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金史對韓世忠、劉琦、吳階等將領對金戰績讚不絕口,卻很少稱讚岳飛對金的戰績?

maorunzhi


問:為什麼金史對韓世忠、劉琦、吳階等將領對金戰績讚不絕口,卻很少稱讚岳飛對金的戰績?

答:這個問題還是由我來回答吧。因為,我看了一些其他歷史回答達人的回答,嘮嘮叨叨一大串,卻沒答到點子上。

這次,我有點懷疑提這個問題的是個嶽黑人士。

理由很簡單,嶽黑人士普遍有這樣一個共同點,就是不願查找資料解決問題,他們隨時隨地,只要想到那怕是一丁點可以黑岳飛的地方,都會大呼大叫地提出來,惟恐別人不知。

單看題面,我就敢肯定,這位嶽黑人士一定沒有讀過《金史》。

《金史》是元朝人根據金國史官修訂史料編纂成的權威官修史書。

本來各國修訂自己的史事資料,但凡涉及對外作戰,都有“揚勝諱敗”的特點,但金國史官的這個特點尤其突出。

清著名史學家趙翼在他所著《二十二史札記》中論及“宋金用兵需參觀二史”,特別指出宋金“兩國交兵,國史所載,大抵各誇勝而諱敗”。

嶽黑們說《金史》對韓世忠“對金戰績”讚不絕口,有這可能嗎?

眾所周知,韓世忠戰績中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黃天蕩之戰了。

對於此戰的結局,《宋史•韓世忠傳》的記載是:“敵得絕江遁去。世忠收餘軍還鎮江。……是役也,兀朮兵號十萬,世忠僅八千餘人。”

《金史•完顏宗弼傳》的記載卻是:“世忠不能軍,(被宗弼)追北七十里,舟軍殲焉,世忠僅能自免。”

看到了吧?《金史》說韓世忠在黃天蕩之戰中“舟軍殲焉,世忠僅能自免”,即水師幾乎被全殲,他韓世忠本人僅僅撈了條性命。

這,從哪兒看得出是“讚不絕口”了?!

再來說說劉錡。

劉錡在抗金戰場上的代表作是順昌之戰。

遺憾的是,整一部《金史》都是極力避諱順昌之戰的。原因也好理解,後來的金世宗完顏雍有參與了此役,遭遇了慘敗,由此金朝史官必須極力隱諱迴護。

其實,無論是《金史》還是金代文獻中,都沒出現過劉錡(包括同音的“劉奇”“劉琦”)的名字。

疑似的一次,是在《金史.烏延胡裡改傳》中。其記載為:“(天會)八年,攻廬州,至柘皋鎮,胡裡改領甲士三十為前鋒,執宋所遣持書與劉四廂錡者七人。”

劉錡在紹興九年(金天眷二年,公元1139年)二月壬戍(11日)曾被宋廷任命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並代解潛權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所以,這裡說的“劉四廂錡”似乎指的就是他。

但《金史.烏延胡裡改傳》寫烏延胡裡“攻廬州,至柘皋鎮”的時間是天會八年(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而劉錡此時的官職是隴右都護(該年八月癸未被張浚奏擢為涇原經略使兼知渭州),一直在與西夏軍作戰,並無在淮南的經歷,而他得任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也是九年以後的事,所以,這裡的“劉四廂錡”應該不是他。

所以,嶽黑說《金史》對劉琦“對金戰績讚不絕口”,根本就是一派胡言!

有史學家對南宋將領在《金史》中出現次數做過統計:岳飛一共出現在8個紀、傳中;韓世忠的這個數字為7;張俊為2;宗澤為1;張浚+張俊為11;(金人把張浚、張俊弄混成了一個人);吳玠為10;吳璘為10;劉光世為3。

根據這個數據,大致可以推測出這些南宋將領在金軍中聲望及能力的高低。

吳玠和吳璘兄弟在川陝戰場的和尚原、饒鳳關、仙人關等幾場硬仗打得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與他們對應的數字為10並不奇怪。

除了他們哥倆,就以岳飛為最了,足見金人對嶽爺的忌憚。

當然,嶽黑們可能會說,《金史》是多處提到岳飛,但提到的都是岳飛的敗績,有什麼好誇耀的?

美國亞歷桑那大學教授陶晉生對《金史》中的“岳飛敗績”做過翔實考證,認為都是“失實、錯謬”的記載。

這些“失實、錯謬”,或出於金軍的錯覺,誤以為南宋北伐之師都是岳家軍,或因北方義軍假借岳家軍的聲威,打著岳飛的旗號,起而抗金。

即使是這樣,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岳家軍的巨大影響力,從而推知在南宋諸將中,岳飛乃是金軍最看重的敵人。

最後補一句,《金史》中“失實、錯謬”的記載實際上比比皆是的。清朝史學家施國祁經過“辨體裁,考事實,訂字句”,共發現了四千多錯訛不實、顛倒混亂的記述。為此,他花了20多年時間,修訂成《金史詳校》10卷,訂正了《金史》中的許多史實錯誤。


覃仕勇說史

首先我們看看金史是誰寫的。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他是這三部史書的主編官。脫脫是元朝的丞相,在位時對元朝貢獻很大。

說實話,作為第三方的史官,應該是持客觀的態度寫歷史的,但也不排除存在著對某些人物認識上的偏頗。

《金史》是脫脫所修,估計也是比較公平,客觀的編撰的。那麼,在金史書中,為什麼對韓世忠、劉琦、吳階等南宋名將大加讚賞,而對岳飛卻很少稱讚呢?

我們先看看韓世忠、劉琦、吳階的戰績吧。

韓世忠最高做到過樞密使,而岳飛最高做到過副樞密使,也就是說韓世忠官職比岳飛高。韓世忠最好戰績就是帶領八千士兵,在黃天蕩堵截金兀朮的十萬金兵。

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兵再次南下,突破長江天險,攻破了建康(今江蘇南京)等重要城鎮,一路燒殺搶掠,心滿意足了就往回返。

韓世忠駐守於松江、江灣、海口一帶,聽到金兵撤退的消息,韓世忠立即分兵把守要地,準備甕中捉鱉,金兀朮行走到黃天蕩這個地方,果然被韓世忠攆著打,八千人宋朝軍隊,打的金兀朮十萬大軍滿地找牙。

還多虧金兀朮久經沙場臨陣不亂,他一夜之間命令士兵清理好河道,準備好船隻等物品,趁著風起,坐船連夜逃了出去。

韓世忠雖然剛開始打的順風順水,畢竟人太少,後續沒有跟上,沒有鞏固取得的戰績,被金兀朮乘機逃跑了。

但是,韓世忠和夫人梁紅玉大戰黃天蕩的故事,迅速傳遍了江南,大大鼓勵了南宋抗金士氣,這有歷史上決定性的意義。脫脫對這段歷史十分熟悉,所以對韓世忠的戰績稱讚不已。

那麼,劉琦的戰績又是怎樣呢?


