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勞動力成本上漲的情況下,為什麼許多外資企業還是更願意在中國投資設廠?

咗邊丶

胖胖觀點:外資在一個地區是否投資建廠,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具體到中國而言,拋開快速上漲的勞動力成本以外,起碼還有這幾個方面的優勢,對外商有吸引力:和平穩定的環境、外商投資優惠政策、法制和效率、大量良好受教育的技術工人、成熟的產業鏈。

和平穩定的環境

我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始終把和平和發展作為主題。近四十年來,國內環境始終保持和平穩定,可以說我國幾乎算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相比社會局勢動盪不安的國家而言,外商投資首先注重的是投資安全問題,其次才考慮如何更好的發展、盈利。這一點上,我國還是有很大的優勢的。

環境穩定的另一個表現是,整機經濟環境穩定。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穩步發展、貨幣和匯率政策穩定,經濟沒有大起大落,這也是吸引外商的一大方面。

外商投資優惠政策

外商投資優惠政策是另一個方面,在改革初期,為了引進外資、引進技術,很多地方給予外商投資“超國民待遇”,外商享有各種優惠政策。即便是現在,很多外商企業,仍享受比國內好的政策,而且其待遇明顯好於部分國內企業。

法制和效率

法制和效率是很重要一個方面。雖然大家對法制問題,有所抱怨,但不可否認的是,國內法制還是很嚴格的,涉及企業經營方面的法律,以及合同執行的契約精神等等。國內在這些方面,遠遠比很多國外企業要好。正式能夠保證經營公平、公正的環境,使得外商願意留下來。

其次是國內的效率,國人是以吃苦耐勞而出名的,很多方面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紀律是很嚴格的,這也是吸引外商的地方。

大量良好受教育的技術工人

在用人方面,隨著國內高等教育的擴招政策,以及國內教育的定位轉變,教育系統培養了大量接收過良好高等教育的技術工人,工人招募和用工供給方面,是很多國外國家所比擬不了的。

成熟的產業鏈

很多地區形成了以產品為核心的配套集聚區,如深圳華強北,在不大的區域內,完全可以給世界上任何品牌的手機配套。曾經有人毫不誇張的說,逛一上午華強北市場,完全可以從零部件自己組裝出一部蘋果手機。這就是成熟的配套產業鏈的為例,國內這樣的集聚區還有很多,通過一個地區打通了產品上下游的配套鏈條,使得企業的採購和供應成本大幅度降低。

胖胖覺得,綜合以上幾個方面,即便是國內用工成本飛速上漲,對外商投資來說仍是具有吸引力的。何況,隨著用工成本的提升,外商投資的技術含量和產業升級也在進行,所有轉移出國內的外商投資,不過是夕陽產業,正常的產業轉移而已。


大家好,我是胖胖,歡迎大家交流。


2018年的胖胖

1、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世界國家GDP排名第二,人多且有消費能力。在中國建廠更能貼近市場,更好地研究市場,能夠根據需求變化快速做出調整,避免信息不對稱或信息不暢影響企業決策。

2、中國目前還是發展中國家,但中國是全球奢侈品消費規模第一的國家,在多個行業領域消費潛力巨大,如餐飲、日化、汽車等行業,試問有那個企業會放棄這樣的市場,所以有眼光的國外企業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試水,但那時多以與國企合作的形式成立合資企業(如可口可樂、國外汽車品牌等),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世辦500強中的很多企業都陸續在中國建廠或設立機構。

3、避稅。當地設廠,當地銷售,避免了海關關稅,如複合酒精製品(關稅50%)、化妝品(關稅大多30%)、內燃發動機越野車(四驅)、小客車(9座及以下)等汽車(關稅40%)。

4、國家的招商引資政策吸引。在2000年左右中國各省市吸引外資投資達到頂峰,免稅、批地、資金支持、政府服務傾斜等等優惠政策吸引大批國外企業,當然其中也有打著外商的幌子招搖撞騙的。為什麼我們國家會這麼做呢?根本原因是看中人家的技術了嗎,還有刺激消費。

5、就近取材,主要原材料在中國,從國內進口,再出口中國,運費、關稅等綜合成本太高。

6、取得中國市場份額,已經上升到國外很多大企業戰略層面,雖然僅僅是因為人力成本提升,不會動搖企業戰略根本。


得勝創媒

為什麼在中國勞動力成本上漲的情況下,還有許多外資企業願意在中國投資設廠?一家跨國企業決定到中國來投資辦廠,來前肯定會考慮很多因素。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國外企業願意來中國投資或者中國相比其它國家有哪些優勢?我覺得主要有三點:

