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哪個謀士被高估了?

早洩腎虧加徽ssz955

要說三國裡面哪個謀士被高估的話,首當其衝的便是諸葛亮。

不是諸葛亮能力差,而是諸葛亮並沒有我們在《三國演義》和民間戲劇裡面看到的那麼厲害。

諸如草船借箭、借東風、七擒孟獲這些在我們看來十分神奇的故事,其實歷史上都沒有發生過(或並非發生在諸葛亮身上)。

這些傳奇的故事都是羅貫中先生為了神化諸葛亮而無中生有,移花接木而來的。


草船借箭:卻有其事,但主角是孫權

草船借箭,這件事在我們小學課本都有介紹。周瑜為了剷除諸葛亮這個未來的對手,給他下了一道死命令,要求三天造成十萬支箭。諸葛亮前兩天都還氣定神閒的自飲自樂,到了第三天算準江面起大霧,派出草船假裝偷襲曹操。曹操害怕,下令放箭,最終諸葛亮集齊了十萬支箭,順利完成任務。

小時候讀到這篇課文時,總覺得諸葛亮好聰明,好厲害。等到長大之後,才發現原來草船借箭並沒有發生過。

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赤壁之戰前夕,孫權親自坐船去視察曹軍的部署,船體因被曹軍的弓箭射了太多,導致船身傾斜,這個時候孫權果斷命令大家調轉船身,讓另一面也射滿弓箭,才導致船體沒有傾覆。

羅貫中先生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隨意更改事件人物,這是諸葛亮被神化的第一件事情。


借東風:火燒連曹營,全靠周郎

杜牧在《赤壁》裡面有這麼一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可見在唐朝時期,諸葛亮還是一個平常的謀士,還不能呼風喚雨。

但在《三國演義》裡卻又是另一回事了,諸葛亮煞有其事的祭壇求風,最終在他的謀劃下,孫吳聯軍打敗曹操。

真實的情況是:諸葛亮並沒有參與赤壁之戰,也並沒有呼風喚雨之能,指揮赤壁之戰的人是周瑜。東風是長江上的一種自然現象,長期在當地操練水軍的周瑜和黃蓋對什麼時候起東風非常清楚,他們聰明地抓住了這一戰機打敗了曹軍。

我們再一次被羅貫中先生給忽悠了。


七擒孟獲:權威史書並無記載

即使像《史記》這樣權威的史書關於秦始皇的身世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可見對於一件事情是否真實,我們理應參考的資料就是離這件事最近的那部史書的記載。

關於三國史的記載,最權威的當屬《三國志》,在陳壽的《三國志》裡面並沒有記載關於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


我們先看一下陳壽的生平:陳壽(233-297年),字承祚,蜀漢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出生於蜀後主劉禪建興十一年,也就是劉備在白帝城向諸葛亮託孤後的第十一年。這樣一個蜀漢舊臣,不可能對諸葛亮七擒孟獲這樣的壯舉一無所知。但是我們翻遍了《三國志》關於諸葛亮平定南中的記載總共12個字:“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此外,在《三國志》的其他章節裡也沒有提到過一次“孟獲”這個名字。


再分析一下當時的蜀國面臨的困境,雖時可能被魏國、吳國入侵,生平謹慎的諸葛亮不可能做出“七擒七縱”這樣的事情出來。


不可否認的是諸葛亮確實擁有著非比尋常的才能,但也並沒有我們在《三國演義》、民間戲劇裡面看到的那麼神奇。


煮酒君談史

要說三國裡哪個謀士被低估,可能候選人會有很多。但要說哪個謀士被高估,只有一個徐庶就夠了。

為什麼?因為作為一個謀士,徐庶竟然一條所謂的計謀都沒獻過。是的,一條計謀都沒有。羅貫中給他編造出的破曹仁、奪樊城的戲碼不算,這個人在歷史上,其實就是白板一塊,淹沒在曹魏龐大的官僚體系當中。

在《三國志》裡,徐庶是沒有傳的。這能證明兩個問題:1、徐庶沒有地位。2、徐庶沒有功績。對陳壽來說,哪怕你是一屆地方官,只要有功績,一樣能樹碑立傳,但徐庶沒有,只能說他當官當的很平庸。

