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話說:“天下三樣苦,打鐵、撐船、磨豆腐。”打鐵,是自人類進入鐵器時代就開始存在的一種鍛造工藝。農耕社會的生產工具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每一樣都離不開鐵匠鋪,如生產需要的犁、鋤、耙、刀、斧等,生活需要的鏟、勺、鉤、釘等。隨著現在農業耕種的機械化,鐵匠鋪的用武之地越來越少,又因打鐵勞動強度大,太過辛苦,年輕人不願意學,傳統打鐵匠人已寥寥無幾。


古話說:“天下三樣苦,打鐵、撐船、磨豆腐。”打鐵,是自人類進入鐵器時代就開始存在的一種鍛造工藝。農耕社會的生產工具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每一樣都離不開鐵匠鋪,如生產需要的犁、鋤、耙、刀、斧等,生活需要的鏟、勺、鉤、釘等。隨著現在農業耕種的機械化,鐵匠鋪的用武之地越來越少,又因打鐵勞動強度大,太過辛苦,年輕人不願意學,傳統打鐵匠人已寥寥無幾。

家住河南靈寶尹庒鎮王灣村的李京衛,就是這一傳統工藝的守望者。今年52歲的李京衛袓藉孟津,17歲高中畢業後因家庭困難沒再上學,想學一門手藝謀生,聽說孟津有位張姓師傅在靈寶開了個鐵匠鋪,手藝好,很有名氣,他就跑到靈寶跟隨張師傅學藝。因頭腦靈活,手腳麻利,李京衛不到三年就學成出徒並獨立門戶,自開了一間鐵匠鋪,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圖為李京衛在鋪子裡的爐子上燒料。

李京衛的鐵匠鋪在王灣村一座窄小的院子裡,院內有磚箍的兩眼窯洞和兩間土坯房,連著土坯房有一個20多平方米的作場就是他打鐵的地方。李京衛說,他不是本地人沒有宅基地,這是租借別人荒棄的院子,原有的窯洞已坍塌,他用磚重新箍了兩眼窯洞,又蓋了兩間土坯房,供自己和弟弟兩家人居住。“在靈寶已生活30多年,兩個孩子也是生在這裡,已是地地道道的靈寶人了。”圖為李京衛和弟弟李京茂在配合打製農具。


李京衛介紹,傳統的打鐵技藝一般是師徒傳承,也有父子傳承,目前他沒有徒弟,弟弟僅僅是給他打個下手。對於打鐵的感受,李京衛認為打鐵技藝依靠悟性,產品不同,技藝也無定法,正如俗話說的"打鐵無樣,邊打邊像”,但總體來說,整個流程也無非選料、燒料、鍛打、定型、拋鋼、淬火、回火、澤油等工序,其中最重要的程序就是鍛打。圖為鐵匠鋪裡擺放的各種鍛打夾具。

圖為李京衛將挑好的鐵料喂入爐灶裡,鼓風機吹起的熊熊爐火頓時將鐵料包圍起來。期間,他依據多年的經驗,通過觀察鐵料顏色的變化,不停翻動夾著鐵料的長柄鐵鉗,讓鐵料充分受熱。

鐵料的火候一到,李京衛麻利地將其夾到砧子上,弟弟李京茂迅速掄起大錘鍛打鐵坯,李京衛則左手握鐵鉗翻鐵坯,右手揮動小錘。他的小錘打到那裡,弟弟的大錘也打到那裡,兩人配合十分默契。隨著有節奏的叮咣聲響和四濺的火花,不到幾回合,兄弟倆已是滿頭大汗。“一般的鐵器不加鋼,但加鋼之後的工具會更耐用更鋒利,另外,加鋼後鍛打才會出現火星四濺的壯觀場面。”李京衛邊揮舞著小錘邊說。


據瞭解,加鋼有兩種方法,一個是明鋼,一個是暗鋼。所謂明鋼,是在刀具的關鍵部位比如刀刃上,用鋼全部包裹住鐵料;所謂暗鋼,是在刀刃的部位將鋼與鐵混和鍛打在一起。李京衛說,加鋼後鍛打是最辛苦的,每落下一錘,四濺的火星就會直擊到臉和手上,常常被燒傷。“身上沒有一件好衣服,都是燒的小洞,幹了幾十年,習以為常了。”

鍛打完畢後,李京衛夾起鍛打出的毛坯放進水裡淬火。淬火是打鐵工藝中最精華的部分。淬火常用的冷卻介質有鹽水、清水和油三種,而最常用的是涼水。鍛好的鐵件放入水內,“哧啦”一聲,熱氣騰起,即可將之取出來。經驗豐富的鐵匠會在普通水裡淬火之後,加溫再度放入鹽水裡淬火,以增加光澤度。“打造的鐵器好不好,火候的掌握和淬火是關鍵。”

“還有一道工序是澤油,主要用於刀具等經常與水接觸的鐵器上。”李京衛介紹,澤油是在鐵器回火後趁高溫尚存,迅速夾塊豬肉在鐵器上反覆摩擦,利用鐵器的高溫使油脂滲出並塗抹在鐵器上,提高鐵器的光澤,又能保持長時間不生鏽。圖為李京衛在精打一件鐵器的末端。


圖為鐵匠鋪裡懸掛的打好的部分鋤頭、劈柴刀等鐵器。李京衛說,他打的鐵器又四、五十種,大到鍘刀,小到廚房用的小鏟子等。為保證鐵器質量,一把鋤頭他和弟弟就要進行不低於一千次的錘打。在一些農具的關鍵刃口處,他還要加入精鋼,最大限度地保證結實耐用不變形。“不減其功,不少其料,這是我多年堅持的理念。”

因為李京衛打出的鐵器質量好耐用,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主要經營鐵器農具的靈寶縣城小南巷內,幾乎每家商戶銷售的都有他的產品,加上週邊盧氏縣的客戶,常常供不上貨,商家都是提前拿著現金預定。“現在不行了,生意冷淡,打出來的鐵器需要我親自出去擺攤銷售。”圖為李京衛在一個鄉村集市上擺攤賣鐵器。

李京衛講,現在這個鐵匠鋪勉強能維持他和弟弟兩家的生活,面對難以改變的現狀,他有時也想轉行幹別的,但因年齡大又沒有別的手藝,外出打工很不好找活兒幹。“我兒子27歲,當初跟著我幹過一段打鐵,嫌苦不掙錢就去上海打工了,現在一月掙六、七千塊。我沒有辦法,加上幹了幾十年,有了感情割捨不下,就這麼幹著吧。”如要了解更多信息,請關注頭條號大河鄉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