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津文脈 幾代鄉愁——記新洲一個名門望族幾代人的思鄉情懷

四月初,接到一位朋友來電,說他有位同學在武漢一所高校當教授,通過他想找到我的聯繫方式。交談後很快便接到了來自武漢市區的一通電話,自稱他可能是李開侁的後代……通過一番聯絡約定時間,62歲的他和他87歲的父親、73歲的叔叔一行,來到了新洲邾城我的家中。經他父親的記憶和我的收藏以及李開侁相關的史料證明,李開侁確實是他們的高祖、曾祖輩,而且也證實他們家族中,由於有三、四代人沒回過老家,所以只是大概知道李開侁是清末民初黃岡縣人,並不知曉新洲。

問津文脈 幾代鄉愁——記新洲一個名門望族幾代人的思鄉情懷

作者(中)與李開侁的笫四代孫李至善(右)李育才(左)在家中合影

隨行73歲的叔叔退休前曾經在京擔任一家報社的社長職務,最初也是叔叔在北京看到了我發表問津書院李開侁的相關文章,於是聯繫在武漢當教授的侄子,才促成了這次行訪故鄉之旅。

當天,我帶他們兩代人拜謁了先輩傳承文脈的問津書院,並告訴他們李開侁的名字就刻在書院牆壁上的第一塊捐贈石碑上。

問津文脈 幾代鄉愁——記新洲一個名門望族幾代人的思鄉情懷

此作者(左一)與李開侁的笫四代孫李至善(左三)李育才(左二)第五代孫李理(右一)在問津書院合影

由於原來不確定故鄉是否能真的找到,以及時間關係,他們就決定返漢,再約時間回到祖輩創業的故土。

問津文脈 幾代鄉愁——記新洲一個名門望族幾代人的思鄉情懷

李開侁其人其事,在“問津人物之李開侁”上、下篇中,已介紹的比較詳細,此篇我只想人們對李開侁有一概括性的認識:李開侁是北洋政要、廣東民政長(省長)、總統府秘書長、民初佛教大居士、漢口佛教會會長、武昌佛學院主要創始人、著名佛學家、書法家、中國近代提出開發海南的第一人。

問津文脈 幾代鄉愁——記新洲一個名門望族幾代人的思鄉情懷

漢口佛教會會長李開侁像

一家之言,可作商榷。根據史料介紹“中國近代提出開發海南的第一人” 的原由如下:

1913年秋,李開侁由粵軍參謀長升任廣東民政長之時,湖南名士、益陽友人夏思痛來訪,(1897年李開侁被張之洞由問津書院選為拔貢生,進京朝考,錄一等授州判;夏思痛1897年參加順天府鄉試,錄為通判。二人是為同年,相交甚篤。) 李開侁即有開發海南的構想而問政於夏:“粵海疆也,西連梧桂,東障閩越、菲律群島,綿亙於南。歐檣美舶,往來其間,粵之關係全局大矣!子游粵有年,今必有以示餘?”

1914年3月,李開侁在任廣東省長,就電邀夏思痛理瓊州(海南島)事,以利開發祖國南疆。他說:“吾環顧國中,其稍具眼光而知南洋中有瓊州一島為吾國重要之地者,惟君略有研究,此行非君莫屬。君其勉之,將來務著成一小單行本,俾吾國人人皆知此地之關係。吾南洋門戶,皆有開闢經營之義務,而開闢經營之權利亦在其中。昔海忠介發議於明,張文襄繼踵於清,尤願君有以大倡於民國,不必功自我成也。吾弟樂得觀其成焉,則幸矣。不寧惟是瓊島地居海外,天高帝遠,不獨黎人未曾得見天日,即漢人亦未盡享法律之保護,君其一一調查以副吾之厚望。至是,復鄭重囑之”。

這時的夏思痛由於討袁失敗,隻身赴南洋,本無意仕途,但在李開侁的感召下,認為瓊州乃膏腴之地,戰略地位重要。因此他還是不顧花甲高齡和路途遙遠與瘴癧,奮然前往。3月16日,他從香港乘小舟渡海到到瓊州,以廣東省長公署參議的身份進行了實地考察。他用兩個月時間,遍訪瓊州13縣,對各地山川形勝,物產風俗詳加考察,整理成《瓊遊筆記》一書刊行。並在結論中指出,治理瓊州重在倡修道路,交通便利能招商引資、移民墾殖,也只有對瓊州進行有效管理才能杜絕列強覬覦之心。

