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實體經濟不行了,是實體店不行了!

現在很多人都在大聲疾呼實體經濟快不行了,但是真正衰敗的不是實體經濟,而是實體店。從商業綜合體到大型超市再到單品牌店鋪,的確出現一種斷崖式地衰落。僅僅是在2016年,就有瑪莎、百盛、華堂等等二十多家外資商場紛紛關店甚至退出中國,在鄭州一個城市每兩個月就有一家商超關閉。不僅僅是在中國,在美國,諸如柯爾百貨(Kohl’s)和梅西百貨(Macy’s)這樣的零售巨頭,銷售額也是在以2%-3%的幅度逐年下滑。

與此同時,很多單品牌的線下零售的日子更不好過了,特別是在服裝行業,曾經佔據一二線城市黃金商圈的品牌幾乎每家都在面臨著虧損和關店的威脅。的確,實體店是越來越不行了。

不僅 在白電領域,在諸如服裝、食品、日用百貨等等這類附加值較低消費品行業裡,互聯網的發展實際是促進了行業的升級和利潤的增長,於消費者和生產者來說都是進步。董明珠炮轟“虛擬經濟”還有一個經典言論,她認為:“90後不願意去實體經濟裡工作,在家裡開個網店就可以賺錢,一個月賺一兩千不用受約束,不用打考勤,這一代人對整個國家實體經濟的發展是有隱患的,不僅僅是網店模式給實體經濟帶來衝擊,它給整個社會都帶來了衝擊。”如果從數字來看,這可能是她擔憂過度了——比如阿里巴巴,在中國創造了交易型就業達到了1176萬人,其中90後淘寶店主約為20%,那麼這兩百多萬人的個人選擇,恐怕很難成為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的隱患。

而且在互聯網領域,無論是電商還是移動互聯網創業,其實也是有進化和淘汰的,我們可能在五年前還會經常聽說會有80後90後自己開淘寶店靠倒買倒賣致富的消息,但是如今這樣的已經很少了。

不是實體經濟不行了,是實體店不行了!

隨著消費者的需求不斷細分和從業門檻提高,更多的是由專業的渠道商甚至是直接由產品的生產者從事電商轉型,這對於傳統實體經濟來說,就如同多了一個銷售的工具而已。

互聯網減少了信息不對稱,實體經濟必須要提升服務水平,當互聯網已經成為基礎設施的時候,它就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創業機會,更像一個企業提升自我效率和服務水平的工具。從用戶的角度來說,互聯網工具是一個篩選器,它可以幫助你去選擇更物美價廉的商品、選擇服務更好的餐廳、挑選更為安全的司機,本質上沒有改變這些傳統的行業,但是會讓傳統行業更加有自我緊迫感。

世界上不存在平庸或過時的行業,只有平庸或過時的經營手段。就如同馬雲所說的:“中國不是實體經濟做不出來了,而是你的實體經濟由於缺乏開拓精神和創新精神而不行了。”

利用信息不對稱來做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今能成功的事業幾乎都是去減少信息不對稱的,所以那些“信息既得利益者”會氣急敗壞。無論做人還是做事,把信息不對稱作為自己核心競爭力的,都難有好的結果。這也是批發市場越來越衰敗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