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三八式步槍在二戰中的表現?

士兵的軍情之翼

每日點兵為您解答:

日本的制式步槍,也就是三八式,卻很有幾個長處。最主要的就是其彈道非常穩定,這個是源於其原型德國毛瑟槍的優點。三八槍6.5x50mm彈比德造G98的7.92x57mm子彈小,但其膛速比毛瑟要高,這就使38槍在射擊精度及射程上都不輸於G98,同時由於子彈小,大大地增加了日軍單兵攜彈量,這個是鬼子兵連續作戰能很強悍的一個重要基礎。

既然機槍不夠可靠,而且還要消費大量的資源去製造及供給,發揮步槍上的優勢就順理成章地成了日軍基礎訓練科目。日本人步槍射擊訓練很有其民族特點,雖然其基礎訓練有統一綱目,但其時日本盛行“下克上”,新兵轉入連排級協同戰術訓練時,大都加入該部隊老兵們的“私貨”。這些私貨練起來都很苦,但非常實用。

例如立姿加重物持槍長瞄,打夜間100公尺外香火頭,避彈奔跑及針對避彈奔跑的射擊方法,狙擊與反狙擊術,突發情況下防守與反擊等。經過這些訓練,二戰前期的鬼子兵多數人都有現代狙擊兵射擊水平,當然這是在同等裝備條件下的比較。

為進一步加強步槍兵的遠程壓制能力,日軍從1937年開始列裝97式狙擊步槍,這個槍就是從批量的38槍優選後,改裝97槍栓及一個2.5倍光學瞄準鏡,沒有消聲器。由於優選及配製槍栓,97槍在二戰中前期的精度好過普通38槍,到了二戰後期,日本因為資源限制而普遍粗製濫造,質量上就沒了保證。這種槍在中國戰區上常常裝備到中隊一級的,但從未聽說裝備給任何偽軍部隊。在太平洋及東南亞戰區,則裝備到了小隊一級。

同時,針對38槍弱點,主要就是常說的38槍侵徹力差,經常是貫穿傷的問題,也做了彌補。許多活下來的二戰老兵都有38槍殺傷力差的說法,大家似乎很少主動提及一種38槍的兇彈:炸子兒。日本軍隊二戰中大量使用炸子以加強標準38槍彈殺傷力。38槍有兩種制式炸子:燃爆彈及汞爆彈,前者與普通彈一樣,只是在彈頭根部有個紅環,這裡簡稱紅彈;汞爆彈不同,其彈頭無尖,是平臺形狀,根部有個紫環,簡稱紫彈。

美國人曾做過實驗,紫彈在任何距離上打中7.8英寸高強度鋁合金板,可炸出一個3英寸直徑的大洞,紅彈打中後炸出的洞稍小,但有很強的燃燒力。戰鬥中被這樣的子彈打中後死狀極慘,活下來也是100%致殘。不願想起戰友犧牲時的慘烈,或許是老人們不願提及炸子的原因吧。這個炸子是有違國際公約的,盟軍方面的記載印證了老人們的敘述。

紅彈彈頭中空,以白磷裝藥,藥尾有個活鉛塊,彈頭尾部用鉛封口,不會曵光。 擊中目標後,活鉛塊壓縮裝藥引發爆炸。爆炸後殘餘白磷繼續燃燒,由於裝藥量太少,其燒灼力遠遜其爆破殺傷力,否則這個彈就應稱為是燃燒彈。紫彈內裝壓敏髙爆炸藥(含汞),裝藥下面用銅帽頂上,彈頭底部鉛封,擊中目標後,銅帽壓發爆炸。總之,槍的殺傷力如何,並不是槍械自身所能決定的,而在於其採用的彈藥,所以關於日軍三八式步槍殺傷力的問題,還希望大家能夠理性看待。


