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扎堆湧入,智能音箱創業者如何避免成為炮灰?

巨頭扎堆湧入,智能音箱創業者如何避免成為炮灰?

文/王新喜

亞馬遜echo火了之後,蘋果谷歌微軟紛紛入局,在中國,智能音箱已經成為了巨頭的遊戲。京東、阿里、騰訊、聯想、喜馬拉雅、小米、科大訊飛等企業都紛紛佈局智能音箱,老牌製造業廠商聯想、海爾、國際音頻巨頭索尼甚至移動運營商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等紛紛拋出自家品牌的智能音箱,智能音箱已成為一款跨行業跨領域的產品。

很罕見的,創業者居然成為了智能音箱賽道上被邊緣化的角色。

當所有巨頭都在全力押注這個賽道甚至都是親身上陣的時候,這種級別的戰爭,創業公司要是貿然上前很容易淪為炮灰。

通過價格戰,大公司已經將消費者對該品類的門檻拉低到99元、299元,目前,BAT們都在結合自身已有優勢在做。從算法技術、硬件方案、內容整合,包括 BAT、科大訊飛、京東等在內的巨頭並沒有給創業公司留下什麼創業空間。

巨頭的價格戰對大部分創業者來說是個壞消息

巨頭扎堆湧入,智能音箱創業者如何避免成為炮灰?

與巨頭相比,創業公司欠缺的是類似巨頭的內容生態系統與壁壘,在內容資源方面完全沒有競爭力。就算你做了個智能音箱,在語音識別、語義理解方面有優勢,但音樂類與資訊類等內容資源上卻差距太大,消費者也很難買賬。

據業內給出的數據顯示,中國智能音箱廠商在50家~100家。其中,創業者應該還是佔了多數,但是如果出貨量訂單跟不上,在這種情況下,基於量產的成本與投資收益比,可能也沒有多少代工廠商願意接單,那麼其供貨能力、良品率與產品迭代、利潤、現金流等系列問題將隨之而來。

巨頭價格戰明顯是逼迫沒有資本的創業者在硬件終端領域離場。這本質上也是打壓了小玩家們在智能音箱上做各種更酷的創新的積極性,也不利於融資。

巨頭火力全開之下,創業者需要另闢蹊徑

因此,對於創業公司而言,在巨頭火力全開之下,更需要從產業鏈角度另闢蹊徑來謀求自身的生存空間。

因為如前所述,對於中小公司來說,如果要在做終端產品上和巨頭比拼最終的結果可能大概率是炮灰結局,畢竟這個賽道的戰略性價值與重要程度已非當年VR、手環等產品所能比擬,因為智能音箱是語音交互的第一代商業化落地產品,沒有巨頭願意錯過這個風口。

從天貓精靈X1大促到小米音箱,小米阿里等巨頭都可以貼著成本甚至低於成本走量促銷,99元的價格戰並非中小創業公司能夠玩的起。中小公司要想在智能音箱產業鏈上分一杯羹,只有從產業鏈上下游配套角色的定位入局。

因為一個硬件領域的新興產業未來若會爆發,必然有平臺型的巨頭公司出現,那麼分散在產業鏈各處的硬件或者零部件廠商或者內容廠商必然會享受這一波紅利,比如在智能手機領域,蘋果帶動了富士康與臺積電等組裝廠商與芯片廠商的繁榮。

智能音箱佈局應該是同樣的道理,創業者應該想清楚自己的優勢在哪,有針對性的在核心優勢點卡位佈局。

針對產業鏈的某一細分關鍵技術領域或某個分工環節切入

從智能音箱產業鏈來看,大致有芯片商、方案商、語音平臺商以及終端商、內容商幾大主要類型。一個智能音箱終端產品的出爐,需要經歷多個產業鏈環節。

對於創業者而言,當前內容商與終端商已經基本被巨頭佔據,勝出機會渺茫。

更多的機會可能出現在方案商、語音平臺商、芯片商等領域勝出,比如在芯片層面,即便有英特爾這樣的大拿,但也有科勝訊、全志科技等這樣相對出色的廠商。在方案商領域,也有聲智科技、先聲互聯、摩爾聲學等相對成熟的方案商。

據早前喜馬拉雅副總裁李海此前爆料:“深圳市南山區一公里內有112家智能音箱方案提供商”。而小米發佈新產品“小愛同學”智能音箱後,80%以上的方案商都轉型了。這或許就是一種正確的路徑。

曾經許多方案商都是把解決方案對接到了亞馬遜的Alexa語音交互平臺,但目前開始,隨著國內巨頭蜂擁扎堆而至,方案商們也開始轉型,並開始重心轉做國內巨頭的生意。

隨著智能音箱產業鏈的成熟與分工精細化,方案商所起到的作用在整個產業鏈中佔據較為重要的位置。圍繞專用語音芯片、優質的方案商、語音技術提供商某一領域進行深耕的創業者也會越來越多,這在某種程度上看出,真正找準定位的創業者才有了機會。

另外,在圍繞智能音箱產業鏈的某一細分關鍵技術領域領域,比如控制中心、前端的麥克風陣列、後端的語義都是很好的切入口,從這些角度切入,或許能分一杯羹。前提是,你得有過硬的實力。

