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曹操為何到死不稱帝?

蝸牛的世界

曹操為何到死不稱帝?原因有很多,但必然不是曹阿瞞忠心不二,長奉漢室、永作漢臣那麼冠冕堂皇。具體來講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外有劉備和孫權未滅

這是最重要的原因。中國自夏商周以來,只承認一箇中央政權,即使春秋戰國紛爭時代,周天子仍是唯一的天子。歷經秦漢400餘年,帝國觀念深入人心,皇帝一定是天下唯一、四海鹹服的皇帝。曹操在未征服劉備、孫權,掃蕩宇內之前不會考慮稱帝,因為此時稱帝等於默認孫劉兩家也有資格稱帝,默認了三分天下而非一統天下。這樣的稱帝,不是帝而是北方諸侯王,這個目標曹操早就實現了,以異姓而稱魏王,北方軍政大權獨攬。

內有漢臣死硬效忠

曹操起家依靠的是青州兵馬和潁州人財,青州派是堅決勸進的,但是潁州文士集團仍尊漢室,代表人物就是荀彧。荀彧在212年已經過世,但是其他死硬人物仍然存在,拋開這些表面的政治鬥爭,背後是東漢士族豪強與曹操為代表的新興軍閥之間尖銳不可調和的矛盾,曹操平定西北的馬超後,更多時間都花在解決這一問題上,一拖就是好些年。


為了淺薄的歷史名聲

最後一點,曹操終生不稱帝,最終挽救了一點“奸臣”的名聲,這是結果不是原因。如果解決了前兩個問題,曹操稱帝是不可改變的趨勢。只是曹操這輩子都沒法征服孫劉,荀彧、崔琰等人死時,內部士族矛盾基本平息,但統一卻遙遙無期。此時曹操也已經60歲了,身體狀態並不好。何況自己已經是魏王,打破了漢高祖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思想封印,實際上奠定了稱帝基礎。


這種背景下,曹操只得將這個歷史重任交給繼承人曹丕,只是他沒有料到曹丕一上來就默認了三分天下,廢掉吉祥物先行代漢稱帝后求統一,開創了中國多個皇帝並存的局面...


正品足球

劉備和孫權先後稱帝,為啥曹操不稱帝?不是他不敢 而是有三原因

原創 說歷史的女人

(說歷史的女人——第165期)

在中國古代史上,再沒有哪個身份能比皇帝更吸引人了,自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創帝制之後,皇帝這個身份就成了一個高高在上、擁有萬里江山和全部臣民的人物。他大權在握,可以決定別人的生死,他富賈無比,天下的財寶都是他的。所以很多人為了做皇帝,什麼事都能幹得出來,比如李世民殺哥哥,比如武則天害自己的兒子,等等。

在三國時期,有三個梟雄,他們東征西伐,建立了很強大的功業,但是他們三個人之間卻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那就是功業最大的曹操至死都沒稱帝,反而是事業做得次之的劉備和孫權卻都先後做了皇帝。那麼這其中到底有什麼緣由?究竟為什麼曹操實力最強,卻沒有稱帝呢?

今天“說歷史的女人”就根據史載、以及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竟然發現曹操至死不稱帝是有原因的,而且他不稱帝的理由也非常符合歷史實情,作為今天的我們來看,也很有道理。3條理由如下:

第1條理由是名聲問題——曹操不願背亂臣賊子之罵名。

我們要知道,儒家文化的興盛始於漢朝,而且在漢朝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甚至可以說是漢朝朝廷的最為看重的一種文化,而儒家文化最講究的就是忠孝禮義、倫理綱常等道德規範。所以說當時雖然是東漢末期,但這種經過數百年滲透的儒家文化,已經深入到了老百姓的認識裡。所以,忠孝等品質還是社會主流的價值觀,所以儘管血雨腥風、戰亂四起,但是各地勢力還是要打著皇帝的旗幟才行。