事實的確如此。徐庶在魏國當過中郎將,也做過御史中丞,官職不大,也沒有留下任何出彩的記錄。曹魏的戰略規劃、內政建設、抗蜀御吳、大小戰役,都沒徐庶什麼事兒。

他最出名的經歷,依然是早年因為被曹軍抓了自己的母親而舍劉投曹,以及年少時任俠的故事。但這充其量只能說明他是一個孝子、一個義士,說他是謀士?估計連給孔明、二荀等人提鞋的資格都沒有。

就是這麼一個人,因為演義的大肆誇張,在很多人心目中成為劉備前期的第一謀士。歷代三國志遊戲,徐庶的智力從來沒下過90。估計看到這裡,張昭要哭了:老子好歹東吳第一謀士,智力反而從來沒上過90。

當然,你不能說徐庶這個人就真的不行。孔明北伐,聞聽徐庶在魏國只能幹個中郎將,於是感慨道魏國能人真多啊,連徐元直都得不到重用。或許,如果魏國重用徐庶,他也能綻放出耀眼的智慧之光吧。

但歷史是容不得假設的,而且關於徐庶的記載,也讓人看不到任何假設成立的可能性。羅貫中倒是高明,給徐庶安排了一個“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典故,來為他日後的平庸開脫。但最終的結果卻是,造就了一位三國時期最被高估的所謂“謀士”。


黑白之城

看到有人說賈詡是被高估的欺世盜名之徒,我不禁想問幾個問題。

第一、董卓身死,黨羽各種被殺,李傕準備解散軍隊逃走。賈詡說,長安要殺盡西涼人,你隻身逃走任何人都能把你抓來殺掉,解散部隊等於孤家寡人,不如反攻長安,沒準還能拼個政權出來。請問這個計謀從戰略戰術上有哪裡錯了?換成是你,你會建議李傕怎麼辦?引頸受戮?

第二,長安城變為人間地獄是賈詡下令造成的嗎?全國大荒,賈詡苦勸不聽,李傕侵奪漢獻帝的賑災糧食,縱使部下洗劫村鎮,這是賈詡的錯?

第三,段煨對賈詡既敬且畏,恐賈詡盛名之下自己兵權地位不保,賈詡察之不免惴惴,遂投張繡,段煨惶恐之心盡去按約定善待賈詡家人。假如賈詡是因其實力弱小倒戈張繡,段煨為何善待賈詡家人?再說,另投明主有何不恥?難道像高順等愚忠之流算得大才?

第四,閣下只說勸張繡投降勢大的曹操,怎麼不提是賈詡設計詐降殺曹呢?如果不是典韋勇猛,又有曹昂、曹安民替死,曹操早已喪命宛城,你能說詐降是因為攀高枝?

第五,曹操戰勝張繡劉表聯軍之後迅速北撤,張繡追擊,賈詡勸阻,張不聽被曹操親自斷後擊敗,賈詡又勸張繡追擊,張繡雖疑,但真的將曹操後隊擊潰,這難道不是賈詡的兵法才能?

第六,袁紹欲勸張繡投他,被賈詡勸阻,說袁紹不能容人,投袁不如投曹,賈詡明知典韋、曹昂、曹安民皆死於自己的詐降計,他還勸張繡投曹,你能說他是自私,坑張繡換取官位?袁紹後來結果如何?袁紹又是如何氣量狹小不能容人的?沮授因何而死?辛毗、許攸因何投曹?反觀張繡降曹,曹操與之結為親家,張繡立戰功,封賞最多,為曹軍諸將之首,張繡投錯人了嗎?張繡被曹丕擠兌死是《魏略》中說的,但這一說法在《三國志》中時間不合理,張繡病死於征討烏桓途中。張繡若不聽賈詡的,要麼死於宛城,要麼死於官渡,得早死個七八年,賈詡難道不對嗎?

第七,賈詡確實只是官渡之戰主戰謀士之一,但是在曹軍斷糧的危難時刻,曹操卻問計賈詡,賈詡就提出了有名的四勝論,勸曹操堅守待變,果然等來了奇襲的機會。可見賈詡的話對曹操來說十分有分量,這不是賈詡過人之處?

