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茅藥酒的配方里都有哪些東西?

仞萬遊心

導讀:“鴻茅藥酒”是內蒙古鴻茅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產品,功能主治為:祛風除溼,補氣通絡,舒筋活血,健脾溫腎,用於風寒溼痺,筋骨疼痛,脾胃虛寒,腎虧腰痠以及婦女氣虛血虧,那麼鴻茅藥酒的配方里面到底有哪些東西呢?

配方:山藥(炒)、五倍子、廣藿香、制何首烏、地黃、白芷、人參、桑白皮、海桐皮、甘松、獨活、蒼朮(炒)、川芎、菟絲子(鹽炒)、茯神、青皮(炒)、草果、山茱萸(去核)、附子(制)、厚朴、陳皮、五味子、牛膝、枳實(炒)、高良薑、山柰、款冬花、小茴香(鹽炒)、桔梗、熟地黃、肉蓯蓉、黃芪、天冬、桃仁、梔子(炒)、澤瀉、烏藥、半夏(制)、天南星(制)、苦杏仁(去皮、尖)、茯苓、遠志、淫羊藿(炒)、三稜(醋制)、茜草、砂仁、肉桂、白豆蔻、紅豆蔻、蓽茇、沉香、豹骨、麝香、紅曲等等。


大家醫聯醫生集團

我找到個對鴻茅藥酒配方的帖子,裡面介紹了這個配方,也不知真假

制何首烏 15g 地黃 15g 白芷 15g 山藥(炒) 15g 五倍子 15g 廣藿香 15g 人參 30g 桑白皮 15g 海桐皮 15g 甘松 15g 獨活 15g 蒼朮(炒) 15g 川芎 15g 菟絲子(鹽炒) 15g 茯神 15g 青皮(炒) 15g 草果 15g 山茱萸(去核) 15g

附子(制) 15g 厚朴 30g 陳皮 15g 五味子 15g 牛膝 15g 枳實(炒) 30g 高良薑 15g 山柰 15g 款冬花 15g 小茴香(鹽炒) 240g 桔梗 60g 熟地黃 30g 九節菖蒲 30g 白朮(炒) 45g 檳榔 45g 甘草 30g 當歸 90g 秦艽 15g 紅花 60g 莪術 15g 蓮子(去心) 15g 木瓜 15g 麥冬(去心) 15g 羌活 15g 香附(炒) 15g 肉蓯蓉 15g 黃芪 15g 天冬 15g 桃仁 15g 梔子(炒) 15g 澤瀉 15g 烏藥 15g 半夏(制) 15g 天南星(制) 15g 苦杏仁(去皮、尖)15g 茯苓 30g 遠志 15g 淫羊藿(炒) 15g 三稜(醋制) 15g 茜草 15g 砂仁 60g 肉桂 120g 白豆蔻 60g 紅豆蔻 30g 蓽茇 60g 沉香 30g 豹骨 15g 麝香 1g 紅曲 900g

這幾個加黑的就是我們目前關注的焦點,雖然是外行,不過我根據資料分析一下,專業人士可以看看是不是對的,提出指正。

引用科普作家微博名為@燒傷超人阿寶在微博上發表的《就“鴻茅藥酒”非處方藥資格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公開信》中的一段

附子(制) 半夏(制)

十八反裡面就有一個烏頭(川烏、附子、草烏)反半夏,很明顯這裡就出了個反:附子(制) 15g,半夏(制) 15g。於是就有人提出這裡違反了中醫的十八反原則,這是要出問題的。

我找到篇對這個分析還是覺得比較靠譜的文章,谷萬里的《附子與半夏配伍應用考證》

一、附子、半夏的功效

1.附子的功效

附子,為毛莨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adi Debx的子根。其性辛甘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具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之功效,被譽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具有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補腎陽,外固衛陽、內解寒凝等多種作用,對命門火衰、下元虛冷、脾陽不運、陰寒內盛之證有明顯功效。現代藥理實驗研究證實其具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抗心肌缺血、缺氧,鎮痛抗炎,抗腫瘤,抗衰老等作用。

2.半夏的功效

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iamrnata(Thunb)Breit 的塊莖。其性辛溫,有小毒,歸脾胃肺經,具燥溼化痰,降逆止嘔,寬中消痞,下氣散結之功效,為治痰溼之要藥。現代藥理研究,半夏具有鎮咳、抗潰瘍、抗心律失常、降血脂、抗腫瘤、解毒抗炎、一過性降壓以及糖皮質激素樣等藥理作用。


二、附子配伍半夏的理論研究

附子反半夏的記載,最早見於清·張璐《張氏醫通》,但據谷萬里統計,中醫古籍中與附子配伍的中藥中,半夏位居第17位,達509次之多,甚至可稱其為藥對。藥對是對兩味配伍比較固定的中藥相互使用而能夠達到療效肯定、相輔相成、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者的稱謂。附子配半夏,國家藥典將其列為禁忌,屬中醫十八反之烏頭反半夏,下面從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1.藥對的來源及歷代應用