每日點兵

二戰中日本裝備的三八式步槍,客觀僅從武器角度來說,優點和缺點一樣明顯,而這個缺點,卻意外救了不少中國官兵的性命。

先說優點。

首先,三八式步槍最大的優點就是後坐力小,射擊精度高。

日軍三八式步槍,於1905年研製定型裝備部隊,採用當時較小的6.5mm口徑子彈。因為子彈口徑小,裝藥量也比歐美步槍彈少一些,所以射擊後坐力也小,比較適合亞洲人。

三八大蓋不僅射擊後坐力小,槍管也採用了有利於提高射擊精度的設計,射擊很穩定,精度很高。

當年,訓練有素的日軍士兵,可以使用三八大蓋在夜裡打中25米外點燃的香菸頭。據說關東軍的精銳士兵,射擊考核標準是打中100米外的紐扣。

當年經歷過鬼子掃蕩的老鄉說,只要小鬼子蹲下瞄準一個人,那人基本跑不掉。

其次,三八式步槍零件少,易於維護保養,比較可靠。

再說三八式的缺點。

三八式最大的缺點就是殺傷力不足。

首先是因為三八式採用的6.5mm子彈長徑比大,射擊出膛後飛行穩定,雖有利於提高射擊精度,但也造成擊中人體後不易翻滾,殺傷力不足的問題。

而且,三八式殺傷力小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槍管採用了當時步槍中最小的纏距,此舉也是為了提高彈頭飛行穩定性,讓三八式打的更準。

以上兩點,導致三八式精度逆天但彈道太過穩定。當時戰場上士兵被三八大蓋打穿,傷口是直通道貫穿,前後都是一個眼,只要嚴格消毒,即便重傷,也能在一個月左右痊癒歸隊,跟沒事人一樣繼續打鬼子。

抗戰時曾有一名國軍將軍被三八大蓋擊中胸部,一開始居然毫無察覺,後來驚奇發現自己胸前流血:“啊?我中彈了?”

後來這位將軍經過救治,一個月以後就沒事了。

如果換成當時中國軍隊裝備的7.92mm大威力步槍彈,打中同樣的地方,連救都不用救,基本不可能活命。

所以,二戰中的三八式步槍,應該說優點很亮眼,缺點也很奇葩,而這個缺點,還救了不少中國官兵的命。



士兵的軍情之翼

三八式的槍管口徑只有6.5mm,破壞力無論如何也比不上恩菲爾德,在中國人的7.62mm中正式面前也顯得軟弱無力。但是這種方便大批量生產的簡單槍械,滿足了日本快速武裝幾百萬軍隊甚至是一億國民的需求;全長1280mm的尺寸對於平均身高不到一米六的日本兵來說是有點巨大,但是它遠比恩菲爾德、加蘭德瘦小,因此握持更加舒適也有利於白刃格鬥,更重要的是超長的槍管帶來極高的精度,不浪費每一顆子彈是島國最需要的指標。


日本也仿製過繳獲的“加蘭德”步槍,這種最接近半自動步槍的二戰裝備是根據美國國情需要而設計的,美國人不但打得起子彈也吼得住連續射擊的巨大後坐力和4.75千克的重量。習慣了3.95千克的三八式之後,日本兵普遍掌握不了仿製出來的“四式自動小銃”(簡稱四式步槍),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仿製時還很有遠見的設計出了10發彈夾。但是當時的日本無論是士兵的素質還是子彈的產量都不可能列裝這種槍支,因此僅僅生產了250支就停產了。

三八式的威力也並不是普遍認為的那樣不足,日本為了增加小口徑子彈的殺傷力想出了各種辦法,不僅設計出爆破彈頭還在常規彈頭裡加入“磷”或者“水銀”,這些物質會讓貫穿的槍傷無法癒合,間接地起到殺傷目標的作用,因此在戰場上三八式的表現並不差。而三八式小口徑的優點又是日本最需要的,槍口幾乎沒有火焰很適合處於劣勢的日軍偷襲美軍;後坐力小也適合平民使用和訓練新兵,在戰爭時代三八式幫助日軍快速的建立大規模武裝力量,是最適合當時日本國情的制式裝備,因此說它是非常成功的武器之一。


利刃軍事

三八式步槍在二戰中表現是很不錯的,性能確實比較優秀。雖然面對盟軍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湯姆遜衝鋒槍等等這些自動和半自動武器,已經難以招架,但是相對於同時期的手動步槍,性能還是過得去的。

