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已是太子而武則天卻風燭殘年,為何還要發動神龍政變?

倪翠坪

已是太子的李顯,根基並不穩固,而且武則天晚年時,武周政權風雨飄搖,最終誰能登上皇位,還是個未知數。另外,神龍政變的發生,也並非是李顯所左右,而是以張諫之等人為首的一批大臣發動的。

武則天覆立李顯為太子,心中仍有不甘

傳位於侄子武三思,還是將政權交給兒子李顯或李旦,武則天一直都搖擺不定。不過,在其晚年時,考慮到當時的形勢,加之狄仁傑等人的勸誡,還是立李顯為太子。

李顯被擁立為太子後,朝內的局勢多少緩和了一些。至少,擁戴李唐政權的一幫大臣,覺得自己的心願將要完成了。不過,此時武則天並沒想過要退位,而且誰都不知道她什麼時候死。

從這個角度來講,最終誰能當上皇帝,還是並不十分明朗。

武則天病重後,張易之、張宗昌兄弟把持朝政,局勢對李顯不利

張氏兄弟本是武則天寵幸的兩個男寵,後來逐漸把持朝政。特別是武則天病重時,兩人控制了皇宮,外人不得輕易接見武則天。而這兩兄弟一直與李顯等人有結怨,曾逼死過李顯的兒子和女兒。

在這樣的形勢下,李顯及其擁戴者,心裡都很擔心張氏兄弟與武三思內外勾結,最終奪取皇位。而一旦他們的陰謀得逞,那麼李顯等人也必將葬送於皇位鬥爭之中。

從這個角度來講,李顯的前途岌岌可危。

張諫之等人先發制人,用武力脅迫武則天退位

神龍元年,即公元705年,宰相張諫之等人聯合禁軍統領,一併攻入皇宮,先誅殺了張易之、張宗昌兄弟,同時派人迎接李顯,之後又脅迫武則天退位。面對眾人脅迫,風燭殘年的武則天只得妥協,宣佈禪讓,由太子李顯監國、登基。

從政變的過程來看,真正的主導者是張諫之等人,李顯其實也並未起到多大作用。

所以說,神龍政變的發生,是在武周政權風雨飄搖的形勢下開展的,當時李顯的前途並不明朗,主要是受大臣張諫之等人的擁戴才得以順利繼位的。


我是老臘肉碣石樵子,希望與大家在交流中相互學習!以上是我的一點看法,歡迎大家補充。


碣石樵子

《馬關條約》談判期間,就何時割讓臺灣給日本進行討論,日本堅持一月內辦理割讓臺灣交接手續,
李鴻章說:貴國何必如此著急,臺灣已是你們的口中之物了
伊藤博文:尚未下嚥,飢甚

神龍政變的意義就在於此!

聖歷二年(699年),中宗李顯被老孃武則天召還洛陽復立為皇太子,此時的武則天已經75歲,可謂風燭殘年,等她死了李顯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即位,政變聽起來意義不大。

但李顯真的等不起,一天沒有即位,一天就存在變數!

長安元年(701年)九月,李顯的兒子李重潤和永泰公主夫婦少年氣盛,對張易之、張宗昌兄弟表達不滿,被張易之添油加醋地報告給武則天,說他們誹謗朝廷,結果武則天逼令李重潤、永泰公主和丈夫武延基自殺。

李重潤因為長相酷似爺爺李治,曾深受奶奶武則天的喜愛,就因為張氏兄弟的幾句讒言就掉了腦袋。

除了張氏兄弟,武三思依舊對皇位虎視眈眈,此時的武則天已經是病體違和,如果哪天這些人來個矯詔篡位,在搞一次玄武門政變,誰能保證天下仍歸李家。

長安四年(704年),武則天病居迎仙宮,張易之、張昌宗侍奉左右,外人不得入內,更是加劇了忠於李唐皇族大臣的危機感。

張柬之等人正是考慮到這些意外因素,所以神龍元年(705年),趁著武則天病重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相王李旦也配合行動,武則天迫於無奈,當日先令太子監國,隔了一天,李顯復位稱帝。

中斷15年的皇位終於又回到李氏皇族手裡!雖然參與政變的張柬之李多祚等人下場悲慘,但“神龍政變”的意義毋庸置疑。



日慕鄉關

“神龍之變”是705年發生在唐(周)武則天時期,是太子李顯在宰相張柬之、武將李多祚協作下,弟弟相王李旦等李氏皇族的支持下,對武則天女皇採取的一場“子奪母權”,還朝於“李唐天下”的一次“宮廷政變”。史稱“神龍革命”。