1.1藥對的來源 附子半夏相伍,

此藥對歷家多有應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附子條附方中引載:“胃冷有痰,脾弱嘔吐。生附子、半夏各兩錢,姜十片,水兩盞,煎七分,空心溫服。一方:並炮熱,加木香五分”。此處是該藥對的典型應用。

張仲景被稱為醫聖,其著作《傷寒雜病論》歷來為中醫學者所奉為圭臬。其所列方只要辨證無誤,療效都非常肯定。可見兩者相互配伍,必然有其深意。李時珍亦是中醫史上少有的大家,將其列在附方中以示後人,亦說明兩者配伍療效肯定。前後兩者所用疾病病機一致,組方固定,對於療效自然也不容質疑。可見稱此為藥對理不為過。

1.2藥對的歷家應用簡況及療效分析此藥對歷代應用較常見,

如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之大五飲丸、半夏湯、附子五積散都用到此藥對;

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十四味建中湯,以治勞損、形體贏瘦、短氣嗜臥、頭痛、胃痛、咳喘吐痰、手足冷、夜臥汗多驚悸、小腹拘急、大便滑利、小便頻數等症,即以附子配半夏,功在溫陽化飲,健中化痰;

其他如宋代《聖濟總錄》之大半夏丸,

明代陶節庵《傷寒六書》之回陽救急湯,

王肯堂《證治準繩》之小半夏湯;

清代張璐《張氏醫通》之附子散,

《河間六書》之大白勞丸等。

所舉醫家應用疾病雖有出入,但基本病機都有“寒”和“痰”的共性。以上所列包括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李時珍《本草綱目》都屬中醫史上的名家或國家修訂本草,雖明知相反而用之,足證其利大於弊,療效非凡。

2從文獻看兩者配伍的安全性

2.1歷代本草對附子是否反半夏的記載

可以看出,《本經》認為烏頭與附子不是同一藥物,兩者的七情相反不能等同看待。

考《本草備要》亦是類似,只在附子條下言反半夏,草烏條則隻字不提,對附子川烏草烏的分類亦沒有《本草綱目》全面細緻。


以上可以看出,作為中藥學最為經典和權威的《神農本草經》與《本草綱目》,並沒有將附子與半夏作為相反的配伍看待。而諸多本草亦是有相同的觀點。只是極少數的相反記載是何原因已不好追究,但基本上可以肯定,兩者配伍不作為常規禁忌,附子與半夏相伍不屬於相反的常規範疇。

2.2現代研究成果及對其安全性的評價

陳氏統計了《普濟方》和《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中含十八反的共411方,其中附子配半夏者達163方。

韓氏在二十多年的中藥藥劑工作過程中,對該院醫生所開的處方留心觀察與對患者服藥前後的瞭解和隨訪中發現:附子與半夏同用沒有引起中毒和副作用的產生,相反有的病人服用後療效還很明顯。

劉沛然以半夏附子和生薑偕用,劑量同時增減,稱積四十年之經驗,凡有“冷”“痰”之證,兩者配伍療效甚殊而尚未發現不良反應。

近代藥理研究和臨床研究表明,在一般臨床用量範圍內,半夏配伍附子均不會出現毒性增強或療效降低。現代實驗證明,十八反的禁忌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半夏與黑附片合用於小鼠,小鼠心電圖就出現心肌缺血改變;半夏與炙川烏合用可發生程度不等的傳導阻滯。又如以制烏頭、姜半夏的單煎、單煎混合或混合煎劑喂飼小鼠,發現單煎混合或混合煎劑的死亡率顯著高於單煎,證明兩者“相反”理論有一定根據。有人對89年以前共54篇十八反動物實驗研究的結果進行分析發現:烏頭(具體品屬及生制條件不詳)與半夏配伍的共14篇,其中結果2篇報告有毒性增加,其餘85.7%未見毒性增加。

以上臨床資料顯示,兩者配伍應用廣泛,療效顯著,且安全度較高。實驗研究的結果不一致,有毒性增強的結果,但大多數顯示毒性不會因為相互配伍而增加。考慮動物試驗與人體病理生理條件的差異、人體與動物反應性差異等問題,都會導致實驗結果與臨床事實不符。所以對其安全性的評價需以臨床觀察和歷代醫家的應用情況為主要參考依據。

3附子配半夏療效突出的原因分析


三、關鍵是正確使用附子

臨床上附子與半夏配伍應用的關鍵是掌握好附子的應用指證、劑量、煎服方法和注意事項。下面再對此作一論述:

(一)附子的應用指徵:

仲景為善用附子第一人,《傷寒論》中用附子者有20方,37條;《金匱要略》中用附子有11方,16條。其用附子的指徵主要是"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強調了脈、神兩點,此為附子應用綱領,後世演繹出的一切用藥指徵概未離此。

此外,仲景還強調了"小便色白"亦是少陰病特點,《傷寒論》:"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吳又可釋曰:"凡陽證似陰,外寒而內必熱,故小便血赤;凡陰證似陽者,格陽之證也,上熱下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赤白為據,以此推之,萬不失一。"

