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老人是為了照顧孫輩而漂在了海外?

小也mikeyo

老漂”父母放棄他們熟悉安逸的生活,在本該養老享受生活的年紀,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家,幫助子女照顧“隔代人”。他們不僅僅身體上辛苦,而且還有巨大的心理壓力。

中國老人是沒有自我的一代老漂。年輕時為子女,年老領養孫子孫女,曾經有個爭議的觀點:如果夫妻生育孩子不能自己養育,而寄託給爺爺奶奶,只能說明你不適合生育。二胎的來臨,隔代教育隨著城市化越來越普遍,問題也越來越突出。

他們老一代的育兒經歷有多少是手把手寸步不離地守護自己子女長大的,大多數還是偏向於散養。二三十年前的社會環境和人心跟現在也是不太一樣的,現在的孩子散養還現實嗎?身為子女自己的人生和生活自己儘量一力承擔是最理想的,但是真有難處的時候如果家人不能給力那麼外部環境能給予公民什麼樣的人文關懷?

我家老人因病住院時不光兒子女兒兒媳女婿上了,連孫輩也上了。就因為老人年輕時給予子女的支持和幫助,孩子們才打心眼裡反哺孝順。如果孩子們的確有孝心為了一大家子去打拼,老人們發點餘熱也是需要的。畢竟國情沒那麼理想,很多時候底層老百姓還是得靠家庭自己。

這種情況,一體現為區域發展失衡下年輕人漂,一二線城市的中國式遠方無奈; 二體現為“養兒百歲,憂兒九十九”的中國式父母另類管制; 三體現為“三代同堂,隔代親”的中國式血親羈絆。 小結:中國傳統鄉土親族型社會,隨著工業化、城市化、老齡化的演變,正轉型,撕裂與蛻變的陣陣疼痛只有親身經歷者自知,這是發展的必然,人們已被捲入時代的浪潮。個人以為,此方面的中西情況無可比性,只有歷史背景、文化理念、地理時間的差異。


加拿大家園

這個問題也許有一定發言權。由於女兒和女婿在西雅圖,並於2016年4月添了一個寶寶。我們和親家開啟了兩地飄生活。開始對西雅圖生活還有一點擔憂,通過陽光群結識了數百位群友,大家經歷相仿,年紀相近,每天都有各種活動,各人根據自己情況,選擇參加。四月至十月是西雅圖最好季節,也是去的人最多的。在西雅圖認識的群友很多成了至交。回國後,大家互相探訪,不亦樂乎。


大海158183323

這個問題有點大,剛出國門是生治所迫。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年紀也變的大了。在外面生活了多年,自己的交際圈都在外面。

另外一點就是自己在外面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有了事業。如果要選擇迴歸,有太多顧慮。

這些顧慮也許是因為個人,或者是因為家庭和事業!

他們何嘗不想回來,誰都有一個愛國之心。或許他沒有回來,也在用另一種方式愛自己的國家,在默默地付出!

這種孤獨的感覺沒人能夠體會,只有自己才懂!

我是小李,以上是個人觀點,你是否有更好的見解呢?

歡迎留言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