李顯為什麼要對風燭殘年81歲的老母採取如此殘酷的終結者的手段呢?撥開歷史塵沙來一一細說“神龍之變”――一是痛下毒手埋伏筆。“神龍之變”的導火索要悠到701年的那場“惡毒之殺”。那是因為皇孫李重潤、皇孫女永泰公主得罪武皇的男寵張易之、張宗昌兄弟,而被吹枕頭風誅殺。因為李重潤長像酷似爺爺李治,曾深受武皇寵愛。李顯再次詔回朝為“太子”,很大成份是因為武皇特喜歡這個皇孫,並認為可作為“將來大統(皇位)的繼承者”。而因枕頭風被無故誅殺,令朝野上下震驚,大都認為武皇老昏而心卻不仁慈。年輕時殺女誅子,奪權時殺遍李氏皇族,年老仍然是以殺震臺,令人心寒。二是李顯二次當太子,是武皇的無奈之選。先有狄仁傑,後有張柬之等重臣竭力反對及拼死瑾見提醒,逼著她放棄了立侄子武三思為太子的很久很久的想法。因為武皇清楚她現在的兩個兒子至所以她一一廢除而代之,主要還是能力不及。李顯明白隨時都有被老母廢除的危險。三是結樑子張易之、張宗昌兄弟後,李顯上失去了與老母溝通的機會,加上武三思作為武皇依重的大臣,能力也深得武皇的嘗識。可以說,稍有風吹草動,或者說武皇一時性起,太子之位立馬就讓人去了。四是自704年開始,武皇病魔纏體,幾度放棄朝政。尤其是在後期,幾乎不打理、過問朝政了。但又死死不放權,不讓位。於是在705年的元月,張柬之等人力諫並帶挾迫的逼李顯發動“神龍之變”,迅速保護李唐江山。這樣,在大臣和兄弟相王李旦的協同下,兵諫武則天皇帝讓位於李顯,讓大唐又回到李氏族下。至於“神龍之變”的歷史意義和作用在此就不一一表述了。歡迎大家共同澄清歷史!


張慶東字恕鳴

說起來這件事情的話,我們可能都被問題主所提的問題給誤導了,武則天雖然風燭殘年,但是此時此刻武則天仍然掌握的去朝廷大部分的出全力。

李顯是太子沒錯,但是這個太子只不過相當於一個吉祥物,名義上我告訴你們老臣未來我的位子是要讓給李姓子孫,事實上,你本來就姓武啊?武三思還活著,這位老哥一天到晚的都想當太子。

如果說此時此刻,武則天安安心心的在後宮頤養天年的話,那麼底下的這幫老臣還是有耐性等,武則天撒手人寰之後把位子讓給李顯,可是問題就出在,李顯的兒子去得罪了當時武則天比較寵愛的兩個男寵,張氏兄弟。

李顯是武則天的兒子那把李想的兒子就是武則天的孫子。當時武則天一聽自己的孫子汙衊了自己的情人,立刻就命令自己孫子自殺,想想當時武則天腦子混亂到什麼地步,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還掌握著朝廷大部分的權力,而這些權力全部握在了張氏兄弟的手裡。

只因為汙衊的,你身邊比較親近的人就要殺害皇親國戚,這一點對於當時的李姓子孫而言是有點不能接受的。本來出了一個武姓的子孫,就騎在我們頭上,這一點已經讓我們很不爽了,但是沒有辦法呀,誰叫你武則天本身就是姓那個姓啊!你把你的兒子重新拉回來做太子已經向我們表明了態度,我們表示接受,並且樂意看到你去死,現在你又突然拉出來兩個男寵在我們面前耀武揚威的,那我們就不能忍了。並且張氏兄弟還變本加厲的控制了武則天的耳目,讓其他人接觸不到武則天。

如果說這個朝廷在此之前沒有接觸到,政變之類的事情,或者說沒有外姓的子孫能夠篡奪最高權力的話,對於這件事情當然是得過且過,讓他直接過去了,偏偏坐在位子上的這個武則天也正是依靠著一些不光彩的手段,登上了這個位置,比如說汙衊李姓子孫謀反,都說先帝死的不明不白,等等,都在提醒著其他人,這其中估計會出現變數。

事實上退1萬步來講,當時只要明眼人都能看的出來,只要武則天一死,這兩個兄弟估計也就一起跟著殉情,但是兩個人都是年輕人啊,求生慾望都極其強烈,他們會安安心心的陪武則天去死嗎?