南京中醫學院黃煌先生長期研究《傷寒論》,總結出"附子證"和"附子脈",頗感切當:1.精神萎靡,嗜臥欲寐。2.畏寒,四肢厥冷,尤其下半身、膝以下清冷。3.附子脈--脈微弱(脈形極細,按之若有若無),沉伏(重按至骨方能按到),細弱(脈細如絲,無力),或脈突然浮大而空軟無力。筆者以"微"(脈微細) 、"萎"(精神萎靡)、"畏"(畏寒)三字概括之。

當代傷寒名家陳慎吾(1897一1972)先生認為,腎陽虛以尺脈微為鑑定要點。

臨床實際並非如此簡單,絕非都是單純的"陰象""陰色",而可能陰陽錯雜,寒熱混淆,真假難辨。這就需要鑑別真假寒熱,陰證陽證,此乃應用附子的看門功夫。

"火神派首領"鄭欽安所謂"功夫全在陰陽上打算",一語道盡其義。他在《醫理真傳》之"欽安用藥金針"中說:"予考究多年,用藥有一點真機,與眾不同。無論一切上中下諸病,不同男婦老幼,但見舌青,滿口津液,脈息無神,其人安靜,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熱飲,二便自利者,即外現大熱,身疼頭痛,目腫,口瘡,一切諸症,一概不究,用藥專在這先天立極真種子上治之,百發百中。若見舌苔幹黃,津液枯槁,口渴飲冷,脈息有神,其人煩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專在這先天立極之元陰上求之,百發百中。"

雲南吳佩衡總結了陰陽辨證十六字訣,頗切實用:

陰證--身重惡寒,目瞑嗜臥,聲低息短,少氣懶言。兼見口潤不渴或喜熱飲,口氣不蒸手。

陽證--身輕惡熱,張目不眠,聲音洪亮,口臭氣粗。兼見煩渴喜冷飲,口氣蒸手。其中"兼見口潤不渴或喜熱飲,口氣不蒸手" 與"兼見煩渴喜冷飲,口氣蒸手"亦十分重要,吳氏有時即是根據"渴喜熱飲"或"口氣不蒸手"之症而斷為陰證,投用附子而起大症,切切不可小瞧。

上海徐小圃先生亦善用附子,其用附子指徵是:神疲,面色白光白,肢清,脈軟,尿清,便溏。臨床只需抓住一二主證,即可放手使用。尤其小便清長者,常重用附子,如小便量少者,則改用肉桂。他指出:陽虛證端倪既露,變幻最速,如疑懼附子辛熱舉棋不定,必待少陰證悉具而後用,往往貽噬臍莫及之悔。筆者認為,這一點提示十分重要,值得玩味。

四川範中林先生尤其重視舌象,凡舌質淡或淡紅、暗淡,舌體胖或有齒痕,舌苔白膩、灰膩、白滑者,即舌無熱象者,均為附子或四逆湯的使用指徵,不失為一大特色。

黃煌先生提出臨床難以辨認附子證時,考察一下病人體質是有價值的。

據此,筆者從神色形態及平素感覺入手歸納了判斷陰寒體質與陽熱體質的綱領:

陰寒體質:神--精神萎靡,目光無神,面帶倦容。

色--面色晦暗或暗黃,無光澤。

形--形體偏胖,肌肉偏松,或有浮腫。

態--喜靜厭動,容易疲倦,但欲寐。

平素表現--畏寒喜溫,四肢發涼,或腰以下涼冷。

大便偏溏,小便清長。

口和或喜熱飲。

陽熱體質:神--亢奮、易煩躁,焦慮,失眠多夢。

色--面色潮紅或紅黑,有油光,目睛充血、多眵,唇紅。形--偏瘦,體格較強健。

態--亢奮、好動。

平素感覺--口乾口苦,喜涼惡熱,喜冷飲。

皮膚常有瘡癤。

便幹,小便短赤。

惲鐵樵先生對傷寒理論有許多獨特見解,尤對少陰寒化證運用附子積累了很多經驗。他認為少陰寒化證急用附子的關鍵在於掌握辨證要點和時機,對附子的應用提出了三條辨證依據。

l、辨脈:以"脈硬有汗"為特徵。少陰寒化證是心腎陽虛,寒邪偏盛,通常以"脈徽細"或"脈沉而微細"為主要脈象。而"脈硬"是指脈緊,與太陽病寒邪在表,脈緊無汗相反,脈緊有汗,多伴有惡寒、蜷臥、四肢厥逆、下利清谷等症。仲景雲:"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因此"脈硬有汗"是少陰亡陽危證,較 "脈微細"為甚,應急用附子回陽救逆。

2、辨舌:以"舌色乾枯"為特徵。少陰寒化證津液不傷,表現為"口中和"。舌色乾枯如荔枝殼,色紫棕如劫津狀,是腎陽虛衰,津不上承所致。正如《傷寒本旨》所云:"(舌)乾燥者,陽虛不能化津上潤也。"而非陽證熱盛,津液受劫的舌色幹絳,故可用附子溫陽化津。