第八,賈詡勸曹操暫緩伐吳,曹操未聽。曹操赤壁之敗是運氣不好,賈詡無功,曹操宛城之圍沒死,也是張繡運氣不好,所以賈詡也無功,你是這個意思嗎?怎麼做都是天數,出謀者無功。那劉備伐吳,諸葛亮也勸阻,吳國險些亡了,最終劉備卻被火燒連營敗走白帝城,也都是天數和運氣,諸葛亮也狗屁不是嘍?

第九,離間西涼韓馬,賈詡獻計,別人執行,就是別人的功勞,沒賈詡什麼事兒,沒有賈詡,誰想到離間計了?想不到還執行個什麼?就是說打仗打贏了都是團長營長連長排長的功勞,參謀長都是吃屎貨?是這個意思嗎?

第十,曹操討伐張魯時甚愛龐德,賈詡用計使其迫降,也導致張魯無將與操抗衡,遂降之。龐德勇武,戰關羽被俘後赴死。操得猛將又得漢中,賈詡無功?

十一,曹操偏愛曹植,立嗣猶豫,問計賈詡,賈詡以袁紹、劉表為例勸曹操下英明之決斷。曹植詩蟲酒桶,終日渾渾噩噩,任性妄為,焉能繼大統?被曹丕彈壓就一蹶不振,俯首帖耳、唯唯諾諾,連老婆都被曹操賜死了。反觀曹丕堅忍自律、文武雙全、城府深、人緣好,懂得維護家族和士族,更有威望,尤其是因曹植得寵被彈壓期間他鍥而不捨、絕境逢生,具備了一個帝王該有的素質。陳群、司馬懿、桓階、邢頤都是大智和大賢,反觀丁儀、楊修、孔桂之流,若非賣弄之徒便是腌臢小人。更何況廢長立幼確實為大忌,為魏國之久安,賈詡何錯之有?依你之見該立誰為儲君?賈詡何來陰謀之說?

十二,賈詡為人低調,不爭功,不攀位,尤其是曹昂典韋死於其詐降計,更是每天如履薄冰。賈詡被封執金吾,您知道是什麼官嗎?掌禁軍衛戍京畿的職位,曹操不重視他讓他衛戍京畿?曹操不信任他屢次最關鍵的時刻問計賈詡?官渡之戰,賈詡任參軍,那時候郭嘉也不過是個參軍,袁紹兵敗,賈詡被封為太中大夫,後來賈詡一直躲著曹操,畢竟曹昂死後,曹操與原配夫人丁氏分道揚鑣。曹操也理解賈詡,所以尊重他的選擇,但每次關鍵時刻問計都第一時間想到賈詡,您比曹操英明?曹丕欲廢漢立魏,賈詡教他三請三辭,又把風光的門面工作讓給了好大喜功的華歆,多方考慮,審時度勢不叫謀士?關羽真的有那麼忠嗎?關羽在曹操手下原本不錯,但他看中了曹操家奴秦宜祿的遺孀,於是向曹操討要,曹操貪色將秦之遺孀收入自己帳中,關羽與曹操離心,負氣尋劉備,並非出於無比的忠心。審配挑動袁氏兄弟躲嫡,廢長立幼,保袁尚謀求一己之地位已經到了幾近癲狂的狀態,困獸猶鬥,徒勞頑抗,舉城殉葬,濫殺無辜,居然還被稱頌……辛毗有知必欲食汝皮肉!張任、高順愚忠之流有何稱頌?與羸弱蠢主殉葬,何功可頌?郭嘉、荀彧、趙雲、黃忠、馬超、魏延、張郃、張遼、于禁、徐晃……臣擇明主的多了!何錯之有?

十三,曹丕問賈詡伐蜀還是伐吳,賈詡說時機不成熟,我國無必勝之將領,需韜光養晦靜待時機。曹丕不聽而伐吳,慘敗而歸。反觀諸葛亮,窮兵黷武,六出祁山,蜀國賦稅兵役繁重,國力直衰,百姓苦不堪言,這就是為什麼李嚴要站出來制約諸葛亮。蜀國遠沒有我們在電視劇上看到的那麼富庶繁榮和強大,蜀國就算諸葛亮不死也永遠滅不了魏國。何必過於吹捧一個人而貶低他人呢?

賈詡被曹操和曹丕賞識,陳壽、裴松之、朱敬則、楊炯、白居易、蘇轍都對賈詡讚譽有加,易中天老師說賈詡有大智慧。

公卻深不以為然,避重就輕,偷換概念,混淆視聽,貶低賈詡以標新立異譁眾取寵者,實為古今第一人也!