曹操作為一代梟雄,他也一方面深知皇帝的價值,但另一方面他自己骨子裡仍然是有忠君思想的。要知道董卓就因廢一帝立一帝,就成了千夫所指的國賊,甚至死的時候被點天燈,也沒有人管。更別說廢帝自立,恐怕要被萬夫所指,光是輿論唾沫都能把你淹死。當然這也是最關鍵的,曹操是背不起這個罵名的。所以曹操一再強調,他只想做一個周公那樣的能臣。正如他詩中所寫:“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第2條理由是現實問題——曹操不願做袁術那樣的笨蛋被群毆。

東漢末年,割地自立的諸侯很多,比如袁紹、劉表、袁術等。雖然後來曹操通過多年的努力,擊敗了呂布、袁紹、袁術、劉表、馬騰等勢力,逐步統一了廣大的北方地區。但是在東南還有孫權、西南還有劉備,這二人都非等閒之輩。本來曹操擁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讓劉備和孫權在表面上還不敢再囂張,至少劉備孫權在表面上還得承認漢獻帝,這樣曹操的優勢就依然存在。但若曹操一旦稱帝,那麼不僅讓劉備和孫權立即成為沒有韁繩的猛虎,還會引發自己內部大批忠於漢室的朝臣的圍攻,如此以來,曹操的處境就和袁術當年差不多了,被群毆的結果大約都不太好。所以孫權在勸曹操稱帝的時候,曹操笑著說:“孫權這小子是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啊!”由此看來,這種幼稚的錯誤,曹操是不會犯的。另外曹操也深知,三國鼎立才是最好的狀態,至少當時是。

第3條理由是對虛實認識的問題——曹操不求虛名重實際。

在曹操一生的許多言談以及舉措中,都能看出他是一個極其講究實際的領導,而非喜歡搞虛頭巴腦那類東西的領導。比如曹操在人才上,他講究的是“唯才是舉”,不管你是什麼來路,我都能擇優而用。再比如曹操搞的屯田制,都是他幹實事的具體表現。

曹操很清楚,他的地盤那是在刀子上殺出來的,在亂世爭雄,其中的道理非常簡單:虛名是沒有用的,想做老大,你得拿實力說話。而如果有了實力,做不做皇帝都不過是一個程序的事。但是如果沒有實力,就去觸碰皇帝這個身份,那就是要掉腦袋的,袁術可是三國做皇帝的一個典型,也是一個最突出的教訓。

所以講究實際的曹操最終選擇的不是虛名的皇帝,而是實權的丞相或魏王。但是他這個丞相做的比皇帝爽多了,不用擔皇帝的風險,卻有皇帝的權力,想封賞誰就封賞誰,想處罰誰就處罰誰,全由自個兒說了算。所以在這樣一種前提下,既然皇帝這個稱號不能給自己帶來任何實惠,反而會給自己帶來危險和災難,那麼他又何必去稱帝呢?要它又有何用呢?

結語:縱觀曹操一生,他的為人處事,都是從兩個字出發:實際。所以,最終在選擇到底稱帝不稱帝的時候,因為以上所說的3條理由,他選擇了更實在的丞相。不過曹操也曾說過一句話,叫:“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從這句話也能看出曹操內心的最真實想法,那就是就算天命在我,我也不會選擇做皇帝,而寧願選擇做周文王。足見曹操寧願為自己的兒子鋪路,也不願做皇帝的決心。而曹操也最終說到做到,他沒有稱帝,但他建立的功業事業卻比稱帝的劉備和孫權要更大,從這一點也足見曹操雄才和遠見卓識。


說歷史的女人

這的確是一個千古之謎。曹操窮其一生掏空了漢帝國這座“百年老店”,位居人臣之極,只要稍微向前跨出一小步,便可上身登九五,成為統治億萬民眾的皇帝。但令人費解的是,曹操竟然至死也沒有邁出這一步,最終也沒有登基稱帝,這究竟是為何?本人不揣冒昧,認為原因大概有三點:


1.道義上的牽扯


曹操性格複雜,甚至可以說分裂,他虛偽而又真誠,暴虐而又仁慈,多疑而又信任,偏狹而又寬容,愚蠢而又聰明,言談行事常令世人摸不清頭腦,不按套路出牌。等到曹操坐上魏王的位子,天下人都認為他很快便會再進一步,摘掉東漢的牌子“另起爐灶”。可偏偏在此時,曹操卻選擇懸崖勒馬,就此打住,似乎用行動向世人宣稱:孤就是與你們這幫俗人不一樣,這皇帝孤偏偏就不稀罕做!咋地?