三八式步槍使用的是6.5毫米步槍彈,這種子彈較小,其中就有日本資源貧乏,意圖在子彈這種不起眼的細節上節約的考慮,而一旦大批量製造就能節約不少資源。而很多人認為三八式步槍的殺傷力不足,其實這是片面的。6.5毫米槍彈的穿透性能很好,很多時候能夠直接擊穿人體。不過其問題在於子彈纏距不大,因此不容易翻滾,所以沒有太強的停止作用,很難造成有效的殺傷,如果沒有命中要害,很容易出現被擊中了但是依然沒有喪失戰鬥力的情況。

而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後來日本又開發了99式步槍,換用了7.7毫米槍彈,擊中人體後更容易翻滾,能夠造成更有效的殺傷,不過這種步槍主要被裝備給了太平洋戰場的日軍,而在中國戰場等地日軍依然裝備的還是三八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的另一個優點是精度好,其槍管較長,由此帶來的就是較長的瞄準基線,而高精度也能有效的節約子彈,這對於日本這種資源匱乏的國家來說是很實用的。而且較長的長度,再配上較長的刺刀,在白刃戰中也比較佔優勢。

而且三八式步槍設計簡單,分解維護起來方便,是一款很優秀的武器。其在中國戰場的主要對手是漢陽造步槍(中正式步槍數量不大,而且質量層次不齊),三八式步槍要比漢陽造先進得多,而即使是和毛瑟98K、莫辛納甘、李恩菲爾德等這些手動步槍相比,同樣不落下風。


戰爭之王

圖為三八年式步槍

三八大蓋,黃皮軍服相信是許多朋友對日本鬼子的第一映像。其裝備的一把裝上刺刀甚至比人還高的三八式步槍是許多抗戰老闆一生都無法逃避的陰影,那麼三八式步槍究竟如何呢?

三八式步槍可以說是為日軍侵略中國量身定製的,由於為了在日俄戰爭中因東北的風沙進入槍機而導致步槍故障因此設計師別出心裁的設計了一個防塵蓋,加上槍上的“三八式”三個字三八大蓋這個名稱在抗戰時期也廣為盛行。裝備三八式步槍的本子在面對當時連子彈都基本靠進口的中國是沒有什麼壓力但是到了地球的另外一邊面對一水的自動武器,手槍裝備到單兵的美軍日子可就沒那麼好過了。當一名熟練的射手發射出一發子彈準備拉槍栓時對面已經是幾十發甚至上白髮子彈呼嘯而來,在裝上刺刀退下子彈衝到美軍陣地錢準備肉搏時只見美國大兵從容的掏出手槍一個一個的收割日軍的人頭。

圖為栓動狙擊步槍

可以說裝備了三八式的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表現糟糕透頂,但是這不能掩蓋三八式作為一款栓動式步槍的優秀性能。作為一款以可靠和設計精度為主要定位的步槍三八式表現出了變態的可靠性和射擊的精確性。其接近800mm的槍管長度極大延長了子彈加速的時間以至於出現發射後槍口沒有火光的情況,裝上合適的瞄準鏡作為一款狙擊步槍真的是在合適不過了。強大的可靠性可以適應幾乎所有的惡劣環境,這也是作為狙擊槍的一個必要性能。日軍曾經將三八式改作為狙擊槍使用但是受制於其落後的戰術思想和不專業的改裝最終也沒發揮出理想的戰績。

圖為美軍士兵

整體來說拋開政治立場不談三八式步槍是一款優秀的栓動式步槍但是由於日軍的不合理使用使其性能無法完全發揮出來再加上日軍使用三八式侵略我們的祖國因此人們對三八式的印象不怎麼好。


軍情解析

三八式步槍,可以說是利弊摻半,表現一般吧!

下面我來分析一下:

三八式步槍,作為日軍陸軍、海軍的制式步槍,自1905年服役一直用了40年,直到二戰結束。而再一戰期間,歐洲就有部分國家由於軍火不足而訂購了大量的三八步槍用於訓練,就連我們的北洋陸軍都向日本購買過40000支三八步槍,而且在二戰前期,各地軍閥也大量採購,所以,三八大蓋步槍在我們祖國大地上遍地都有。