宅女美兒

個人愚見。三國中被高估的謀士有三人,郭嘉,法正,張昭。郭嘉很厲害,無論是徵袁紹還是定遼東,他的計策的確出神入化,而且郭嘉用計喜歡鋼絲流。但遠沒有一些狂熱粉說的那麼神,甚至還有人說郭嘉不死諸葛不出。真要排的話,郭嘉前五不是問題,至於狂熱粉說的三國第一,我想不大可能。

法正也不錯,但我覺得法正在蜀漢集團的功績中並沒有多大。收西川他有功勞,但有功之人實在太多。龐統張松馬超諸葛亮張飛等人功勞都是大大的。法正真正被人稱道的地方就是取得了劉備的信任而且還是來自於諸葛亮之口。而法正其人心胸狹窄睚呲必報。並不是一個可堪大用甚至託孤之人。

張昭政治的確很厲害,孫策臨死前還告誡孫權國內政事找張昭。但作為孫吳頭號內政大臣,在戰略上卻沒有任何見地。更加不要說在戰術上了。東吳的戰略方針主要還是依賴於魯肅的三足鼎立和周瑜陸遜等統帥的執行。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最佳陣容。個人認為三國謀士中最厲害五人是荀彧,諸葛亮,魯肅,陳宮,郭嘉。

復一組個人心中武將前五吧,僅供娛樂。張飛,曹仁,呂布,孫策,馬超


逍遙小橘子

被貶低的有很多,但是被高估的最出名的就是諸葛亮了。

1:火燒博望坡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山的火燒博望坡之戰就不是諸葛亮指揮的,而是劉備親自打的,火燒博望波是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打的,諸葛亮出山是公元207年。夏侯惇率領大軍攻打劉備,劉備且戰且退,裝出不堪一擊的樣子誘敵深入,夏侯惇驕傲大意不聽李典的勸告中計,差點死於亂軍之中,劉備兵少所以沒有追擊。(劉備一世梟雄可惜就被夷陵之戰毀了)

2:草船借箭

真實的草船借箭是發生在曹操與孫權的濡須口之戰,曹操為報赤壁之仇,親率大軍與孫權軍隔江相對,有一天孫權乘船去曹軍那邊探風,孫權的船兩邊都紮了草人,被曹操發現,由於赤壁之敗,曹操不敢輕舉妄動,萬箭齊發,船的一面受剪枝傾斜,孫權下令調轉角度,兩面受剪平衡後,孫權安全回去。

3:三氣周瑜

這個絕對是假的,兩人只有在赤壁大戰前見過一面,周瑜病死的時候諸葛亮正在負責零陵武陵貴陽長沙的稅收工作,去弔唁的是龐統。真是的周瑜是以為人人敬仰的儒將,不可能像三國演義一樣小肚雞腸,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有明確的描寫。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4:赤壁之戰

這個同上,詳見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三顧茅廬也比較有爭議,還有借東風,空城計,七星燈也都是杜撰的。其中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沒聽劉備遺言,重用馬謖,還有死後模稜兩可的遺言害死魏延。

當然諸葛亮也是很偉大的,只不過不想三國演義那樣偉大,劉備能有稱帝的資本,諸葛亮絕對頭功,諸葛亮是三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靑衫君

第一時間想起了徐庶

正巧在荊州避難,可能也被劉備的名聲所吸引,徐庶就加入劉備陣營,也受到了器重,“先主器之”。隨後就做了看來是他最大功績的事情:推薦諸葛亮。中間徐庶做了多少事沒看到記載,就先不妄言。

徐庶的能力是該被認可的。看看徐庶的朋友,早年書舍認識的石韜,“崔徐之友”崔鈞,還一個諸葛亮,都說人以群分,跟這群人在一起徐庶又能差到哪裡?再看諸葛亮對徐庶的誇讚“惟徐元直處茲不惑”能夠明辨是非,“後交元直,勤見啟誨”每每都能有啟發。“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國,則亮可少過矣”這句話其實不是正面評價,但只要徐庶十分之一的才能就足夠發揮效用,可以側面看出諸葛亮對徐庶評價很高

