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丨啟達帶你瞭解“四大賢母” 探尋母親節起源

她溫柔,如一隻白鴿

她勇猛,如一頭母獅

她十月懷胎生下你

她日日夜夜照顧你長大

你的每一份成長是對她最大的鼓舞

青春會逝去

愛情會枯萎

友誼的綠葉也會凋零

唯有她對你的愛

不計成本,不求回報

永不停息......

母親節丨啟達帶你瞭解“四大賢母” 探尋母親節起源

她是願意給你全世界的女人

她是你生命裡最重要的女人

她是:媽媽

母親節(Mother's Day),在這個感恩母親的節日裡,啟達帶小朋友們瞭解母親節的來歷,帶你去了解古代的“四大賢母”。

母親節起源

西方傳說:

母親節起源於希臘,古希臘人在這一天向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之母赫拉致敬。在17世紀中葉,母親節流傳到英國,英國人把封齋期的第四個星期天作為母親節。在這一天裡,出門在外的年青人將回到家中, 給他們的母親帶上一些小禮物。

現代意義上的母親節起源於美國,由費城的安娜Amanm.Jarvis(1864-1948) 發起,她終身未婚,一直陪伴在她母親身邊。1905年世紀,在母親去世時, Amanm悲痛欲絕。

兩年後(1907年),Amanm和她的朋友開始寫信給有 影響的部長、商人、議員來尋求支持,以便讓母親節成為一個法定的節日。Amanm認為子女經常忽視了對母親的感情,她希望母親節能夠讓人多想一想母親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

第一個母親節於1908年5月10日在西弗吉尼亞和賓夕法尼亞州舉行, 在這次節日裡,康乃磬被選中為獻給母親的花,並以此流傳下來。191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份議案,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作為法定的母親節,母親節從此流傳開來。

母親節丨啟達帶你瞭解“四大賢母” 探尋母親節起源

在遼寧南部平原上,有一座2000多年的古城——鮁魚圈熊嶽城。在熊嶽城東那片碧綠如海的果林中,有一座山,孤峰突起。山頂有一青磚古塔,遠遠望去,宛如一位慈母,眺望遠方,盼兒早早歸來,這座山就叫望兒山。

母親節丨啟達帶你瞭解“四大賢母” 探尋母親節起源

相傳很久以前,熊嶽城郊是一片海灘。海邊有一戶貧苦人家,只有母子二人,相依為命。母親為了供兒子讀書辛苦勞作,兒子決心苦學成才報答母恩。然後兒子乘海船赴京趕考。許多年過去了,一直沒有兒子的音訊。母親很著急了,就天天到海邊眺望。一年,兩年,三年……母親的頭髮都花白了,卻不見兒子的身影。母親一次又一次地對著大海呼喚:“孩子呀,回來吧!娘想你,想你呀……”年邁的母親倒下了,化成了一尊石像,也沒有盼到兒子歸來。

其實,他的兒子早在赴京趕考的途中,就不幸翻船落海身亡了。上天被偉大的母愛感動了,在母親佇立盼兒的地方,兀地矗立起一座高山;大地被偉大的母愛感動了,讓母親灑下的淚珠,化作了一股股地下溫泉,滋潤出無數紅豔豔的蘋果;鄉親們被偉大的母愛感動了,把那拔地而起的獨秀峰叫做“望兒山”,在山頂建了慈母塔,在山下修了慈母館,好讓子孫後代緬懷母親的平凡而偉大的恩情。

母親節丨啟達帶你瞭解“四大賢母” 探尋母親節起源

隨著發展,鮁魚圈人民還保留著敬母愛母的古風。在每年五月“母親節”這天,都要開展各種敬母愛母活動。不少人還在慈母館內為自己的母親立碑銘志,以表達對母親的崇敬。

四大賢母

母親節丨啟達帶你瞭解“四大賢母” 探尋母親節起源

孟 母

孟母是戰國孟子之母,位居“四大賢母”之首。她的兒子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僅次於孔子的儒學大家,被譽為“亞聖”。孟母之所以能培養出如此優秀的兒子,全在於她對子女的悉心教育。她最被廣為傳頌的事蹟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母早年喪夫,卻志不改嫁,一個人含辛茹苦養育孟子。剛開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於每天可以去祭拜丈夫。只是在這種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學起了出殯人士的哭喪胡鬧。

孟母覺得這樣的居住環境不利於孩子成長,便把家搬到了集市。可是把家搬到集市後,孟子卻學著小販商人們做起了吆喝買賣。孟母不希望自己兒子將來成為市井小人,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學堂附近。