因為一旦拋棄這安身立命的道義,便是對自己過往歷史的全盤否定,正所謂“貞婦白頭失守,一生清苦俱非”,曹操焉能沒有畏懼?正因如此,曹操才會說出那句很經典,也很意味深長話:“若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


2.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


曹操是個浪漫現實主義者,有宏偉的理想抱負,也有冷靜的現實權衡,《述志令》可以看做是曹操的人生“自白書”,而其全部處世哲學就凝練在“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這九個字。“慕虛名”既是指辭官辭爵以博取謙退自抑的“美名”,亦是指在已身為帝國實際主宰的情況下,還要去謀求那如處“火爐”之上的皇帝位子。“處實禍”既是指失去權勢後“己離兵為人所禍”,亦是指為謀取帝位需揹負道德罵名。


更何況,此時的曹操並未一統天下,尚有孫劉兩大集團與其對峙抗衡。如果不稱帝,曹操尚能以漢相的名義對孫劉兩家“發號施令”,把他們對自己的攻擊視為對整個漢帝國的“叛逆”行為,併為自己的任何行動披上合法的道義外衣。一旦稱帝,放棄對孫劉名義上的“控制權”不算,還將背上“篡逆”、“僭位”的罵名,反而給孫劉以攻擊的口實。如此權衡再三,曹操覺得再進一步風險太大,代價太高,不合算、划不來,於是就此打消稱帝的念頭。



當然曹操也可能僅僅是擱置稱帝的念頭,待平定孫劉後再稱帝也未可知,這不僅是曹操的志向,而且也是手下很多人的主張,比如其心腹大將夏侯惇。據《曹瞞傳》及《世語》載,當初桓階勸曹操稱帝,夏侯惇等人認為應該先削平孫劉兩家,“二方既定,然後遵舜、禹之軌。王從之”。等到曹操去世,“惇追恨前言,發病卒。”由此可見一斑。


3.沒有規劃


曹操由將軍、郡守、刺史,到司空、丞相,再到魏公、魏王,一路向上,一直前衝,但達到人臣之極的位置後,他似乎產生了迷茫、困惑,人生完全沒了新規劃。該不該更進一步,能不能稱帝,常常令曹操踟躇、猶豫,除了道義上的牽扯、“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的處世哲學,以及孫劉兩家的對峙,其內心深處肯定還有一些顧忌,或許是人心,或許是難以名狀的天命。



既然位居人臣之極,既然已是帝國實際上的主宰,既然漢帝國僅剩一塊牌子,“另起爐灶”稱帝,會不會顯得“多此一舉”?而且就算是稱帝,那麼新生的帝國該以怎樣的面目示人?會跟漢帝國有大多本質上的區別?這些曹操可能想過,但恐怕最終都沒有理出頭緒。他或許在等待,但具體在等待什麼,或許連他自己都不清楚..


就這樣,在踟躇猶豫中,曹操走完了自己的餘生,正如他的葬所不明一樣,關於他為何不稱帝的真實原因,也一起埋入了地下,空留後人妄加論斷。


文史磚家

曹操,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教育家。他在東漢軍閥混戰中脫穎而出,狹天子以令諸侯。克袁紹、擒呂布、滅袁術、徵韓遂、定劉表,平定北方,實行屯田制,發展人口,為後來西晉統一奠定物質基礎。