問津文脈 幾代鄉愁——記新洲一個名門望族幾代人的思鄉情懷

民國三年 夏卓春(夏思痛)先生瓊遊筆記,李開侁題寫書名

後來李開侁對《瓊遊筆記》評價極高,在所作序言中認為:“考核精詳,討論確實, 詢為治瓊圭皋”。 但不久李開侁調任北京,不能實現開發瓊州的宏偉目標,只能將此藏於省府,待後來者實踐造福瓊州造福廣東……“惜餘內遷不獲,與夏子協力進行,達其志事,惟先付梨棗,藏之公府以待後之繼是任者,搜採而舉措之以福瓊者福粵,則餘之聽期於夏子者,亦藉以不虛矣”。

問津文脈 幾代鄉愁——記新洲一個名門望族幾代人的思鄉情懷

民國三年 李開侁為瓊遊筆記作序墨跡。

百年後可以告慰李開侁的是,瓊州(海南) 現在不僅設立了海南省並建海南經濟特區。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實踐了他提出開發瓊州(海南) 的宏願。

問津文脈 幾代鄉愁——記新洲一個名門望族幾代人的思鄉情懷

2018年4月下旬,尋訪工作通過多方協同,在問津文脈的感召下,李開侁家族的後代終於踏上了故鄉的土地,喝到撫育過李氏族人的安仁湖水,觸摸到先人曾經留下生活痕跡的古井,拜謁了先聖傳承文脈的問津書院,瞻仰先祖倡建的竹林精舍,憑弔先祖考的荒冢。

不知老天是眷顧遠方遊子,還是想激發遊子們的歸鄉之情,原本來臨的風雨驟停,太陽露齒而笑,照射在李塘勝灣、李牌樓灣的石井、石獅、石象、石牌坊上,剛才似乎是在用風雨沖刷它們屈辱的身形,好迎送著遲到百年的主人。(李塘勝灣原本該寫此 “塍”,而非彼“勝”,但有關部門就是要將李塘塍灣,寫成李塘勝灣)

問津文脈 幾代鄉愁——記新洲一個名門望族幾代人的思鄉情懷

作者(左一)與李開侁的笫四代孫李育才(左二)第五代孫李理(右一)在他們家鄉村部合影

車停在汪集街咀阜村,這裡是李開侁的家鄉。73歲的李育平先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上海海事大學客座教授,曾任交通部部長政策諮詢小組成員,中國交通報社社長,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副會長,中國交通部安監局副局長,李開侁的第四代子孫;62歲李理先生,中國(武漢)地質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開侁的第五代子孫。非常遺憾的是,李理先生87歲的老父親李至善先生,臨行身體不適,未能成行,我們只能祝福老人早日康健,故鄉歡迎您!

問津文脈 幾代鄉愁——記新洲一個名門望族幾代人的思鄉情懷

李理的祖父——李發駒先生1935年為中華大學的題詞

在咀阜村,李氏族人拿出《李氏支譜》,一一解讀譜系的傳承。可以看出李育平先生的祖父輩外出謀生,由於各歷史時期的原因,家譜遺失,就與家鄉失去聯繫,他們一家至少三至四代人沒入家譜,沒回過故鄉,也就造成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故鄉、父輩的家在那裡?如李育平先生出生在重慶。因此,毎次填寫籍貫他都寫重慶,以至人們都認為他是重慶人,李育平先生說;62歲的李理先生這一輩開始就不知道譜序的輩份,即姓氏字派,他父親就給他取名李理,而沒有帶字派的名字,在家譜上看到派系“運開永發育,時際昌明盛……”李理先生才知道自己是“時”字輩,他的下一代則是“際”字輩。

對於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家鄉,固然是悲歌,但作為家鄉新洲的知名度、宣傳力度,似乎也缺欠太多,以至身在異鄉的人,憑添多少鄉愁!

問津文脈 幾代鄉愁——記新洲一個名門望族幾代人的思鄉情懷

李家的古井

在田畈中,一眼古井映入眼簾,族人告知,前輩數代人就是飲用這井中水。地面青石井臺保存完好,從井圈中看到水仍清澈,只是長期沒使用管理,井壁有所損毀,且長出青綠色植物。叔侄二人不顧泥濘坐在井臺上撫摸,這井水曾養育過李氏先人,這井臺有先祖取水時留下的印痕。他們要告訴祖輩,我們回來了!他們也在告慰逝去而不知魂歸何處的親人,你們可以安息了,家就在新洲!這時,陽光中幾滴細雨撒落在井臺上。記得唐杜枚治黃州(治所即今新洲)時有《塞廢井文》說“《易》曰‘改邑不改井’”是黃州古風,而今真的應驗了古黃州改邑不改井之說了,這不能不說是新洲耕讀文化傳承的脈絡,我在一傍不由自主地舉起手中相機,拍下了震撼心田隔著時空的對話場面。