劉琦,建炎四年,為涇原經略使兼知渭州(甘肅平涼市),和中興四將之一的張浚在富平(屬陝西)與金兵會戰,立有戰功。後至臨安領宿衛親軍。

紹興十年,率王彥舊部(八字軍)赴任東京副留守,與順昌(安徽阜陽市)知府陳規守城抗金,以少勝多,破金兀朮柺子馬,史稱“順昌大捷”。

次年援淮西,與張浚、楊沂中破敵於柘皋(安徽巢湖市北)。歷史上對南宋中興四將有不同的看法,其實劉琦有資格入選,但中興四將沒有劉琦的名字。(南宋中興四將是: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和張俊。)

可以說,劉琦並不比中興四將,除韓世忠之外的三個人戰績差,他的“順昌大捷”也是以少勝多的範例。

接下來看看吳階的戰績吧。


吳階,南宋抗金名將。字晉卿,宋時生於德順軍隴幹(今甘肅省靜寧)。

年未滿二十歲參加德順軍,後移居水洛(今甘肅莊浪)。 早年從軍御邊,抗擊西夏建功。後領兵抗金,和尚原之戰中,大敗金兵兀朮部,破川陝路金兵進攻。因功官至四川宣撫使。

吳階一生和金兵作戰的時間至少有十年(從建炎四年到紹興九年去世)。而岳飛和金兵作戰的時間頂多三年(建炎四年和紹興十年這兩次戰爭)。

吳階一生抵抗的都是金國的正規軍,岳飛直接和金兵對抗的大規模戰役只有郾城和穎昌兩次。

真實的歷史,吳階和劉琦抗金的戰績並不比岳飛差,但在民間的口碑卻不如岳飛名氣高。


這是因為,為岳飛寫傳的不是別人,正是岳飛的孫子岳珂。岳飛的孫子在岳飛死後十年為他爺爺做的傳。之所以在民間岳飛名氣很大,一部分得益於他的孫子岳珂。

真實歷史岳飛也不是什麼百戰百勝,如《金史.王伯龍傳》中就記載“軍渡採石,擊敗岳飛、劉立、路尚等兵,獲芻糧數百萬計。”
史書上動不動就說岳家軍殺敵“數千數萬”,甚至“以五百騎兵破金兵十萬”,其實岳家軍在大部分戰鬥中所殲滅的敵人,並不是真正的女真人,而只是張邦昌“偽齊”政權的“偽軍”,以及被金兵抓壯丁用來當“炮灰”的老百姓。

脫脫知道內情,所以在金史書中,對岳飛的戰績很少稱讚。反而對韓世忠、劉琦、吳階大加讚揚。當然歷史真相是什麼。隨著時間的流逝,肯定會水落石出的。



秉燭讀春秋

大家不要被題主帶溝裡去,《金史》什麼時候有過“對韓世忠、劉琦、吳階等將領對金戰績讚不絕口”的時候?

我用文本搜索大概統計了一下《金史》中有關宋朝諸將的記載(可能有遺漏)。和岳飛相關的有9條,韓世忠10條,劉光世3條,張俊2條,張浚12條(這裡面有部分應該是金人把張浚和張俊弄混了),吳玠13條,吳璘14條。

除去幾條和戰爭無關的內容,在《金史》的記載裡,承認的金國敗績一隻手數得過來。是和尚原算一個,黃天蕩算半個,岳飛、劉光世襲取許潁三州也算一個。剩下的都是金軍如何大顯神威,把宋朝軍隊打得落花流水。《金史》出了名的誇勝諱敗,怎麼可能對宋朝的勝利讚不絕口?

比如說黃天蕩之戰,本來是韓世忠把金兀朮(就是完顏宗弼)圍困住了,後來金兀朮連夜挖開廢棄舊河道,才得以逃生。但在《金史》裡頭,對這一段輕描淡寫,搞得好像兩軍不分上下,倒是對後面的勝仗大費筆墨。由此可見《金史》是個什麼傾向了。

所以說,既然《金史》記錄的戰績不完全可靠,只從這本書來判斷宋軍將領的本事,當然也就不靠譜了。

下面是具體條文:

岳飛

1.熙宗本紀

(天眷三年)十二月乙亥,都元帥宗弼上言宋將岳飛、張俊、韓世忠率眾渡江,詔命擊之。

2.列傳四·完顏宗秀

宗弼復取河南,宗秀與海陵俱赴軍前任使。宋將岳飛軍於亳、宿之間,宗秀率步騎三千扼其衝要,遂與諸軍逆擊敗之。

3.列傳六·完顏阿魯補

阿魯補以敵在近,獨不赴。而宋將岳飛、劉光世等,果乘間襲取許潁三州,旁郡皆響應。

4.列傳十五·完顏宗弼

宗弼由黎陽趨汴,右監軍撒離喝出河中趨陝西。宋岳飛、韓世忠分據河南州郡要害,復出兵涉河東,駐嵐、石、保德之境,以相牽制。宗弼遣孔彥舟下汴、鄭兩州,王伯龍取陳州,李成取洛陽,自率眾取亳州及順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時暑,宗弼還軍於汴,岳飛等軍皆退去,河南平,時天眷三年也。

5.列傳十九·王伯龍

軍渡採石,擊敗岳飛、劉立、路尚等兵,獲芻糧數百萬計。

6.列傳二十·僕散渾坦

天眷二年,與宋岳飛相拒。渾坦領六十騎,深入覘伺,至鄢陵,敗宋護糧餉軍七百餘人,多所俘獲。

7.列傳二十二·完顏昂

明年夏,宋將岳飛以兵十萬,號稱百萬,來攻東平。東平有兵五千,倉卒出御之。時桑柘方茂,昂使多張旗幟於林間,以為疑兵,自以精兵陣於前。飛不敢動,相持數日而退。昂勒兵襲之,至清口,飛眾泛舟逆水而去。時霖雨晝夜不止,昂乃附水屯營。夜將半,忽促眾北行。諸將諫曰:“軍士遠涉泥淖,飢憊未食,恐難遽行。”昂怒不應,鳴鼓督之,下令曰:“鼓聲絕而敢後者斬。”遂棄營去,幾二十里而止。是夜,宋人來劫營,無所得而去。

8.同上

岳飛以兵十萬圍邳州甚急,城中兵才千餘,守將懼,遣人求救。昂曰:“為我語守將,我嘗至下邳,城中西南隅有塹深丈餘,可速實之。”守將如其教,填之。岳飛果自此穴地以入,知有備,遂止。昂舉兵以為聲援,飛乃退。

9.列傳三十六

且卿自視翼贊之功孰與岳飛?飛之威名戰功暴於南北,一旦見忌,遂被叄夷之誅,可不畏哉。

韓世忠

1. 太宗本紀

(天會八年三月)宗弼及宋韓世忠戰於鎮江,不利。四月丙申,復戰於江寧,敗之。

2. 熙宗本紀

(天眷三年)十二月乙亥,都元帥宗弼上言宋將岳飛、張俊、韓世忠率眾渡江,詔命擊之。

3. 列傳十五·完顏宗弼

宋韓世忠以舟師扼江口。宗弼舟小,契丹、漢軍沒者二百餘人,遂自鎮江溯流西上。世忠襲之,奪世忠大舟十艘,於是宗弼循南岸,世忠循北岸,且戰且行。世忠艨艟大艦數倍宗弼軍,出宗弼軍前後數里,擊柝之聲,自夜達旦。世忠以輕舟來挑戰,一日數接。將至黃天蕩,宗弼乃因老鸛河故道開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宗弼乃得至江寧。撻懶使移剌古自天長趨江寧援宗弼,烏林答泰欲亦以兵來會,連敗宋兵。   

