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帝王還會擔心財政收入,銀子不都是自己熔的嗎?

渋悳

說來帝王們都是富有天下,從理論上說,整個天下都是他的,他還會操心錢的事情嗎?事實是,皇帝們經常為錢的事情而犯愁。

治理天下不能靠他一個人,他總是需要一大堆官員來給他幫忙。而這些官員和他的關係,其實就是老闆和打工仔之間的關係,官員們替皇帝辦事,皇帝給官員們發工資。工資要是少了,官員們就不會效忠於皇帝。比如漢代,丞相的工資號稱萬石,即一年的工資是一萬石糧食。九卿的工資是二千石,一般的縣令是千石到六百石,縣長(人口小的縣)為四百石。除了這些,還會有其他的一些收入,皇帝也會經常賞賜官員們。其次,皇帝總需要維持一支數量足夠龐大的軍隊,一方面用於抵抗外敵入侵,一方面用於鎮壓可能的反叛。而養兵當然就更需要錢了,朝廷輕易不敢剋扣軍人的軍餉,對於朝廷來說剋扣軍餉,那可是致命的。這是兩個最大開銷,此外,朝廷還會有一些必要的開支維持整個政府系統的運轉,這也需要錢。皇帝也會營建都城、宮室等等,這也需要錢。所以,很多時候皇帝都在為錢而操心。

(宋神宗畫像)

說到錢,北宋的皇帝們真是操碎了心。北宋的經濟發展水平比前朝要發達許多,朝廷的稅收也比前朝要多很多。但是花錢的地方太多了。北宋養了一支龐大的官僚,在經歷了五代十國的亂世後,北宋的皇帝們為了防止出現地方的分裂,進一步中央集權。明明一個官可以做的事情,偏偏任命兩個、甚至更多的人去做,這些官員之間相互起到牽制的作用,從而有利於皇帝的集權。而且,為了維持官員們的忠心,北宋皇帝對官員們的待遇非常之高。官不管事,卻享受著極優厚的俸祿,有正祿、祿粟、職錢、春冬服、從人衣糧等。例如一個正一品的官員,他的正祿為每月三百貫,祿粟一百石,薪柴1200束,炭一百秤,每年有綾四十匹,絹六十匹,綿一百兩、鹽七石。除職錢、從人衣糧外,還有茶酒、廚料、飼馬芻粟、米麵等項。這是薪給制與供給制的混合,甚至還可以包括70名隨從人員的衣食也有國家包了下來。另外還會有額外的賞賜和恩典。外官除了這些之外還會有公使錢、公用錢、職田、茶湯錢等。

(王安石畫像)

北宋建立後,北宋為了防止再度出現唐朝末年的藩鎮割據,宋朝的兵役制度將過去的徵兵改為募兵。中央的禁軍和地方上的廂軍在性質上都是政府徵募來的職業兵。根據著名宋史專家鄧廣銘的統計,968到976,總兵力為378000人,995-997,為666000人,1017-1021,為912000人,1041-1048,為1259000人。國家養活了一百多萬的軍隊,消耗了財政收入的大部分,使財政狀況長期處於拮据之中。我們經常看到歷史的記載說北宋積貧積弱,其實北宋一點兒也不貧,只不過是朝廷花錢的地方遠遠超過了前朝。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如何為朝廷掙更多的錢。

(漢武帝畫像)

這還是在和平年代,一旦遇到戰爭,那就花錢如流水了。漢武帝時期曾經發動了對匈奴三十多年的戰爭,到後來漢武帝實在有些打不動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朝廷沒錢了。同樣,在明朝的時候,崇禎皇帝始終都面臨著捉襟見肘的局面。當時,不僅需要對付國內的張獻忠、李自成,還需要應付關外咄咄逼人的滿洲人,政府不得不擴大軍隊,而這都需要錢。清朝嘉慶初年爆發了大規模的白蓮教起事,為了鎮壓白蓮教,據統計,清朝前後投入超過兩億兩白銀,相當國庫五年的財政收入,使國庫為之一空。

(漢代的五銖錢)