自曹操挾持天子,晉丞相,封為王,佩劍上殿,加天子九錫,可以說是一步步的逼近皇帝寶座。就連孫權都上表曹操登天子位,然而曹操不屑的回了句:這小子,要把我夾在火上烤。

其實曹操真沒有必要廢漢自立,依照當時曹操的實際,依然是天下之主,如果承天子位其實沒有這個必要,曹操一個理性的注重實際情況不必這樣做。

其二,如果曹操廢漢自立,必然給自己的政敵以口實,況且曹操在迎漢獻帝時曾對天下言,他們曹家的一切都是漢朝給與的。這必然有損曹操的政治形象。

其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經是65的人了,年歲過大再稱帝也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也沒有這個野心。

其四,曹操晉位魏王時內部意見不同意,相繼發生了叛亂。如果此時廢漢自立,必然導致內部再次的分化。此時對擁漢派只能是安撫作用。

孫權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考慮問題因為剛剛結束的襄樊之戰,東吳又斬殺關羽,急需要與曹操搞好外交,曹操知道如果聽從孫權的建議,必然得不償失。所以曹操才說出,“這是把他架在火上烤”

筆者認為曹操處於這幾點原因,而不稱帝。


春秋史社

目前的史家,普遍認為,曹操到死不稱帝,一是不想被坐實篡漢的罵名,二是為自己的兒子稱帝鋪好路,反正帝位都是他曹家的,自己當不當皇帝無所謂,況且曹丕後來也追封曹操為武皇帝,太祖。

個人比較傾向於另外一種說法,那就是,曹操沒能熬到漢獻帝壽終,如果漢獻帝先於曹操走,或許曹操會以魏代漢。

這個說法的參考就是日本的幕府時代,德川家康在72歲高齡起兵取代豐臣家,當時的情況是,曾經分封德川家康的豐臣秀吉去世,而兩年後,成功建立江戶幕府的德川家康在掌權後去世。

無論是曹操還是德川家康,在是否取代原來的政權時,都繞不過一個問題,那就是正統性。

曹操是獻帝的臣子,最鼎盛的時候被封為魏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位極人臣,榮耀至極。而德川家康則是向豐臣秀吉臣服,雖然在日本天皇才是名義上的統治者,但是,幕府時代有他的特殊性,所以,德川家康實際上也相當於曹操之於獻帝。

古時候講究三綱五常,君為臣綱,以臣代君,大逆不道。這也是為什麼德川家康,一定要等到豐臣秀吉去世後才起兵,因為,作為豐臣家的繼任者,德川並未向其臣服過,德川家康可以用統治者無能,有德有能者代之的理由起兵。這就從篡位說變成了競爭上崗說,輿論形勢立刻有了天壤之別。

劉備和孫權也沒有稱帝也是一樣的道理。貿然行動,就像當年的袁術,千夫所指,諸侯攻伐。

那麼,為什麼曹操不想辦法毒死漢獻帝呢?原因很簡單,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漢獻帝如果壯年暴亡,三國的平衡就會打破,蜀吳兩家可以藉著這個由頭,或聯手攻魏,或各自稱帝,總之,肯定是漁人得利。曹操做了壞人不說,還便宜了兩個老對手,這樣的事情,精明的曹操肯定是不會做的。

有一個細節要重點說一下,那就是,漢獻帝沒有子嗣,這個很明顯是曹操的鋪墊,漢家沒有正統的繼承者了,自然就有其他可能了。


爐石研究院

曹操有沒有篡漢自立,當皇帝的心思?

當然有。不能因為他向全國公開表明心跡,發過一個《讓縣自明本志令》說他沒有這個心思,就斷定說他沒有。對於政治人物來說,重要的不是看他說了什麼,而是要看他做了什麼。

那麼,曹操做了什麼呢?在曹操生前,先當了魏公,並且調整行政區劃,將魏郡的地盤擴大了差不多十倍。接著,又當了魏王,而且受了九錫。

當了魏王意味著什麼呢?先想想劉邦的話,非劉氏不得王,否則就要天下共擊之。所以,在漢朝,只有皇室宗親才能封王封公,其他人即便功勞再大,也就是封侯,從亭侯到縣侯,郡以上就是公爵和王爵了。

曹操生前封魏公、魏王,就已經突破了這個底線。對了解漢朝制度的當時人來說,這當然是一個再明白不過的信號。這意味著曹操不只是漢臣了,篡漢自立是必然要發生的事,只是早晚的問題而已。

但是,曹操畢竟不是董卓,是一個比較成熟的政治家。他想當皇帝,但不是為了過一把皇帝癮就死,對於自己的身後事完全不操心,而是希望能比較平安順利地完成從漢入魏的過程,建立一個能夠千秋萬代的朝代。

董卓是怎麼幹的呢?

