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何進如果不邀董卓進京,天下會大亂嗎?

鄉土新陽

三國志--袁紹傳:【 靈帝崩,太后兄大將軍何進與紹謀誅諸閹官,太后不從。乃召董卓,欲以脅太后……時紹勸進便可於此決之,至於再三,而進不許】漢靈帝劉宏去世後,大將軍何進與袁紹商議,想殺一批宦官,但何進的妹妹--何太后不同意。袁紹就出主意,說召諸侯帶兵進京強力執行,那時太后就沒辦法了。



對於這個打算,當時陳琳,曹操就表示了反對,曹操明確指出,殺幾個宦官,一個司法官員就夠了,召諸侯帶兵進京,會惹出大亂子,但何進不聽。按提問沒有時間限制,所以,短期內(一年內吧)可能不會有大亂子,但當時剛剛經歷黃巾之亂,各種社會矛盾十分尖銳。而實際執掌朝政的何太后,何進等人又鼠目寸光,毫無治國理政能力,亂像只是遲早的事。



而應召進京的董卓,早已磨刀霍霍,躍躍欲試,本來已經有了類似打算,何進的所作作為不過是一個引子而已。別的不說,單就何進與十常侍矛盾,不是很容易就能平息的。何進要殺,卻下不了決心,拿不定主意;十常侍必然不肯就範,會想出種種主意,攪亂朝綱。而這一定破壞穩定基礎,在一個風雨飄搖的政局之下,還會有安定平穩的社會環境嗎?


流譽後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看一下十常侍之亂的事件經過。

大將軍何進與宦官集團爭權奪利,何進欲召董卓進京勤王,誅殺宦官。然而,還沒等董卓的兵馬來至,何進就被十常侍殺害。董卓進京後,把控朝政,廢劉辯立劉協。之後,關東諸侯起兵討伐董卓,揭開了亂世序幕。

如果何進不召董卓進京,漢朝會不會還進入諸侯割據的亂世呢?這要分兩種情況來說。

第一,何進沒被宦官殺害。

當時,何進以外戚的身份,與宦官集團分庭抗禮。他與袁紹商議,召董卓進京勤王,曹操得知此事後說,要除掉專權的宦官,根本無需動用軍事手段,只以一名獄吏就能辦到。

如果何進真採納了曹操的建議,沒有召董卓勤王,同樣誅除了宦官集團的話,那何進就成了當朝第一人。當時少帝年幼,不能親政,朝政必然會被何進掌控。那麼何進接下來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學霍光;二是學王莽。

何進如果學霍光,沒有問題,當時的漢室威望仍在,袁紹、袁術、曹操等人還是忠於漢室的,何進完全能壓制住蠢蠢欲動的諸侯,天下不會分亂。

那麼,如果何進學王莽,篡漢自立呢?我想,仍然會發生諸侯討伐之事,只是對象由董卓變成了何進。天下仍然會四分五裂,陷入諸侯爭霸的亂世。

第二,何進仍然被宦官殺害。

十常侍當時殺何進,是用了誘使何進入宮伏殺的手段。即便何進不召董卓進京,他當時與十常侍的矛盾也已白熱化。假如說,十常侍仍然將何進給殺害了,那麼,局勢會如何走向呢?我想,袁紹、袁術、曹操等人必然會誅殺十常侍,為何進報仇。

然後,誰會取代何進呢?很可能是袁紹。

然而,有一人肯定會不服袁紹,那就是袁術。袁術與袁紹雖然都是出身於汝南袁氏,但袁術是嫡子,袁紹是庶出,袁術向來不怎麼服袁紹。如果袁紹取代了何進,那麼,袁術肯定會與他相爭。反過來也是一樣。

到時,二袁相爭,都拉攏各地諸侯結盟,恐怕又會造成亂世格局。

綜上所述,想不讓東漢陷入亂世,只有一條道路,那就是何進在沒有召董卓進京的情況下,依舊誅殺了十常侍,然後,何進學霍光,而不去做王莽。


觀古聊今

(袁紹)

