事的官員成為實際上的宰相。

此後,唐朝統治者大都沿用這一制度,因此唐代宰相的名稱多達四十餘個之,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稱號,可由皇帝憑個人喜好任意指定,而平章政事正是其中一種,此外還有參知政事、兼知政事、參與朝政、專典機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等。

再看觀察使。觀察使全稱為觀察處置使,是唐代後期才出現的地方軍政長官,擔負著監察州縣的職責,由中央不定期派出,與節度使相比權力要小,一般為在京的正四品官員,相當於外出的三品官員。
唐朝前中期也有觀察使,不過那個時候其名稱是臨時確定的,有巡察使、按察使採訪處置使等稱號,並沒有定規。觀察使因為其性質跟職責,在有力維護皇權、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監督控制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馨兒說歷史

唐朝以尚書、中書、門下三省長官為宰相,因官高權重,不常設置,選任其他官員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名,簡稱"同平章事",同參國事。唐睿宗時又有平章軍國重事之稱


吾似楊過

說起唐朝,有一個官職大家一定不會陌生,那就是節度使。臭名昭著的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安祿山,就是節度使出身。這在當時是地方高級軍政長官,相當於今天的軍區司令員。所以禍亂必有因,還是權力太大了。

平章政事,在唐朝是為分權節制三省長官,而設立的官職之一,有宰相之聲,也即今天的國務總理;觀察使,是地方軍政長官,級別低於節度使,相當於師級類幹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