想想,秦始皇的相父呂不韋因為什麼事情,被折騰的半死,這兩個人會是下一個嫪毐嗎?

在古代,權利與權利之間的交接這一時期是特別敏感的,武則天以及是風燭殘年,死不死只不過是一句話的事情,但是現在後宮也不能說是後宮是整個朝政出現了混亂,這個時候只要是任何一個有識之士看得出來,國家需要一個能夠站出來平定混亂的人。

說實話,趁著武則天現在腦袋開始發矇,她處理事情不怎麼靈光,趕緊發動政變,免得她反應過來,腦子一清醒,把你往死裡打你,能怎麼辦?這一批李唐朝廷所遺留下的老臣對付武則天這個唯一一個女皇帝,可能有些捉襟見肘,但是對付兩個只是依靠著那啥進宮的張氏兄弟而言簡直就是綽綽有餘。

並且無論事情如何發展,武則天一倒臺,代表的是新一批人的崛起,那麼自己的位置是否受到危險,這個時候急需要向新的掌權者表明自己的態度,但是很明顯神龍政變這一件事情參與者下場都不怎麼好,很可能就是他們的存在已經明顯的影響了李唐子孫接管江山。


漩渦鳴人yy

聖歷二年(699),武則天冊立太子時年已七十五歲,李顯已經四十三歲,完全可以上臺執政了。可是武則天並沒有馬上退位,如果說是為了彌合李、武之間的矛盾需要一定的時間,也還能說得過去,可是數年之後她仍無退位的絲毫表示,甚至連其患病期間也不願讓太子監國,這樣就不免要引起許多人對她的不滿。長安元年(701)八月,蘇安恆上書,要求武則天退位,讓李顯即皇帝位。這不僅是蘇安恆個人的看法,實際上代表了一大批人的觀點,反映的是朝野中擁李派人們的共同心聲。

武則天打算在自己“千秋萬歲”之後再由太子接管政權,但這個打算實際上是行不通的,原因就在於她的這個皇帝寶座是從李氏家族那裡搶奪來的,這在許多人看來是不合法的,對李氏家族來說也是耿耿於懷的,一句話,她的政權內部存在著許多不穩定的因素。從李顯在聖曆元年(698)被立為太子,到神龍元年(705)武則天被推翻,長達七年的時間,這對李顯及擁戴他的朝臣來說,實在是太漫長了,是李顯和他的擁戴者們所難以忍耐的。

上圖洛陽天堂復原圖

歷史上冊立太子之後,因急於即位不知發生了多少搶班奪權的悲劇,其中也有獲得成功者。這些還都是同一個家族內部的紛爭,更何況武則天所面對的卻是另一個家族,因此這種鬥爭的爆發就更加難以避免了。

上圖武則天與唐高宗合葬的乾陵

促使神龍政變爆發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她對二張的寵信。武則天晚年一方面努力緩和各種政治勢力間的矛盾,另一方面卻在扶持新勢力,製造新矛盾,這也是導致政變爆發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張不懂政治,倚仗武則天的寵信與支持,目空一切,到處樹敵,很快與太子、相王、太平公主、武氏諸王以及廣大朝臣結怨,在當時各種政治勢力中處於孤立無援的地位。武則天縱容二張,也引起了各種勢力對她的不滿,尤其是李氏子弟及其支持者的不滿,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她以前所做的努力。這就是政變時太子、相王、太平公主等也參與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古道犀風

在武則天風燭殘年的時候,作為太子的李顯,之所以會急急忙忙發動神龍事變,普遍的觀點認為,主要原因是武則天年事已高,深居簡出。同時又偏信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而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又不甘心只當一個面首,而要參與政治生活。再加上武則天侄兒武三思還不死心,還一直在爭取武則天再次廢掉李顯,立他為太子。還有,剛剛又發生了李顯的兒子、懷孕的女兒、女婿被二張讒害,被武則天賜死的事件。所以,李顯雖然是太子,但是他有一種朝不保夕的感覺,要不及時把皇位拿到手,很可能在武則天去世前,又會變身莫測,甚至失去身家性命。