3、辨汗:以"肌膚津潤"為特徵,少陰寒化證,肌膚津潤汗出,是陰盛陽衰,虛陽外越之象。若大汗淋漓,發潤膚涼是陽氣將脫之危候,不易挽回。只有在汗出津潤而頭髮不溼的情況下,急下附子同陽固脫,方有生機。

惲氏認為少陰證,附子固然可以挽回,然限於脈不亂、面不腫、氣不急、汗不潤髮之際。四症見其一者,即屬難治,有其二則預後不良。他將亡陽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腕背與手背先冷,此為亡陽之徵兆;

第二、手腕膚涼,全手皆涼,此為亡陽之證,用附子最有效;

第三、四肢逆冷,冷過肘膝,此為亡陽危侯,急進附子,猶可轉機;第四,體溫外散,肌膚冷,渙汗出,此時陽氣已絕,再用附子難以挽'回。

筆者認為,這些經驗十分寶貴。以上各家各有見地,綜合一下,筆者覺得還是從神色形態口嗜二便舌脈等方面歸納更有條理。

(二)劑量:

張仲景用附子,生者用於回陽救逆,炮者用於溫經扶陽、散寒除溼。考仲景附子用量,一般用一枚,中等量二枚,最多則用三枚。按一枚20~25克計算,也不過80克左右。

四川王渭川先生認為:"熟附片必用至60克方有療效。"

火神派諸家用附子多為大劑量,祝味菊用附子少則12~15g,多則30g。吳佩衡、範中林、劉民叔、陸鑄之等一般都在30克以上,尤以吳佩衡、範中林用量更是驚人,多至100g、200g、300g,最多用至450g,

(三)常用配伍:

四逆湯是以附子為主的代表方劑,附子與乾薑、甘草配伍,其生物鹼發生化學變化,毒性大大減低。此是附子的最重要配伍,又稱"仲景附子配伍法"。考火神派諸家如吳佩衡、範中林等用附子時,最常見的配方就是四逆湯,吳佩衡更經常加入肉桂,稱為"回陽飲" 。

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創溫脾湯,將附子、大黃、人參、乾薑、甘草熔於一爐,功在溫補脾陽,攻下冷積,這是對張仲景大黃附子湯的發揮。近人用於急性菌痢、慢性腎炎,療效很好。

宋代陳自明《婦人良方大全》中的參附湯,為回陽固脫的代表方劑,是搶救心力衰竭的主方。還有魏峴《魏氏家藏方》中的芪附湯,被後世立為益氣溫陽、回陽救逆的主方。近年來中藥新劑型不斷湧現,以附子為主的新制劑就有參附註射液(紅參、附子)、參附青注射液(紅參、附子、青皮)、芪附註射液(黃芪、附子)、四逆湯注射液(附子、乾薑、炙甘草)等。

張景嶽依"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之旨,創右歸飲、右歸丸,將附子、肉桂與熟地、枸杞、山萸肉等相伍,被推為調節陰陽的代表方劑。

明、陶節庵《傷寒六書》中立回陽救逆湯,方中既有回陽救逆的附子、乾薑、肉桂,又有益氣生脈的人參、五味子、炙甘草,還有麝香,增強了溫通開竅作用。

高手能把附子馴服得俯首聽命,用它的退陰回陽之功,起死回生之力,追復散失之元陽,收到立杆見影之效。後世如祝味菊深得附子配伍之妙,他說:"我用附子可任我指使,要它走哪條經就走哪條經,要它歸哪一髒即歸哪一髒。奧秘就在於藥物的配伍與監製,引經與佐使。"其常見配伍如附子加磁石,溫陽加潛鎮,是其最常見配伍,十有七八,既具強壯之功,又能抑制虛性興奮;附子加棗仁,興奮加鎮靜,辛通加酸收,能調節心血管糸統植物神經之紊亂,治心動過速、早搏有效;附子加知母,辛熱加甘寒,有溫潤作用,可治熱性病心陽不振而兼口渴欲飲者。更奇者,他還把石膏與附子同時使用,一以清熱,一以扶陽,使其各行其道。對溼溫傷寒 (腸傷寒)症見高熱、神昏,舌黑唇黑,也用附子,但與地黃配伍。很顯然,這些配伍都是仲景從未用過的,頗有創見。

現代姜春華先生亦善用附子,認為許多慢性疑難雜病,尤其是慢性炎症用常法清熱解毒不效,原因在於久病體虛而溼熱火毒不解。他從仲景烏梅丸、苡附敗醬散諸方寒溫並用得到啟發,打破常規,溫清並用,補瀉兼施,體病同治,亦為善用附子大家。

