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的角度看,階層固化到一定程度,是否一定會引發革命?

橙子橙子Vincent

我個人認為階層固化到一定程度並不一定會引發革命,對於傳統的封建王朝,土地兼併到一定程度,讓大部分的底層老百姓活不下去才會必定引發革命。中國早期是沒有科舉制度的,太平的時候,很多人是沒有機會晉升的。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階層可能是永遠固定。但是西周和東周加起來至少有800年的歷史,並沒有天天發生革命。

因為的大部分的老百姓來講,能夠活得好才是最重要的。至於說階級固化,很多人根本不會在乎。因為無論什麼時候,一個社會的底層老百姓至少佔據了99%以上。即使現在,如同美國這樣發達國家,階層固化也是非常嚴重的。很多有錢人或者政治家族的後人,基本上很容易繼承長輩的財富和影響。比如有名的布什家族,肯尼迪家族。

下圖是了不起的蓋茨比曲線,其中一個點越靠右代表這個國家貧富差距越大,一個點越靠上代表這個國家“代際流動性”越差。可以看到美國在發達國家中基本上階級固化最為嚴重,因為美國階層其實流通性其實並不高。比如,美國大學是非常昂貴的,而且是推薦入學制。但是由於美國福利制度相對較好,即使社會底層的生活也強於很多國家,底層也不會存在活不下去的問題。


歷史是什麼

階層的產生,來自於各種社會資源的分配差異,在剛開始時這種差異主要是由於人的差異所導致。正所謂十指有長短,人有賢愚強弱,甚至強弱有好有壞,不分善惡。正如大自然中害蟲益蟲都是有強有弱一樣。但是人與動物的差別在於,人不僅有生存的需求,物質的需求,也有情感和精神的需求。人有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支持人類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的主要因素就來自於人對人性中美好一面的追求。

人類社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雖然十指有長短,但是你會不要你任何一個手指嗎?人不是神,再偉大的人相對於整個人類社會都是渺小的。不可能獨自一人創造整個人類文明,也不可能一個階層就創造整個人類文明。脫離了整個社會,個人或階層也就變得毫無意義。如果把個人扔到一個和地球一模一樣的星球,個人的一切也就失去了意義。如果把一個階層扔到一個和地球一模一樣的星球,階層也就失去了意義。會從原始社會開始,併產生新的階層。

人類社會的資源在目前來說是有限的,所以並不是所有的賢者,強者都能平均獲得資源。因為各種原因,有些比較優秀的或者有潛力的只獲得了一般的資源。對於整個人類社會來說,所謂的上層階層並非是不可取代的,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般的,和普通階層的差別只在於經過各種原因掌握了資源。這種對資源的擁有可以是通過個人奮鬥,可以是繼承,也可以是純粹因為運氣好。消滅了所有上層階層,自然會有新的上層階層產生。所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人皆可以為堯舜。劉邦,朱元璋,還有許許多多打破舊格局,實行資源再分配,成為新階層的都是依靠普通階層的力量。

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人才是許多因素造就,並不能定製,可以說是隨機產生。古時候的太子擁有的資源不可謂不多,但成為明君的少之又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溫室裡的花朵往往不如大自然中的花朵生命力強大芬芳。由於擁有資源的是少數,所以從概率上來說普通階層產生的人才更多,質量也更好。就算你能培養出滿室鮮花,又如何和大自然中無數的花草相比?

二是人擁有巨大潛力,通過各種磨鍊,鍛鍊,以及學習,可以釋放和發揮巨大潛力,成為人才。知識並不是成為人才或判定人才的唯一標準,甚至不是重要標準,因為知識可以通過學習來獲得。對於人才來說,天賦,意志和見識更為重要。而這些無形的東西很難繼承,幾乎所有的二代三代都不如艱苦創業的一代。

能力無法繼承,但是資源可以。當掌握資源的大多都不是人才,或者普通階層對生活普遍感到不滿,就會導致普通階層對資源的重新洗牌再分配。當社會資源不多時,上層階層只會是少數,就算全部都是人才,也無法抵擋普通階層更龐大,並且源源不斷的人才衝擊。

階層產生後,慢慢形成了特權,剝削,壓迫和不平等等特性。而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這些特性在慢慢消失或者被消滅。現在普通階層對生活和生存的需求,已經不僅僅是物質需求,還包括了政治需求,和各方面的平等等生活需求。

希望階層固化或者說幻想階層固化的,大多都只是自私自大者或希望享受各種不平等待遇的資源擁有者。這和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背道而馳。固化階層的最好方法,或者說唯一方法就是消滅階層,或者說使所有人處於同一階層。一起努力不斷增加和擴大人類資源,使更多的人對資源的需求得到滿足。人類除了擁有資源,使用資源的差別外再無別的差別或不平等。


龍人史事

階級固化代表了低階層的人沒有渠道上升到高階層,從而享受更多的權力,必然會發生革命,革命就是一場社會權力的洗牌,社會利益的再分配,形式就是王朝的更替,中國古代朝代更替就是最好的例證。