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此後,孟子就跟著學校裡的士子,每日誦讀,學習知識。孟母之所以三遷,是因為她深諳一個道理:“環境會影響一個人的成長。”

孟母還有“子不學、斷機杼”的故事,她教育孟子,學業若半途而廢,就如織到一半的布匹,是不能為人所用的。同樣,人若在年少時不好好讀書,長大了便只能做些苦命的勞役,是沒有出息的。從此孟子發奮讀書,終成一代儒學大家。

母親節丨啟達帶你瞭解“四大賢母” 探尋母親節起源

陶 母

陶母是東晉陶侃之母。陶侃是一代名將,在穩定東晉初年動盪不安的政局上,很有建樹。而當時陶母“截髮筵賓”、“封壇退鮓”的教子故事也廣為流傳。

陶侃幼為孤子,家境貧寒。陶母也是早年喪夫,她含辛茹苦,靠紡紗織麻維持生計,供養陶侃讀書。在教子上,陶母一直教育兒子,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之人。

截髮筵賓

有一次,同郡孝廉(即舉人)範逵訪賢遇大雪,借宿陶侃家。時天寒地凍,馬無飼料,陶母揭去自己床鋪上的稻草蓆,剁碎餵馬;由於家中貧寒,無以款客,陶母又偷偷剪下自己的長髮,賣給鄰人,換錢購買酒菜。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所以頭髮是不可以輕易剪的。陶母如此舉動,足見她待客之誠心。所以範逵大為感動,遂舉薦陶侃由縣吏拜授郎中,從此後,陶侃走上了發達的仕途。這就是“截髮筵賓”的典故。

封壇退鮓

陶母還有一個廣為傳頌的故事是“封壇退鮓”。陶侃曾在浙江海陽做縣吏,監管漁業,常有下屬送東西給他。有一次,一位下屬送了一罈魚鮓(一種用鹽和紅曲醃的醃魚)給陶侃,孝順的陶侃馬上念及一生貧居鄉間的慈母,便囑託鄉人帶給母親。誰知母親卻原封不動地將這一罈魚鮓退了回來,並在信中寫道:“爾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晉書》卷九十六《陶侃母湛氏傳》)

陶侃收到母親退回的魚鮓和回信,大為震動,更愧疚萬分。他下定決心,一生遵循母親教導:清白做人,廉潔為官。

後人讚譽:“世之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則國何患無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惡有不理哉?”(明·張九韶《重修陶母基記》;康熙《新淦縣誌》卷十四《藝文志·記》)

母親節丨啟達帶你瞭解“四大賢母” 探尋母親節起源

歐 母

歐母是北宋歐陽修之母。歐陽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但他的成就也離不開他母親的偉大教育。

歐母又是一位單親母親,她丈夫在兒子四歲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兒子。歐陽修父親在世時,家中經濟比較寬裕,可自從他去世後,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漸貧寒。後來竟到了“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的地步。孤兒寡母在這樣的境況下生活,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歐母是一個意志堅強的女人,她家窮志不窮,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將兒子養大,並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歐陽修識字--這便是著名的“畫荻教子”:歐陽修五歲時,歐母便教他讀書識字、做人處事的道理。只是當時家裡窮,家裡沒錢買筆墨紙硯,歐母只好用蘆葦杆代替,然後在地上鋪一些沙,把地當紙,一筆一畫地教歐陽修寫字。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歐陽修在母親的悉心教導下,特別懂事,於是奮發圖強,學習成績優異,他於仁宗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高中進士。

歐陽修在當官期間,積極支持范仲淹維持新法,後因此被貶職。但歐母並沒有抱怨兒子的仕途不濟,而是寬慰兒子說:“你為正義被貶職,不能說不光彩。我們家過慣了貧寒的生活,你只要思想上沒有負擔,精神不衰,我就高興。"有母如此,兒子焉能不偉大?

母親節丨啟達帶你瞭解“四大賢母” 探尋母親節起源

嶽 母

岳母是北宋名將岳飛之母。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很多自私的母親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前線,希望能在戰亂年代保全子嗣血脈。但是岳母卻和一般母親不同,她大義凜然,主動勵子從戎,精忠報國。她為了讓兒子永遠銘記大丈夫當“精忠報國”的訓誡,甚至用繡花針把這四個字刺在岳飛的背上!

