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是被三分還是被獨取,智趙繼承人之選擇

文|小河對岸

《晉國卿位之爭》第13篇,晉國自晉文、晉襄確立與完善三軍六卿制度之後,晉國的政權也隨之下移至世卿家族手中,晉國被取代的命運已不可逆轉。所未確定的只有晉國是被幾個世卿家族瓜分,還是被某個世卿家族獨取。

晉國是被三分還是被獨取,智趙繼承人之選擇

孫武在與吳王闔閭論晉國歸屬時,著眼於晉國的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魏氏、趙氏等六卿家族的畝制與租稅的不同,而認為範氏、中行氏最先亡,其次則智氏,再次則韓氏、魏氏。孫武認為趙氏的畝制最大、租稅最輕,晉國必歸趙氏所有。

晉國是被三分還是被獨取,智趙繼承人之選擇

但晉國最終的歸屬,還是與孫武的預料有所偏差。可見,畝制與租稅也並不是成敗的所有因素。而從決定晉國最終歸屬的晉陽之戰來看,當初智、趙繼承人的選擇,才是決定晉國最終歸屬的直接因素。在範氏、中行氏被滅之後,晉國便只剩下了智氏、趙氏、韓氏、魏氏四家。論當時的實力,智氏最強、趙氏次之、魏氏再次之、韓氏最弱。智氏宗主智躒為執政正卿,趙氏宗主趙鞅為其副手。智躒死後,趙鞅繼為執政正卿。

晉國是被三分還是被獨取,智趙繼承人之選擇

值此時,晉國的卿位之爭更為白熱化,而家族繼承人的不當會直接導致家族的衰落與滅亡。於是,各卿族都先後拋棄了立嫡的宗法傳統,而改為立賢。智躒死後,其子智申繼位智氏宗主,而智申在選擇繼承人上就曾與智氏族人展開討論。智申主張立智瑤為繼承人,而智果則主張立智宵為繼承人。

晉國是被三分還是被獨取,智趙繼承人之選擇

智申認為智宵面相兇狠,而智果卻認為智宵狠在表面,而智瑤卻狠在內心,心狠敗國而面狠無礙。智果指出智瑤有五大優點,即:美鬢長大,射御足力,伎藝畢給,巧文辯惠,強毅果敢。但同時又指出智瑤有一大缺點,就是不仁(貪婪)。智果又說道: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智)瑤也,智宗必滅。

智申沒有聽從智果的勸諫,而立智瑤為宗子。智果見智申衛聽從自己的規勸,為免於其禍,便別族為輔氏。

而趙氏的趙鞅也作了一場繼承人的選擇,趙鞅認為其嫡子趙伯魯資質平庸,而庶子趙無恤賢能。便舍趙伯魯而立趙無恤為趙氏宗子。趙鞅死後,智瑤依靠智氏之強,越過了韓、魏而為晉國的執政正卿。

晉國是被三分還是被獨取,智趙繼承人之選擇

智瑤在成為晉國執政之後,的確展現了其不少才華。比如,智瑤曾想攻打一個叫夙繇的小國, 但苦於道路崎嶇,難於行軍。而經過一番思慮,智瑤想出一個辦法,令人在晉國為夙繇鑄造了一口大鐘,而鐘的口徑恰好有一輛戰車的兩軌那麼寬。在鍾鑄好後,便請夙繇國的國君派人來取。而夙繇國衛了取鍾,便專門開了一條路。而待此路修通,智瑤就率領晉軍攻破夙繇國,而智瑤也就據有其地了(此即與後來秦國想滅蜀國,獻金牛給蜀王如出一轍)。

智瑤在聯合韓、魏兩家攻打趙氏的過程中,還想出了水灌晉陽城的策略(以水攻城的鼻祖),使得趙氏命垂一線。史載:其時晉陽城,城不沒者,僅三版矣,百姓們懸釜造飯,搭棚而居。

晉國是被三分還是被獨取,智趙繼承人之選擇

然而,就在晉陽城旦夕可破之際,智氏卻被趙氏聯合韓、魏反攻而滅。智氏之亡,正如智果所料,亡於智瑤的貪婪、目中無人。而韓、魏在趙氏即將滅亡之際,還能被策反,就在於智瑤過於貪婪、咄咄逼人,而讓韓、魏有唇亡齒寒之感。倘如智瑤能稍作收斂,徐而圖之,最終像齊國的“田氏代齊”那樣,奄有晉國也不是不可能的。

參考史籍:《左傳》、《國語》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