皇帝沒錢的時候怎麼辦呢?超發貨幣是一個選擇。但,這是飲鴆止渴。在漢武帝的時期,漢武帝也曾經動過貨幣的主意,漢武帝於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發行皮幣,用宮苑中的白鹿皮製成。皮幣每張一方尺,飾以彩畫,值四十萬錢。王莽的時候發行過一刀平五千的刀幣,一枚刀幣相當於五千銅錢。東漢末年,董卓則是發行小錢,即減少銅錢的分量,漢朝通行的貨幣是五銖錢,而董卓發行的貨幣連一株也不到。在有了紙幣之後,政府也會超發紙幣。比如元朝始終都面臨著鈔法的困擾,超發的貨幣遠遠超過了庫存的白銀。而到了明朝的時候,明朝的紙幣形同於廢紙。超發貨幣帶來了巨大的通貨膨脹,比如董卓發行小錢以後,谷價漲到數十萬,甚至百姓只得以貨易貨。

(王莽時期的一刀平五千)

至於這個問題問到的銀子,在中國歷史上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那是明朝中期以後的事情。因為中國是一個貧銀國度,我們國家的銀礦並不多。在歷史時期,銀子起到了貨幣的作用,但主要依靠的是銅錢。皇帝要想鑄造元寶,前提是需要有銀子。沒有銀子,從哪裡來鑄造元寶呢?到了明朝中期以後,隨著全球化貿易的興起,大量白銀流入我國,張居正改革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推行了銀本位。在推行了銀本位以後,由於銀子是硬通貨,一般不存在著隨便鑄造而影響通貨的問題。但是,皇帝也不可能無限制地鑄造元寶,也是受制於皇帝手裡的銀子數量。

當超發貨幣還不起作用的時候,朝廷就會打那麼富翁的主意,比如漢武帝時期的算緡、告緡令,其實就是皇帝帶頭打土豪分田地。這更擴大了朝廷的對立面,也是非常危險的。更何況,土豪們也不願意乖乖地交錢。比如崇禎皇帝時候,朝廷沒錢了動員在北京的官員們捐獻,可是他們愣是一毛不拔。等到李自成進北京之後,在皇宮裡只找到了十三萬兩銀子,而李自成對北京的官員們進行了一番搜刮,據清朝的史書記載他搜刮到了三千五百萬兩銀子。

皇帝沒錢的時候,還會賣官。漢武帝的時候,就曾經下令百姓只要交錢,可以從朝廷買到爵位。很快,原來的爵位不值錢了。漢武帝又推行軍功爵,也可以花錢買。漢武帝還好,只是賣爵不賣官。很多時候,朝廷不僅賣爵,還賣官。漢靈帝時候,皇宮失火,他要重修皇宮,就打起了賣官的主意。三公一千萬,九卿五百萬。各地方官員也都明碼標價,甚至可以貨到付款,先上任後交錢。清朝入關以後,從康熙的時候就面臨著財政緊張的局面。不得已,朝廷向富翁們開放了官職市場,向朝廷捐納一定數額的金錢,可以出任一定級別的官員。對於這些靠捐納進入官場的官員,其清廉程度可想而知。至少他要把本錢掙回來。

(道光皇帝畫像,從畫像上看,他真不像個有錢人)

當朝廷真沒錢的時候,皇帝也會號召大家一起勒緊褲腰帶過苦日子。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道光皇帝甚至穿著打補丁的龍袍上朝。可見當皇帝,雖說號稱富有四海,但也不得不為銀子而發愁!


野叟雜談

有一個詞,叫通貨膨脹。超量印錢是導致通貨膨脹的啊。

雖然說古代經濟不如今天那麼發達,但是古代也有市場的話,所以古代也有通貨膨脹存在。財政問題不是古代人擔心,是從古代到今一直都有很多人擔心。皇帝也不可能說鑄錢就鑄錢,他老人家也得考慮這些超量的錢進入市場後的影響。

超量鑄幣的問題,在漢代挺嚴重的問題。因為漢初有一段時間是允許百姓鑄私幣的,好像從劉邦到景帝的階段吧。關於鑄私錢的事情,一直都是浮浮沉沉,有時許有時不許。漢武帝時期,徹底不許。但是整個漢代私鑄錢幣的情況還是很嚴重的,導致了西漢末、東漢末都有一定程度通貨膨的問題。這些私鑄的銅錢流入市場也也叫惡幣,惡幣多了對市場影響,最壞的影響就是通貨膨脹。因為錢不值錢了,物價自然就漲了。