宗弼發江寧,將渡江而北。宗弼軍渡自東,移剌古渡自西,與世忠戰於江渡。世忠分舟師絕江流上下,將左右掩擊之。世忠舟皆張五糹兩,宗弼選善射者,乘輕舟,以火箭射世忠舟上五糹兩,五糹兩著火箭,皆自焚,煙焰滿江,世忠不能軍,追北七十里,舟軍殲焉,世忠僅能自免。

4. 列傳十五·完顏宗弼

宗弼由黎陽趨汴,右監軍撒離喝出河中趨陝西。宋岳飛、韓世忠分據河南州郡要害,復出兵涉河東,駐嵐、石、保德之境,以相牽制。宗弼遣孔彥舟下汴、鄭兩州,王伯龍取陳州,李成取洛陽,自率眾取亳州及順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時暑,宗弼還軍於汴,岳飛等軍皆退去,河南平,時天眷三年也。

5.列傳十五·劉豫

元帥府使蕭慶如汴,與豫議以伐宋事,豫報曰:“宋主軍帥韓世忠屯潤州,劉光世屯江寧。今舉大兵,欲往採石渡江,而劉光世拒守江寧。若出宿州抵揚州,則世忠必聚海船截瓜洲渡。若輕兵直趨採石,彼未有備,我必徑渡江矣。光世海船亦在潤州,韓世忠必先取之,二將由此必不和。以此逼宋主,其可以也。”

6. 列傳十九·王伯龍

進擊韓世忠於邳州,走之,與大軍會於宿遷,追世忠至揚州。

7.同上

還過真、揚,道遇酈瓊、韓世忠軍,復戰敗之。

8.列傳十九·高彪

宋將韓世忠以戰艦數百扼於江北。宗弼引而西,將至黃天蕩,敵舟三十餘來逼南岸,其一先至者載兵士二百餘。彪度垂及,以鉤拽之,率勇士數十,躍入敵舟,所殺甚眾,餘皆逼死於水中。

9.列傳二十·紇石烈胡剌

皇統初,從宗弼渡淮,及下廬、和二州,大破張浚、韓世忠等軍。

10.列傳二十四·尼龐古鈔兀

尼龐古鈔兀,曷速館人。初為大抃扎也,補元帥府通事。宋將韓世忠率軍數萬圍邳州,鈔兀將輕騎數百與偵人數輩間道往救之,敗敵兵六千。翌日,宋兵復圍下邳,鈔兀覆敗之。

劉光世

1. 列傳六·完顏阿魯補

阿魯補以敵在近,獨不赴。而宋將岳飛、劉光世等,果乘間襲取許潁三州,旁郡皆響應。

2. 列傳十五·劉豫

元帥府使蕭慶如汴,與豫議以伐宋事,豫報曰:“宋主軍帥韓世忠屯潤州,劉光世屯江寧。今舉大兵,欲往採石渡江,而劉光世拒守江寧。若出宿州抵揚州,則世忠必聚海船截瓜洲渡。若輕兵直趨採石,彼未有備,我必徑渡江矣。光世海船亦在潤州,韓世忠必先取之,二將由此必不和。以此逼宋主,其可以也。”

3.列傳十九·耶律懷義

時河東、陝西路兵來救太原,劉光世、折可求柵於文水西山,懷義捕得生口,盡知宋兵屯守要害,乃分兵襲敗之。

張俊

1. 熙宗本紀

(天眷三年)十二月乙亥,都元帥宗弼上言宋將岳飛、張俊、韓世忠率眾渡江,詔命擊之。

2.列傳三十·毛碩

皇統元年,權知拱州。宋將張俊據亳州,而柘城酒監房人傑叛以應俊,碩發兵討之。

張浚

(這裡面有的和張俊混淆了)

1.太宗本紀

(天會八年)九月戊申,立劉豫為大齊皇帝,世修子禮,都大名府。辛酉,諳班勃極烈、都元帥杲薨。癸亥,宗輔等敗宋張浚軍於富平。

2.世紀補

是時,宋張浚兵取陝西,帝至洛水治兵,張浚騎兵六萬,步卒十二萬壁富平。帝至富平,婁室為左翼,宗弼為右翼,兩軍並進,自日中至於昏暮,凡六合戰,破之。

3.列傳十·完顏婁室

陝西城邑已降定者,輒復叛,於是睿宗以右副元帥,總陝西征伐。時婁室已有疾,睿宗與張浚戰於富平,宗弼左翼軍已卻,婁室以右翼力戰,軍勢復振,張浚軍遂敗。

4.列傳十五·完顏宗弼

宗弼渡江北還,遂從宗輔定陝西。與張浚戰於富平。宗弼陷重圍中,韓常流矢中目,怒拔去其矢,血淋漓,以土塞創,躍馬奮呼搏戰,遂解圍,與宗弼俱出。既敗張浚軍於富平,遂與阿盧補招降熙河、涇原兩路。

5.列傳十七·張中孚

累官知鎮戎軍兼安撫使,屢從吳玠、張浚以兵拒大軍。浚走巴蜀,中孚權帥事。

(這人是宋朝降將。)

6.列傳十九·蒲察胡盞

時胡盞為左翼千戶,摧鋒陷陣,敵遂敗去。敗張浚富平復有功。

7.列傳十九·夾谷吾裡補

敗張浚軍於富平,吾裡補先登,睿宗賞以金器名馬。

8.列傳二十·紇石烈胡剌,

皇統初,從宗弼渡淮,及下廬、和二州,大破張浚、韓世忠等軍。

9.列傳二十五·紇石烈志寧

完顏襄攻潁州,拔之,獲楊思。(紇石烈志寧)乃移牒宋樞密使張浚,使依皇統以來舊式,浚復書曰:“謹遣使者至麾下議之。”

10.列傳二十五·僕散忠義

使左副元帥志寧移牒宋樞密使張浚,其略曰:“可還所侵本朝內地,各守自來畫定疆界,凡事一依皇統以來舊約,帥府亦當解嚴。如必欲抗衡,請會兵相見。”宋宣撫使張浚復書志寧曰:“疆埸之一彼一此,兵家之或勝或負,何常之有,當置勿道。謹遣官僚,敬造麾下議之。”