假如董卓沒有進京,袁紹專權,沒有討伐董卓時,袁紹威望很好高,在中原地區,他是當時最大的諸侯。曹操無法與之抗衡。曹操也不可能做大做強。這樣一來,他也沒有能力和袁紹爭天下。後來的曹、袁的“官渡之戰”,實在有許多偶然機會,講真曹操戰勝袁紹,憑藉著也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金字招牌,“扯虎皮做大旗”。沒有董卓進京,這個金字招牌就到了袁紹手中了,袁紹兵強馬壯,又有號令天下的權利,曹操不可能建立魏國,漢朝的統治至少能延續,孫權也只是東漢的一個諸侯王罷了。

至於說劉備,他是漢獻帝的皇叔,漢獻帝劉協不會虧待他,封他個“漢中王”沒問題,自己的親戚好說,劉備也沒有建立蜀漢的理由。

綜上所述,沒有董卓進京,也就沒有天下大亂的局面了,也就沒有三國鼎立的形成了。



(曹操)


秉燭讀春秋

這個假設很有意思。那我們就來順著這個假設試圖來演算下結果。

何進聽了袁紹的餿主意,引董卓入京。立馬招致陳琳、曹操、鄭泰以及盧植的反對。其中,曹操所言直擊要害,殺宦官只要一個獄卒就夠了,何必引狼入室?如果,何進聽了曹操的進言,當機立斷只殺首惡,盡誅十常侍。那麼就沒有董卓進京,關東十八路諸侯也就不會起兵。這樣,雖然剿滅黃巾起義地方勢力做大。最起碼中央政府的權威不至於迅速下降。如果少帝長大,是個明主,東漢可以中興。實在不行,也可以苟延殘喘,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那麼多年,都不篡漢,說明漢的旗幟在天下士子心中還是有威望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我們再來看看天下英雄的壯大曆程。群雄逐鹿,稱霸河北的袁紹和後來稱帝的袁術二兄弟以及三分天下的曹操、孫權、劉備此時都只是無兵馬糧草之輩,也就袁家有四世三公以及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的空名。他們都是借討伐董卓之機,招兵買馬,暗自擴充勢力。如果,何進不召董卓進京,他們也就沒有起兵的理由,也就沒有招兵買馬、擴充實力的機會。特別是梟雄曹操以及只有能入曹操法眼的世之英雄劉備,天下可能會安寧。時間交給中央政府慢慢發揮,皇帝若是雄才大略,則東漢中興。最不濟,也能保持一段安定。


笑談古今風流事

董卓進京,是東漢亂世開啟的標誌性事件,如果董卓不進京,東漢是否就能苟延殘喘,維持表面和平統一呢?我覺得,恐怕未必。

董卓進京的契機,是黃巾起義,諸侯勤王,平定戰亂,很多英雄藉機嶄露鋒芒,曹操,孫堅,劉備當然也包括董卓,前面幾個屬於新晉,董卓雖然戰功不著,但因為行賄等手段加官進爵,實力大增,麾下有二十萬雄兵,稱雄西域,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大軍閥,而且離洛陽很近,這也決定了董卓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先發優勢,如果京師有變,董卓是繞不過去的坎。

而何進之所以徵召董卓,主因是士大夫階層與宦官集團的博弈,由於宦官集團把持朝政,民怨沸騰導致黃巾起義,而士大夫集團有靠邊站的危險,為了爭奪權力,也為了平息民憤,何進準備剿滅以十常侍為首的宦官集團,但是宦官集團根深蒂固,何進自己手下謀士感到力量不足,於是決定就近徵召董卓進京勤王。

當時,曹操提出剿滅十常侍一獄卒足矣,意思是不用引虎自衛,也就是說董卓進京,京師並沒有足夠的力量制衡董卓,而事實證明,董卓大軍兵臨城下時,朝廷確實無法阻擋董卓的大軍,可見,何進的實力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小得多,軍政大權都在十常侍手中,何進被誘殺後,袁紹曹操動用的兵馬也就數千而已,之所以成功,主要因為突然發難,十常侍來不及調兵遣將而已。

那麼,如果事先不徵召董卓,何進一派是否就能大權獨攬呢?我想,也不是絕對的。書中描寫,董卓野心很大,實力很強,距離很近,掀翻十常侍這顆大樹,必定朝野震驚,以董卓的野心,恐怕也會不請自來,而以當時天下諸侯的形勢,能挑戰董卓的勢力基本不存在,最後朝政依然有很大幾率落在董卓的手中,那麼請不請董卓,對於東漢的崩塌,可能就無關大局。