當代何紹奇先生用附子時,多加生薑30克,蜂蜜1兩,可以減低毒性。

半夏、附子同用的機會很多,但歷來有不同意見。近代習慣及當今教材,多認為半夏附子相反而不能配伍應用。蓋其源起於烏頭反半夏、栝樓、貝母、白芨、白蘞之說,為古代"十八反"之一。但並沒說半夏、栝樓等反附子。川烏系附子的母頭,但這是兩味藥,說附子也反半夏、栝樓等,便是"株連"了。何況烏頭半夏同用,在醫聖張仲景已開先例。《金匱》治虛寒腹痛的附子粳米湯,由附子、半夏、粳米、甘草、大棗組成。當代名家葉橘泉教授評附子粳米湯,謂半夏"去胃之積水",該方之妙就在"附子半夏相伍","二者缺一,效即不佳"。半夏附子配用歷有記載,如《千金方》之半夏湯、附子五積散;《證治準繩》之小半夏湯;《張氏醫通》之附子散等等,均是半、附同用。當代名醫姜春華、朱良春、顏德磬諸先生都曾鄭重地撰文駁斥過半夏反附子之說。另據陳馥馨統計,在《普濟方》和《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中含十八反組對的共411方,以半夏配附子方數最多,達163方,可見其配伍應用的普遍性了。

(四)附子煎法

吳佩衡用附子必久煎3小時後先嚐,半小時後不麻口,才與它藥同煎服之。他用附子特點有三:一是用炮製附子;二是與乾薑、上肉桂(研末泡水衝入)配伍使用;三是久煎(大劑量煎3個小時以上)。

四川龔志賢:"附子重在煮透,煮至入口不麻,就無毒性反應了。餘用制附片30克以上者,必須先先煮一小時,用量在60克者必須先煮2小時,以上以入口不麻為度。"

劉民叔:"炮用附子,先煎一時;生用附子,先煎三時,必依時煎足,否則發麻,令人不安。"在強調運用附子治痿的同時,提出絕不容有陰凝寒涼之藥摻雜其間,認為"已成痿壁?者,再以清涼為治,即可礙陽明運化之機,致生氣日促,痿疾難愈矣。"

大劑量用附子,必須先煎1~3小時以上,再入它藥同煎,這已經成為多數醫家共識。實驗證明,附子經長時間煎煮後,烏頭鹼水解為烏頭原鹼,其毒性顯著降低。有資料表明,附子經加熱處理後,毒性僅為原來的1/200。但其強心成分經煎煮後不被破壞。(見呂蘭薰等《常用中藥藥理》)

但也有人提出異議,四川萬縣地區楊德全稱:歷代本草都認為附子有毒,內服需制後久煎,否則容易中毒。餘遵前賢所言,凡用附子,必先煎一小時以上,"但所獲效果極差",如曾治一少陰陰盛陽衰證,急投四逆湯,症情依然如故。餘苦苦暝思,《傷寒論》四逆湯方後注云:"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仲景明示水由三升熬至一升二合,表明時間不長,並末先煎。遂以原方2劑,諸藥同煎半小時,藥後效如桴鼓。因此,使用制附子小劑量(15-20克),不需先煎久煎,與它藥同煎3O分鐘即可,經過臨床應用,"未發現中毒現象,而且療效較好。" 當然大劑量使用時,仍以先煎久煎為好 (《中醫雜誌》87年12期) 。

(五)注意事項:

研究已知,附子含有烏頭鹼、次烏頭鹼等六種生物鹼。這些物質有顯著的強心、利尿、興奮迷走神經中樞及消炎鎮痛作用,但其毒性甚大,其毒性主要是對神經與心臟的損害。中毒時間一般在服藥30分鐘後出現,長者1~2小時左右。開始見口唇、舌及肢體發麻,繼之噁心嘔吐,煩躁不安,進而昏迷,四肢及頸部肌肉痙攣,呼吸急促,肢冷脈弱,血壓及體溫下降,心律不齊,多發性室性早搏,嚴重者可突然死亡。中毒的直接原因是生用、過量及飲用附子(包括烏頭)酒製劑。


怎樣避免附子中毒?有人提出:

1.必須用炮製過的附子,禁用生品;

2.嚴格掌握適應證,不可隨意使用含有附子的單驗方(特別是含有烏頭的中成藥);

3.嚴防超量用藥。張仲景用附子約分三等用量。取附子溫經散寒止痛時,用18~27g;溫補脾腎陽氣時,用9~18g;用於寒熱夾雜、蟲積寒聚時,用6~9g;4.大劑量用附子,必須先水煎1~3小時以上,再入它藥同煎。實驗證明,附子經長時間煎煮後,烏頭鹼水解為烏頭原鹼,其毒性顯著降低。有資料表明,附子經加熱處理後,毒性僅為原來的1/200。但其強心成分經煎煮後不被破壞(見呂蘭薰等《常用中藥藥理》,陝西科技出版社1979年12月版)。

附子應用的"五禁"和藥後"三問":由潘青海先生提出,以便準確掌握附子的使用。五禁--面赤;舌紅苔黃燥;譫狂心煩亂;尿短赤;脈數實。這5種臨床表現為陽熱實證,絕對不能用附子。但臨證要與假熱證區別,如面紅如妝,語言重複而低微,脈浮大無根等,這些是虛陽上越證,亦稱戴陽症,可以用附子引火歸原。三問是:服後睡眠、小便、動靜三方面的變化,如三症亢進,則附子減量或停用。即病人服用附子後,睡眠安然,尿量增多,活動自如而無躁動不安狀,為正常反應。反之,則應考慮為附子的禁用病證。這"五禁"和藥後"三問"確實具有指導價值。

