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HomePod為何賣不動?被Echo降維攻擊了

蘋果HomePod為何賣不動?被Echo降維攻擊了

文/王新喜

今年1月,蘋果公司的HomePod智能音箱上市,但到今天,局面不容樂觀。根據Slice Intelligence的數據,在HomePod推出的前10週中,該公司在智能音箱市場的份額為10%,而亞馬遜Echo設備的銷量為73%;谷歌Home則為14%。市場研究機構表示,在推出三週後,HomePod的銷量平均下滑至智能音箱類別銷量的4%左右。郭明錤的最新報告預測,今年HomePod銷量恐怕只有200萬至250萬臺。

當前消息顯示,截至3月底,蘋果下調了銷售預期,並取消了與英業達公司合作的一些訂單。華爾街分析機構也將HomePod的銷售預測下調了一半。

蘋果HomePod賣不動了,背後有哪些原因?

業內分析稱蘋果HomePod定價太高是首因,349美元定價比競爭對手貴了200美元,並且一再跳票錯過了假日購物季,錯過了上市開售的最佳時機等,而蘋果並不在乎銷量而更在乎利潤,並且這只是蘋果在這個市場的第一代產品,銷量不好情有可原。

但這些是外部因素,真正的原因其實很簡單,蘋果分析師香農克.羅斯也說的很清楚,消費者認為HomePod的很多功能都可以由Echo和Google Home來實現——回答問題、預訂披薩等等。而事實上,HomePod主要侷限於播放Apple Music中的音樂,控制數量有限的蘋果優化智能家居設備,以及通過iPhone發送信息。

這段話如果給直白的翻譯翻譯,就是用戶想要一個智能音箱,但蘋果只給了用戶一個傳統音箱。因為在今天來看,“智能”二字與過去的“智能”二字的內涵與外延都發生了變化,,變化的關鍵節點在於AI語音技術的發展,亞馬遜Echo這款產品最大的亮點是將智能語音交互技術植入到傳統音箱中,並可以加以控制家中任何一件智能設備,賦予了音箱人工智能的屬性。從本質上看,它對傳統音箱實現了降維攻擊。

也就是說,音箱的屬性被亞馬遜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Echo的模式是語音聲控模式,主打遠距離語音操控,在預定快餐、叫車服務、鬧鐘與定時,天氣預報、交通狀況查詢等控制智能家居設備,語音服務Alexa讓你在房間的任意位置走動講話,Echo都能聽到繼而執行相應的任務,比如開燈,開電視等。而智能音響作為物聯網時代人機交互的新方式,語音交互在未來控制端有希望帶出一個新的潮流風向。

日前Kantar公佈了最新的研究報告,亞馬遜Echo的市場佔有率高達66%,排名第二的是谷歌旗下的Google Home智能音箱,它的份額為30%。在一個被亞馬遜Echo近乎壟斷的市場,蘋果並未賦予智能音箱以顛覆式的體驗來超越,反而回到傳統意義上的音箱市場,以音質優良為賣點。在去年的 WWDC 大會上,庫克在介紹這款音箱時,也在刻意迴避智能,強調它的音質、Apple Music 資源等。並不是說以音質優良為賣點有錯,而是這如果發生在蘋果身上,並且要挑戰亞馬遜,這應該就是用戶無法忍受的了。

蘋果一直以來的標籤就是創新產品體驗,也許是過去喬布斯賦予了蘋果太多的顛覆式創新的標籤,拔高了用戶期待值,即在多數消費者看來,蘋果的產品至少會帶來一點不一樣的體驗,在業內看來,它切入到一個新的行業領域,是要用全新思維的產品來降維攻擊、攪局並挑戰行業霸主地位的,但是在蘋果設計HomePod初期版本之時,將該產品定位為高質量的揚聲器,而不是語音控制的家用數字助手。換句話說,蘋果僅僅拿出了一個音質更好的音箱。但如果僅僅去買一個音質更好的音箱,可以選雅馬哈或JBL啊,用戶又為何要選擇蘋果呢?這是不是蘋果想象力與創新力匱乏的一個表徵?

