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從不同工藝方法探討硅鋼製備工藝的發展方向及工藝優勢!

摘要:高硅鋼是一種磁性能優異的軟磁合金。介紹了硅鋼製備工藝的研究現狀,如逐步增塑法、表面納米化、低溫板坯加熱技術等方法,並指出了上述工藝的優勢。

Fe-Si 合金具有優異的軟磁性能,當Si 質量分數為6.5wt%時,性能可達到最佳狀態。但隨硅含量的升高,硅鋼的脆性也隨之增大,對其加工性能產生不利影響,這主要由於Si 的共價鍵會使固溶強化增強,使得熱加工性能和機械加工惡化。傳統軋製法制備的硅鐵合金薄板表面質量好、成分均勻,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而諸如CVD 快速連續滲硅法、粉末冶金、熱浸擴散法、快速凝固等方法,由於製備成本高、產量低而難以推廣。因此,在傳統工藝基礎上,開發出了新的製備工藝,目前有逐步增塑法、表面納米化、低溫板坯加熱技術,是目前生產高硅鋼的發展方向。

「研究」從不同工藝方法探討硅鋼製備工藝的發展方向及工藝優勢!

1 逐步增塑法(熱軋溫軋冷軋)

石板郎等利用熱軋-冷軋法制備出了6.5%Si-Fe硅鋼薄板,但它存在工藝複雜、不經濟等缺陷,給工業化大生產帶來一定困難。俄羅斯研製出了熱軋、溫軋、冷軋三軋法工藝,採用中間溫軋(大於總軋製量75%),可破壞原子有序排列並改善其塑性。有研究人員利用逐步增塑法, 採用常規軋製製得了表面平整、厚度均勻、板型良好的Fe-6.5%Si 硅鋼薄板。

梁永鋒等人利用鍛造、熱軋、溫軋、冷軋的方法,製備出了0.03~0.05mm 厚的Fe-6.5%Si 高硅鋼薄板,在真空感應爐中熔鍊、澆鑄;在1000~900℃下鑄錠鍛造開坯,然後在1050~850℃熱軋至1mm,最後在650℃下溫軋成0.3mm 厚的薄板,熱處理後進行冷軋,得厚0.05mm、寬45mm 的高硅鋼薄板。在1200℃下,冷軋板真空退火1.5 h 後,得到了無取向硅鋼。

逐步增塑法制得的冷軋闆闆型良好,厚度均勻,表面平整,薄板斷裂強度明顯減小,顯微硬度明顯降低,在室溫下具有拉伸塑性,退火後矯頑力降低,磁導率升高,軟磁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有利於降低鐵損。

2 表面納米化

CVD 法在日本用於高硅鋼小批量生產,但滲硅溫度高和滲硅劑中Cl-限制其大規模生產,表面納米化(SNC)技術有望解決其難題。表面納米化技術能使金屬表面發生往復強烈塑性變形,形成納米-微米梯度材料。將表面納米化處理方法與異步軋製技術結合,在軋製過程中使3%無取向硅鋼板材實現SNC,結合開發出的低溫滲硅,形成一種製備高硅鋼的新方法—CSR/LTS 法。

莫成剛等人採用厚度為2.2mm 的3%無取向硅鋼熱軋板,在真空下對樣品進行表面機械預磨處理(SMAT),彈丸直徑8mm,振動頻率50Hz,處理時間60min。用異步軋製CSR 對SMAT樣品進行冷軋,速比1.05~1.31,壓下量92%,薄帶最終厚度0.2mm。然後釆用粉末包埋法進行固體滲硅,在溫度550~700℃,保溫時間1~8 h,滲劑組成為硅粉和1%~5%鹵化物。SMAT樣品表面得到的滲硅層達數十微米之厚, 說明了表面納米化能降低滲劑中鹵化物的含量和滲硅溫度。

該技術具有工藝簡單,能提高金屬結構件的耐磨、耐蝕、抗疲勞性能、成本低、納米層結構緻密且有梯度結構等優點,並且能延長工件的使用壽命,相信經過科研工作者的努力,表面納米化應用到工業生產上將指日可待。