11.列傳二十五·僕散忠義

和議始於張浚,中更洪遵、湯思退,及徒單克寧敗宋魏勝於十八里莊,取楚州,世宗下詔進師,於是宋知樞密院周葵、同知樞密院事王之望書一一如約,和議始定。

12.列傳三十六·完顏匡

顯宗命匡作《睿宗功德歌》,教章宗歌之……蓋取宗翰與睿宗定策立熙宗,及平陝西大破張浚於富平也

吳玠

1. 太宗本紀

(天會八年)十一月甲辰,宗輔下涇州。丁未,渭州降。敗宋劉倪軍於瓦亭。戊申,原州降。宋涇原路統制張中孚、知鎮戎軍李彥琦以眾降。馬五等擊宋吳玠軍於隴州。

2. 太宗本紀

(天會九年)十月戊寅,天清節,齊、高麗、夏遣使來賀。撒離喝攻下慶陽。慕洧以環州降。宗弼與宋吳玠戰於和尚原,敗績。

3. 太宗本紀

(天會)十一年正月丁巳朔,齊、高麗、夏遣使來賀。丁卯,撒離喝敗吳玠於饒峰關。

4. 太宗本紀

(天會十二年)二月丁酉,撒離喝敗宋吳玠軍於固鎮。

5.世紀補

(天會六年)宋秦鳳路都統制吳玠軍於隴州境上,招討都監馬五擊走之,降一縣而還。

6.列傳十·完顏海里

睿宗經略陝西,海里戰卻吳玠軍於涇、邠之南,

7.列傳十·完顏彀英

宋吳玠擁重兵據涇州,涇原以西多應之。元帥撒離喝欲退守京兆,俟河南、河東軍。彀英曰:“我退守,吳玠必取鳳翔、京兆、同、華,據潼關,吾屬無類矣。”撒離喝曰:“計將安出?”彀英曰:“事危矣,不如速戰。我軍陣涇之南原,宋兵必自西原來。彀英與斜補出各以選騎五百摧其兩翼,元帥當其中擊之,可以得志。”監軍拔離速曰:“二子當其左右,拔離速願當其中。元帥據岡阜,多張旗幟為疑兵,可以得志。”撒離喝從之。吳玠兵果自西原來,彀英、斜補出擊其左右,自旦至午,吳玠左右軍少退,拔離速當其前衝擊之,遂敗玠軍,殭屍枕藉,大澗皆滿。自此蜀人喪氣,不敢復出,關、陝遂定。

8. 列傳十五·完顏宗弼

及攻吳玠於和尚原,抵險不可進,乃退軍。伏兵起,且戰且走。行三十里,將至平地,宋軍陣于山口,宗弼大敗,將士多戰沒。明年,復攻和尚原,克之。

9.列傳十七·張中孚

累官知鎮戎軍兼安撫使,屢從吳玠、張浚以兵拒大軍。

10.列傳十九·夾谷謝奴

與吳玠相拒,烏里雅行陣不整,吳玠乘之,謝奴領兵逆戰,遂大破敵。

11.列傳二十·完顏習不主

又以五千兵敗吳玠之眾三萬。

12.列傳二十二·撒離喝

使撒離喝總之。居無何,請收劍外十三州。與宋王彥之軍七千人遇於沙會濼,敗之,遂克金州。連破吳玠諸軍於饒峰關,遂取真符縣,取洋州入興元府。敗吳玠兵於固鎮,擒其兩將。

13.列傳三十六

初,吳玠、吳璘俱為宋大將,兄弟父子相繼守西土,得梁、益間士眾心。

吳璘

1.世宗本紀

(大定二年)三月癸亥(二十四史全譯本做癸卯),參知政事獨吉義罷。元帥左都監徒單合嘉敗宋將吳璘於德順州。

2.世宗本紀

(大定二年七月)陝西都統璋敗宋將吳璘於張義堡。

3.世宗本紀

(大定二年)九月甲午朔,完顏謀衍擒奚猛安合住。元帥左都監徒單合喜大敗宋將吳璘於德順州。

4.列傳三·完顏璋

宋將吳璘出散關,據寶雞以西,詔璋赴元帥都監徒單合喜軍前任使。

5.列傳三·完顏璋

京兆尹烏延蒲離黑、丹州刺史赤盞胡速魯改已去德順州,宋吳璘復據之,都監合喜以璋權都統,與習尼列將兵二萬救德順。璋率騎兵前行,與璘騎拴二萬戰於張義堡遂沙山下,敗之,追北四十餘里。璘軍遇隘不得前,斬首數十級。璋至德順,璘據城北險要為營,璋亦策營與璘相望,可三里許。兩軍遇於城東,凡五接戰,璘軍敗走,璋追至城下。璘軍已據城北岡阜,與其城上兵相應,以弩夾射璋軍。璋軍陽卻,城中出兵來追,璋反施與戰,大敗之。合喜遣統軍都監泥河以兵七千來會,與璘軍復戰,敗之。璘遣兵據東山堡,欲樹柵,璋與習尼列、泥河議曰:“敵若據東山堡,此城亦不可拔,宜急擊之。”於是璋先據要地,習尼列以兵逼東山堡,璘兵恃濠相拒,短兵接,璘兵退走,習尼列追擊之。璘城北營兵可六千人,登北岡來戰,璋之漢軍少卻,傷者二百人。璘遂焚璋軍攻城具,璋率移刺補猛安兵逾北岡擊走之。璘軍隔小塹射璋軍,移刺補少卻,習尼列望見北原火發,乃止攻東山堡,亟與將士來赴,引善射者先登,率劉安漢軍三百人擊敗之。璘軍皆走險,璘以軍三萬據險作三陣,皆環以劍盾、行馬。璋遣萬戶石抹迭勒由別路自後擊之,特里失烏也、移刺補以二千人當其前,以強弓射之,璘兵大敗,墮溝壑者甚眾。璋軍度澗追之,斬數千級而還。

璘軍雖敗,猶恃其眾,都監合喜使武威軍副總管夾古查刺來問策。諸將皆曰:“吳璘恃險,不善野戰,我退軍平涼,彼必棄險就平地,然後可圖也。”璋曰:“不然。彼恃其眾,非特恃險也。昔人有言,‘寧棄千軍,不棄寸地’,故退兵不如濟師。我退軍平涼,彼軍深入吾地,固壘以拒我,則如之何。”查刺還報,合喜於是親率四萬人赴之。吳璘詰旦乘陰霧晦冥分兵四道來襲,戰於城東,離而複合者數四。漢軍千戶李展率麾下兵先登奮擊之,璘軍陣動。璋乘勝踵擊,璘軍覆敗,追至北岡,璘走險,璋急擊之,殺略殆盡。璘分半軍守秦州,合喜駐軍水洛城東,自六盤山至石山頭分兵守之,斷其餉道。璘乃引歸。

6.列傳十九·蒲察胡盞

從破德順、秦、鞏、臨洮、河、蘭等州,破吳璘兵

7.列傳二十·顏盞門都

大定初,宋將吳璘等以軍數十萬人據秦、隴,元帥府承製以門都為勇烈軍都總管,領軍討之。宋人保據德順。都監合喜遣武威軍副都總管夾谷查剌,會宗室璋,議征討之策。璋與門都曰:“須都監親至,敵必退矣。”合喜領軍四萬來赴,遂復德順州。

8.列傳二十四·李師雄

宋將吳璘軍攻秦、隴,會師雄以事就逮臨洮,宋兵至城下,州人乘城拒守,謀欲出降,師雄止之。宋將權儀鞭馬方上浮橋,師雄射之,墜於橋下,遂擒權儀,宋師退。

9.列傳二十四·夾谷查剌

時彰化軍節度使宗室璋等與宋將吳璘相拒於德順州,元帥左都監徒單合喜遣查剌與諸將議破敵策。璋等議曰:“我兵雖屢勝,而敵兵不退者,知我軍少故也。須都監親至,方可破敵。”於是合喜領兵四萬至,遂下德順州。

