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小米,成為一家硬件公司不丟人

致小米,成為一家硬件公司不丟人

在小米赴港提交IPO招股書之際雷軍發表的一封公開信上,他再次稱小米不是單純的硬件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具體來講,小米是一家以手機、智能硬件和 IoT 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

但小米是硬件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這個說法引發了業內的爭議與質疑,關於小米是不是互聯網公司的討論非常多,不少業內人士指出,硬件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對於小米的估值差異巨大。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硬件公司的估值想象空間遠小於互聯網。小米想成為互聯網公司,許多人都不太認可,如果撥開問估值的原因,問題還出在哪?

如果依照硬件公司的標準,衡量一家硬件公司的估值,一般參考的是行業標杆企業的估值,比如如果參考蘋果公司,蘋果市值為9000多億美元,市盈率為18倍左右。

但以蘋果的標準顯然是對小米品牌抬高了,因為需要考慮到蘋果品牌忠誠度和定價能力、以及蘋果軟硬一體化能力並掌控頂層產業鏈綜合實力、對高端市場壟斷力以及獨一無二的操作系統等。

小米在專利技術,消費者忠誠度和議價能力等諸多方面均處於弱勢,但即便如此,在小米幾乎沒有在任何一個維度上能夠與蘋果媲美的情況下,對照蘋果的市盈率計算,小米估值也不會超過500億美元。

小米估值的傳聞從500多億美元到1000多億美元,目前彭博援引市場人士稱,投資者對小米的估值或為600億至700億美元,較早前傳出的最高1000億美元估值大幅削減三至四成。歸根結底,業內投資者給小米的定價關鍵還是在於小米是不是互聯網公司。

一家公司的基因更多是由根基性的主業來定性的

一家公司的究竟定性為一傢什麼樣的公司一個很直接的指標就在於它的主營業務與盈利核心點在哪。

小米有三大主營業務:手機、oT與生活消費產品及互聯網服務。從2015年至2017年,小米來自智能手機銷售額貢獻了總收入的80.4%、71.3%及70.3%。在2017年,手機銷售收入806億元,佔總營收的70.3%;IoT與生活消費產品銷售收入234億元,佔總營收的20.5%;上述兩大硬件業務佔營收的90.7%。

小米業務由“鐵人三項”:硬件、互聯網服務和新零售(以 loT為核心的新零售和智能硬件)。從目前的業務構成來看,小米兼具手機廠商和互聯網公司這兩重屬性。但公司的業務有主業與輔業的區別,一家公司的基因更多是由根基性的主業來定性的。硬件尤其是核心硬件產品手機是小米的根基。

但小米不這麼看。在小米看來,硬件構築了小米最初的底盤,提供了大量的營收流水,但小米的追求卻不單純靠硬件獲取主要利潤,而是通過控制硬件利潤帶來的性價比來迅速積累、擴大用戶基數,帶來高活躍度、高轉化和持續高留存率的互聯網用戶群體。

但其實所謂的互聯網用戶群體更像是一個偷換的或者說包裝的概念。因為消費者購買智能手機,目的就是使用互聯網軟件獲得互聯網服務,只有功能機用戶才叫非互聯網用戶,當前所有的智能手機廠商包括華為OV所獲得用戶都是互聯網用戶。相對於非小米用戶,小米的用戶並沒有那層互聯網概念上的特殊性。

說到小米是互聯網公司,MIUI就不能不說,小米MIUI 用戶月活達到了 1.9 億。MIUI 不僅做聯運,還擁有自己的遊戲開發者接口,包括帳戶體系、支付體系。據此前路透社報道:MIUI 的廣告為小米的互聯網業務貢獻了接近 1/3 的收入。儘管小米的互聯網服務收入佔比只有不到10%。

也就是說,小米的互聯網服務的盤子三分之一由MIUI撐起來的。但MIUI這種基於安卓系統的基礎上開發的第三方系統並不算小米獨有的互聯網標籤,華為有EMUI、OPPO有 coloros、vivo有 funtouch os、魅族有flyme。

基於安卓的定製系統如果算是為互聯網公司屬性加持的話,那麼當下這些主流手機廠商都是互聯網公司,因為基於Android的定製系統幾乎是標配,而且都有應用商店這種互聯網服務標配,按照這種邏輯,難道不能算是互聯網公司?

