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的故國——唐國,曾助吳王滅楚,也為自己埋下禍根

關於唐國,上古時期有個唐堯之國,是大名鼎鼎的陶唐氏堯的封地,其故址在今山西省翼城縣、襄汾縣一帶。最早有關唐國記錄是在商武丁時期的甲骨卜辭中,但真正史書記載是在《史記·晉世家》:“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滅唐。”

堯的故國——唐國,曾助吳王滅楚,也為自己埋下禍根

西周剛建立後,武王崩逝,幼年成王即位,效忠於商王朝的唐國趁機發動叛亂,攝政大臣周公旦(周武王弟)率軍討伐,不久滅了唐國。而在周滅唐國前夕,周室發生了一個動人的故事。話說身懷六甲的武王夫人做了個夢,夢見上天賜給她兒子一個“虞”字,等分娩時,果然見嬰兒手心寫著個“虞”字,於是給他賜名“虞”。叔虞長到七八歲,與哥哥周成王玩耍,周成王把一片樹葉剪成玉圭的形狀送給弟弟虞,並許諾他說:“我要把這個玉圭送給你,封你為唐國國君。”這便是典故“桐葉封弟”的來歷。

唐國被滅後,周成王果不食言將唐國封給弟弟叔虞,叔虞也叫唐叔虞。後唐叔虞之子改唐為晉,成了春秋第一大國晉國。《漢書·地理志》載:“晉陽本唐國,堯始都於此。”晉陽屬晉國,三家分晉後初為趙國都城,以上說明晉國本是唐堯故地。

堯的故國——唐國,曾助吳王滅楚,也為自己埋下禍根

那麼唐國成了晉國後,唐國後裔去了哪裡?據推測,唐國後裔被分成了兩支,一支被周室遷入杜國(陝西西安一帶),一支南遷到今湖北隨州市、棗陽市或河南西南部的唐河縣一帶,再次建立唐國。不過不知出於什麼原因,這時候的唐國已經成了姬姓,也就是周朝的諸侯國,也不知是不是有原唐國後裔歸降周王朝,而改姓為姬,重新得封於唐國國名。或者是周王室分封給唐叔虞後人的一個方國,因而也取名唐。總之,這個唐國成了周王朝抵制楚國東進北伐而形成戰略聯盟的“漢江諸姬”的其中一員(當時‘漢江諸姬’隨國為最大)。宋代出土的西周“安州六器”,其銘文中就有對唐國的記載,據推斷當時的唐國位置就在漢江之地,周成王派人巡察南方漢江諸國時,還在唐國國內停留,並檢閱了唐國軍隊,以激勵將士。見“安州六器”之一的中觶(zhì) 銘文:“王大省公族於唐,振旅……

堯的故國——唐國,曾助吳王滅楚,也為自己埋下禍根

西周時期的唐國基本依靠周王朝寄居漢江以東,雖然與楚國格格不入,倒也相安無事。到了春秋中期,楚國越來越強大,連有“漢江大國”之稱的隨國都抵擋不住楚國的進程步伐,周邊一眾小國更是顯得力無搏雞,唐國已經生存在楚國的淫威之下,之後逐漸淪為楚國附庸。

史書記載,公元前510年,楚國出了個以貪財奸詐出名的令尹囊瓦,這一年唐成公和蔡昭侯進見楚昭王。囊瓦得知唐成公有國寶寶馬,蔡昭侯有國寶玉佩,便私下索求,遭到拒絕後,囊瓦懷恨在心,在楚王跟前汙陷唐蔡兩國暗通吳國。楚王大怒,將唐蔡兩國君扣押,一直關了三年,直到兩國國人向囊瓦交出寶物後才得以釋放回國。

自此,唐蔡兩國為了雪恥,聯合投靠吳國。公元前507年,野心勃勃的吳王闔閭在得到了伍子胥、孫武后也正想攻打楚國,正好缺個嚮導,於是唐蔡兩國成了吳國伐楚最好的幫手。於是有了歷史上著名的“柏舉之戰”。此戰楚國大敗,囊瓦身死,唐蔡兩國終於報了仇,雪了恥。

堯的故國——唐國,曾助吳王滅楚,也為自己埋下禍根

儘管如此,但唐國也為自己埋下了亡國的伏筆。楚國畢竟是強國,縱然一時被吳國打敗,也難以傾國覆滅,很快,楚國在秦國的幫助下恢復國力。楚國復國後,第一個要對付的肯定是曾經幫助過吳王的那些小國,唐國首當其衝,據《左傳·哀公十七年》記載,公元前505年7月,楚國包圍唐都,唐成公戰死,唐國滅亡。

唐姓是中國的大姓氏,《百家姓》排名第64位。

文/堰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