四、結語

附子半夏藥對一直受相反配伍禁忌的約束而不能發揮其非凡的療效,拋開歷史陳說的束縛,深刻思考,靈活應用。大量的臨床驗證,附子與半夏配伍療效肯定,安全可信。只要表現以陽氣不足,虛寒內盛,溼濁內阻為主要病機,出現胃氣不和而噁心嘔逆,或肺氣不降而咳嗽咳痰氣喘難平,或寒溼痺阻經隧期節而筋骨關節疼痛久久難以消除者,都可隨證加減配伍應用。

顯然我們回頭再來看這個配方就不會覺得太恐慌,因為我們看到了附子(制) 15g,半夏(制) 15g,但也看到了甘草 30g ,首先這兩味有毒的藥物是制過的,如果瞭解經過炮製的藥物就知道其毒性已經大大降低了,加上甘草去解餘毒,其毒性大大降低。

制何首烏

這也是個議論焦點,制何首烏 15g,這量和附子量是一樣的,那也要考究一下。

何首烏藥用歷史悠久,唐代《何首烏傳》記載了何首烏的植物形態,以後歷代本草多有記載,與現代藥典收載的何首烏來源相同,為蓼科植物何首烏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乾燥塊根。何首烏藥材商品多為厚片,外表面紅棕色或紅褐色,皺縮不平,有淺溝,並有橫長皮孔樣突起及細根痕;體重,質堅實,不易折斷,橫切面呈淺黃棕色或淺紅棕色,顯粉性,皮部有4~11個類圓形異型維管束環列(根據實際觀察有的多於11個),即習稱的“雲錦狀花紋”;中央木部較大,有的呈木心;氣微,味微苦而甘澀。以個大、外皮紅褐色、體重質堅實、斷面顯雲錦花紋、粉性足者為佳。

生品何首烏與制何首烏加工炮製方法不同,其功效也不相同。生何首烏的炮製方法是除去雜質後洗淨、稍浸、潤透、切塊、乾燥,飲片呈不規則的塊(有的不經切制直接用片);性味苦、甘、澀,溫,歸肝、心、腎經,具有解毒、消癰、截瘧、潤腸通便等功能,用於瘡癰、瘰癧、風疹瘙癢、久瘧體虛、腸燥便秘等病症,用量3~6克。而制何首烏炮製方法是取何首烏片或塊,用黑豆汁拌勻,置非鐵質的適宜容器內,燉至汁液吸盡,取出,乾燥;或用黑豆汁拌勻後蒸,蒸至內外均呈棕褐色,取出,乾燥。北京的方法是用黑豆汁加黃酒蒸,但是現在很少採用這種炮製方法了。

制何首烏呈不規則皺縮狀的塊片,厚約l釐米,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凹凸不平;質堅硬,斷面角質樣,棕褐色或黑色;氣微,味微甘而苦澀。制何首烏具有補肝腎、益精血、烏鬚髮、強筋骨、化濁降脂等功能,用於血虛萎黃、眩暈耳鳴、鬚髮早白、腰膝痠軟、肢體麻木、崩漏帶下等病症,臨床也用於血脂異常,或作為抗衰老藥物應用,用量為6~12克。因何首烏含有卵磷脂、蒽醌類衍生物,並含豐富的鈣、鋅、鐵等無機元素,以及氨基酸類化合物等成分,有延緩衰老、降血脂及抗動脈粥樣硬化、抗菌等藥理作用。生何首烏因含有結合性的蒽醌類衍生物,具有致瀉作用,所以臨床使用生何首烏較少,而主要應用制何首烏。

而我們瞭解的何首烏是對肝有損傷的,但是正規的制何首烏是要九蒸九曝的,那麼制何首烏有沒有肝毒性呢?

我找了幾篇論文,裡面就有對制何首烏的一些實驗

《制何首烏致肝損害的實驗研究》:《陝西中醫》,2006,27(5):625-626

結論:制何首烏對大鼠肝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但屬可逆性損傷。

《制何首烏對大鼠肝臟毒理的實驗研究》:《陝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9(3):40-41

結論:制何首烏長期灌胃對大鼠肝臟有一定的毒制何首烏對大鼠肝損傷的實驗研究副作用。

《制何首烏對大鼠肝損傷的實驗研究》:《時珍國醫國藥》,2010,21(4):1006-1007

結論:制何首烏大劑量長期灌胃對大鼠肝臟有輕度的肝損害,常用劑量各階段應用則未見毒副作用。停藥後可恢復正常。

顯然,只要劑量不超過安全值,其對肝損傷並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麼嚴重,但是被一些人有意識的誤導之後,所有何首烏都有肝毒性竟然成了一個共識,確實很讓人無語。

檳榔

醫學研究發現咀嚼檳榔令口腔癌的風險上升8.4-9.9倍,檳榔果中的檳榔素和檳榔鹼具有潛在的致癌性,檳榔的花、藤都含有致癌物質,美國和日本曾用檳榔提取物進行實驗,發現會導致鼠類癌變。

