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澳洲我發現:比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生活能力

文:丁少

在澳洲,我得到了與想象中截然相反的收穫。

怎麼說呢,從開始計劃來澳洲打工旅行,我就沒有詳細規劃,甚至沒去做太多攻略,抱著隨遇而安的心態,期待著好運從天而降,所以才會在來的第一天,在NSW州立圖書館給自己寫下: Be Yourself, Good luck!

從新加坡出發時,朋友們一波波地來送我,開Farewell Party,一遍遍地感嘆著我勇敢了,一定會有很特別的體驗,所以讓原本沒準備的我,有種要去“幹大事”的感覺。澳洲,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有廣袤土地的英語國家,和新加坡美國加拿大一樣,是靠移民組建的國家。另外,大家都稱它為“土澳”。

所以,我帶著很大的期待,以為這是一趟“夢想之旅”,可以從中獲得新鮮的知識,特別的體驗,以及激情與夢想。我似乎已經做好擼起袖子闖一闖的準備了。

可是當我真正走進澳洲的生活,才發現這趟旅程,帶給我的是對人生全新的感悟。

來到澳洲我發現:比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生活能力

我開始理解,什麼叫做生活。

過好平凡的每一天,就是生活

有個很常聽的故事,講一位富商在古巴的海灘上度假,每天都能看到一個漁夫來釣魚,他總是釣到兩條魚就收工。後來富商告訴他,你可以一次性多釣點魚,拿去市場上賣,再把賺到的錢去做生意,會成為像我這樣的富人。漁夫說,成為富人又如何。富商說,就能像我一樣休閒的在沙灘上曬太陽。漁夫笑了笑,我現在就和你一樣啊。

我們都是富商思維,總認定要賺夠了錢,攢夠了資本,才開始去享受生活。在此之前,都一定是黎明前的黑暗。任何一個平凡的日子似乎都在為“以後”某個精彩的瞬間而添磚加瓦,我們常說,苦盡甘來。

現在,我開始體會漁夫思維。現在就要開始享受每一天的生活,人的一生,當下的日子永遠比未來期待中的日子更值得珍惜。

知足常樂,人對物質的追求沒有想象中那麼巨大。打工旅行中,一頓美味的食物,一張舒適的床,一方安靜的角落,都會讓我興奮半天。一個行李箱的物品足夠我每日生活。我回頭去想,在家裡的日子,物品似乎也能精簡極簡,慾望降低了,幸福感就提升了。

比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生活能力

我和朋友說,澳洲是很生活化的地方。他不解,什麼叫做更生活化?

其實,李先森一直在和我強調,生活很重要。我總反問他,到底你說的“生活”是個什麼東西,是指柴米油鹽醬醋茶嗎?那我不喜歡。

在新加坡生活的兩三年,深感那個社會人們生活能力的缺乏。政府包辦一切,讓百分之九十的人不需要在家煮飯,可以吃外面的食閣。很多生活問題,健康問題等,都有人幫忙解決規劃。大家都能有很多時間放在工作和個人提升上。而我們經常討論的,也都是學習能力的提升。

回國和小夥伴們面基,總是一見面就開始討論當下最火熱的是什麼,哪些一直佔據話題榜。互相交流各自最近在聽的微課,參加的訓練營,好用的app……

每次面基,或者參加活動結束,都趕緊去下載那些學習軟件,follow哪個大神的課程,生怕自己落後於別人,趕不上時代潮流,我們忙忙碌碌,不想遺漏那些有用的信息。

我一直以為,這些學習是最重要的事,其他的都不值一提。

就像從小到大,在家裡在學校那樣,把學習能力當成首要評判標準,其他能力則完全被忽視。

似乎會不會看地圖找路,會不會合理安排行程,會不會為自己一日三餐營養搭配,知不知道生病了如何及時處理,遇到危機情況會不會冷靜解決等等都不重要,從小到大也沒人正兒八經教你。

而這些恰恰是最重要的生活能力。

來到澳洲我發現:比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生活能力

澳洲的生活化,反而因為它沒那麼便利。你需要看準時間,起個大早去市場裡採購食材,去晚了就關門了很多時候生病了不能及時看上醫生,有時自我診斷十分必要。你要把生活日程提前規劃好,因為你想去的地方可能每天只有一班火車。郊區的商業不發達,朋友們常常相約在家裡聚會而非嘈雜的餐館,於是能享受閒散的時光。

我不會覺得這些讓人很不方便,反而會更加真實地生活。因為生活的每一處細節,都會被察覺。

我不想潦草地吃盒飯時還捧著手機目不轉睛,也不想每天只要醒著就鑽進網絡世界,儘管那裡可以賺錢,學習,購物,娛樂。我不再想標榜自己是個多努力的學習者,只想做個努力的生活者。

我想清晰地記得生活每一刻的樣子。

在國內談夢想,來澳洲談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