由於岳母的積極鼓勵,使得岳飛投軍後,奮勇殺敵、義無反顧,他很快屢建戰功被升為秉義郎。有一次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時,岳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軍,受到宗澤的賞識,稱讚他是"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

後來岳飛終成為一代有名的抗金英雄,為歷代人民所敬仰。

這就是中國古代的“四大賢母”,她們教子的故事,充分說明了母教的重要及偉大。

母親節丨啟達帶你瞭解“四大賢母” 探尋母親節起源

孟母三遷典故

孟母教子的影響特別深遠,早在西漢時期韓嬰的《韓詩外傳》中,就用有關孟母的故事來解釋詩義,劉向的《列女傳》中,首次出現了“孟母”這個專用名詞。 東漢女史學家班昭曾作《孟母頌》,西晉女文學家左芬也作《孟母贊》。

南宋時啟蒙課本《三字經》,引證的第一個典故就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孟母(公元前392~公元前317年),孟子的母親仉(zhǎng)氏,戰國時鄒國人。

她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撫育兒子,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於約禮、成金,數十年如一日,絲絲入扣,毫不放鬆,既成就了孟子,更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的模範母親,在中國歷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傳頌著她的故事,文人學士為其立傳作贊,達官顯貴、孟氏後裔為其樹碑修祠,後人把她與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母親歐母,“盡忠報國”岳飛的母親岳母、晉代名將陶侃的母親陶母列為母親的典範,號稱中國“四大賢母”,而且位居“賢母”之首。

西漢·劉向《列女傳·卷一·母儀》:“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ǎ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處子也。”乃去,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處子也。”舍市,近於屠,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處子矣。”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ò,夏曆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處子也。”遂居於此。

典故一

原文: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譯文: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典故二

原文: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ă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於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ò,夏曆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譯文:

從前孟子小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典故三

原文:

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孟子乃嬉為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處吾子矣。”遂居焉。

譯文:

孟子年幼之時,家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這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

於是搬遷到集市旁邊,孟子又做學商人賣東西的遊戲。他母親說:「 這也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

他們又搬家到學堂旁邊。於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讓食物的禮儀的遊戲,他母親說:「 這裡可以用來安頓我的兒子。」他們就在那裡住了下來。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行為習慣!

母親節丨啟達帶你瞭解“四大賢母” 探尋母親節起源

頌母古詩

《遊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別老母》

清·黃仲則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十五》

宋·王安石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

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歲末到家》

清·蔣士銓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母別子》

唐·白居易

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

關西驃騎大將軍,去年破虜新策勳。

敕賜金錢二百萬,洛陽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來舊人棄,掌上蓮花眼中刺。

迎新棄舊未足悲,悲在君家留兩兒。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牽人衣。

以汝夫婦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別離。

不如林中烏與鵲,母不失雛雄伴雌。

應似園中桃李樹,花落隨風子在枝。

新人新人聽我語,洛陽無限紅樓女。

但願將軍重立功,更有新人勝於汝。

《慈母愛》

元·楊維楨

慈母愛,愛幼雛,趙家光義為皇儲。

龍行虎步狀日異,狗趨鷹附勢日殊。

膝下豈無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闥鬼靜燈模糊,大雪漏下四鼓餘。

百官不執董狐筆,孤兒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銀柱斧,禍在韓王金櫃書。

《墨萱圖》

元·王冕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

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雲林,愧聽慧鳥語。

《誰氏子》

唐·韓愈

非痴非狂誰氏子,去入王屋稱道士。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婦年二十,載送還家哭穿市。

或雲欲學吹鳳笙,所慕靈妃媲蕭史。

又云時俗輕尋常,力行險怪取貴仕。

神仙雖然有傳說,知者盡知其妄矣。

聖君賢相安可欺,乾死窮山竟何俟。

嗚呼餘心誠豈弟,願往教誨究終始。

罰一勸百政之經,不從而誅未晚耳。

誰其友親能哀憐,寫吾此詩持送似。

《短歌行》

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遲,下山疾。

百年三萬六千朝,夜裡分將強半日。

有歌有舞須早為,昨日健於今日時。

人家見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無樂聲。

《代北州老翁答》

唐·張謂

負薪老翁往北州,北望鄉關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兩人已向黃沙死。

如今小兒新長成,明年聞道又徵兵。

定知此別必零落,不及相隨同死生。

盡將田宅借鄰伍,且復伶俜去鄉土。

在生本求多子孫,及有誰知更辛苦。

近傳天子尊武蔬,強兵直欲靜胡塵。

安邊自合有長策,何必流離中國人。

《除夜作》

唐·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

《詩經·邶風·凱風》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甚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步虛》

唐·司空圖

阿母親教學步虛,三元長遣下蓬壺。

雲韶韻俗停瑤瑟,鸞鶴飛低拂寶爐。

《思母》

輿恭

霜隕蘆花淚溼衣,白頭無復倚柴扉。

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米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