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引領經濟特區改革發展

党旗引领经济特区改革发展

深南路是深圳發展的縮影,改革開放之初,這裡大部分還是荒地,如今這裡已經成為高樓林立、生態優美的現代化商業區。

開欄的話:

潮起東方,波瀾壯闊四十年;接續奮鬥,揚帆激盪新時代。40年前,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這場偉大革命,從此中國的面貌煥然一新。乘著新時代的浩蕩東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激盪百年的民族復興偉大夢想必將在改革開放新進程中得以實現。即日起,中國紀檢監察報開設“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專欄,推出一批代表改革開放標誌性意義的老典型和體現新時代改革特色的新典型,生動展示改革開放的奮鬥歷程和偉大成就,敬請關注。

40年改革發展,40年滄桑鉅變。

從1980年特區成立時的2.7億元到2017年的2.24萬億元,改革開放以來,深圳GDP以年均23%的增速,躋身全球城市30強,萬元GDP能耗、水耗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3和1/8,不僅創造了世界工業化、現代化和城市化發展史上的奇蹟,更實現了速度與質量、發展與美麗的共贏。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蓮花山上,鄧小平同志銅像前,憑欄眺望,眼前的深圳,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天際線如音符般躍動。

從“一個邊陲小鎮”到“變成這麼一個了不起的城市”,這是深圳用不到40年時間交出的優異答卷。

高擎鮮紅黨旗,引領特區發展。

深圳經濟特區取得的發展奇蹟,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個偉大創舉,向全世界生動展示了社會主義中國的勃勃生機和光明前景!

衝在最前列,率先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後最早的“萬元戶村”,深圳市羅湖區漁民村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精彩縮影。

“要致富,跟幹部”,漁民村村史中每一個發展節點都會看到一個共同的名字——共產黨。村口的百米村史長廊,“水草寮棚”“海上飄零”“翻身解放”“春到漁村”等青銅浮雕,更是生動地記錄著這個小漁村幾十年來由貧到富,再到幸福起來的歷史。

77歲的村黨支部原副書記鄧志標憶起當年習近平總書記到漁民村視察的情景仍然激動不已:“我說‘感謝共產黨’,總書記笑著說‘感謝改革開放’,我接了一句‘是啊,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漁民村的今天’。”

感謝共產黨,感謝改革開放。

總書記與一位老支書的對話,道出了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真諦。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

作為改革開放前沿,深圳始終牢記使命,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政績,確保黨始終成為特區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始終堅持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富民之路。

全面小康,發展是硬道理,黨的領導是根本保證。把方向、謀全局、提戰略、定政策、促改革……改革開放以來,深圳不斷創新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為發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

華為總裁任正非說,“我們是靠一份紅頭文件起家的。”

正是市委市政府1987年力排眾議出臺《關於鼓勵科技人員興辦民間科技企業的暫行規定》,點燃了無數懷揣夢想的科技人員的創業激情。創新成為深圳新的經濟動力。

取消荔枝節,改辦高交會,1999年,市委市政府啟動經濟轉型的一個舉動,為馬化騰解決了第一筆220萬美元的投資,如今的騰訊市值已過5000億美元。

黨的十八大後,深圳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做好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等各項工作,推動經濟運行在高位上實現“穩中有進、穩中提質”。

發展為民,發展惠民。僅近5年,深圳對重點民生領域投入高達8700多億元,年均增長25.6%。

全面小康,不讓一個困難群眾掉隊。改革開放以來,深圳共承擔全國6省(市、區)34個縣(市、區)的對口支援、扶貧協作和對口幫扶任務,為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特區力量”。

奮進新時代,堅定不移把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4月24日,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黨工委、紀工委揭牌。幾乎同一時間,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公佈了今年第一季度的經濟數據:新增註冊企業5586家,新增註冊資本1611.87億元;累計註冊企業16.86萬家,註冊資本9.59萬億元。

如何實現一年一個樣,在一張白紙上畫出最美、最好的圖畫?

深圳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決把改革進行到底,全面對標全球最高標準,聚焦要事難事攻堅突破,全力開拓特區發展新局面。

回首來路,實幹興邦。

1979年,蛇口一聲“開山炮”吹響改革開放號角。為加快蛇口建設,時任建設指揮部總指揮袁庚頂著被扣帽子的風險實行定額超產獎勵制度,打破大鍋飯。

改革未有窮期,創新永無止境。

進入新時代,深圳積極承接中央和省改革試點任務,商事制度改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等工作成為全國樣板。同時,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區放權、投融資體制、土地管理制度、國資國企、住房保障、教育醫療、社會組織等領域改革也走在了前列……

前海,特區中的特區,改革開放的新高地。近年來,前海搶抓國家“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機遇,在制度創新、新城建設等方面實現鉅變。切實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在粵港澳合作框架下推進深港、深澳更緊密合作,“深港通”正式開通,“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成為深港合作新平臺,形成了以前海開發開放為重點的全面開放格局。

踏上新徵程,深圳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把特區“金字招牌”舉得更高、擦得更亮!

黨旗高飄揚,打造彰顯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純潔性的精彩樣本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

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先行地,深圳承擔著完成改革開放任務、維護黨的形象和抵禦消極腐敗現象三重任務。從經濟特區建立伊始,深圳市委就把管黨治黨、帶好隊伍作為首要任務來抓。

梳理深圳經濟特區的改革歷程不難發現,特區黨的建設始終與特區發展進程緊密結合。

築牢“政治靈魂”。從改革之初的“整黨”活動,到紮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全市黨員“四個意識”明顯增強……

把住選人用人這個關口。1981年,面向全國招聘幹部;1991年,從應屆大中專畢業生中招考公務員;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拓寬用人視野,出臺人才條例……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大力推進社區黨組織標準化建設,制定實施城市基層黨建“標準+”模式,破解各領域基層黨建整體性、協同性、互動性不夠等問題。

正風肅紀、懲治腐敗。堅持改革力度有多大,反腐力度就有多大,在全國率先成立監察局,較早提出“紅包”治理,連續舉辦紀律教育學習月活動,深化“四種形態”運用,構建糾正“四風”長效機制,強化“兩個責任”落實。以釘釘子精神持續正風反腐,近5年立案審查3354人。同時,深入推進監察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廉潔城市,用嚴明的紀律為改革開放保駕護航。

百代興盛依清正,千秋基業仗民心。深圳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正凝聚起推動特區事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