西漢末的時候,王莽三次改革貨幣,第一次,下令除五銖錢之外,更鑄"大泉",重12銖,值五銖錢50枚,又造"契刀",值五銖錢500枚; "錯刀",值5000枚。這種虛價大錢出現後,造成民間盜鑄成風,物價上去了,在實際交易人們還是更加向於使用五銖錢。第二次,老王廢除"錯刀"及五銖錢,另發行"寶貨",這個比較複雜,分得比較多。結果跟之前的錯刀一樣,試用了一年推行不下去了。第三次,王莽作貨布、貨泉兩種並行,結果跟上兩次一樣又引起盜鑄,然後推行不下去。

東漢末,董卓董卓進京後,也可以不用五銖錢,更鑄小錢,結果一樣通貨膨脹,導致了貨輕而物貴,谷一斛至數十萬,自是後錢貸不行。

所以,不考慮經濟問題任意鑄超量的錢幣,其後果是很嚴重的。


柳氏異聞錄

怎麼說呢?首先,先解釋一下銀子問題。一、在中國古代,由於技術問題,發現的礦場較少了,再加上中國的銀礦較少,所以中國的銀子鑄造得比較少;二、其實銀子被當成貨幣使用大概是隋唐時期(具體時間我也不確定),但不是主要貨幣:一個是銀礦量少,另一個是幣值高,千萬別小看一兩銀子哦!從唐到清,一兩銀子相當於今天的2000元,即使是白銀的使用巔峰---明朝中後期(由於貿易順差,美洲銀大量流入中國),白銀主要用於賞賜、國家支付或大型貿易等。

其次,古代帝王的財政收入不光用於修建宮殿等和自己有關的支出,還要養軍隊、發放俸祿、賞賜、救災等等,有時還要留一些預算。比如打仗,那是燒錢啊! 然而那是的財政收入除了偶爾自己造錢,主要是徵收賦稅,如田稅、人口稅、商稅山澤鹽池之稅等,而平民百姓交的賦稅一你不能收得過多,二主要是以糧食為主(小農經濟農民哪來那麼多銅錢銀子),而這些糧食要運到帝王所在的都城,要耗費許多人力、物力,再加上中間的損耗,財政收入就又少了一部分。


作為一個帝王,有時還可能有意外支出,如泰山封禪或巡視長城等出遊時,為了面子可能會免除所過郡縣百姓當年的賦稅、賞賜地方百姓和慣例(如漢武帝),再加上一個帝王的平時消耗怎麼可能小呢?因此你說他要不要擔心財政收入呢?


千御

說起來帝王富有四海天下,怎麼還會操心錢的事呢?然而事實卻是很多皇帝都曾操心過錢的事。不過不同的皇帝操心的點和解決方式卻不一樣:

秦始皇築長城、建阿旁宮、修驪山墓......天下百姓不堪勞役之苦,而秦始皇又開始迷信長生不老之說,於是派徐福出海求訪仙藥。各種大型工程和求仙活動需要大筆資金支撐,儘管富有四海,問題是秦始皇不是隻需要像平民百姓一樣滿足個人及家人的日常生活即可,他有遠超常人的慾望,為此他選擇了橫徵暴斂——把帝國財政的壓力轉嫁給百姓,結果釀成秦末農民起義。

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三代在經歷秦末漢初的農民起義、楚漢相爭、諸呂之亂後眼見國家貧困,於是採取休養生息之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與此同時政府厲行節約,縮減公共行政開支,又通過種種物質獎勵和稅收政策鼓勵百姓恢復生產。

漢武帝北伐匈奴耗資巨大,與此同時他又喜好神仙方術,於是四處求仙問藥,一時間漢帝國的財政入不敷出。為了支撐龐大的戰爭和工程開支,漢武帝想出的應對之策首先是對鹽、鐵、酒等特定商品限定官營,由此開啟了以政府為主導的統制經濟模式之先河,繼而又以鹿皮等物充當貨幣以攫取民間財富。

