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獨山縣哪裡有圩日?

追雲趕月

墟日是我國南方地區如湘﹑贛﹑閩﹑粵等地區鄉村趕集的日子。 在客家人的口語中,一般把鄉鎮稱為墟,把約定俗成的集市交易稱為“墟日”。實際與我國北方地區的趕集一個意思,逢集日周圍四鄉八鎮的農民拿出家裡的土特產相互買賣交易。



墟日文化豐富多彩,它成為客家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唱戲、耍把戲,算命五花八門。墟日到了,農戶把自己生產的糧食、日用品挑到集市所在地去進行交易。隨著社會發展,商品、物流更加豐富、快捷。以前趕集的主為是農民,自產自銷,而現在是小商小販的天下,其更是聞風而動,把城裡的商品運到墟場集市高聲叫賣,需要購物的村民們早已把袋裡的錢捏得緊緊的,蹩足了討價還價勁頭往墟場趕——這叫“赴墟”,北方就叫"趕集"


各鄉鎮的墟日集市有不同的日子,一般是分為“一四七”墟、“二五八”墟、“三六九”墟,兩個相鄰的墟鎮,它們的墟日總是相鄰一天而不會重複,這樣就能讓買賣雙方都有交易機會。各墟按其歷史習慣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或農傢俱是強項,或糧油土產,或家禽畜牧各有特長。

墟日的商品交易一般按商品的內容分,糧油,服裝,農傢俱,餐飲等等,一般墟日最熱鬧的要數另類的小商販,如賣老鼠藥、賣蛇藥、賣跌打藥的,還有算命的。他們或編成順口溜高聲叫賣,諸如:“老鼠藥,家家用得著,一家買到了,十家都安樂,上夜吱吱叫,下夜硬翹翹……。 賣跌打丸的則早早就把磚頭擺在攤位上要給各位表演單掌開磚,功夫帶解了又系,勁運了一遍又一遍,就是不見他開打;算命的故作神秘,擺開了八卦生辰,要給你指出一條富貴之路。關於他們的圈子有個很酷的說法——就是金庸筆下常常出現的“江湖”,只是江湖少見俠客而已——客家人通常也把這些人叫做“走江湖的”。



墟集現在愈發現代,飯店眾多,最多時大小飯店達百家,中午遠地來赴墟的人都在飯店吃飯,因此飯店顧客爆滿,生意紅火。


木木135458821


集市交易,互聯互通。過去謂“趕墟”,今日稱“互聯網”。 趕墟,趕街,趕埸,趕市,趕集,IP、ID的彙集...等。

這些不同的稱呼,都有一個明確的功能。人類活動,互通有無;商品交易,信息傳播。

就是我們今天的摩登詞條【流量】IP也。有IP得有ID啊!ID是啥?

別說你不知道啊,像籍貫,國籍,住址啦,總之是個地方就對了。這就是ID。ID在哪?“墟”“市”“集”這些區域,往往各個地方的名稱不同,但它就是個地方。就是我們現在叫的“狗街”“馬街”;“某某墟”“某某集”等等...為獲得最大流量,想到的就是集中,規模。(IP、ID)

大數據出來了。就是147,258,369,在一月的30天內有這些數字都是趕集日。按周分週三週六週日;週二週四等。按傳統節日分:中秋,廟會...等。

習慣了就俗成慣例。也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某墟”“某集”“某會”。

電子商務,線上、線下、實體店鋪,這是當代的“墟”“市”,可謂硝煙四起。 在山的那邊、鄉村的哪頭,那些“墟”“集”依然延續、秉承著傳統方式進行商品交易,互聯互通。也可稱早期的“互聯網”貿易平臺。

考古發掘的“殷墟”,也是“墟”,洪荒之年的“墟”;廣東深圳羅湖區東門的“深圳墟”...,近現代可見的“墟”。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墟”...它們存在過、繁華過。

“墟”因久遠而更加閃光。在商業貿易、城市更新、美麗鄉村建設的迭代中;風采依舊,獨領風騷。“墟”“集”“市”就是獨立的風景線。 如“深圳墟”變深圳羅湖“東門商圈”;首都北京的“廟會”,依然“人湧如潮”,風采不減當年。 在中國各地、或世界的某個角落裡,“某某墟”“某某集”“某某街”“某某街區跳蚤市場”存在著、活躍著。這算回答吧?!(歡迎拍磚)




雲湧石流

墟日,趕集或趕場的意思。一般各大點的鄉鎮都會有,農林漁牧,手工產品交易。但各地日期會有差別不同。一般按農曆,如逄五十,一六,二七,三八,四九。若交易大鄉鎮則更頻繁。具體到每個縣還真不知道。抱歉。


山裡紅183959491

對不起貴州獨山縣沒有去過墟曰在那不清楚,你問的墟曰。一班叫做趕集。日期多是農曆的單,雙日。比如1,3,5,7,9。11,13…。2,4,6,8,10。12,14,16,18…。


風拂柳999

墟日,我們獨山本地人也稱之為趕場天,趕集等,也就是交易,做買賣的日子,現在獨山縣城在規劃發展,墟日由以前的每個月陽曆的5號,10號,15號,20號,25號.,30號,俗稱趕五趕十,改為現在的每個星期日,獨山周邊的鎮也有墟日,影山鎮,上司,下司,基長,麻尾,具體的時間可以問問當地人才比較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