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戰神,刑天斷首,共工撞不周山,蚩尤銅頭鐵額,還有個巨人族

四大戰神,刑天斷首,共工撞不周山,蚩尤銅頭鐵額,還有個巨人族

黃帝雖然最終完成了九州的統一,但這個過程是相當漫長和艱難的,自從阪泉之戰與炎帝交火之後,炎黃兩大部落之間的戰爭從此正式拉開了帷幕。炎帝作為首領一戰而降,可是他手下的小弟們卻前赴後繼,從未放棄,與強大的軒轅氏展開了一場又一場殊死搏鬥,由此誕生了上古四大戰神。他們分別是蚩尤、共工、刑天和夸父

兵主蚩尤,砥柱中流

上古歷史上最有名的戰爭就是涿鹿之戰,令人意外的是,這場世紀大戰並非發生在兩大首領之間,而是炎帝的下屬蚩尤與黃帝的較量。世人慣於以成敗論英雄,自古成王敗寇,蚩尤雖然最終失敗了,可是根據史書中的記載,他雖敗猶榮

四大戰神,刑天斷首,共工撞不周山,蚩尤銅頭鐵額,還有個巨人族

首先,黃帝曾九敗於蚩尤,可以說手底下的兵早就被這個戰神給打怕了,最終是藉助應龍、天女旱魃和九天玄女的勢力才轉敗為勝。不管從戰力還是戰術來講,蚩尤的雄風絕對在黃帝之上。《風后八陣兵法圖》有載,炎帝戰敗後,蚩尤勇敢地做了接盤俠,並且主動進攻中原,黃帝九戰九敗,不得不中途休整,退守雲宕宮(今河南密縣劉寨鄉有云巖宮),在此練兵講武,意圖東山再起。

其次,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個個銅頭鐵腦,實力驚人。《太平御覽》引用《龍魚河圖》中的記述,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人面獸身,銅頭鐵額,食用沙子和石子。《述異記》中的說法更加誇張:“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鬢如劍戟,頭有角,食鐵石。”

四大戰神,刑天斷首,共工撞不周山,蚩尤銅頭鐵額,還有個巨人族

自從炎帝戰敗後,一直是蚩尤奮起抵抗,如果沒有女媧娘娘(派遣風后)、九天玄女和天女魃、應龍的幫襯,黃帝根本不是蚩尤的對手,戰死之後,黃帝因為敬佩他而封其為“兵主”。他不但得到了兄弟們的擁護,還獲得了對手的尊敬。所以說他是炎帝部族的中流砥柱,一點都不為過。

巨人族夸父

我們印象中的夸父是個追著太陽跑的二傻子,其實不然,真實的夸父是巨人族的首領,他曾與蚩尤一起參與了炎黃大戰,最終又一起被應龍所殺。如果夸父和蚩尤是好兄弟,就真正實現了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可以同年同月同日死。

四大戰神,刑天斷首,共工撞不周山,蚩尤銅頭鐵額,還有個巨人族

《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記載,大荒之中,有山名叫成都載天。有人耳朵上掛著兩條黃蛇,手中還拿著兩條,他就是巨人族的首領夸父。這裡手中捉蛇可不是在玩雜耍,而是象徵他們的部落以蛇為圖騰。後面說到夸父自不量力與日競走都是套路,這是勝利者書寫的歷史,其實說的是夸父族追隨炎帝對抗黃帝的故事。

又《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東北一角中,有山名叫兇犁土丘。這裡就是應龍斬殺蚩尤和夸父的地方。應龍本來是南方的天神,下界參與戰爭之後就無法再返回天界。因為他是水神,如果哪裡乾旱,模仿他的樣子祝禱就可以求得降雨。”

戰神刑天,至死不休

我們說一個人的意志堅定,常常用“至死不渝”來形容,其實世上還有比這更加悲壯的英雄,他誓死抵抗,至死不休。那就是上古戰神刑天。《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刑天與黃帝爭神,也就是爭個雌雄,一比高下。當時自己的老大炎帝已經投降,好基友蚩尤和夸父已經戰死,但他依然沒有退縮。黃帝最終將他斬首,刑天以乳為目,以肚臍為口繼續揮舞著手中的武器,猶言再戰!

四大戰神,刑天斷首,共工撞不周山,蚩尤銅頭鐵額,還有個巨人族

《山海經·海外西經》:“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於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鏚以舞”。從此之後刑天一戰成名,雖死猶榮,成為千百年來當之無愧的戰神。

水神共工,最頑強的抵抗者

共工最震驚世人的壯舉就是“怒觸不周山

”,發生在他與黃帝的孫子顓頊爭帝的時候。其實這已經是英雄暮年,早在涿鹿之戰時,共工就作為炎帝部落的主將之一參與戰鬥。他興風作浪,雷雨交加,致使黃帝軍團遭遇多次慘痛的失敗

四大戰神,刑天斷首,共工撞不周山,蚩尤銅頭鐵額,還有個巨人族

後來天女旱魃下降,九天玄女攜帶指南車參戰,一個止住了風雨,一個將迷失的士兵帶出了包圍圈,黃帝集團才倖免於難。應龍適時出擊,殺死了蚩尤和夸父。

只留下共工帶著殘部顛沛流離,遊離於四方。但他從未放棄抵抗

他同時也是九個部落的首領,《國語·魯語上》中記載:“共工氏之伯九有”。又有一說,共工後來化為傳說中的相柳,一個九頭怪獸,九首食於九山,終於被大禹所殺。縱觀共工的一生,從黃帝時代他就參與對抗活動,一直到顓頊,到堯帝,到大禹前後數百年,可以稱得上華夏史上最頑強的抵抗者。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上海:中華書局,1957.

[2]袁珂,校注.山海經全譯[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6.

[3]袁珂.中國神話史[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5.

[4]左丘明.國語[M].春秋.

[5]祖沖之.述異記[M]南朝.

[6]李昉,李穆,徐鉉等.太平御覽[M]北宋.

[7]佚名.龍魚河圖[M]漢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