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放棄國都逃跑的末代皇帝,雖失了江山,但得了善終

一位放棄國都逃跑的末代皇帝,雖失了江山,但得了善終

元朝最後一位皇帝是元惠宗妥歡帖睦爾。因為朱元璋認為他在明軍進據通州後放棄大都不戰而走是“知順天命”,所以對其諡號元順帝。因系亡國之君,此後的史書也就多以元順帝稱之。妥歡帖睦爾於1333年13歲時即位,1368年,在明軍兵臨城下時放棄元朝都城大都倉惶逃往上都,前後共在一統天下時的元帝國皇帝寶座上坐了36年,是元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

客觀講,妥歡帖睦爾執政如此之久,即位之前的少年時代又先後被流放到高麗(今朝鮮半島)和靜江(今廣西桂林),也算飽嘗了疾苦和磨難。而今坐擁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他作為帝國之主,何嘗不想重振朝綱、中興大元。他也的確曾經勵精圖治,通過剷除權臣伯顏等措施實施至正新政,使朝政一度有所改觀。但理想和現實總是存在巨大的鴻溝,元朝末期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沉重的賦稅、官員的腐敗、天災的頻發等問題以及元朝統治階級內部皇權與後權、皇帝與太子之間、權臣之間、軍隊之間的矛盾已經積重難返,妥歡帖睦爾終究無力迴天。

一位放棄國都逃跑的末代皇帝,雖失了江山,但得了善終​妥歡帖睦爾離開大都後,於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四日(公元1368年9月16日)到達上都。驚魂初定的他隨即開始調兵遣將,試圖以逸待勞,挽回局面。至正二十九年六月(公元1369年7月),明將常遇春、李文忠率領步卒八萬、騎兵一萬逼近上都。當時明軍兵鋒極盛,勢不可擋,妥歡帖睦爾只得又倉皇離開上都,當天到達位於今內蒙古赤峰市境內的應昌,這位元朝末代皇帝就這樣和這裡締結了歷史宿命。此後,妥歡帖睦爾就把應昌城作為都城。上都則在妥歡帖睦爾剛一離開就被明軍攻陷,常遇春、李文忠大軍俘獲蒙古宗王及官兵萬餘人。聲名顯赫的明軍主帥常遇春就是在這次大勝回師途中,病亡軍中,年僅三十九歲。

上都的淪陷讓妥歡帖睦爾面臨嚴峻考驗。危急形勢下,他在應昌城裡任命了新的丞相、太保和御史大夫。詔令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總管軍事,並做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軍事部署,形成與明軍短期對峙的局面,為元朝收攏殘存武裝、積蓄力量贏得了時間。明軍掃蕩上都回師後,新一輪的攻擊重點放在了我國西北方,這一轉變減緩了應昌方面的軍事壓力,應昌周邊的要塞上都、興和(今河北張北)等又先後被蒙元軍隊收復,這些局面暫時平穩的假象讓初到應昌的妥歡帖木爾打消了繼續向北退卻的想法,也放鬆了應有的警惕。也許是要對長期緊繃的神經給予補償,妥歡帖睦爾的心思又轉到了享樂方面。留居應昌城期間,他在城內大興土木完善生活設施,建造巨型龍舟在達裡諾爾湖上往來嬉戲,編創“十六天魔舞”盡享淫逸之樂,讓面臨嚴峻外部環境挑戰的應昌城籠罩在花天酒地、歌舞昇平的氛圍之中。這位元朝末代皇帝,就這樣在應昌城裡,在湖光山色和藍天碧野陪伴下度過了近兩年既惶恐又安閒的時光。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這個將蒙元帝國畫上句號的末代君王因為患痢疾病死在應昌城,時年五十歲。妥歡帖睦爾死後,他的兒子愛猷識理達臘在應昌城繼位,是為元昭宗,改元至正年號為宣光,北元王朝拉開序幕,應昌城從此成為愛猷識理達臘的新都。

一位放棄國都逃跑的末代皇帝,雖失了江山,但得了善終​妥歡帖睦爾剛死,應昌城就迎來了劫難。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掛帥帶領十萬大軍再次北進攻克上都。李文忠從一個途中擒獲的俘虜口中意外得知了妥歡帖睦爾剛剛病逝的消息,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戰機,於是即刻揮師直逼應昌。由於這次進攻極具突然性,蒙元軍毫無防備,應昌城內兵力不多,且多為老幼兵士,戰鬥力較弱。外圍雖然有主力部隊,但駐防比較遠,來不及馳援。再加上皇帝新喪,人心不穩,剛剛即位的妥歡帖睦爾之子愛猷識理達臘面臨的形勢極為不利。但當時這位北元新主卻莫名其妙的固執,不顧群臣一力勸阻,執意出城與明軍對戰。結果當然可想而知,元軍很快土崩瓦解,北元帝國的新都應昌城就這樣在一日間失守。明軍破城後,俘獲愛猷識理達臘的長子買的裡八剌、后妃、宮人、官員以及軍民數萬人,繳獲金玉珠寶和牲畜糧草無數,應昌城也遭到了破壞。愛猷識理達臘僅帶數十騎倉促北逃,李文忠親率精騎追至北慶州(今內蒙古巴林右旗),但被滔滔西拉沐倫河水所阻,無功而返。愛猷識理達臘逃脫後,活動區域向北遷移。洪武十一年(1378年),愛猷識理達臘去世,他的弟弟脫古思帖木爾即位。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三月,明將藍玉率領十五萬大軍在捕魚兒海(今呼倫貝爾市貝爾湖)附近重挫脫古思帖木爾,俘獲其家小、權臣、官兵和屬民近八萬人。脫古思帖木爾和太子雖然僥倖逃脫,但不久就被瓦剌支持的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兒殺死,一代帝國的帝王血緣餘脈就這樣斷掉了。

一位放棄國都逃跑的末代皇帝,雖失了江山,但得了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