10.列傳二十五·徒單合喜

是時宋吳璘侵古鎮,分據散關、和尚原、神叉口、玉女潭、大蟲嶺、石壁寨、寶雞縣,兵十餘萬,陷河州、鎮戎軍。合喜乞濟師,詔以河南兵萬人益之。合喜遣丹州刺史赤盞胡速魯改以兵四千守德順,吳璘以二十萬人圍之。統軍都監石抹迭勒將兵萬人,破宋兵於河州,還過德順,駐兵平涼,求益兵於合喜,以解德順之圍。合喜遣萬戶完顏習尼列、大良順,寧州刺史顏盞門都各將本部兵,合二萬人,以順義軍節度使烏延蒲離黑統押之,與迭勒會。吳璘聞之,使偏將將兵五千人來迎,前鋒特里失烏也、奚王和尚擊敗之,追至德順城南小溪邊,璘自將大軍蔽岡阜而出,烏也等馳擊之,迭勒、蒲離黑繼至,併力戰,日已暮,兩軍不相辨,乃解。已而璘報雲:“宋主遣使至,兩國講和,請各罷兵。”璘遂遁去。蒲離黑亦引軍還。

11.同上

頃之,吳璘復來犯陝西州郡,兵十餘萬。詔以兵七千益合喜兵,號二萬人,慶陽尹烏延蒲轄奴、延安尹高景山分領之。彰化軍節度使璋、通遠軍節度使烏延吾裡補、寧州刺史移剌高山奴、京兆少尹宗室泥河、恩州刺史完顏謀良虎,皆備軍前任使。宋人驅率商、虢及華山、南山之民五萬人,來圍華州。押軍萬戶裴滿挼剌欲堅壁守之,猛安移剌沙裡剌曰:“宋兵雖多,半是居民,不習戰,不如擊之。”於是挼剌以騎兵千人敗宋前鋒,追至其大軍,亦敗之,斬首五千餘級。已而,璋敗宋姚良輔軍於原州,宋戍軍自寶雞以西,至於大蟲嶺,皆自散關遁去。頃之,吳璘聞赤盞胡速魯改、烏延蒲裡黑軍已去德順,率兵號二十萬,復據德順,陷鞏州、臨洮府。臨洮少尹紇石烈騷洽死之,詔贈官一階,賜錢五百貫。合喜以璋權都統,習尼列權副統,將兵二萬攻之。連戰,宋兵雖敗,璘恃其眾,不肯去,分其兵之半,守秦州。合喜乃自行,駐水洛城,東自六盤山,西抵石山頭,分兵守之,當德順、秦州之兩間,斷其餉道,璘乃引去。

12.列傳三十·徒單克寧

契丹平,克寧除太原尹。未閱月,宋吳璘侵陝右,元帥左都監徒單合喜乞益兵,遣克寧佩金牌,駐軍平涼。詔合喜曰:“朕遣克寧參議軍事,此其智勇足敵萬人,不必益軍也。”克寧至,下令安輯,未幾,民皆完聚。

13.列傳三十六

初,吳玠、吳璘俱為宋大將,兄弟父子相繼守西土,得梁、益間士眾心。

14.列傳四十五

既而徵西元帥合喜敗宋將吳璘、姚良輔於德順、原州,右丞相僕散忠義、右副元帥紇石烈志寧敗李世輔於宿州,斬首五萬,兵威大振。


北門猿

這說法本身有問題。

金史提到岳飛不少,其姓名就出現十三次之多。僅舉幾例:

  • 十二月乙亥,都元帥宗弼上言宋將嶽飛、張俊、韓世忠率眾渡江,詔命擊之。

  • 宋將嶽飛軍於亳、宿之間,宗秀率步騎三千扼其衝要,...

  • 而宋將嶽飛、劉光世等,果乘間襲取許、潁、陳三州,...

  • 嶽飛、韓世忠分據河南州郡要害,復出兵涉河東,...

  • 明年夏,宋將嶽飛以兵十萬,號稱百萬,來攻東平

毫無疑問,在《金史》中,岳飛所部是宋方最活躍的部隊之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只要有岳飛在的時候,他都排在其他宋將前面,都是先說岳飛,在講劉光世、韓世忠。可見金人早就將岳飛視為主要威脅。

並且,金人自己也會說,岳飛的功績、威名,非比一般。1207年,南宋守衛西蜀的大將吳曦叛宋降金,金人封他為蜀國王。金朝完顏綱當時帶兵策應,企圖經營西川,就賜給吳曦一封詔書,其中講:

卿家專制蜀漢,積有歲年,猜嫌既萌,進退維谷……且卿自視翼贊之功孰與嶽飛?飛之威名戰功暴於南北,一旦見忌,遂被叄夷之誅,可不畏哉。

這就是說,你家裡經營西川已經三代人,很多很多年了。朝廷早就猜忌你們一家人了。……你覺得你自己的功勞和岳飛比怎麼樣?岳飛的威名、戰功,南邊北邊是無人不知了。但是呢,一旦遭到猜疑排擠,就被殺掉了。這樣的事情,你能不害怕不擔心麼?言下之意,就是跟吳曦講,留在南宋,早晚就是岳飛的下場,不如投降我們金朝吧。

這個時候(1207),距離岳飛慘死(1142)已經六十多年了,金人還在稱道岳飛的戰功威名。


在野武將

兩個原因;

第一;岳飛的名氣怎麼來的?為什麼那麼受重視?

同樣是戰勝,岳飛的戰勝非常關鍵,郾城和穎昌的佔領意義非常重大,這次勝利正好是處在第一次紹興議和以後,金國反悔,撕破合議,進攻南宋。但是南宋並沒有放棄議和這條路,但是想要議和,必須你的有本錢,高宗和秦檜比誰都明白,要想和金國議和,必須讓金國知道不議和沒有出路,你吃不掉南宋,以戰促和是基本策略。岳飛長驅北上,給金國打擊,對以後金國願意重新坐到談判桌上來起了很大作用。所以高宗對此高度重視,連續多次給岳飛嘉獎,擴大影響。但是宋高宗也非常擔心,岳飛的長驅直入對金國震懾力是很大,但是也非常危險,岳飛已經處在金兵集結的主力範圍之內,如果岳飛失敗,這張王牌就變成臭牌了。於是急調岳飛回來,保住不敗戰績。

其時岳飛的這些戰績,在南宋抗擊金國的戰役中算不得特別突出,從殺傷人數和對金國主力的打擊上並不突出,但他是主動向前推進,與劉錡守順昌,吳玠守蜀的防禦戰相比更能讓人振奮,更能給人們帶來希望,所以戰略意義很強,給我們的印象岳飛很了不起。但是對金兵來說,岳飛是在金國撤退中一路追殺,主力本來就沒打算和岳飛死磕,岳飛殺死的大部分是籤軍,也就是金國臨時抽調的當作炮灰用的壯丁,這些人是被迫上戰場,排在前邊當肉盾的,遇到岳飛死的死降的降,這些人的性質和抗戰中的偽軍性質差不多。岳飛並未傷及金兵主力,所以岳飛回撤後,金國能迅速組織主力一路又掩殺過來。