先讓我們看看它的優點:子彈口徑6.5毫米,有效射程460咪,彈倉容量5發,射擊時後坐力小,容易控制,彈頭重心整體靠前,因此具有高穩定特性,加上瞄準基線常,因此準確度高。此外,由於威力較小,因此發射時幾乎沒有槍口焰,很難被個人發現,因此日軍用此款步槍座位狙擊失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由於掃把步槍在二戰中長於其他各國武器,因此再近戰拼刺刀上佔盡了優勢。

再說說它的缺點:由於子彈速度高,近距離被打中基本就是貫穿傷,而且容易發生連穿兩人的現象,而且第二個人由於子彈曲阜已經降低,很容易受重傷,而且大部分情況匣會傷到自己人。這也是鬼子拼刺刀少玩退子彈的一個原因,不退的話,猶豫拼刺刀又瘦很容易碰到扳機,變聲誤傷;退殼德華,還需要一發一發的退,耽誤時間,而且增大了自己被幹掉的可能,所以這也是很大的一個弊端。

所以這樣的步槍,帶來了好處,也添了不少麻煩,所以應該是利弊摻半吧。


戰馬一號

38槍沒打過,但小時候民兵經常打靶,我們就去撿彈頭,入土不會太深。跟據我所見到的情況分享一下。首先民兵使用的三八槍都是抗戰時留下的,(都是後期改型的子彈)其功能和新出廠的有差距,三八槍射擊比較精準,殺傷性大,這點可能招來爭議。往下看,每次打靶,靶子上很難見到圓形彈洞,多數是橫,斜慣穿靶體(注意進入角是橫或斜的)也就是說子彈在飛行中出現了滾轉,從撿的的彈頭,沒一個是完整的,變形嚴重,彈頭內添充金屬流出。而56式,63式等子彈入靶都是圓形彈洞,而且撿的的彈頭較完整,變形小,入土深。為什麼,因為38槍子彈是銅質彈頭被帽,內為錫質添充,後期加大裝藥量,使得彈頭受高溫火焰衝擊澎漲變形,這就的為什麼會出現入靶角度變化嚴重了。但是確加大了破壞力,至死至殘率很高,如果被其擊中腿,手臂基本上都是斷掉。所以說三八槍殺傷力小是不正確的,說明一點,前期的三八槍和後期的沒變化。子彈形狀外表沒任何變化,無法區分也沒區分。變化的是子彈內部,裝藥增加,彈頭充添物為易溶化變形的錫等。以上是跟據所見發表的觀點,不一定正確。


兔哥42928

三八式步槍國人稱之為三八大蓋,由其槍栓部為了適應中國地區加入的防塵蓋而得名,這種步槍射程遠穿透力強,但是殺傷性不大,一般步槍是打入身體後子彈在身體內部翻滾,假如射進去的是一個點那麼如果是貫穿傷的話則是掉下去一大塊肉,比如打到胳膊胳膊就廢了,但是三八大蓋就不是他的穩定性足,子彈是筆直地穿過了,還記得亮劍裡李雲龍與張大彪的對話嗎,腿上被三八大蓋穿了個小眼沒事。這要是擱到漢陽造上穿的那可就不是一個小眼那麼簡單了,其次三八式步槍得穿透力強,很多老兵說日本步兵不光槍打的準而且還喜歡拼刺刀時退子彈。不是說武士道精神而是怕子彈傷到自己人近距離走火有時會像糖葫蘆似的打穿很多人。


由於這是日本各軍都有配備的步槍,美軍在登錄的時候就受到這種虧,三八式步槍子彈口徑小,打出去槍口不冒火,於是很多日本兵就蹲在一些地方打黑槍,美軍只能靠聲音來判斷日軍的方位,因而吃了大虧。

根據這些戰場上的表現來看三八式步槍有以下特點,射程遠,穩定性強,穿透力強,槍口不冒火,不怎麼卡殼。但是正是因為這些優點也導致了這款步槍的一個缺點就是殺傷力不強。你只要單發擊不死那個士兵就不會完全喪失戰鬥力。


史地菌

對共軍來說是很好的武器:1.槍長拼刺刀有優勢 2.瞄準基線長適合無彈瞄準訓練 3.子彈初速高,彈道變化小 上手難度小 4.對於有啥用啥的共軍從來沒有享受過制式裝備帶來的便利,當東野換裝日式裝備後成為戰力最高的野戰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