圍繞巨頭的核心賽點、需求與短板以及行業趨勢做生意

眾所周知的淘金故事中,真正掙錢的並不是洶洶而至的淘金客,而是賣淘金鏟的人。很顯然,巨頭的佈局目的並非為短期掙錢而來,而是為長期的入口與流量效應,但對於創業者來說,是否可以依附於眾多巨頭,知道它們的需求與短板什麼,再針對巨頭的需求與短板來切入。

目前來看,廠商紛紛扎堆智能音箱,但忽略了消費者的體驗,目前消費者普遍反饋遠場識別差、誤喚醒率高、連續對話功能不穩定和語義理解能力差、音質不好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做出較深的解決方案對接巨頭們的需求就是針對風口布局的一種差異化競爭策略。

另外,圍繞巨頭的核心賽點來進行技術攻堅。對於智能音箱而言,語音技術模塊和“AI 智能化”夠不夠強大非常關鍵,比如說遠場識別、聲紋識別、自然語言理解、多輪交互等技術迭代的突破層面,服務內容和算法優化能不能能讓機器更懂人類語言等層面巨頭們未必能做到更專注。

創業者可以針對其中幾個或者幾個點做技術攻堅,形成技術上的核心優勢,再拿這些技術對接巨頭的技術短板,跟這些巨頭做生意。

因為對於巨頭來說,親身上陣也並非什麼都能自己幹,它們擅長做算法、做內容資源整合,但是它們也有眾多環節的短板需要依賴產業鏈專業的廠商來做,那些在某一領域技術較好的創業公司往往會成為搶手貨。

從未來趨勢看,智能音箱的交互方式仍將以語音交互為主,但觸控交互的輔助作用也不可小覷,兩者相輔相成。比如屏幕/LED點陣可以對一些常用的指令作出視覺反饋,起到補充語音的侷限性的作用。

語音交互和觸控交互結合是智能音箱未來的發展趨勢,那麼如果能在智能音箱的觸控交互技術領域進行創新佈局,如果能帶給用戶更精準的體驗以及完成更復雜的功能,也是一種可行的思路。

另外,從控制中心的角度,類似Google Home也有控制智能家居的能力,但是硬傷在於可連接的設備不多,總體來講功能性比較弱。目前市場上也還沒有智能家庭整體解決方案,只有一個一個獨立的硬件單品。如何從控制中心的角度來做整體的智能家庭解決方案,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方向。

目前智能音箱可以做的事兒,像播放音樂、定鬧鐘、備忘錄、查詢天氣和交通狀況等,但這些可能都是標配性的內容,很難產生核心競爭力,如果能提供類似更高品質的教學類、心靈雞湯類、故事類、朗誦類等差異化內容給到智能音箱廠商,為市場上智能音箱類產品提供差異化的趣味化的內容,也是創業切入可供參考的思路。

要有“產業公地”的思路

在《製造繁榮》這本書裡面提到一個產業工地的觀點,大致就是,產業公地上的每一“物種”(包括競爭對手、供應商、消費者、工人和諸如大學之類的機構)都不是孤立的,每一物種保持獨特優勢與關聯的產業交換資源會讓彼此獲益。這類似一個生態系統,每一“物種”都在貢獻能夠使其他“物種”獲益的資源,所以生態系統一直持續運行並保持平衡。

從這個意義上說,智能音箱創業者應該要具有“產業公地”的思路,尋求在人無我有的產業環節切入,即圍繞產業鏈上下游其中的一環切入產品,通過關聯的核心技術資源交換讓彼此獲益,推動產業鏈集群發展,而不是一窩蜂去做同樣的事情,這樣的結果必然是炮灰。

前幾年扎克伯格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通常會說,你要想著解決問題,而不是想著去開一家公司,很多人在沒有想到解決什麼樣的問題之前就開了公司。

對巨頭而言,智能音箱是輔業,成功了固然通過新的業務給資本市場帶來想象空間,即便失敗,也只是一次試錯,核心業務並無損傷。

但對創業者而言,智能音箱是主業務,所以必須全力以赴,從一開始,就要從戰略高度思考,從垂直領域切入,以做精品的思路入手,並考慮清楚未來產品的規劃與商業模式。

那麼做那種通用的,不能自我迭代構無法建壁壘的項目,很容易被有資金的項目學習到,所以創業者在產品體驗、技術層面以及資金方面缺乏優勢的情況下一上來就去做個廉價的音箱,成為炮灰的可能性很大。

綜上所述,圍繞產業鏈環節切入、針對巨頭需求佈局做解決方案或者做好強技術剛需是思路,還有一種是針對比較成熟的、但卻又相對小眾個性化的市場領域切入,規劃產品的差異化思路,先生存下來然後再擴展邊界。

結語

而要成為巨頭們大局中的一個環節,需要從自身已有優勢出發,結合產業鏈需求及時轉型,並在某個核心環節能夠解決關鍵技術以及用戶體驗的痛點與特定的應用場景,做到能在整個產業鏈技術發展與配套跟進時,能提供關鍵的內容或技術。

那麼,當你在產業發展處於上升的風口之時,往往就能成為各方巨頭都需要搶佔的關鍵資源或技術內容供應商,在這個時候,你便開始掌控話語權,如果能做到這一步,市場蛋糕必然會有你的一杯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