問津文脈 幾代鄉愁——記新洲一個名門望族幾代人的思鄉情懷

孤寂的古井

顯赫的家史在族譜中歷歷在目,祖輩的鄉梓情懷,已然成為一個個激勵後來者,愛國愛鄉愛家發憤圖強的故事流傳於民間。

李開侁幼年喪父,家道逐漸衰落,靠母紡織度日,以二十歲至省城武昌考課求學時,常因貧而無錢乘車船,“途中飢腸萬轉,莫得一食,”靠步行往返省垣與家鄉,心中只想戢家咀河邊,有慈母昐兒歸來。後來,李開侁功成名就,貴為封疆大吏,毎次回鄉,就會在戢家咀河邊下驕,步行幾里進家門,以示孝母敬親,不忘根本。在李開侁的留示後人書中載:上任以來,矢志不要賍錢,以兩任州府的餘積俸錢,才還清家中舊債。在任上,以谷吃飯為宗旨,如有長餘,則以佈施,不肯多留,此餘一生懷抱,決不改變。要立定腳根,時時策勵事業,不可不知廉恥,則當自保守,而勿失!

今之官者,可做到嗎?

雨後的湖區,天空藍得分外漂亮,空氣很新鮮,雖然是春夏之交,但是下過雨後,天氣依然像秋天一樣, 風中帶著一絲涼意。田園間的池塘上波光粼粼,水草上盛滿了水珠,在陽光下水珠閃閃發光,猶如晶瑩剔透的珍珠在玉盤上盪來盪去;村書記和一位參與過修家譜的老人帶領李育平、李理叔侄,來參觀祭拜李開侁在家鄉修建的竹林精舍,看得出精舍是近年鄉親們自發籌款在原址復修的,典型的鄉間廟堂建築風格,黃牆黛瓦在一片田園牧歌中映入眼簾,宛如仙境,在低凹的湖區略顯高臺,風水自然不必細述!

問津文脈 幾代鄉愁——記新洲一個名門望族幾代人的思鄉情懷

竹林精舍

有史料記載,1918年李開侁逐步退出政界,受太虛法師的影響,由儒轉佛,為護法居士。助邑人璜定法師在倉子埠建報恩寺,並親題廟名;在漢口發起成立武漢佛教會,任會長;在廬山、陽邏、團風等地建廟宇、精舍、經堂;在武昌建我國第一所佛學院。

祭拜過廟堂,同行的老人吟出李開侁為去世的母親,尋找到墓穴的一首詩:“戢家咀外雁聲孤,數年荒蕪草木枯。遺穴百年留有代,天仙指向牧牛夫”。詩把大家引向了李家的祖墳,民間稱為“拔貢墳” 。

問津文脈 幾代鄉愁——記新洲一個名門望族幾代人的思鄉情懷

尋找拔貢墳

相傳,1919年李開侁為安葬母親,請來風水先生,查勘祖墳上為母親預留墓穴的具體位置。因為他的父親早在光緒三年 公元(1877年) 李開侁六歲時就去世,相隔四十多年,風水先生一時難以查勘準確,正在為難之際,一位牧牛的農夫卻根據墓地的荒草長勢,辯出墓穴的具體位置,李開侁因此留下了這首詩。由於經歷多次平墳運動,李家的“拔貢墳” 在一片湖汊高地略顯痕跡,這給遠方歸來的李氏後代稍有慰藉 。一天的尋訪很快結束,李育平和李理叔侄總算了卻了他們家族幾代人的鄉愁。

問津文脈 幾代鄉愁——記新洲一個名門望族幾代人的思鄉情懷

李家遺存的古石象

問津文脈 幾代鄉愁——記新洲一個名門望族幾代人的思鄉情懷

李家遺存的古石獅

如今,在咀阜村見到的是,散落在村灣中的古建築構件,斷裂的牌坊殘石和鄉親口口相傳可歌可泣的李氏家族往事 ……

問津文脈 幾代鄉愁——記新洲一個名門望族幾代人的思鄉情懷

李家的古牌坊殘石

問津文脈 幾代鄉愁——記新洲一個名門望族幾代人的思鄉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