當出現階層固化的時候,必然會導致社會財富的懸殊,貧富差距增大,社會矛盾計劃,低階層的人不滿高階層的利益分配,甚至剝削壓迫,隨著階層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引發革命,從而打開階層上升的通道,實現權力的更替以及社會財富的再分配。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更替,就是由此產生的,這可以說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規律。

階層固化阻絕了人們對權力以及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必然會造成社會矛盾激化,改革一般只能緩矛盾,很難消除矛盾,而革命是解決階級固化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階層固化不是導致或者引發社會革命的根本原因。

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認為,革命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以及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

例如,在我們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如果我們揭開迷霧看本質,就會深刻的發現,不管是秦滅漢興,還是之後的唐、宋、元、明、清的興滅交替上演;也不管前一朝社會被推翻前夜,社會面貌多麼的風起雲湧,波雲詭譎。


每一次改朝換代,無不是在這兩個矛盾運動規律的推動下,由量變到質變,最終如火山噴發一樣完全湮滅、徹底破壞了一箇舊朝代,建立一個新朝代。


相反,在春秋戰國以前的夏、商、周,三個奴隸社會時期,每個朝代的社會階層都被嚴重固化為三個階層:奴隸主、奴隸、平民。然而,如此嚴重的階層固化,非但沒有導致迅速的爆發社會革命。恰恰相反,這種階層的嚴重固化,反倒成為這三個朝代能維持數百年的堅實基石。夏、商、週三朝,隨便哪個的歷史,都比之後任何一個封建朝代都漫長的多。


另外,還比如以血統論為基礎的印度種姓制度,它的階層固化程度,幾乎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它的四個種姓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這四個等級種姓在印度社會上的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極其嚴格的規定。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也是世界有史以來,各個文明社會中出現的最殘忍、最黑暗、最慘無人道、最吃人的這會制度!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階層固化到無以復加地步的等級制度,卻在印度社會歷史中,存在了3000年之久,就是直到今日的印度,種姓制度依然陰魂不散,深深的烙印在印度社會生活的角角落落。


再如,現在的大牌資本主義國家,美國。他的社會固化程度也是非常高的。

據調查,1989—2013年,美國前10%家庭擁有的財富佔全國所有家庭財富的比重從2/3增加到超過3/4,中間40%(51%—90%)家庭擁有的財富佔比從30%下降到23%,後50%家庭擁有的財富佔比從3%下降到1%。

從美國家庭貧富分化不斷加劇,越來越嚴重的情況,就可以看出,美國社會的階層固化程度也是非同一般了。

美國社會階層的嚴重固化還表現在,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極差。


社會階層流動性,就是指“子女一代和父母處在同一個階層的可能性”,係數越高,表明社會流動性越差,一個人要脫離自己的家庭出身向上發展的可能性就越小。

這個係數,丹麥是0.15,加拿大是0.29,日本0.34,而美國則是0.47,比巴基斯坦還高。美國的階級固化幾乎登頂了,係數指數比世界大多數國家都高。

然而,我們再看一看,現今的美國社會,有革命的可能性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美國不但沒有因為社會階層的嚴重固化而走向沒落,走向滅亡和革命。反而越來越強大,成為世界唯一的一極,和當今世界最頤指氣使的超級霸主!全世界將近200個國家,哪個不要看美國的眼色行事,哪個敢逆美國意志,任性而為呢?

美國不但不會衰敗,我估計,美國還會強大個幾百年!


燦爛晨跑



所謂窮則變變則通,封建王朝為什麼都逃不過被推翻滅亡的宿命?

那是因為無論革命之初有多麼崇高的理想,一旦得了天下,獲得治天下的機會時,當權者便恢復了帝王本質,忘記了革命初衷。而跟著打天下的人也醉心於掌權的好處,沒有誰會在乎革命初心了。


在治國理政方面,一般都照搬成法,為適應新朝略加修改,本質上還是跟前朝一樣的體制。隨著開創之君的離世,後代繼任者便逐漸喪失了執政的清醒。又由於君權神授,繼任者的選擇面非常狹窄,在位者為防止權力削弱,也不肯認真培養、歷練繼任人,會導致繼任者政治經驗不足,能力低下,貪圖享樂,以至於懶政、怠政甚至政治荒淫。

最後就上行下效,層層腐敗,民不聊生,便會揭竿而起。

所以無論什麼社會制度,一旦流於祖宗成法不可廢而固化、僵死,在時空的漸變下,不可能如開創者理想的那樣,用自己成功的制度就可以奠定萬世基業,江山永固。因為時空在變化,政權卻止步,猶如一潭死水,必然腐化成為臭水而百蟲橫生,導致腐化到極致而誕生新的思潮將它推翻獲得大治、新生,也就是所謂的革命。



誠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只有適應天道自然,處於不斷的與時俱進的變化之中,才能夠保持新鮮活力,處於不斷進化成長,才能夠永葆青春,長盛不衰。

所以,要想政權獲得持續發展,永不凋謝,就得永遠在改革的路上,不能讓制度固化變易,而是讓制度適應變化,代代傳承,與時俱進,歷久彌新。


這便是天道自然的本質,也是天道不滅的精義。


謝金澎

中國古代史中有三個人就因為沒有得到晉升,而給中國帶來巨大災難。

一 黃巢 ,因為沒有科舉成功,最終致使大唐王朝走向滅亡


二 李自成,本來也是驛卒,可惜明朝荒廢驛道,李自成失業了,明朝終結了


三 洪秀全,屢次科舉不中,心裡難受,學習宗教,結果創建了太平天國,清朝廢了半條命!