岳飛是中興四將中出道最晚的,參加的對金戰役也不多,而且中間夾雜著多次失敗,他的飛昇主要集中在南宋穩定以後的後半段,在中興四將中,劉光世是北宋名將世家,可以說是靠吃老本上去的,他也最早退出抗金的戰役的,剩下的三個人中,張俊是排在第一的,岳飛曾經就是張俊的部下,張俊起兵早,是最早對金作戰的隊伍,而且在苗劉兵變中有大功,所以在南宋,他的名氣在當時是最大的,其次就是韓世忠,岳飛則排在最後,論戰功無法與張俊和韓世忠相比,更無法和長期與金兵主力作戰的吳玠兄弟相比,劉錡雖然沒有進入中興四將,但戰績非凡,順昌大捷首破金兀朮的鐵浮陀和柺子馬,迫使金兵北撤,岳飛也是在這個基礎上跟著北撤的金兵一路掩殺而去。而且在岳飛撤軍的時候,多虧劉錡圍魏救趙,否則岳飛很難全身而退。金國的歷史可以說忠實記載了這些東西。岳飛與其他人相比,參加的戰役次數少,真正對金兵的主力影響也小。所以在準備談和前,宋高宗把岳飛、張俊、韓世忠調到朝中任職,奪了他們的兵權,韓世忠和張俊是樞密使,而岳飛僅為樞密副使。

第二;《金史》和《宋史》對岳飛的描述為何出現巨大反差?

加一點題外話,岳飛的名氣在脫脫沒有編纂《宋史》以前並不是很大,嶽柯的辯白文字雖然被宋寧宗收入史官,但是並沒有採信多少,所以岳飛早在1162年就平凡昭雪,嶽柯在1206年就提出秦檜害死岳飛的理論,但直到1254年,秦檜才被徹底打倒,這時候岳飛已經死了將近九十年。在南宋的時候,岳飛也並不像現在這樣被人人敬仰,成為大家朝拜的大英雄,岳飛墓一片荒涼,幾乎無人問津,宋末元初的書法名家趙孟頫曾作詩感嘆;

嶽王墳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

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誰提

岳飛在《金史》並不特別突出沒什麼好奇怪的,岳飛成為人人敬仰的大英雄,那是在明成化年間才開始的,重新修岳飛墓,塑造秦檜跪像都是在這一時期。後經過明清以及民國的不斷強化,岳飛的形象才深深紮根於每一個漢人的思想裡。它已經成為了一個符號,不可改變,無論歷史上的岳飛是什麼樣子,都不可能再改變岳飛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岳飛已經化作一個符號,而非一個簡單的歷史人物。



山野論史

呵呵,各大史學家連基本的套路都不懂?我只看過三國的歷史,但基本套路還是知道點,就說三國魏傳和吳傳,動不動自己勝就大勝,敗了,就是各種因素牽掣,反觀蜀國,勝了也是僥倖,敗了幾乎明天就滅國,呵呵蜀國戰戰兢兢幾十年,真他媽不易。三國三大戰,官渡,赤壁,夷陵,讀歷史的應該不陌生,官渡,袁紹軍糧被燒,兵力潰敗,但此戰,持續多長時間?能像魏傳描述的,矇眼一看今天燒糧,明天屠盡幾十萬兵?不要說沒有這回事,仔細看才能分析出事實,但有幾個人會仔細看?你們所謂的歷史學家普及這些的時候,有給人講述這個麼?另外,認為赤壁劉備沒出力,夷陵以少勝多的人能少?這麼大的事件,又有幾個史學家普及?

言歸正傳,我對這段歷史瞭解少,只談看法。重點是戰績,勝歸勝,殺了多少敵,俘虜多少,己方多少人才是關鍵,我聽嶽王爺最多的就是以少勝多,如家常便飯,金史可有否認?其次,語氣,金史對韓等獎領的誇獎就像說,這個人很厲害,他防守我們很難發過去,一攻一守,可能僅僅算中規中矩,或者再高點,就是和我棋逢對手,或者說,如果不是防守或者兵力優勢我不見得會敗。但對嶽王爺,忌憚,不敢提,嶽王爺可是多次主動進攻收復失地,金史可有說岳飛兵力遠勝,不得不退?

所以這些史書都有誇大己方戰績貶低對方的嫌疑,而為啥會吹部分人呢?無非是讓你覺得,對方最厲害的無非是韓這些將領,他們最大的戰績不是守住了我們的進攻,就是靠優勢兵力才打退我們。記住,他是讓讀者這麼覺得,而不會這麼寫,否則,他們屢戰不成,還被滅,不顯得自己很無能,把敵人吹的很厲害,而自己又能壓著敵人打,才顯得自己很厲害,否則,我拳打南山敬老院,腳踹北海幼兒園,就能挑戰泰森了?至於岳飛,宋史難道會作假不成?無中生有?絕不可能,金史即使再誇岳飛也無法磨滅被岳飛多次打敗,而且兵力還佔優的事實,又不能偽造,只能略過不寫,或者簡寫,讓人覺得他的戰績沒那麼輝煌。而有時,一篇文章的吹捧,不及別人一句事實來的實在,就看自己有沒有去仔細分析。還有儘量自己分析,吃別人嚼過的,味道會淡,你無法親眼看到,只能選擇相信。不過什麼都信,起碼高祖斬白蛇,我到現在都不信,這種事說著說著就成真的了


不要天真要善良

我看了一圈答案,發現好多人估計都沒看過《金史》,就憑著一腔熱血在做意氣之爭。事實上,《金史》雖然是元朝時編寫的,但其內容其實主要是照抄金代官方編寫的“實錄”,其立場是以金朝為正統的,所以不存在“客觀”的問題。另外,金史雖然一般署名是元末的丞相脫脫,但其實是由翰林學士歐陽玄等人負責刪改金朝實錄編成的。

首先,《金史》根本沒有對韓世忠、劉琦、吳階等將領對金戰績讚不絕口,以吳玠以為例,整個《金史》並沒有誇讚過吳玠,只不過呢,吳玠的和尚原大捷,金朝官方是承認的,看一段關於和尚大捷的描寫吧:

及攻吳玠於和尚原,抵險不可進,乃退軍,伏兵起,且戰且走,行三十里,將至平地,宋軍陣於出口,宗弼大敗,將士多戰沒。

《金史》的這段描寫,不但承認金軍自己打了敗仗,而且還描寫了完顏宗弼的丟盔棄甲、抱頭鼠竄的狼狽樣子,讓人看著覺得真爽。但注意,《金史》何曾有一個字誇讚過吳玠!所謂誇讚的話,估計是沒有看過《金史》原文,但是又聽說過《金史》有這段描寫的人腦補出來的。

