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三百首裡,王庭筠的《絕句》中,他究竟在想什麼呢?

古詩三百首裡,王庭筠的《絕句》中,他究竟在想什麼呢?


古詩三百首不是唐詩三百首,王庭筠也不是溫庭筠。乍一看之下,還真的很容易產生錯覺,其實除了都是詩歌與詩人外,兩者之間八竿子打不著關係。

王庭筠想來許多人不太熟,因為他是元代人。不過呢若說起宋朝書法四大家中的米芾,想來有不少人是很熟悉的。而王庭筠,則是米芾的外甥,他本人也是位書畫大家。

說起以《絕句》為詩名的詩詞,應當以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以及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兩首最具韻道與名氣了。

王庭筠的這首《絕句》呢?比之於杜甫、李清照二人來說,自然是有差距的。只是由於無意中讀到他的這首詩,讀著讀著給人感覺似乎很空曠深遠,空靈之餘讓人不知道究竟是在想什麼?


古詩三百首裡,王庭筠的《絕句》中,他究竟在想什麼呢?


《絕句》王庭筠

竹影和詩瘦,梅花入夢香。

可憐今夜月,不肯下西廂。


西廂,不是西廂記哈。是指華夏傳統建築四合院中西面的廂房。

王庭筠的這首《絕句》,讀之讓人覺得的普通得不能在普通了。簡單的就是一幅深夜無眠的畫面。

這首詩,要整體來賞析,更具有意韻。看著這夜間清瘦的竹影,我和著詩句。梅花淡淡的香氣,彷彿伴著我入夢。可惜今夜的我,心情就似這空懸的明月。它遲而又遲的,不肯落下這西廂房。

詩中的竹與詩,是完全沒有關係的兩種事物,而一個字的巧妙運用,將兩者之間聯繫起來的同時,又把那月夜清瘦寒涼的景色意韻給蘊含其中。

“竹影和詩瘦”。沒有說月,卻由竹影說出了此時涼月當空,若天空無月則無地上竹影。細品之下,似也有李清照那種“莫道不消魂,人比黃花瘦”的意韻。

“梅花入夢香”。此句應能感覺到那種似夢非夢之感,本來月夜照耀下梅花散發了花香,就有了那種“凌寒獨自開,唯有暗香來”的不凡之感。不曾想,這梅花香還進入了夢中,如此情在景中,景在情中,夢與景,景與詩,詩與夢,層層情景交融,難捨難分,可見妙境。

梅花一詞,則說明了冬春時節。

意韻之深的,則屬“入夢香”之語。真的入夢香嗎?非也,若真入夢又哪能聞其香。若真入夢,又哪能見月光竹影,感花香瘦意而和詩呢?沒有說月夜失眠,卻點出了失眠之意之景。

古詩三百首裡,王庭筠的《絕句》中,他究竟在想什麼呢?

​​​“可憐今夜月,不肯下西廂。”

全詩最有深意的,則由此表達。可憐今夜月,可以看做是詩人觀這月夜景色很美,覺得今晚月夜如此可愛美好。也可以看做是深夜無眠,卻不得不辜負今夜這良辰美景的嘆息。

月光、竹影、梅花香,這麼一幅美好的景色,當真是那般的令人閒庭信步,自在其中。如此良辰美景,怎能好景虛設呢?心曠神怡之間,回到了西廂房。

然而,現實總是很殘酷的。帶著美好的心情,以為可以迎梅花香而入睡了。未曾想到,這月色美景,不肯下西廂。

這番景色不能帶入西廂房,不由讓人感到遺憾,於是乎越想越讓人心浮氣躁。為什麼這天宮之月不能與這地上之人相互往來呢?這天地之情難道真的就只能兩兩相望嗎?有嫦娥偷靈藥,碧海夜夜心之遺憾,有月不落西廂,則旭日難東昇的幽怨。

在難言的幽怨情緒中,使人再也無法入睡。煩悶使得幽怨層層疊疊,他究竟是在幽怨什麼呢?也許是有情人難眷屬或天各一方,也許是君臣上下難際遇或朋友兩相疑。也許,只是月夜朦朧中什麼也不是的莫名惆悵的感覺。

可憐今夜月,不肯下西廂。那種難言的空寂,那種難言的孤獨,他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是誰誰於月夜無眠中在想著什麼?或想到了什麼?許是,月下清風中的,猶是深閨夢裡人?

古詩三百首裡,王庭筠的《絕句》中,他究竟在想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