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厲害的人,都是玩轉時間的高手

文/依雲

每一個厲害的人,都是玩轉時間的高手

01

當我們降生到這個世界,我們所生長的家庭和周遭的環境,便開始對我們的成長以及世界觀的形成,產生著不同的影響。

我們從生命最初的自然狀態,開始汲取各種知識和營養,同時,也會有一些條條框框,開始束縛住我們的思維和行動,讓我們在生活中有些畏手畏腳。

於是,我們開始在慣性中生活,在教導下學習,在成規中思考,並在無助的結果中自責和逃避。

生活就像一面多稜鏡,它不止有一個鏡面,也不止有一種可供觀察和理解的視角。

它應該是多元而豐富的,是有著多種模式和縱深的內涵的。因為見解不是存在於僵化的教條裡,而是鮮活的生長在流動的生命中。

我們只有由內而生髮出一種力量,用智慧去打破那些束縛我們思想的東西,才能開啟自我成長的更多可能。

當我們不斷的去嘗試,才能知道究竟什麼才是自己最想要的。

02

時間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可人們對待時間的方式卻千差萬別。從根本上來講,一個人對待時間的態度,決定了他最終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世界上一般只有三種人,

第一種是活在過去的人,

這種人要麼是懷念過去的時光,要麼是沉浸在過去的悲傷裡;懷念過去的人容易忽視當下的快樂,而沉浸在過往裡的人則會抑鬱無常,進而引發嚴重的心理疾病。

第二種是活在現在的人,

這種人要麼是及時行樂,幸福感強;要麼是認為凡事自有天命,會順從命運的擺佈和安排;

第三種是活在未來的人,

這種人具有前瞻性,會犧牲當下享樂的時間,做一些自認為有意義的事情,雖然對時間的利用率比一般人高,但往往幸福感又不強。

每一種都不完美,都有各自的缺陷。沒有絕對的優劣,也沒有絕對的正確。

最好的辦法是採用混合折中的方式,使三者取得平衡。

現實生活中,我們以往印象中的大牛,多半是嚴謹而不苟言笑的,他們把自己的一生都用到了對未來的投資上,生活枯燥而沒有趣味;

而如今,說起某些牛人,身份卻往往不止一個,原因就在於他們比常人能更好的玩轉時間,平衡好當下與投資未來的衝突,又能串聯起過去與當下的某種微妙的聯結。

03

每一個厲害的人,都是玩轉時間的高手

人只有有了長遠的目標,才不會為暫時的挫折而沮喪。

當我們有了自己的目標,便要學會區分出自己的“遠期未來”和“近期未來”。

例如,以寫作為例,你的“遠期未來”便是成為一個作家,或者是出書,也可能是寫劇本,但是未來遙不可及,想要有這樣質的變化,便要從“近期未來”開始;

“近期未來”就是你需要持續的輸入輸出,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認知,以自己的筆觸書寫人生的感悟,平時多積攢寫作的素材和資料,才能在未來的某一天,實現你的“遠期未來”,走向期待的成功。

因為遠期目標太大,往往沒有可行性,而近期目標卻有可操作性,也能羅列出具體的實施步驟。

但若一味的沉浸在可行性的事情當中,需要克服的,便是我們很難再有勇氣去應對更有挑戰的事情;因為沉浸當下很容易讓我們忘了初心,甚至在前行的路上輕易就跑偏了方向。

有效的做法是把更有效率的使用時間的行為設定在“遠期未來”的基準上,將“近期未來”更加情境化、具體化。當兩者發生衝突,或者近期目標不再為遠期目標服務時,能及時的完成切換,並克服各種阻礙和衝突。

就比如,我們想要培養一個自律性極強的孩子,這樣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那麼具體可行到每天的時間裡,我們要監督孩子能否按計劃完成各項生活和學習任務,當我們忙於其他或者分心時,孩子便會跨越界線,超時的以打遊戲或者看電視來取代學習,也或者是無限制的玩鬧 ;

這時候,你覺得你手下的事可能更重要,不管孩子,這樣,近期目標便對遠期目標形成了阻礙。如果這樣的情況每每發生,那麼,你的遠期目標就永遠也實現不了。

豐碑無語,行盛於言,想要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寧可自己辛苦一陣子,也不能讓孩子辛苦一輩子。

04

每一個厲害的人,都是玩轉時間的高手

怎樣評判一件事值不值得做?在面對諸多事務時,我們又該如何抉擇呢?