魏武帝(嚴格意義上這個也許不能算是皇帝,因為終其一生也沒稱帝,皇帝之名是追封的)於漢末亂世之中崛起——此前中原大地已經歷過黃巾之亂和董卓之亂,一時之間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有鑑於此魏武帝曹操制定了“奉天子以討不臣,修耕植以蓄軍資”的既定政策——奉天子以討不臣是政治策略,與本問題無關;修耕植以蓄軍資就是明確將提高糧食產量以補充軍需物資作為國家施政的重中之重,正是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曹魏政權大興屯田、改制農具。

宋神宗有志於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狀態,於是起用王安石變法: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等等相繼頒佈,宋神宗試圖通過改革變法來實現富國強兵之目的。

明太祖出身卑微,即使貴為一國之君後仍厲行節約,同時他嚴厲打擊貪官汙吏,試圖堵塞一切可能導致貪腐和浪費的漏洞。


乾隆帝號稱十全武功,與此同時他有並不是一個完全一心撲在工作上的勤政之君,他是一個既懂工作又很會享受聲色犬馬的君王——修圓明園和頤和園、下江南等等無不需要花費重金。不過乾隆想出的解決之道卻是任用會撈錢的和珅,這下錢的問題是解決了,卻是以國家吏治徹底敗壞為代價換來的。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一國之富,雖然是國王的,可國王卻不能享有這一國之富。古代的那些帝王,他們所代表的階層,是大地主階級。

古代的帝王需要仰仗這些地主維護統治, 如果做的太過分,你覺得這些帝王還能看到明天的太陽嗎?

封建社會里,農民是沒有錢的。就算有,也是極少的一部分。錢都在哪裡?地主那裡。帝王想搶錢,只能去搶地主。可大部分帝王,就算手裡捏著4個2兩個王,也不一定能贏。

將民間的財富收歸國有,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在希特勒當選德國總理之後,德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對猶太人的榨取和壓迫。

從表面上來看,德國經濟取得了極速提升。可這種提升的背後,是無數猶太人的白骨,以及輕工業的凋敝。

這樣做,實際上是國家不斷的在透支財富,在不斷的榨取財富。總有一天,民間的財富被榨取乾淨了,這種發展將戛然而止。

德國最後的結局也很慘,而那些想把所有民間財富據為己有的國王,只能比德國更慘。

古代的地主不僅手握兵權,最重要的是,沒有這些地主,國王也只是個光桿司令。就算有部隊,也不會為這樣的國王效勞,因為他太摳門了,士兵也是要吃飯的呀!


紙老鼠鼠

古代人不知道通貨膨脹這個理論但是不妨礙他們知道銀子沒有以前值錢這個道理,就像古代人不知道蒸汽機但是他們會在鍋蓋留個孔……

古代一般是以銅錢為貨幣,銀子就像現在的黃金,值錢但是不能代替錢,所以在國家有錢物資充沛的時候銅錢大家都用,一旦有什麼天災人禍兵荒馬亂的時候,銅錢就不值錢了,大家都信銀子,因為一旦國家缺錢的時候,皇帝就下令大量造銅錢,銅錢自然就不值錢了,所以越造越不值錢,這個道理皇帝和大臣早就懂了,所以控制物價不是現代人的專利,古代最重要的物資是糧食,所以儲備糧食以應對災年也是維持物價的重要手段,皇帝的錢不單單是銀子金子還有糧食!皇帝缺錢的時候缺的不單單是銀子,是糧食!

所以題主的問題為什麼皇帝要擔心財政收入?

因為一旦有意外,首先會撥款賑災,撥款平亂,戰爭等等這錢都是國庫出的,國庫的錢都是歷年財政收入扣除各項支出的存款,當國庫消耗有點快就會開始使勁造錢,國庫空虛那什麼打仗平亂賑災?錢這東西越造越不值錢的好吧!

要是財政收入不夠,請參考明朝末年。


這個-辣眼睛

你把古代人想成啥了,,,他們也不傻,他們也懂得遵循經濟規律,就像今天我們的錢都是國家印的,難道國家可以肆無忌憚的印個沒完?都是一個道理。


耶律蕭

這個問題很簡單,完全沒必要從銀子不好熔,銀礦難挖等角度考慮。

這就是一個金融問題,財經問題。放到現代社會也是一樣的。


試想,如果現在貨幣超發會發生什麼?