小米硬件攤子越鋪越大,互聯網布局與業務的支撐力被弱化

因為互聯網公司的本質是它的基礎設施與根基與盈利模式的核心是互聯網業務支撐起來的,而小米的根基是硬件銷售支撐起來的。從一開始,小米的“互聯網平臺戰略”包括小米軟件平臺和生態平臺的構建,為小米構建了優勢護城河,包括米聊應用在內的小米軟件創新以及遊戲生態對合作夥伴的利潤貢獻,這些互聯網方面的基因是小米區別於華為、三星等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但後來小米卻在軟件生態上的發力與突破不太明顯,卻把硬件攤子越鋪越大。小米的產品從手機向筆記本、電視、路由器、自行車、平衡車、插線板、燈泡、手錶、中性筆、手環、移動電源、無人機、智能攝像機、電飯煲、空氣淨化器等諸多硬件一應俱全全方位鋪開的時候,小米成了一家電子百貨公司。

而且這麼多年來,小米幾乎將主要精力放在硬件生態鏈的擴張上,但在軟件生態佈局上缺乏亮點,招股書透露,截止2018年3月31日,小米投資和管理了210家生態鏈公司,其中90家集中在硬件和生活消費品,這進一步強化了小米作為一家硬件公司+百貨公司+新零售公司的定位,弱化其了互聯網布局與業務的基因與品牌標籤。

有人說,小米建立起了一個超過1億臺智能設備的IOT平臺,這一平臺發生的連接、用戶導入與流量導入、數據的積累,是有想象力的風口。而所謂IOT平臺,華為OV都在做,華為也開發了智能家居開放互聯平臺high-link,該平臺目前已深入到居家、汽車、機器人等領域,這並不代表華為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因為華為與小米一樣,離開了硬件的支撐,互聯網或者物聯網就成為無本之木。

有別於硬件為底層支撐,互聯網公司的平臺能力與根基性盈利模式可以坐地生金。

從全球來看,沒有一家互聯網公司是從盈利與產品上完全依賴硬件的。

無論是BAT還是谷歌亞馬遜,它們的核心業務都是聚焦在互聯網用戶某一領域的剛需,形成穩定的平臺模式,時間越長紮根越深,用戶習慣與規模效應、平臺效應形成後的用戶黏性就越高。

互聯網公司之所以估值高,是因為只要在某一領域形成市場壟斷,它基本上不需要做什麼,維持好生態模式的運轉,就能坐地生金,不受硬件產業摩爾定律的影響,而且用戶遷移成本高,用戶基本上不會走。

這些互聯網巨頭都在做智能音箱,谷歌亞馬遜也有做手機,但它們的智能音箱與手機是輔業與附加值業務,所謂輔業與附加值業務就是失敗了基本不會影響這些巨頭主業互聯網業務的核心競爭力,這就是互聯網公司。

但這對小米完全不成立,小米業務有三個圈層,其一是以手機、電視、生態鏈等智能硬件的圈層;其二是 MIUI及其所構建的移動互聯網內容和服務生態;其三是線上線下新零售。

從目前的盈利來源來源與業務根基來看,它的根基就是建立在以手機、電視、生態鏈等智能硬件的圈層,沒有硬件,小米所有的互聯網服務就玩不轉,小米手機如果某天失敗了小米MIUI及其所構建的移動互聯網內容和服務生態基本上就成為空中樓閣了。

這更多程度上是說明其軟件是依附硬件,缺乏自成體系、獨立的競爭力。

從硬件為核心業務延伸到軟件生態佈局帶來的產業模式與互聯網公司迥異

小米的模式與真正的互聯網公司的核心業務是恰恰反過來的,小米是以硬件為核心業務延伸到軟件生態佈局;而純正的互聯網公司則以互聯網軟件、平臺、網絡服務為核心業務,進而延伸到硬件佈局。兩者思路顛倒,帶來的產業模式與持續性不一樣。