但是檳榔也可用治食積滿悶或痰涎嘔吐,或脾胃兩虛,食不消化,腹中脹滿疼痛,或寒實結胸,氣塞不通等,類似於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及慢性結腸炎等。常配伍木香、陳皮、莪術等理氣消積藥,方例《木香檳榔丸》 (方見木香)、 《檳榔順氣湯》、《檳榔丸》、 《檳榔散》。檳榔也常用於痢疾之下痢膿血,腹痛,裡急後重者,類似於細菌性痢疾和急性腸炎等。常配伍芍藥、當歸、黃連、大黃等,方例《芍藥湯》(方見芍藥)、 《導氣湯》。

世界衛生組織經回顧嚼檳榔與癌症之相關文獻,所作之結論:

(1)菸草伴同檳榔一起嚼食確定為人類致癌原因。

(2)抽菸且嚼食檳榔

,易導致口腔癌及咽喉癌。 為了您的健康請勿嚼檳榔,如吸菸者更須戒除,因為兩者合併使用,更容易引起口腔癌、喉癌、咽癌和食道癌,且吸菸、嚼檳榔又合併喝酒,則有更加乘的致癌效果。

顯然嚼食檳榔致癌是肯定的,但是這個檳榔 45g會不會致癌答案應該還是肯定的,想來沒有人會含著酒很久吧,其次檳榔鹼約為幹檳榔淨重的1%,也就是每份藥酒裡面含有的檳榔鹼並不多,雖然某位科普作家一直強調致癌物沒有安全劑量,但是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藥協會高級顧問李連達表示藥用檳榔則至今尚無有關致癌的臨床報告證明,更無可靠證據證明檳榔是致癌物質。

對“嚼檳榔”與“檳榔入藥”的根本區別,李連達進一步總結七點“不一樣”:

一是所用原料部位不一樣。“嚼檳榔”所用檳榔是“幼果”,包括皮殼一起用。而藥用檳榔使用成熟的果仁;

二是炮製加工不一樣。“嚼檳榔”用石灰水浸泡,再加強鹼性、刺激性很強的香精、香料等,這些輔料有致癌物質,且易引起口腔黏膜損傷。中藥檳榔則須經炮製、加工、提取、除雜,有明顯的解毒作用;

三是入口方式不一樣。“嚼檳榔”有的人一嚼幾個小時,造成對口腔黏膜的化學性刺激、機械性損傷,導致黏膜下纖維化、白斑、苔蘚病變,進一步惡化就是口腔癌。而中藥檳榔是湯劑口服,不會長時間刺激口腔黏膜;

四是用量不一樣。“嚼檳榔”沒有限時,屬於大量、無限制的使用。而中藥用檳榔在國家藥典裡有限量規定,一天一般是3到5克,打蟲子用藥才是30到50克。如中藥口服液“四磨湯”,一天只用到2.25克,劑量非常安全;

五是療程不一樣。“嚼檳榔”是生活習俗,易造成慢性損傷、累積損傷。檳榔中藥則用藥療程短,如“四磨湯”,用藥3到5天,短療程、小劑量,不會引起血液中毒、慢性損傷,更不會造成癌前病變;

六是使用衛生習慣不一樣。“嚼檳榔”有的為調味添加一些有毒物質,起到興奮作用。而藥用檳榔絕對不會添加這些東西;

七是安全性保障不一樣。“嚼檳榔”誘發口腔癌涉及到物理因素、化學因素、劑量、療程、用法,這些不良因素綜合到一起可能使口腔癌發病率上升。中藥檳榔在多環節採取了有效解毒措施,確保了藥用檳榔的安全性。

顯然對於檳榔的藥用安全性,應該不需要那麼恐慌。

天南星(制)

制天南星,中藥名。具有燥溼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的功效;用於頑痰咳嗽,風痰眩暈,中風痰壅,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癲癇,驚風,破傷風;外用治癰腫,蛇蟲咬傷。

天南星是有毒的,所以一定要進行炮製

古代炮製方法】唐代有石灰炒黃、面裹煨、炮、薑汁浸(《理傷》)等法。宋代有黃酒炒、生薑拌炒、牛乳拌炒(《聖惠方》)、溼紙裹熟(熱)灰內煨(《博濟》)、燒熟(《蘇沈》)、牛膽汁制(《藥證》)、酒煮、酒浸麩炒、姜酒制、韭汁煮(《總錄》)、漿水薑汁煮、麩炒、羊膽制(《普本》)、酒蒸、薑汁煮(《局方》)、薄荷汁制、硃砂制(《總微》)、油焙黃、雪水煮(《洪氏》)、姜蜜制、姜甘草制(《朱氏》)、與生薑同搗成餅(《扁鵲》)、白礬皂莢同煮(《瘡瘍》)等炮製方法。元代增加了九蒸九曬(《寶鑑》)、