一是中國勞動力相比其它國家素質高,人員穩定。在中國,勞動力成本上漲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其它國家人工成本也在漲,只不過中國要明顯點。中國工廠技術熟練,效率高,好管理,招來就可以馬上工作,這些可以抵消一部分因人工成本上升的損失。

二是中國製造業比較發達,物流和配套供應鏈都很完善。比如有些國家,雖然人工成本比中國要便宜不少,但一個產品有很多配件組成,光人工便宜也沒什麼用,如果這個配件也沒有,那個也沒有,也是一件很頭痛的事。就好比國內沿海企業,因人工和房租成本上漲,想往中西部地區搬,但有些配套跟不上,只能慢慢往周邊城市搬。


三是中國國內政治環境比較穩定,人多市場大。不向其它國家經常動亂什麼的,只需要安心生產,努力提高產品附加值,通過技術升級等方式減少成本。


不管什麼原因,這個對中國肯定是個好事情!


老黃亂侃

有以下幾個原因:

1)這些廠早就設立了,如果要到別的地方重新設廠,那麼啟動資金將會是一筆比較大的開銷,如果這種轉移所增加的利潤不足以覆蓋原始投資成本,那麼這是不划算的;

2)除了初始的建設成本以外,國外的政策風險以及法律風險都是需要注意的,有可能由此造成了很多損失,將會降低利潤。比方說很多中國人到柬埔寨投資建廠,可是很多倒閉了(懂不懂就罷工,工資還得照付,還得賠償違約損失),因為勞動關係以及法律方面還需要重新適應。由此隱含的成本是不可見的;

3)運營成本,由於工廠的工人是外國員工,溝通起來比較複雜,而且涉及到運輸、關稅等方面都會造成工廠的勞動效率降低,隱含成本增加;

4)勞動力素質:這也是非常關鍵的,俗話說,一分錢一分貨,為什麼人家要那麼低的工資?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比方說中國的很多一線工人都是高中甚至大專畢業;而國外的一線工人大多數受教育程度低的;勞動力素質所表現出來的勞動效率降低會降低企業的利潤。

5)產業鏈:產業鏈體現在時間效率以及成本方面,進而會體現在原材料成本以及勞動效率的問題;中國有著更好的產業鏈,產業之間的整合度很高,由此會降低很多間接損失,也更為接近客戶企業;

6)穩定性:這包括物流、能源、政策等穩定性;比方說,如果一個國家動不動就停電,還怎麼投資,如果這個國家的公路特別狹窄,動不動就堵車;穩定性越高,越能夠做好計劃,也就更能夠增加企業效率。


但是對於一些勞動力密集但是利潤率非常低的企業來說,即使中國具備這些優點,也要搬離中國,比方說紡織業;這也是正常的現象,關鍵在於我們要設法降低這些行業的勞動密集程度,而不是硬留下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以股易金

近些年勞動力成本上漲是不可忽略的,但我們要清楚的是,中國目前的勞動力成本在全球範圍內仍然處於較低水平。有對比才有說服力。

客官請看:1目前中國勞動力基數大(對比歐洲和日韓等,勞動基數佔絕對優勢),2員工整體素質高,工廠中基礎工的學歷90%以上為初中以上學歷(對比東南亞大多數國家,非洲更不用提),3原材料豐富,地大物博不是隨便說說的(這條應該排在全球前幾名吧),4地方政府拉攏外資,各種優惠政策(不詳細描述了),5全球最大的消費群體,增長最快的消費能力(這條也對比全球吧,不服的問問中國大媽答應不答應,全球買房和黃金),6國內民生環境穩定(這條不用對比了)


神叨叨魚

由於中國勞動力在成本快速上漲的同時,中國的整個經濟也在發生著突飛猛進的重大變革和變化,現在中國在世界地位也越來越高甚至起到主導作用,在這種新的形式下,就這個問題來說通俗一點理解:外國人也想蹭早在世界最活躍的經濟中心點搶佔市場搶佔先機。

在中國飛速發展的情況下,中國也是世界最活躍的中心領域,外資企業願意選擇在中國投資這是一種走勢不存在成本上漲的問題,中國變化世界經濟變化,放眼世界、市場,是企業跟著世界變化這個腳步,所以很多外資企業不擔心成本增長還是會來中國投資這不奇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