《金史》對岳飛的描寫,確實是沒有像對吳玠那樣的打勝仗的場景,《金史》也從來不承認金軍自己打敗仗的內容,但卻有很多關於岳飛對金軍發起主動進攻的記載,這實際上承認了岳飛對金軍佔據主動的戰略態勢,這是變相的承認了岳飛的厲害。


並且更重要的是,金朝皇帝是親口承認了岳飛的神武的:

且卿自視翼贊之功孰與岳飛?飛之威名戰功暴於南北,一旦見忌,遂被叄夷之誅,可不畏哉。

這句話是金宣宗說給吳玠的弟弟吳璘的後代吳曦聽的,這是金朝皇帝在吳玠的後人面前,親口讚揚岳飛“威名戰功暴於南北”,但卻被宋朝迫害致死,岳飛有如此的下場,宋朝不值得效忠,吳曦後來也確實造反投靠了金朝。金朝皇帝親口說出、親筆寫下岳飛“威名戰功暴於南北”的話,這才是真正的讚不絕口。可見,《金史》真正誇讚過的正是岳飛。

所以題目問的問題,根本就不成立。不過是道聽途說,故意挑事罷了。


只愛潘多拉
《孫子兵法·行篇》: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 無奇勝,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這段話就是岳飛的最真實寫照,精簡至今日即為:“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善醫者無煌煌之名。”再者《宋史·卷三六五·列傳第一百二十四》是岳飛及岳雲的合傳,全文近萬字。反觀韓劉吳呢?元修三史宋、遼、金,可拷貝的那個回答是怎麼說的?“就知道金史為什麼對岳飛是多麼的忌憚!”修《金史》的是元人啊,為嘛要怕岳飛呢?便如提問所說,對韓劉吳不吝讚許,這全部加起來又多少字?字數一樣多都算他們輸。



自燕以南,金號令不行,兀朮欲籤軍以抗飛,河北無一人從者。乃嘆曰:"自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衄。"金帥烏陵思謀素號桀黠,亦不能制其下,但諭之曰:"毋輕動,俟岳家軍來即降。"

上面這段是《宋史》裡的內容,疑問之一,為何金人所言俱述於《宋史》之中?


初,兀朮有勁軍,皆重鎧,貫以韋索,三人為聯,號"柺子馬",官軍不能當。是役也,以萬五千騎來,飛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陣,勿仰視,第斫馬足。柺子馬相連,一馬僕,二馬不能行,官軍奮擊,遂大敗之。兀朮大慟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今已矣!"兀朮益兵來,部將王剛以五十騎覘敵,遇之,奮斬其將。飛時出視戰地,望見黃塵蔽天,自以四十騎突戰,敗之。

這還是《宋史》的內容,是不是戰績?為什麼元人修史時沒有複製粘貼到《金史》裡面?


要客觀面對元人撰改增減的問題,忘了這點絕對不行。清代學者施國祁花了20多年去寫《金史詳校》,修正了很多《金史》中的史實錯誤。在這種大前提下,你問《金史》為啥沒寫岳飛戰績?那我只能說因為脫脫太崇拜岳飛,所以把那些內容都剪接粘貼到了《宋史》裡,他要用複製粘貼就沒這事了。

完,有人已經把大實話都說透了,身為話嘮我藍瘦香菇
……

簡單總結下之前的反問好了:

  • 《宋史》岳飛傳為何字多?是因為鼓吹。這點鼓吹是可以證實的,比如我隨手翻了個網絡版《宋史》。“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宋斤約等於今日1.2市斤,也就是625克左右,也就是說岳飛在未成年(未冠)時能開188公斤左右(375斤,420磅)的弓(宋一石約97公斤,一石十鬥),但是迄今為止我未見過兩百磅以上的實體弓。唯一一個見過的還是照片上的,如圖:

可在當時,如虞允文奏說:“荊、鄂兩軍,士挽弓七鬥、八斗者甚眾,臣比因呈閱,盡令改教勁弩”(見《歷代名臣奏議》卷224),且還是在“七八斗甚眾”的大前提下,如《華嶽翠微先生北征錄》所言:“步射弓合用九、八、七鬥(宋制),騎射弓合用八、七、六鬥(宋制)”,證明這三個數值是當時較為常見的,超過就沒有意義了。所以佐證岳飛有神力這點,似乎有點佐證的太過了,但是還沒完!

之後所述“弩八石”同樣也有規範,依《楓窗小牘》所記:“弩分三等,二石七鬥為第一,二石四鬥為第二,二石一斗為第三。”問題就出來了,常見測試都只用二石多的弩,岳飛這八石弩是在哪裡遇到的?這足以證明岳飛傳存在神化誇張的內容了。

  • 岳飛身後事的真實情況。相較於岳飛本人,岳珂的人生早期是坎坷的,如同我們現今家中有人遭了冤案會上訪一般,岳珂也這麼做。但他是先中舉再寫書,有《籲天辨誣錄》、《天定錄》見世,後集於《金佗粹編》。

然而清時專研宋史的全祖望在《鮚埼亭集》的跋岳珂傳(卷28)曾言岳珂是:“借天子之法令,吮百姓之膏血,外事苞苴,內實囊橐(tuo)”,也就是說岳珂是個貪官,但這可能是一面之詞。可是在《宋史·徐鹿卿傳》中言岳珂守當塗時:“民李士賢有稻二千石,囚之半歲。”這是什麼情況?老百姓家裡有兩千石糧食就關了他半年……

再如明萬曆年間,於嘉興所見的嶽王祠,為何會有見“岳珂親制銅爵”一事?並且上書有“精忠報國”四字。嶽王祠是公益性質的,建成之後大家都會去緬懷英烈。但銅爵卻屬於家族祭器,這等若是要讓每一個前去嶽王祠的人都認可岳飛是精忠報國的,這就是在強制洗腦啊。一般人會知道這是岳珂做的嗎?如果認為這是朝廷封賞的,無論宋元明哪一朝代,都是很有影響力的。

可以肯定,岳珂等後人鼓吹神化岳飛的行為,已經超出了洗刷罪名的範疇。通過這種行為,僅以岳珂來看,不僅可以獲取政治資本,還可以掩蓋其劣跡。實際上也的確如此,沒多少人提到岳珂身為宋朝的官,卻侮辱宋徽宗這件事。也正是在此事之後,他才回的家寫的《金佗粹編》。

  • 《金史》的真實編撰情況。可以說自有史以來,相較於質疑就一直很多了。一方面是元人的問題,另一方面就是其真實性。對比《宋史》之後,很多地方能發現其內有一些問題。但是如果說《金史》有宣勝諱敗的情節,那《宋史》也一樣,甚至可能更嚴重。便如岳珂此言:“初,檜惡嶽州同飛姓,改為純州,至是仍舊。”……據我所知,純州治所今日叫古純村的,是在四川,1109年設立的州治,而當時宋時管嶽州(岳陽)叫巴陵郡。


因此較之《宋史》的岳飛傳,反而是《金史》可能更為可信。然而我還是持有最初的那個觀點,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岳飛的勝績在被過水之後,必然不存在太多壯烈宏大的戰役,但他所做的意義卻還是十分重要的。就這一點上,如韓劉吳等人並未如此積極主動,或者這也是他們未被莫須有的原因。