董卓到了洛陽之後,迅速控制了洛陽的局勢。先通過廢立皇帝來動搖漢朝的根基,暴露出來不支持他篡權的人,就大肆殺戮。比如他說要廢立天子,丁原反對,他就誅殺了丁原。還誅殺了一些其他反對的大臣。

他能控制的地盤非常有限,雖然擊敗了諸侯聯軍,但各地諸侯仍在,而且正在從統一走向分裂。而且,正在通過分化組合,重組為袁紹、袁術、曹操、劉表等幾個比較大的諸侯勢力。

但董卓並沒有考慮這些問題,也沒有試圖先消滅這些潛在的反對勢力,就想直接篡奪皇位,趕緊當上皇帝。在洛陽待不下去了了,就跑到關中,閉關自守,胡作非為。結果被王允設計殺死了,他手下的李傕郭汜又繼續為禍中原,造成全國的大分裂。

所以,曹操篡漢的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每前進一步,都要看條件是否成熟了,是否能夠得到重要的文武臣僚的支持。如果發現會遇到比較大的阻力,寧願再等等,而不會霸王硬上弓。

曹操除了逐步消滅各地的割據勢力,完成北方的統一,還逐步清洗了仍然忠於漢室的人,比如幾次試圖在許都發動政變的人,都先後被他鎮壓下去。他的文武臣僚中,荀彧為代表的一些潛在的反對者也先後死去,到曹丕繼位為魏王的時候,才最後完成了篡漢的過程。

曹操開創了一個權臣篡位的標準模式。即先通過正面的武力或者政治鬥爭,逐步消滅明處暗處的反對者,清洗異己的政治勢力,用自己的親信控制朝廷的文武權力,等待時機成熟,再封公封王,循序漸進,而不急於求成。

司馬懿基本上就是複製了曹操的這個模式。先是通過高平陵之變一舉推翻了政治上最大的反對勢力,再通過廢立皇帝讓潛在的反對勢力暴露出來,加以清洗。從司馬懿到司馬師,司馬昭和司馬炎,通過三代四人不斷的持續努力,逐步清洗了內外反對勢力,完全控制了曹魏政權,掌握了文武大權,最後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才篡奪了曹魏政權,建立了晉朝。

這之後,也有不少人一直在複製這個模式,但是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

比如經過永嘉之亂後,東晉建立,一開始王敦就有明顯的篡位意圖,先後兩次舉兵,試圖以武力強迫司馬氏就範。但因為東晉在江州和長江下游地區建立了比較強大的門閥主導的軍事集團,對王敦形成了比較大的軍事壓力,最後以失敗告終。

王敦之後,庾亮家族又相繼而起,在控制長江中游的荊襄地區後,在軍事上形成了對建康的東晉朝廷的壓力,但同樣因為控制著長江下游的其他門閥士族的反對,也未能成功。

最接近成功的則是桓溫。桓溫通過北伐和消滅四川的割據政權,政治和軍事地位都很快上升起來,同樣是控制了荊州為中心的長江中游地區,到他臨死前,甚至迫使長江下游的門閥士族也不得不對他妥協,也完成了廢立皇帝的步驟。

但桓溫即便是已經控制了建康,也未在京城直接控制東晉政權,而是在外遙制。東晉簡文帝臨死前,桓溫很希望能禪位給他,但是王謝兩大家族反對,桓溫也沒有以武力強取,不久後死去。篡權的事也就此擱淺。之後,桓溫家族雖然仍然控制著荊州地區,但直到桓玄才舉兵東下,試圖以武力奪取皇權,也很快就失敗了。