依賴低成本的硬件模式的侷限在於,它極度受限於銷量的增長,一旦沒有銷量,嫁接於硬件產品之上的互聯網服務就會有相應的風險與隱患。

除非是像蘋果那樣,站在行業產業鏈頂端,擁有操作系統以及對成千上萬軟件開發者的定價權與掌控權,就能擺脫這種侷限,因此蘋果的軟件生態也是一種坐地生金的模式,它基本上什麼都不用做,軟件應用與遊戲開發者的收入都需要與蘋果三七分成。

從硬件佈局來看,小米其實有點像走三星的路線,但小米又沒有掌控到硬件產業鏈與技術專利的主導權,都極易被更具綜合實力與技術、專利實力的競爭對手絆倒。

說到軟硬件佈局思路,亞馬遜也做硬件,但為何亞馬遜是一家互聯網公司?是因為亞馬遜的基礎設施與根基是互聯網。但亞馬遜的佈局模式基礎是在軟件層面有龐大的內容與壟斷性的互聯網平臺,壟斷性的平臺與內容確保了硬件的互聯網增值業務的穩定性。在壟斷性的互聯網平臺層面,小米又是缺失的。

總結可知,以硬件為底層基礎的模式比以壟斷性的互聯網平臺為基礎延伸硬件佈局的模式其風險更高,受制於硬件產業的迭代、升級、摩爾定律、技術專利、快速變化的消費需求、競爭對手等各個維度的因素影響,而且硬件產品的銷量是無法掌控的。

而在某一領域形成壟斷性地位的互聯網公司基本上能完全的掌控用戶與流量的穩定性以及它的商業模式的延展性,形成網絡蓄水池,用戶規模與平臺雙邊網絡效應在,即便硬件賣不出,但無損其互聯網平臺的價值。

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為何上不去?因為沒有產品能進入到頭部陣營

根據招股說明書,截至3月31日,MIUI月度活躍用戶達到1.9億,其旗下已經擁有38個月活躍用戶超過1000萬的應用程序和18個月活躍用戶超過5000萬的應用程序,包括小米瀏覽器,小米應用商店,小米音樂,小米視頻等。

而從財務數據來看,2017 年小米的收入構成中,以手機為核心的硬件業務佔比為 70.3%,新零售(物聯網和智能硬件)佔了 20.5%。但其互聯網服務收入佔比卻只有8.6%。

因此,小米強調它是互聯網公司的本質是小米想成為一家互聯網巨頭,小米佔比8.6%的互聯網公司服務收入不僅在小米收入中佔零頭,在平臺盈利模式的穩定性以及與BATJ或者網易頭條等真正的互聯網公司相比也根本不在一個等級上。說到底,互聯網業務是它本身的短板。

原因在於小米沒有任何一款產品可以在其所屬的領域構成絕對優勢(行業第一)或者相對優勢。而且更多是依賴對於硬件的掌控以及應用預裝的模式來完成用戶的積累,因為賣的硬件越多,自家軟件產品用戶越多。

但其實這件事,目前頭部手機廠商都可以這麼做,只是看它是否願意做一些軟件,然後在硬件中預裝自家的軟件應用,繼而聲稱自己是互聯網公司。

但其實,當前擁有影響力的互聯網公司的用戶增長與崛起路徑上都沒有硬件依賴,更多依賴產品能力去搶佔用戶心智。換句話說,小米的互聯網布局沒有真正進入到互聯網圈子產生影響力與以及對互聯網同行產品的盈利與用戶增長構成威脅。

互聯網產品爆款與影響力缺失,小米無法扭轉硬件品牌定型與營收模式的轉變

因此,人們質疑小米不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原因就在於,小米並非是依賴軟件爆款與互聯網產品的口碑來反哺硬件完成品牌的業務重心與營收模式的轉變,而更多是用硬件來帶軟件,軟件是依附於硬件之上的。

小米已經擁有了1.9億MIUI月活躍用戶,幾十個月活躍用戶在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的移動應用,但其軟件服務與移動應用相對於其在互聯網領域面臨的頭部玩家而言沒有競爭力。