演義裡他的計策統統沒有記載,他的一言不發也不像真的。

他進曹營一言不發實在讓人疑慮。首先是《三國志·蜀書》裡沒有徐庶傳,只在諸葛亮傳提了兩句,關於徐庶的記載更多的是在《魏略》中。“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右中郎將可是四品官員,御史中丞更是一個檢察官的位置,沒道理一個一言不發的人能坐上這個位置吧。

不過未盡其才倒是真的,“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這個時期曹操已經一統北方,確實不缺人才,像有獻城之功的蒯越也只是被封為光祿勳,僅比徐庶高一級,像徐庶這種什麼投名狀都沒交的人還能做到這樣的官職,說一言不發我是不信的。


秉筆春秋呂書生

因為羅貫中主張“擁劉反曹”導致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吹捧,再加上大多數人都是通過《三國演義》來了解三國,致使在人們心中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無所不能的,留下了一系列的事蹟,比如三顧茅廬、隆中對、草船借箭、呼風喚雨巧借東風火、七擒孟獲、空城計等等,諸葛亮也因此一步一步登上神壇。然而歷史真的是這樣的嗎?魯迅先生曾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意思是說,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的智慧和戰略被誇大了。諸葛亮的智慧其實被高估了。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三顧茅廬的真偽。我們是從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來了解的。然而三顧茅廬只是諸葛亮自己說的,當時劉備已經死了,死無對證,諸葛亮愛咋寫咋寫。但是據史書《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記載,劉備並不是親自跑去諸葛亮家中請他出山,而是諸葛亮的自薦。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這樣呢?我們不得而知。

至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他就更比不上《三國演義》中那個呼風喚雨七星燈續命的諸葛亮。劉備有一個謀士,大家可能不是什麼很瞭解,那就是法正。法正在劉備心中的地位遠高於諸葛亮,是劉備身邊的大紅人。正史記載法正主軍事,諸葛亮主內政,去打仗時每次劉備都帶著法正,直到法正死了,諸葛亮才被重用。

雖然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被吹捧,但並不是說諸葛亮就沒有才華。才華諸葛亮還是有的,只不過並沒有那麼神,多智而近妖。畢竟諸葛亮也是人,也是有缺點的。希望大家能夠客觀的看待諸葛亮,而不是帶有個人偏見。


囈語輕嚀

我感覺郭嘉被吹的太兇了,什麼“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作為謀士郭嘉肯定是不錯的,但是現在有人提到了諸葛亮等人的高度甚至高過諸葛太扯了。

純謀士在三國並不會有多出彩,統兵才是王道

三國謀士眾多但是能得到很高成就的曹操、荀彧、諸葛亮、周瑜、司馬懿等人都是在自身統兵出眾的情況下發揮謀士才能名揚天下的,郭嘉能力太單一(死得早也沒什麼關係)。

1.真心感覺郭嘉還不如荀彧,荀彧除了謀士外政治和軍事(曹操大本營的守衛),都非常不錯,反觀郭嘉只能算是曹操謀士團中的嬌嬌者,他的功績只能以謀士團來評價。

2.曹魏因為前期有曹操的存在,很多牛人用武之地很少,曹操可以說是三國最厲害的萬能人物,他的手下光芒都會被掩蓋,而司馬懿也是曹操掛了後才大放光彩的。

諸葛亮最厲害的應該是統兵,所以郭嘉不應該和諸葛亮比

可能三國演義有誇大的成分,但是以弱小的蜀國對抗強大的魏國,人不厲害是辦不到的,即劉備和虎將死後,諸葛亮成了蜀國的實際執政者,而拿郭嘉單一的謀士和諸葛亮比,真的是太高看郭嘉了。

和郭嘉同性質的應該是賈詡、荀攸、法正等人為單一謀士,而諸葛亮、曹操、司馬懿、周瑜等人是全才的執政者。


經典之作三國志

筆者認為三國裡被高估的謀士是龐統。


龐統和諸葛亮都是師從水鏡先生。龐統長相奇醜,和諸葛亮的玉樹臨風成天壤之別。但他的才情卻絲毫不遜於諸葛亮,他思維敏捷,頗懂謀略,熟知兵法,擁有經天緯地之才。他為人大度,率真直爽,同時又放蕩不羈,不拘小節,這個方面可以說更勝於諸葛亮。被世人稱之為鳳雛。

