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意點開微信鏈接 可能成為別人追蹤你的標靶

賣家表示,當被定位者點開這些鏈接時,只會收到一個申請獲得地理位置等信息的提示,如果被定位者點擊“確定”,那麼其地理位置信息將被精準定位,同時以後再打開類似鏈接都會被該定位軟件默認為“允許”。如果被定位者點擊“取消”,那麼依然會被系統通過IP地址定位,但定位準確度會有所下降。

經測試,當定位處在WiFi環境下的好友時,反饋的位置信息精準度極高。而當定位處在普通移動網絡環境下的好友時,精度相對較差。

據火絨安全工程師介紹,上述偽裝成新聞鏈接或第三方企業紅包的定位請求並非“高明”的做法。“只是利用了平臺開放的API接口,然後將定位和位置信息回傳的功能包裝一下,通過這種方式來賣錢。”該工程師表示,這樣的操作對稍有編程常識的人來說並不難做到。

在對方不知情的情況下獲取位置信息或涉嫌犯罪

2017年5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佈了《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該解釋第一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規定的“公民個人信息”作出明確釋義,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的各種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件號碼、通信通訊聯繫方式、住址、賬號密碼、財產狀況、行蹤軌跡等。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規定,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業內專家建議,普通公民一方面應當具備法律意識,拒絕使用非法獲取他人信息的各種服務,另一方面,在收到不熟悉的鏈接時應保持警惕,以免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