桓溫對篡位的態度和手法很接近曹操。儘可能通過較小的代價來清洗政治異己勢力,控制東晉政權,但始終都保持著比較謹慎的態度,循序漸進,在保持內外政治形勢基本穩定的條件下來完成篡奪政權的過程。當時機不成熟的時候,寧可放棄,也不貿然以武力強行奪取。

因為他們很清楚,在存在明顯的反對勢力的時候,即便能夠奪取政權,也無法持久,只能製造混亂,結果必然是玉石俱焚,就像董卓那樣。自己雖然一時得逞,但是無法建立長久穩定的政治秩序,自己也不過是為他人作嫁衣裳而已。所以說,董卓想幹的事最後是曹操做成的,王敦桓玄想做的事最後是劉裕做成了。

從這個意義上上說,篡權也要分為兩種情況,是為了過一把皇帝的癮,還是建立一個能夠傳之子孫的內外穩定的政治秩序。想清楚了這個問題,就會在條件不成熟的時候採取不同的方式。而曹操和桓溫這種寧可自己不當皇帝也要保持政治秩序的穩定的態度無疑是政治上更為成熟也更為負責任的。


蕭武

我認為這幾個原因是曹操不稱帝的主要原因:

第一:曹操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如果以曹操的才能稱帝,有能力做好帝王應該做的事,不是說曹操沒有這個雄心,他在詩中寫到,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足以說明,他有高遠的雄心和壯志。但同時這個人做事比較謹慎,不做沒有把握的事,所以我感覺他一直在尋找時機。

第二:當時諸侯割據,實力都不容小覷,如果他當時稱帝,會給他的壓力很大,全國的矛頭就會指向他,那麼,他的集團可能會受到削弱甚至是摧毀,這就是曹操不學袁術的原因,袁術最終弄的身敗名裂。

第三:其實,在那個戰亂的社會,誰能自保,誰能堅持活下去,就能有時機。曹操為了壯大聲勢,所以就策劃了一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件,這也是曹操的聰明之處。在這個時候他還是希望天下太平,皇帝在他這裡能夠起到作用,然後震懾九州,保證天下太平。

第四:由於他內部的原因,看似團結,其實,有好幾派,相互較量,鬥爭,實則一步步的在削弱他的集團。

我個人認為有這幾點,是他一直不稱帝的原因。


半畝食堂

解密三國:劉備、孫權甚至袁術都稱帝了,曹操為何不稱帝!

東漢末年,漢朝發生政變,董卓帶兵進京控制漢獻帝,禍害朝綱,欺壓百姓,一時間各地諸侯舉兵而起,佔據一方。建安二年,袁術在壽春稱帝,建號仲氏;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為蜀;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國號為吳。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建安五年,曹操在官渡擊敗當時最大的軍閥袁紹之後,曹操成為東漢末年軍事實力最強的軍閥,佔據天下一半土地。歷史中,劉備、孫權都稱帝了,甚至袁術都稱帝了,作為當時實力最強的軍閥曹操為何不稱帝?

首先明確曹操是想稱帝的,建安元年,曹操迎漢獻帝時,部分謀士提出反對意見,認為迎天子之後就會承認自己是漢臣,而曹操明確提出:"自己迎天子是為了挾天子而令諸侯,天子只能是後宮的男主人,天下大權扔是自己說的算。"可見曹操並不甘願為人臣,稱帝之心早就萌芽了。

其次曹操不稱帝也不是不敢,三國時期,雖然曹操未統一中國,但他畢竟佔據著天下一半的土地,擁有最強的軍事實力。

曹操既然想稱帝,實力又是最強的,為何不稱帝?主要有如下原因:

1,曹操雖然雄霸一方,但中國仍然未統一,還有劉備和孫權兩大軍閥,貿然稱帝會引起群而攻之,袁術稱帝就是最好的例子。

2,曹操稱帝就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了,不稱帝,自己就可以打著漢朝的旗號向天下施發號令,畢竟當時還是漢朝,不從者那就是叛逆之罪,自己可以就名正言順的出兵征討,並且還獲得百姓支持。同時還可以讓那些搖擺不定的小諸侯名為歸漢實為歸己。