最後我想說,東漢演變到三國,恐怕是大勢所趨,宦官,外戚,士大夫的矛盾不可調和,天下有主無序,皇帝已經被架空幾十年,就像一個嬰兒抱著玉璽,誰想拿,拿過來便是,大亂勢在必行,只不過看三方勢力誰先發難而已。


意從容語輕柔

個人覺得天下大亂不可避免,就算董卓不進京,最多就拖延一點時間,也會有第二個董卓,第三個董卓出現,因為大漢威信全無,看東吳就知道了,南方片區對中央歸屬感不強。基層決定上層建築,漢末民不聊生,十室九空,基層一片狼藉,大漢這個建築豈能不倒?


Hugh86701457

首先我覺得必須從史實的角度搞明白袁紹建議邀董卓進京的目的是什麼。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才能夠推演下去,否則天下是不是會大亂就該由羅貫中說了算。因為三國演義已經不再是一部歷史小說,而是一部架空歷史小說了。

應該說袁紹的目的很不單純,甚至可以用用心險惡來形容。他的目的就是要把水攪渾,把局勢弄複雜,然後四世三公的袁家就可以趁機奪權。之所以誕生這樣的野心,是由當時的局勢決定的。隴西叛亂遲遲不能平定,國內階級矛盾惡化。黃巾起義雖然被平定,朝廷虛弱無力的狀況已經被許多人瞭解。野心家可以說如過江之卿,但還沒人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畢竟出頭椽子先爛的道理大家都知道。

在這種形勢之下,即便袁紹的提議被否決,他還會想出別的辦法來。漢室衰敗的情況只要沒改變,野心家就會層出不窮。所以天下大亂是歷史的車輪走向,根本無法避免。只是會以另一個形式出現罷了,那時領軍進京的或許不再是董卓,而會是皇甫嵩或者別的什麼人。


明明的意思


《三國演義》開篇點明,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沒有固定模式萬萬年。除非與時俱進,跟隨社會潮流。東漢末年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推其致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桓帝禁錮善類、崇信宦官。靈帝即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共相輔佐。時有曹節弄權,竇武、陳蕃欲謀之,機事不密,反為所害,中涓自此愈橫。

建寧二年,靈帝寵幸曹節、張讓等十常侍。時值天災引發饑民造反。有鉅鹿郡張寶、張角、張梁弟兄三人發起了歷史有名的“黃巾起義”大大震動了風雨漂搖的劉氏統治大廈。

靈帝病篤,在立太子問題上,外戚何進與十常侍鬥爭十分激烈。此刻才由何進挑頭,召董卓勒兵來京。

何進這個措施確實不好。正像曹孟德所言:“宦官之禍,古今皆有。若欲治罪,當除元惡,但付一獄吏足矣,何必召外兵乎?事必宣露。吾料其必敗也。”於是董卓進京,引發潘多拉魔盒效應。加劇了東漢王朝分裂進程。敲響了東漢滅亡的喪鐘。


妖大成仙

需要說明,東漢末年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點。

內部問題就是宦官和國戚專權奪政。何進和十常侍的奪權事件就是帶來重大影響。削弱了中央勢力。

外部就是諸侯強大。黃巾起義給了各地諸侯招兵買馬的機會,都逐漸強大,從而藐視中央。

無論董卓是否進京都可以看出來中央的能力弱於諸侯。皇帝也都淪為幾家諸侯的傀儡,被他們欺負。而諸侯趁機互相攻打,擴充實力也是自然的。

最後讓最有實力的幾家諸侯滅漢,也是不可挽回的了。


亂神虎

曹操已回答了這個問題,當時袁紹,曹操等人,都反對召董卓西涼軍勤王,何進不明白,邊關將兵是怎樣的一群人,恐怕難以控制得住。曹操說要對付宦官,一個法官就已足夠,不須召什麼西涼大軍,這是有一定道理的。當時東漢政府仍存在,有一定權威,祗是宦官和外戚權鬥激烈,但士大夫世族的勢力也有影響力,祗要計劃好怎樣對付好宦官集團,要清除他們也不會很難,起碼曹操就很有信心。何進卻智力低下,引西涼軍入京,董卓還未到宦官已動手反擊,何進自己就先被殺掉,從這時開始就起了大亂,做成連鎖反應,最終成了天下大亂之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