也正是因為這樣,水鏡先生這樣評價自己的兩位得意門生:伏龍、鳳雛得一能安天下。意思就是說諸葛亮和龐統兩個人,只要能得到一人相輔佐便能得到天下。


事實證明,水鏡先生這話純悴是為了包裝營銷自己的兩大弟子,言過其實了,因為劉備先得諸葛亮輔佐,後又得水鏡先生輔佐,最終只三分天下,完成霸業,而沒有完成一統天下的帝業。

這並非諸龐兩人才智不行,也有天時、地利、人和等客觀因素。而諸葛亮的才智有目共睹,一路追隨劉備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用妙計、奇計、良計,最終在蜀中建立自己的"國"。而龐統雖然屬於二進宮,但是他無論在赤壁之戰,還是入蜀都展示了個人才能。


然而,諸龐二人又都有致命短板,諸葛亮過於謹慎,同時,凡事喜歡親歷親為,不善於放權,不善於發揮團隊的作用,最終累死五丈原。而龐統的弱點就是驕傲自大,好大喜功。進軍蜀中的過程中,龐統一路順風順水,但因為貪功,冒險激進,終於陰溝裡翻船,在落鳳坡上喪命,落得淚滿襟的悲慘下場。


從赤壁之戰前,龐統的"懷才不遇",到赤壁之戰的偶露崢嶸,再到蜀中路上的英雄末路,擁有經天緯地之才的龐統的才華並沒有完全展露出來,他的戰績也沒征服世人。這個雖然不能就此完全否認龐統的才幹,但自龐統歸順劉備,並擔任伐蜀主參謀之職,無論劉備、諸葛亮都對他有信心,龐統自己想必也充滿必勝雄心。結果卻一步行來錯,什麼都煙消雲散了,空留遺憾。

從水鏡先生的吹棒,到龐統的怒而不爭,他成為三國裡被高估的謀士一點也不為過。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個人認為是郭嘉,這麼說肯定得罪一批人,先別噴,耐心看完再說。郭大神確實很有本事,官渡之戰前拋出十勝十敗來鼓舞曹操,算定劉表不敢趁著官渡之戰進攻曹操,算到了孫策之死,而且死後曹操想託孤於他,赤壁之戰後曹操的那句若奉孝在,孤何至於此!

但郭嘉也有很多問題,十勝十敗是記載在傅子當中,不是正史,而且有抄襲荀彧的四勝論的嫌疑。水淹下邳活捉呂布是記載在荀攸的傳記裡,是荀攸提出來郭大神附和的。官渡之戰劉表不是沒打曹操,只是被汝南太守實力派名將李通給擋回去了。算定孫策之死確實很厲害,但人家荀彧算出了袁紹營中大部分人的命運豈不是通天地了?尤其是官渡之戰裡,幾大謀士都有表現,連劉曄都獻上霹靂車,郭大神只有一個從破袁紹,就一個加buff的,什麼表現都沒有。赤壁之戰前,賈詡程昱都勸過曹操別打,可是曹操不聽,等大敗之後拉出死人來下臺階,眾謀士默然不是因為他們沒盡到責任,是因為他們說了你也不聽,那就索性不說了。郭嘉的人品也不好,史書記載不治行檢,古漢語沒這個詞語的解釋,很多人以為就是不守規矩特立獨行瀟灑走一回,我們可以看看其他傳記有不治行檢的人。一個是殺人越貨幹強盜生意的,一個是方圓百里的惡霸,看到了嗎,不治行檢是違法亂紀!!!!郭嘉一個軍師祭酒違法亂紀和現在的貪官汙吏有什麼區別?郭嘉的早死讓他走了很多粉絲很多假設,他是38歲去世的。在平均年齡只有36歲的三國時代這不算英年早逝,周瑜36歲就已經是大都督了,諸葛亮已經是軍師將軍了,而郭大神只是個軍師祭酒!!!

這邊帖子發了也有一段時間了,有讚的也有拍磚的。讚我的人謝謝支持,拍磚的人也歡迎。問題是我是按照郭嘉傳一條條舉例說明的,您拍的時候別東一句胡扯,西一句一派胡言,您得拿出乾貨來啊。難不成郭大神的某些粉絲注意是某些粉絲根本不瞭解郭嘉的事蹟,只是無腦跟風????崇拜一個人總得知道他幹了什麼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