蘋果分析師克羅斯說,這是一個嚴重的負面因素,同時,蘋果音箱比大多數同款設備價格高出200美元。蘋果買這麼貴的理由或許在於HomePod在麥克風、高音揚聲器、低音揚聲器等方面的造價高,達到58美元,而用於AI部分的造價只有25美元。也就說,蘋果在這裡奉行的依然是傳統的硬件思維,我在音箱的音質功能做到足夠好就能挑戰行業霸主了。如果按照這個思維,當前喬布斯可以做一款比諾基亞更耐砸的功能機來挑戰諾基亞。

在今天來看,音質雖然是選購音箱的必要與重要條件,但不能成為這個市場下的產品的核心壁壘。因為冠上智能二字,人們對智能化的訴求更高。與此同時,當前亞馬遜echo已經在價格上做到足夠低,音質也做到足夠好的前提下,你再花錢買一個更高價的智能音箱,首要訴求可能會落點到它的的語音技術如何?

因為據谷歌的另一項研究顯示,那些使用智能音箱購物的用戶和設備之間存在著“更深層次的聯繫”。也就是說,當前的用戶習慣已經被亞馬遜Echo培養起來了。對於亞馬遜來說,音箱早已經超脫出其本來的功能屬性。從戰略層面來看,它不依賴於手機不依賴於屏幕觸控通過語音交互在消費群體中形成了一個新的智能家居的生活習慣,這種不觸屏的用戶習慣擺脫了蘋果觸控為核心操作的模式。讓越來越多的家庭習慣了語音控制交互方式。

語音成了用戶體驗的重要一環。但Siri的雞肋性在iPhone上就已經體現的足夠明顯,在智能音箱語音識別方面的表現更是差強人意。據資料顯示,Loup Ventures做了一項測試中,測試人員共詢問了782個問題,HomePod理解了其中的99.4%,但只答對了52.3%,在整個測試中排名倒數第一。也有業內人士去看了reddit社區的反饋,論壇用戶們也反映HomePod的音響效果令人滿意,但智能語音部分完全就是“智障”。

而恰恰亞馬遜Echo則是在語音交互創新上建立了自身的壁壘,與蘋果HomePod封閉系統相對應的是,亞馬遜已經在基於聲控軟件Alexa已經構建了一個基於語音產品的開放平臺,早前全球電子消費展(CES)展會主辦方消費技術協會(CTA)首席經濟學家 Shawn DuBravac 曾表示:“配備了亞馬遜的 Alexa 語音助手的產品.......現在大約有 1500 種。”

目前,包括三星、GE、惠而浦、聯想等家電巨頭,產品類別覆蓋了家用電器(包括電視機、掃地機器人、智能音響)都推出跟 Alexa 相關的產品。在相關的開發者越來越多的情況下,筆者之前就指出Alexa未來會慢慢形成一個第三方開放服務平臺,就像蘋果App Store。

但與亞馬遜的開放平臺思路相反,蘋果HomePod的封閉式生態嚴格地限制住了其能夠聯動控制的家居產品,這就極大束縛住了產品場景與功能擴展與應用。封閉生態並非在任何產品中都適用,尤其是物聯網領域。

筆者此前也提到過一個觀點,按照智能化趨勢,未來通過聲控來完成諸如找電影、訂位和查找基本信息、購物、交流等諸多任務操作可能會逐步流行起來。以Echo帶動的語音交互若擺脫手機並擺脫屏幕成為下一代智能設備重要的交互方式與語音產品生態平臺,谷歌與蘋果都會慌亂。

總結來說,Echo是代表更高維度的語音交互技術的未來,而蘋果則做過了一個更低維度的傳統音箱,蘋果並且價格比更高維度智能化體驗更強的音箱還要貴,蘋果不是做了個產品去降維攻擊同行,而是被亞馬遜Echo降維攻擊了,你說HomePod賣不動,還需要找那麼多理由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