毅而三思吳六奇

看一看岳飛對金人的打擊力度,就知道金史為什麼對岳飛是多麼的忌憚!《宋史》載:朱仙鎮大捷後…自燕以南,金號令不行,兀朮欲籤軍以抗飛,河北無一人從者。乃嘆曰:“自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衄。” 兀朮遺檜書曰:“汝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且殺吾婿,必殺飛,始可和。”檜亦以飛不死,終梗和議,己必及禍,故力謀殺之。 ”時洪皓在金國中,蠟書馳奏:“以為金人所畏服者惟飛,至以父呼之,諸酋聞其死,酌酒相賀”。這樣的人,他的敵人會表揚他的戰績嗎? 《金史》的實際主編人是以元好問、劉祁、王鄂等一些金國遺老組成,所以揚勝諱敗工作做的非常紮實,把為故國做一些塗脂抹粉的工作視作為故國所盡的最後的一次忠,但是由於塗抹嚴重,金史出現四千處謬誤紕漏在所難免,不妨有捉襟見肘欲蓋彌彰的尷尬文字顯示出來,從而情非所願的印證了一些真相。 雖然金人把岳飛恨之入骨,但是還是從內心佩服岳飛的,儘管極力遮掩岳飛的戰績,言語中還是無意中透露一絲敬佩!《金史》卷98《完顏剛傳》中金章宗評價岳飛:“飛之威名戰功,暴於南北”。傾慕之情溢於言表。 金史最大的敗筆是對金軍侵宋情節有抑敗揚勝傾向,雖然《金史》對所有的敗績都是含混其詞,但是總有一些狐狸尾巴露出來,金宋兩史相映照,一些大戰的真實場景就顯露出來。如《宋史》對順昌大捷有詳細描述,但是《金史》對此卻遮遮掩掩。然而草蛇灰線,伏延千里。《金史》本記中寫到:“五月河南平,六月陝西平”。然而六月以後在《宋史》中濃墨重彩的順昌、郾城、朱仙鎮、淮陽、永城、毫州、宿州諸大捷,《金史》皆不書。但是《金史·阿魯補傳》卻在不經意間洩漏了這一驚天信息:“宋將岳飛、劉光世等乘間襲取許、穎、陳三州,旁郡皆響應”。而“穎”就是穎昌,郾城為穎昌所轄。因此儘管金史竭力掩蓋,著名的郾城大捷在金史裡也能尋到蛛絲馬跡。《金史》卷77《宗弼傳》中雖然避而不提金軍所吃的敗仗,只寥寥幾筆的寫到:“(兀朮)自帥取毫州及順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時暑,還軍於汴”。在金史的這段敘述中可以看出漏洞,兀朮用金軍將士鮮血好不容易取得的多個重要的州府竟然因為天熱而輕易的放棄返回開封避暑?這豈不是欲蓋彌彰的天大謊言?金兀朮難道是神經不正常?而與金史中兀朮“還軍於汴”這句話相映照的是《宋史》卷365中的記載:“飛進軍朱仙鎮距汴京四十五里,與兀朮對壘而陣,遣驍將以背嵬騎五百奮擊大破之,兀朮遁還汴京”。看到了吧?金史寫到“還軍於汴”,宋史寫到“遁還汴京”,二者幾乎一致,這說明兀朮忍痛放棄開封以南的戰爭果實,縮回汴京被動防守是出於戰敗後的無奈之舉,證據是確鑿的。而關於宋史記載的朱仙鎮戰役,《金史》卷82《僕散渾坦傳》也有一些線索可以參考,其中內容是:“天眷二年,與宋岳飛相據,坦渾領六十騎深入覘伺,至鄢陵”。鄢陵在朱仙鎮以南,這裡的“深入”應該是因為金人把鄢陵視做南宋的腹地,而岳飛與金軍相據之地一定是在鄢陵以北,即朱仙鎮。所以說盡管《金史》的實際主編人是以元好問、劉祁、王鄂等一些金國遺老組成,把為故國做一些塗脂抹粉的工作視作為故國所盡的最後的一次忠,但是由於塗抹嚴重,金史出現七千處謬誤紕漏在所難免,不妨有捉襟見肘欲蓋彌彰的尷尬文字顯示出來,從而情非所願的印證了一些真相。


萌萌媽媽E

這本來就是個偽命題!一個荒謬的問題。我表示質疑!金史是誰寫的?宋史是誰修的?歷史從來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宣揚統治者意志精神的。也就是說後世看到的一些教材和歷史教科書都是被修飾過,隱藏了大部分重要的身份信息,可以被絕大多數人看到的都是體現著統治階級意志的成果。歷史的真相或許千古成謎!

透過正史的迷霧,以野史、小說和一些非官方記錄相互印證,辯證的來看,我們還是可以得到一定的線索。同為南宋名將,金史為什麼要大力的頌揚韓世忠、劉錡、吳玠,而弱化岳飛呢?這就是個疑點!中國歷史一貫來看,被隱藏了的人和事,恰恰是最關鍵的。在我個人來看,南宋“中興四將”劉光世、張浚、韓世忠、岳飛的提法就不正確,唯有岳飛、韓世忠在軍事上的表現可以一書,其他二人名不副實,更談不上“中興”。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幾任皇帝窩窩囊囊,胸無大志,在和議與北伐中搖擺,在患得患失和紙醉金迷中反覆。奸臣當道,見風使舵。有機可乘時高喊“北伐”,局勢失利時稱臣納貢,送金錢、美女、好酒,甚至不惜送上大臣的人頭(岳飛、韓侂冑)……若不是還有些仁人志士堅持,沒有喪失抵抗意志的軍民幫助,如果沒有渾厚的經濟基礎,真不知臨安小朝廷在風雨飄搖和夾縫生存的艱難中將會怎樣的過活?自從南宋統治者逃到杭州,在那種醉生夢死“溫柔鄉”的狀態下就不可能實現大宋的“中興”。

岳飛、韓世忠、劉錡、吳玠從對中華民族的貢獻的角度和歷史的意義,應該被稱作“抗金四將”或更為準確。

另外,順便談一下岳飛悲慘的遭遇。導致岳飛最後的結局,並不象外界所傳言的“迎回二聖”說、捲入“立儲風波”、擁有“岳家軍”……那麼簡單。其實,“莫須有”才是殺人的藉口。岳飛是主戰派的代表,他的政治立場嚴重的影響到了宋高宗和秦檜的主張和利益。高宗和秦檜並非真心北伐,恢復祖業,而是要“以打促和”、“以談代戰”,苟延殘喘保住既得利益。岳飛大義凜然的態度干擾到了高宗、秦檜卑躬屈膝的政策。岳飛是“絆腳石”計劃的核心,嚴重的阻礙宋金的“和平進程”。只有幹掉岳飛才能有助於“嘉興和議”計劃的實施,所以犧牲掉岳飛只不過是實現“嘉興和議”的計劃之一或是談判籌碼的一部分。這不過就是一場政治操作而已,和歷史上所有的政治陰謀的目的一樣,只不過是裡面的故事內容和人物結局不同罷了。

英雄死於夢想,小人熱衷權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