3,曹操雖然明為漢朝丞相,但實則擁有皇帝之權,稱不稱帝對自己來說只是一個稱號而已。再說曹家世受皇恩,自己又為漢臣,漢獻帝劉協仍然活著,如果自己廢帝自立,就落實了曹賊的稱號,就會向董卓一樣不僅失去天下民心還會遭世人唾罵。而自己得到的和現在相比只不過是換個稱號而已,廢帝自立實在不划算

4,曹操雖然稱霸一方已久,但仍未得到很多大家族的支持,稱帝可能會引起內亂。別的不說,荀彧跟隨曹操征戰一生,但荀彧卻一直反對曹操稱帝,荀彧家族也是名門望族。當時像荀彧這樣的人還有很多,自己稱帝會引起這些人的不滿,隨時會投敵而去或引起內亂,到時內憂外患更加麻煩。

5,曹操其實是把稱帝的機會留給曹丕了,曹操征戰一生,手下大將和謀士無數。如果自己稱帝了,那這些戰將和謀士可都是開國元勳,他們封侯拜將之後,日後未必聽從曹丕的調遣,反而給魏國留下隱患。讓曹丕稱帝,那曹丕就可以恩澤天下了,這些將軍和謀士封侯敗將可都是受的曹丕恩惠,日後必然也會誓死跟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搞笑扒



曹操為何不稱帝

曹操字孟德,又名吉利,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人,是漢朝相國曹參的後代,父曹嵩官至太尉。曹操年少時便機警聰慧,多謀善斷,很會審時度勢。但沒有信義,為人不仗義,生性放縱,桀驁不馴,世人多以為曹操能力一般,唯獨唯獨梁國的橋玄和南陽的和顒認為曹操有濟世經國之才,認為能讓天下太平的只有曹操。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曹操在家羨慕人才,徐圖進取,文臣武將望風而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步消滅了袁紹、袁術、劉表、馬超、韓遂等諸侯,統一了北方,逐步建立大魏政權,位極人臣。三國中曹魏的勢力也是最強大的,孫權也曾上表讓曹操繼位大統,然而曹操之至死沒有稱帝。有人說曹操不稱帝是大忠,也有人說曹操是大奸,曹操究竟為何沒有稱帝呢,以下做簡要分析。



首先曹操不稱帝是有前車之鑑。其一,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當時“國統三絕”,劉氏血脈接濟不上,王莽趁勢奪權,他不但能力突出,人品信義也極佳,名望也極高。儘管如此,王莽篡權不久便導致天下大亂,究其根源劉氏天下深入民心,王莽被認為是亂臣賊子,當時赤眉軍甚至將十五歲的放牛娃劉盆子立為皇帝,後來劉秀奪得天下。



其二,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各路諸侯都有帝王之心,袁術在壽春率先稱帝,置公卿百官,以壽春為都,年號仲家。袁術稱帝后,曹操仰天大笑,痛罵袁術是弱智,無名之輩,因為此時天下大亂,袁術根基未穩,不具備稱帝的條件,最主要的是,一但稱帝就是亂臣賊子,就是國賊,也就是天下人的敵人。隨後曹操令天子下詔書,令天下諸侯群起而攻之,曹操親率大軍與袁術決戰,袁術兵敗被殺,自此再沒有敢稱帝的諸侯,由此前車之鑑,曹操又有遠見卓識,時機未成熟,斷然不會稱帝。



其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前期之所以所向披靡,也是有天子作為盾牌,曹操一但稱帝,必遭群攻,也無法挾天子以討不臣,曹操的軍隊也就成了無名之師。曹操位居丞相,漢獻帝准許曹操“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獨霸朝政,對外也是以匡扶漢室,拯救天下為口號,曹操的地位是漢獻帝給的,這個天下諸侯也不得不承認,否則就是忤逆,謀反。