3 低溫板坯加熱技術

傳統的高溫板坯加熱工藝能耗高、汙染大,因此低成本、節能、環保、經濟型的低溫板坯加熱工藝成為世界各大鋼鐵企業致力追求的目標。低溫板坯加熱工藝是通過調整鋼的化學成分,降低加熱溫度到1300℃以下,利用固溶溫度較低的氮化物和硫化銅作為抑制劑來生產取向硅鋼。

目前主要有兩種低溫板坯加熱技術:第一種是在鍊鋼時加入抑制劑,故稱為“固有”抑制劑法;第二種是通過對冷軋板(卷)氮化得到的抑制劑,故稱為“獲得”抑制劑法。

3.1 添加固有抑制劑低溫板坯加熱技術

在鍊鋼時調整化學成分,可降低板坯加熱溫度,如降低S 含量,提高P、Mn 含量,加Bi、Sb、Sn 或Cu,控制Al、N 含量等。目前主要有俄羅斯系與德國蒂森系2 種工藝:

(1)俄羅斯系:主要以A1N、Cu2S 為主,MnS 為輔的抑制劑生產CGO 鋼。由於AlN 的固溶溫度比MnS 低,更易實現低溫加熱,加熱溫度為1250~1300℃,中間退火時進行脫碳,第二次冷軋後在550~650℃進行回覆處理。N 含量<0.012%,Al 含量為0.0l%~0.065%,以利於形成AlN 抑制劑,保證二次再結晶穩定。

(2)德國蒂森系:主要以Cu2S 為抑制劑生產取向硅鋼,Cu2S 質點是在熱軋過程中析出的,板坯加熱溫度為1260~1280℃,初次晶粒尺寸為15~25μm,介於高溫板坯加熱工藝及低溫板坯加熱工藝之間,採用一次大壓下率冷軋工藝,同時需要進行冷軋時效處理。

3.2 “獲得”抑制劑法低溫板坯加熱技術

原始板坯中沒有高熔點的抑制劑元素,則更易在較低溫度加熱,由此代替了傳統工藝中在1400℃加熱的工藝路線。板坯低溫加熱工藝的思路是:在脫碳退火的後段加入二次再結晶所必需的抑制劑,即向退火爐中注入氨氣滲氮,也可以向MgO 隔離劑中添加MnN、CrN 等氮化物進行滲氮。滲入的活性[N]原子與基板中Al 原子結合形成A1N 抑制劑,抑制正常的晶粒長大,使得高斯晶粒通過優勢長大完成二次再結晶。

(1)新日鐵技術:採用滲氮處理,板坯加熱溫度為1150~1250℃。脫碳退火後在750℃下進行連續滲氮處理30s。脫碳退火後控制初次晶粒尺寸18~30μm,高溫退火升溫階段採用體積分數大於25%的N2+H2氣氛控制氧化率,進行快速滲氮處理。

(2)韓國浦項:在850~950℃進行120~185 s的脫碳氮化處理,加熱溫度1250~1300℃,生產時添加一定量的B,在最終高溫退火中形成BN 和(Al,Si)N,起到抑制作用。與高溫方法相比,採用低溫板坯加熱工藝生產取向硅鋼具有氧化鐵皮燒損少,加熱爐壽命長,能實現與其它鋼種交叉軋製,其維護和製造成本低,對設備性能要求低、節能效果好,因此能節約能源,降低生產成本,減少汙染,提高生產效率。所以,在取向硅鋼的工業化生產中,板坯低溫加熱工藝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4 結論

利用傳統軋製法制備硅鐵合金薄板,成分均勻、表面質量好,一直都是硅鋼的發展方向,近些年,人們嘗試著避開該合金的脆性加工區,開發新的製備工藝來製備該合金薄板。研究人員利用逐步增塑法(熱軋-溫軋-冷軋)代替了熱軋-冷軋,所得冷軋板表面平整,磁導率升高,在室溫下具有拉伸塑性,軟磁性能得到大幅提高; 表面納米化技術有望解決CVD 法中滲硅溫度高和滲硅劑中Cl-的問題,該技術工藝簡單、成本低,能提高金屬結構件的耐磨、耐蝕、抗疲勞性能,相信經過科研工作者的努力,表面納米化應用到工業生產將指日可待;採用低溫板坯加熱工藝代替傳統的高溫板坯加熱工藝生產取向硅鋼,能提高生產效率、節約能源,所以板坯低溫加熱技術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