(老年武則天)

這種解釋看起來有道理,但是有個嚴重漏洞,就是這次神龍事變,主謀者並不是李顯。而是崔玄暐、張柬之、敬暉、桓彥範、袁恕己這些人事先聯絡好後,再去找李顯承頭的。當時李顯並不同意這樣做。李顯說,天子正在生病,你們這樣做,不是讓她受驚嗎?等她病好以後再說吧。

這些大臣們聽了後,說,殿下,你說這個話,不是要我們所有人的命嗎?我們今天這個事要是不幹起來,我們一家老小都沒有一個人能夠再活在世上了。

這樣一來,李顯也知道事態嚴重,才出來見這些大臣們,而且還是被大臣們抱上馬的。很顯然,這是李顯的一個被動事件,而不是主動而為。

同時,我們分析李顯的一生作為,也會發現,他不是一個有計劃的,有超前眼光,有膽量做事的人。當他當了皇帝以後,所做的事情都有些想當然,有些昏庸。而且,他還被他老婆韋皇后,以及女兒安樂公主架空,什麼事都聽他們的安排。最後,居然還被安樂公主毒死。由此可見,李顯肯定不是神龍事件的主謀。

(李顯)

既然不是主謀,就不存在他想上位,把風燭殘年的武則天趕下臺去的說法。

那麼,張柬之等人,為什麼要在這時候發動事變呢?我覺得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第一,武則天雖然奪取李唐江山,建立了武周江山。但是,無論朝堂還是民間,都不願意承認,也許暫時承認了,也是心中不服,等待著重回李唐江山的一天。也就是說,做這件事,是早遲的問題。關鍵是看時機。如果等到武則天去世,就算順利把皇位傳給李顯,那時候,很可能還要繼續武周,而不是李唐。

第二,通過政變的方式奪取政權,這是從李世民開始,在唐宮中就已經演習過很多次了,是有成功先例的,而且代價也不是很大。所以,張柬之等人,覺得完全可以獲得成功。

第三,這也是最重要的。張柬之等人和李顯的立場完全不一樣,李顯可以等到武則天去世後登位,但是,這與張柬之等人有什麼關係呢?反之,若是張柬之等人利用武則天防範最弱的時候,逼武則天把皇位傳給李顯,恢復李唐的江山,那樣的話,張柬之等人都是開國功臣。

(張柬之)

開國功臣,自然就有開國功臣的待遇。歷史上有殺開國功臣的現象,但是,李唐從李淵、李世民開始,都是不殺開國功臣的。所以張柬之等人會積極去做這件事,這也是張柬之等人挾持李顯發動政變的根本原因。

不過,張柬之等人可能沒想到,因為李顯並不是李世民那樣的英武皇帝,他們雖然被封王,但最後還是受到打壓,命運多舛。


張生全精彩歷史

太子李顯及張柬之桓延範等領五百兵入大內。並於武則天寢宮外斬殺張易之張宗昌。進入寢宮後,君臣問答也很有味道。當時,武則天問怎麼會事?張柬之答張易之張宗昌造反,已誅殺。這二張是武則天的面首男寵心頭肉。估計武則天心一陣抽蓄,向人群中看見了李顯,就對李顯說,這事是你帶頭的嗎?現在人已經殺死了。你回東宮去吧!(輕描淡寫)關鍵時刻,桓延範說,太子怎麼能還回東宮呢?天下思李唐久矣。請陛下傳位於太子。事已至此,無奈何了。第二天武則天皇帝禪位,李唐復國。 這是神龍政變。也叫五王政變。因為,發動政變的五位文武大臣事後都加封王位。 需要說明的是,事件中,太子李顯有主觀意願,但行動是被動的。 當時,張易之張宗昌兄弟對朝政的參與很深勢力很大。太子李顯的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及女婿私下議論了二張。被二張知道。報於武則天。武則天招見李顯大罵,責令李顯嚴肅處理。不得已,李顯逼迫兒子女兒女婿自殺。而當時女兒懷有身孕。三尸四命。 當年,武則天已經81歲了。老病。風燭殘年。易之,宗昌封閉宮廷,外人不得入內。當時的情景確實令人忐忑不安。。畢竟自立武周天下開始,武則天就糾結傳子傳侄,現在加上易之宗昌的因素,有什麼情況不可能發生呢? 所以,趁病定位! 但是,這是大臣的主意。李顯關門躲了起來。在幾位大臣謀劃好後去請李顯主事。李顯是拒絕的。一番說服後被抱上馬。 所謂五王是張柬之,桓延範,敬暉,崔玄韋,袁恕己。