這三個時期分別都是三個朝代歷經數百年,階級固化,寒門難出貴子的典範!三大王朝幾百年發展,王室成員,勳貴不知多少,他們佔有土地,把持朝政,控制經濟,卻不事生產,比如八旗子弟。有階級矛盾必然會有社會變革,無非是自我改革,還是暴力革新!


張野禪

起義的爆發由來已久,秦末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而直到清朝末年二千多年的封建歷史無不告訴世人: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而起義的爆發也是多原因而造成的,不過歸根結底還是階層對立矛盾的積聚的爆發,或者看成是階層固話而導致也無不正確。

還記得陳勝的那句起義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伐無道,誅暴秦”,從此可以看出這是對命運不公的叫囂和挑戰,是有打破牢籠桎梏的底層向統治階層的直接吶喊。明末李自成起義的口號是“等貴賤,均田免糧”;太平天國的起義口號是“無處不均勻,無處不保暖”,歷史上的口號不少都是大同小異的,先不管這些人的初衷是什麼,但是他們革命的口號永遠是符合當時社會背景,能夠令得眾人所高度認同的,由此革命就有了意義。

從歷史學來看,國家是先創建,再發展,再達到高峰,接著是衰弱,直至最後的滅亡,這是一種循環,就好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樣,有著獨有的過程,不過在正常的進行中,當朝代進入衰退期的時候,可以說階層是已經被固話的了,也就是說階層之間出現了壁壘,而人的出生將大至決定此人以後的路途,正常來看是很難打破階層,想要從下層進入到上層將不會是一個容易的事情,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科舉制度的出現,如此給了寒門子弟一條通往康莊大道的“艱辛的坦途”,這是挑戰世家大族的政治舉措,所以隋文帝會被譽為是雄才偉略之君王,不過寒門子弟的出生和貴族子弟比起來,天生就輸在了起跑線之上,甚至於寒門子弟的終點也無法企及世家子弟的起點,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古中國是一個農耕大國,即士農工商,官僚士族高高在上,農民百姓臣服於下,當土地兼併嚴重,農民失去土地,失去家園,失去他們賴以生存的耕地,當他們飢腸轆轆,身體得不到食物的保障,尊嚴上得不到法治的維護,公平正義離他們而去的時候,往往是階層固話到矛盾即將爆發的時候,那個時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和起義只不過是時間問題,而朝代的氣運也將會在一次次的有識之士的前仆後繼之下迎來新的出生的朝陽。


歷史風雲天下

從歷史角度看,階層固化到一定程度,只要在政策上能夠保障廣大窮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不一定會引發革命;但是,如果出現普遍性官場生態墮落、立法執法司法腐敗、正義得不到伸長,社會財富分配機制異常使貧富嚴重不均,廣大窮人不能安居樂業,教育醫療養老居住四大基本民生保障不能有效覆蓋全體人民尤其是窮人,那麼,發生革命運動或革命醞釀是歷史的必然。縱觀古今中外的人民革命,無不如此。時至今日,單純的農民起義已絕少成功率,但不排除國內政治爭鬥勢力以及國外政治或武裝勢力藉助廣大受貧困長期折磨的固化階層人民的擁護支持,從而出現聲勢浩大的政治或戰爭動亂,這會成為今後革命運動的主要形式。


Qinser

好死不如賴活,只要有飯吃,即使富貧差異巨大,至多是騷亂。革命要有知識分子傳播某種信仰,並且為一定數量的階層支持,又有一個足以引人關注的重大事件的引發,引起矛盾激化,形成大規模的殺傷性鎮壓,引發仇恨。中國的中產階級廣大,他們是社會穩定的基石,他們最需要的是莫過於穩定。而且我們的黨正在加強基層的黨的領導,在一些特殊地區,黨員的分工負責精確到個人,就可以消除隱患於風萍之未。不要操心,社會的大局好得很。


劉聲90883005

和階級固話沒有必然關係,和矛盾固話有必然關係。

如果階級固話後造成矛盾不可調和才會引發革命。

如果統治者無能,各階級無底線獲取利益,造成底層壓力太大會引發革命。

上層階級都是靠吸取底層勞動剩餘價值生存的。不管直接還是間接,最終都會轉嫁到最底層人身上,上層對剩餘價值再分配,底層創造剩餘價值。

上層通過 稅 獲取剩餘價值,稅存在於各個交易環節,通過金錢進行的交易都會存在稅收,比如工資,購物,運輸,倉儲,原材料購買等等,購買一件商品其中差不多一半的稅在裡面。

如果稅的比重太大,造成吸取的剩餘價值太多,就會影響到底層的生存。一般這種情況不會有,除非非常時期,比如戰時。但是如果統治階層臃腫腐敗,存在嚴重的底層壓迫,就一定會爆發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