如果按照一家互聯網公司的市盈率為小米定價,而通常一家互聯網公司的市盈率是其預期利潤的 40-60倍。前野村電信分析師、獨立研究機構Radio Free Mobile的創始人溫莎(Richard Windsor)表示,小米只有一小部分業務,可以用“騰訊式”方法進行估值。

但其實溫莎的觀點裡面有一個誤解就是隻要是互聯網公司,估值就很高。並非如此,如果是這種邏輯,那OPPO、vivo、華為應該趕緊去做一些軟件產品,比如音樂類、視頻類、瀏覽器、內容類等等,這樣一來,這些產品也可以參照騰訊的估值來定價了。

因為互聯網公司估值高不高,要看你的互聯網業務部分是不是在行業頭部。互聯網行業是殘酷的,因為用戶規模效應與網絡效應的存在,第一名與第二名的估值有著天壤之別,而與此同時,頭部一家或者兩家基本會吃掉80%的市場份額與90%的市場利潤。行業老三、老四基本上是沒有存在感與價值的。

平均來看,互聯網任何一個垂直領域幾乎都有幾十上百款軟件,但那些非頭部的長尾產品幾乎是沒有價值的。這也是為何小米的互聯網營收規模很難破局的原因,它的互聯網產品佈局沒有進入到行業頭部形成足夠有價值的網絡效應與頭部效應。

但假設如果小米如果能做出一款手機遊戲能引發較大的口碑與用戶快速增長,與騰訊網易鼎足而三,又或者小米能在短視頻直播領域某一款產品能夠與快手抖音鼎足而三,小米視頻能威脅到騰訊視頻優酷視頻巨頭地位,這肯定會快速放大小米的互聯網產品能力與小米在互聯網領域的想象空間。

因為能獨立成活不依賴硬件用戶的互聯網單品爆款才能衍生出網絡規模效應與穩定的互聯網服務能力與坐地生金的盈利模式,這才能意味著小米未來可能將依賴軟件盈利,硬件成為管道,才能形成軟硬結合互相成就乃至生態化反的穩定商業模式。

但現實是小米有大量硬件存在的情況下,小米互聯網產品的影響力與營收能力也太有限。正因此如此,小米的互聯網增值服務也就只能嫁接於硬件之上。說到底,小米至今沒有體現出在互聯網領域的產品能力與長板,小米這麼多年來互聯網產品爆款的缺失與互聯網存在感的缺失壓制了小米未來在互聯網市場可能達成的價值增長。

結語:

無論是小米對標Costco,還是對標無印良品作為一家百貨公司都是說的過去,但很難說它是一家互聯網公司。手機硬件早晚會碰到天花板,而類似於BAT這種能佔領用戶剛需點而且形成壟斷性平臺的的互聯網業務卻不會。這也是為何互聯網巨頭估值高的根本原因,這也不是小米當前所具備的能力。

有人說小米才成立8年,未來互聯網業務想象空間還很大。但其實,看看互聯網產業最近8年的變化,8年的時間對於快速迭代、瞬息萬變的互聯網行業而言,已經足夠長到可以在很多領域改朝換代了。

今日頭條從成立至今才6年,如今在短視頻等內容領域正在構成對騰訊的威脅,同樣2012年成立的滴滴,在短短3年不到的時間壟斷了出行領域,目前已在尋求700-800億美元估值。但8年的時間,小米不會靠硬件賺錢也喊了8年,但小米的互聯網業務佈局與盈利規模成長了多少?

小米一直迴避自己作為一家硬件公司是擔心作為一家硬件公司的定位會影響它的估值,但從長遠來看,這對小米不是一件好事。

硬件是小米的根基,而作為一家硬件公司並不丟人,反而更容易獲得尊重。小米之前一直強調要做新國貨,表示要改變外界強加給民族製造業的劣質廉價形象也贏得不少人認同。

但如果對自己的核心業務都不敢正視,努力去硬件化包裝互聯網服務並不利於對硬件製造業關鍵核心能力與技術的掌控,也容易造成硬件產業空心化,硬件產品本身的品牌溢價就更難以上浮。小米可以大膽的承認自己是一家軟硬結合的公司,或許更容易被人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