通貨膨脹!

貨幣超發,生產力跟不上,物質跟不上,那錢就是廢紙一堆,古代時用銀子也是一樣的,銀子也不過是作為貨幣的一種載體,本身的價值是要以物來衡量。

各國央行都會制定周密了貨幣供給制度,發多大面值,什麼時候發。放在古代是一樣的,有銀子幾兩幾兩,都一個意思。


當然我們每個人都希望錢越多越好,祝各位發大財


古人也懂得經濟規律,不是想熔多少銀子就熔多少,那樣過不多久就會發生社會問題。古代不時的發生饑荒,這時候的道理和貨幣超發有些類似,拿著錢也買不到吃的。

贊評論的都發大財!


以史為劍

古代皇帝是一國之主,當然也坐擁天下,整個天下的土地,人民財富全都屬於皇帝一個人。但是皇帝也有需要錢的時候,他們也會擔心錢不夠用。明朝末年的崇禎皇帝就是,國家沒錢打仗了,大臣們也不願意捐,最後被滅亡了。


為何皇帝還會怕沒錢呢?

1,國家也就相當於一個公司,雖然皇帝是這個公司的老闆。皇帝可以有地方收錢,但是也有地方花錢。如果這個公司掙得錢不夠花的,那麼這個皇帝就要愁了。即使皇帝管著鑄幣,但依舊無濟於事。

2,花錢的地方很多,掙錢的地方不多。比如軍隊打仗,比如後宮開銷,比如新建宮殿,比如賑濟災民。這些都是需要錢的,而收錢的地方一般就是向農民和商人收稅,但總有入不敷出的時候,也就是所謂的天災人禍。


3,雖然天下都是皇帝的,但是皇帝不能隨隨便便的去徵收富人的錢,也不能不給錢。富人的錢都是自己賺來的,如果去胡亂徵收會亂套的。如果大臣或者軍隊不給錢,那麼就沒有人給這個國家來幹活。


互聯網筆記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我也有疑問,不過你可以想象!一個國家從開採到鑄造錢幣,其實都要人力物力,這也是一筆花費。那些鑄造的銀子,源源不斷的進入國庫。而國庫裡面的錢,不是說只進不出。國庫裡面的錢,用途很多,例如官員的俸祿、軍隊的開支、民生教育,賑災等等用途。所以,國家也是有敷出的,每天都有消耗。

官員的俸祿:我們先說官員的俸祿,一個國家的運轉都是由大大小小的官僚機構組成,這些公務人員需要工資來養家餬口。而那些錢,都是從國庫裡面撥付。地方官員的開支相對較少,而皇親國戚的賞賜很可能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尤其是那些在外征戰的將軍,一旦立功,那麼賞賜就相當豐厚。

國防開支:一個國家的國防需要很大的開支,軍隊需要招兵買馬,士兵需要軍餉,馬匹需要購買。有了士兵和馬匹,還需要兵器,另外,士兵的衣食住行,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國家消耗最大的就是軍隊,古代出徵,動不動就幾十萬,一天消耗的糧草不計其數,這些都是要經濟作為支撐的。

國家救災

國庫裡面的錢,在遇到災荒的時候,國家就會從國庫裡面撥款救災,一旦國庫空虛拿不出錢財來。那麼導致民變,天下就會大亂。所以,國庫裡面的錢,可以用來賑災。這些都是不斷在消耗的。

另外,國家如果只有收入不敷出,很可能出現通貨膨脹。如果,只付出沒有收入,那麼很可能出現財政赤字。國家為了財政平衡,就會收稅,當然也有貸款。賦稅也是國家收入的一部分,如果光靠國家鑄造錢幣,沒有稅收國家就沒有經濟來源。賦稅也是帶動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當然過重的賦稅也會加重人民的負擔,只有合理的賦稅才能使國家蓬勃發展。而,國家鑄幣都是相輔相成的,並不是國家擁有鑄幣權就濫發錢幣,這樣可能導致通貨膨脹。只有合理鑄幣和合理的稅收,才能使國家正常運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