恬然滋味

李顯雖然已經是太子,但武則天到了風燭殘年,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兄弟干涉朝政。如果李顯這一派不先下手為強,李顯就未必能繼位了。這是政治鬥爭的基本規律。張易之間接殺死了李顯的一個兒子,女兒,女婿,外孫。李顯也是對張易之恨之入骨。張易之已跟李顯結仇。如果他不先利用武則天廢黜李顯,他自己將來也是別人刀下鬼,他必須先下手為強,弄死李顯。這樣他才能安全,這是生死存亡的事。

一旦武則天被張易之的枕邊風吹動了心,廢黜李顯就是一句話的事。做太子尚且保不住自己的兒子和女兒,更不用說如果他被廢黜,還能不能保住命。而當時的權利和心中,張易之,武三思,太平公主,甚至上官婉兒任何一個人都比李顯得寵。所以皇位岌岌可危。

張柬之他們才斷然發動政變,逼宮退位,一舉剷除了張易之他們。


Hi平凡小花

神龍政變是在張柬之等人的主導下發動的,我認為太子李顯並不是最主要的發起人。

為什麼要發動神龍政變?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很多答主已經說了,即誰都不知道武則天還能活多久,不知道武則天死前是否還會發生變故,不知道武則天死的時候張氏兄弟以及武氏家族會不會隔絕內外,假造遺詔。

所以這種時候,當斷不斷,反受其害。一旦有政變的機會,就必須抓住。

但我認為還有一個原因。

武則天畢竟得國不正,篡了李唐天下,把國號改成周。

如果等武則天死了,李顯繼位,那就很尷尬了,他繼的到底是大周的位,還是大唐的位?除非武則天死時遺詔裡說還政於李唐。所以李顯與其等武則天死了繼位,不如趁她活著逼她還政。其實對雙方都有好處。

況且,日後史書會如何看待武則天,誰都不知道。雖然後來唐朝人對武則天的看法基本還是正面的,但是當時的張柬之等人不可能知道。

那麼張柬之是要做武周的忠臣,還是要做李唐的忠臣,這就很微妙了。他們發動政變,逼武則天還政,那就是李唐的忠臣,可以留名青史。


夢露居士

我們在出去談業務的時候,只要合同沒有籤,就不能說這個單已經拿下來了。就算是合同簽了,也不能說十拿九穩就搞定了。

同樣,雖然李顯是太子,但只要李顯一天,沒有坐在皇帝寶座上,這其中就有可能出現變故。

雖然武則天已經老邁昏花,但他隨時可能改變主意。

本來武則天一直就在猶豫是把皇帝傳給武三思呢,還是傳給李顯?當時一些比較正直的大臣這樣勸說道:如果把皇位傳給武三思,那麼未來的牌位上供奉的就是武三思的父母。如果傳給李顯,上邊供奉的必然是高宗皇帝和則天大聖皇帝。

武則天想了很久,才決定把皇位傳給李顯。

武則天當時為了穩固皇位,任用了大批姓武的親人進入政府。

雖然最後武則天決定把皇位傳給李顯,但姓武的心中非常失落,尤其是武三思。

武三思等人確實也在背後做了一些動作,準備密謀篡權。

當時武則天已經老眼昏花,腦子也不大好使了。當時的局勢已經一半失控了,往哪個方向走?非常不明朗。

處在這樣的格局下,大唐和大周將何去何從?一切不得而知。

李顯等人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是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還是隨風飄搖?

最終李顯在張柬之等人的支持下,發動了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

李顯登基後,迅速打壓了武姓勢力,重新把被武則天打壓的李姓皇族子弟召喚回朝,予以重用。

接下來李顯培養了自己的政治班底,局勢日益穩定。

到了這時,一方面李顯覺得逼迫武則天退位不是很好,另一方面對擁護自己發動神龍政變的大臣表現出不信任態度,擔心哪一天他們會廢掉自己,或者操縱大權。

到了最後,李顯又把擁護自己發動神龍政變的大臣們,要麼罷官,要麼降級到地方上去擔任地方官。

政治鬥爭永遠都是這樣,殘酷無情。在聯合之後又可能成為敵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