一件事在當下帶給我們的收益大小,即收益值。當收益值隨時間衰減,能持續時間越長的事情,對我們的影響也越持久,也就是越值得我們去付出的事情。

大多時候,我們都喜歡做能帶給我們即刻好處,但是收益無法持續下去的事情,比如遊戲,比如短視頻,這些可以帶給我們片刻的愉悅感,但轉瞬就會消失,為了持續獲得這種愉悅感,我們就只有將遊戲繼續下去。

這就像我們在沙坑裡抓沙,剛獲得愉悅感受,沙子卻已順著指尖滑下,於是只能重新抓起沙,反反覆覆,雖然每一天都是嶄新的一天,可每一天我們卻都在重複昨天的故事。

多做收益值能持續的久的事,它的效益是持續累積和疊加的,即使每次的收益很小,但是隻要它可以持續很久,這個效益就可以傳遞下去,成為奠定未來成功的一塊塊基石。

就像文中說的背單詞,背完幾天忘記了,重新背時,第一次的印象已經存在了記憶裡,就可以降低背誦的難度。

人生多艱,平庸的人都有著相似的隨波逐流,而那些取得不菲成就的人,多半是將絆腳石齊齊整整的碼在腳下,不斷增加自己向上攀援的高度。

現代人常常愛犯的錯誤,一個是選擇無能,一個是執行無能。

選擇無能者分不清事情的輕重緩急,執行無能者是“明知其可為而不為之”,也就是我們現實中會遇到的拖延症患者,拖延最終的結果只有一個,那便是一事無成。

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羅列出自己可獲得長期收益的學習生活指南,用時間之尺丈量出具有長遠價值的事情,比如,

每日的閱讀與冥想;

半小時的跑步或者健身;

結交同頻的朋友;

這樣才能時刻提醒我們不要沉迷在短暫的慾望追逐之中。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互聯網衝擊,碎片化閱讀,有些更新來的有多快,沉寂就有多快,無價值的信息構成了信息噪音,干擾著我們對有價值信息的判斷。

排除噪音,發現自己的特長,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將自己的才能和價值最大化,才能將自己選擇的路一往無前的走下去。

05

每一個厲害的人,都是玩轉時間的高手

人生幾十年,倏然而逝。縱觀行色匆匆的我們,哪一個不是疲於奔命?

工作與生活的瑣碎像自動膨脹的螺栓,塞滿了我們生命的縫隙。

形形色色的誘惑衝擊著我們的身心,一不小心,我們就會墜入慾望的深淵。

我們因為快而痛苦,而時間管理卻教我們如何更快。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給自己定下一個計劃,每一項任務需要完成的時間總是比我們預期的要長,又或許,某一個突發事件的到來,總是打亂我們的全盤計劃;

於是我們焦慮,我們嘆息,我們自責,甚至產生嚴重的挫敗感。

即使偶爾計劃對工作效率的提升起了一定作用,但我們的主觀感受很難與之一致,我們依然覺得時間不夠用,事情多的永遠做不完,直至我們心力交瘁。

而其實正確的姿勢應該是,工作要快,生活要慢。

方法

1、生活要快慢相宜,給自己反觀自省的時間,我們的事業也好,學問也好,終歸要以生活為目的,否則,事業便失去其最初的意義。

2、分清要快和要慢的事情,比如,做家務,常規工作任務,無法達成共識的爭執,這些都是需要快速完成的事項;而諸如欣賞藝術作品,旅遊瞭解一個地方的人文歷史,思考生活中的重大決策,醞釀一個好的Idea,這些都是需要慢思考的。

3、提升時間的使用深度,全身心投入到一件自己的業餘愛好中,會比被動接收娛樂信息(比如看電視),獲得超出數倍的滿足感。

我們的生活不應是割裂的,它有不同的側面,有不同的解讀,有不同的路徑,以及不同的期待。

明確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用未來視角工作,用享樂視角生活。

事業與生活的秘訣,無外乎就是處理好時間的“快”與“慢”、“深”與“淺”的關係,學會“慢”與“快”的自由切換。

只要我們知曉了這樣的道理,掌握了這樣的切換方法,人生便不再變得艱難。

也許你我都曾被生活推推搡搡地逼上我們不喜歡的路,但是那又何妨,道路且長,所有我們走過的彎路,都不過是成功前的熱身,從現在開始沉下心,將面前的羈絆墊在腳下,總有一天,有志者可以事竟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