曹操利用自己的職位、威望,號令天下諸侯,諸侯們雖然不服,但絕不敢公然對抗,這樣曹操想滅誰就滅誰,其他諸侯只能旁觀。有些有力條件都為曹操建立曹魏政權提供得天獨厚的條件。曹操一但稱帝,這些優勢必然消失殆盡,曹操所說的“奉天子以討不臣”,也就是自己打自己臉。又有何面目見天下英雄,必然遭受世人的唾罵,討賊自己卻成為最大的國賊,必然遺臭萬年。



再次三分天下未定,立足未穩,不允許稱帝,四百年大漢猶如百足大蟲,死而不僵,漢室仍有人心,曹操不受世族的擁護和支持。

曹操隨獨霸中原,但東有孫權,已經歷三世,深得江東民心,根基穩固。西南有劉備,漢室後裔,獨佔荊州、益州,為漢室正統,受人擁戴。天下三分之勢已成定局,非曹操一人之力所能改變。曹操一但稱帝,第一個討伐他的就是劉備,劉備要認為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立志要曹操興復漢室,而東吳又與劉備有盟約,必然相助,曹操在此天下未定之時稱帝,只會更快消亡。



曹操也不受世族的支持。魏晉三國時期,基本上是世族政治,曹操在三國中也不是名門望族,所以當時的世族是看不上曹操的。最主要是,當時的世族大家,基本上都支持漢室,而曹操對反對他的世族多采取消滅的政策(如袁紹、公孫瓚、馬超等),這也加重了曹操與世族們的仇恨。封建士大夫和民眾的皇室情節很嚴重,也是一種巨大的保守力量。始終阻止著正常的改朝換代。在得不到世族和士大夫支持的情況下稱帝,只會腹背受敵,成為眾矢之的。所以曹操不會稱帝。



最後曹操手握軍政大權,漢獻帝只是傀儡皇帝,曹操不稱帝是不在乎虛名只圖實權,再者曹操晚年也是注重名節的。曹自從挾天子以令諸侯以來,官職越來越大,享受的權利也越來越多,逐步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職位,輕鬆指揮天下諸侯。曹操才是當時權利的忠心,想殺誰就殺誰,想攻誰就攻誰,曹操的漢獻帝如魚得水。曹操不稱帝勝似稱帝。



曹操晚年之時,更注重名節,至少從建安十五年(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曹操終生似乎都在表明自己沒有廢漢自立的意思。如果在晚年突然改變主意,即是對自己戎馬一生的否定,也必然名節不保,曹操寧願選擇不稱帝。

顯而易見,曹操不稱帝是著眼於全局,從策略上全面衡量得失後所做出的決定,也是最為明知的選擇,你是如何看待曹操不稱帝?


三國逐鹿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是三國眾多英雄中最有才華的政治家,軍事家,能武能文。論武功,曹操的地盤最大,成就最高;論才華,三國眾英雄中,曹操的詩歌毫無疑問最佳。除了曹操和諸葛亮,其他眾英雄沒能留下隻言片語;相比曹操,他們只是一介武夫。

曹操名氣大,在中國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東漢末年,一位不可多得的傑出的政治家、謀略家、軍事家,同時還是文學家。

曹操集團消滅割據勢力,結束軍閥混戰,統一當時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使無數底層百姓保全性命。但曹操在平定與爭權奪利方面的鐵血勇猛精進霸氣,不僅為底層老百姓帶來安定穩妥,也觸動東漢朝廷的權勢利益。

每個人都會對權利無限嚮往,如何登機,最後一步怎麼操作,註定榮耀子孫後代,又飽含爭議的一步,所以曹操決定交給自己的兒子曹丕。當時情況,名存實亡的東漢朝廷內已沒有多少反對曹操的聲音,可是東吳和蜀漢仍然是曹操集團的勁敵。



另外,影響曹操在活著時改朝換代有兩個方面∶

一,曹操為魏王,位極人臣,底層老百姓將他視作東漢的大功臣,如果最後篡逆,天下百姓是忠於漢朝,還是忠於魏王。

二,曹操世代為漢臣,打著漢朝名義,進行多次戰爭和改革,如果最後他取而代之,任由後世議論,唯恐擔當罵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