皂角水浸(《丹溪》)的方法。明、清時代又增加了蜜,酒制、生薑,硃砂,乳香制、生薑,川樸制、薑汁,皂角,荊芥制、黑豆,青鹽制、炒赤、白礬湯泡去毒水(《普濟方》)、酒燻(《奇效》)、薑汁,皂角制(《品彙》)、薑汁,白礬制、生薑汁,皂角汁,白礬水制、生薑,牙皂,蜜制(《保元》)、以薑汁,礬湯和天南星末作餅造麴(《從新》)等炮製方法。

現代炮製方法

  1、生天南星: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

  2、制天南星:取淨天南星,按大小分開,分別用清水浸泡,每日換水2~3次,如水面起白沫時,換水後加白礬(天南星每100kg加白礬2kg),泡1日後,再進行換水,漂至切開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另將生薑片,白礬置鍋內加適量水煮沸後,倒入浸漂好的天南星共煮至內無干心時取出。除去薑片,晾至4~6成千,切薄片,乾燥。篩去碎屑。天南星每100kg用生薑、白礬各12.5kg。

  3、膽南星:取制南星細粉,加入淨膽汁(或膽膏粉及適量清水)拌勻,蒸60分鐘至透,取出放涼,製成小塊,乾燥。或取生南星粉,加入淨膽汁(或膽膏粉及適量清水)拌勻,放溫暖處,發酵7~15天后,再連續蒸或隔水燉9晝夜,每隔2小時攪拌1次,除去腥臭氣,至呈黑色浸膏狀,口嘗無麻味為度,取出,晾乾。再蒸軟,趁熱製成小塊,乾燥。制南星細粉每100kg用牛(或豬、羊)膽汁400kg(或膽膏粉40kg)。

根據《天南星的毒性認識及毒性研究現狀》說明,制天南星大大降低了毒性,也不會有什麼影響。

苦杏仁(去皮、尖)

杏仁乃常用中藥,性味苦溫,有小毒。功能止咳平喘、宣肺潤腸。杏仁有苦杏仁和甜杏仁之分,入藥則用苦杏仁。然而,對於本品入藥,不少中醫主張去除皮尖,理由是保證用藥安全。因本品有小毒,其毒多在皮尖。有資料顯示,杏仁所含毒素80%以上分佈在皮尖部。雖然去掉皮尖降低了毒素(由苦杏仁甙分解出來的氫氰酸),但是其鎮咳平喘效果就降低了,顯然這屬於商業用途,極力降低毒性,就是為了能夠成為非處方藥。

豹骨

這個不帶毒,但是帶爭議。

豹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006年,國家食藥監總局發佈《關於豹骨使用有關事宜的通知》,提出“為妥善解決瀕危保護動物藥材豹骨的使用問題,自2006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從野外獵捕豹類和收購豹骨”。

查閱《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藥成方製劑第十四冊第166頁,可以看到鴻茅藥酒的處方和 製法:

一劑處方所需的豹骨為15克,煮豹骨是鴻茅藥酒製法的第二個步驟,“以上六十七味,除紅曲外,麝香研細,豹骨加五倍量水煎煮10小時,至膠盡,將煎 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稠膏狀,放冷,備用”,最後製成187000g。

  根據藥典,合格的鴻茅藥酒乙醇量應為36~38%。因為 乙醇量為100%的酒精密度為0.79g/ml,乙醇量為36~38%的酒精(即鴻茅藥酒)密度為0.95g/ml,所以187000克鴻茅藥酒就是196842毫升。鴻茅藥酒分為兩種規格:250毫升和500毫升,所以,一劑處方換算成500毫升裝的容器就是大約394瓶。

  根據資料顯示,每隻成年雪豹骨骼重量為2-3千克,也就是說,每副豹骨可生產133-200劑處方的藥酒,約52402-78800瓶(500毫升裝)藥酒。平均下來每瓶(500毫升裝)藥酒需要0.038克豹骨。

  根據米內網2016年中國城市零售藥店終端競爭格局數據顯示,鴻茅藥酒的銷售規模為163304萬元。鴻茅藥酒官網顯示,一瓶500毫升的鴻茅藥酒售價約為300元,也就是說鴻茅藥酒的年銷量是5443466.67瓶,生產所需的豹骨量為206851.7克,即69-103只豹子。

在1998年國家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編寫的《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獸類》中提到,根據皮毛收購情況分析和估計,到1980年代末全國豹的野生種群數量可能尚有數百隻。

  中國貓科動物保護聯盟(CFCA)豹項目負責人宋大昭說,因為豹在全國分佈較廣,調查難度大,很難展開全國性的調查,所以現存豹的準確數量無法得知。

  趙序茅分析道,如果每瓶藥酒裡都按處方的量使用豹骨,供應顯然跟不上需求,因此存在用其他動物的骨骼代替的可能性。但是因為又有動物保護組織的人士說鴻茅藥酒在2015年購買過來自河北的豹骨,所以鴻茅藥業很有可能既涉嫌原料造假,又涉嫌非法生產、非法流通。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範辰向調研人員表示,因為鴻茅藥酒的批准文號是藥準字 號,所以生產就需要依照《藥品管理法》。如果藥酒中沒有添加豹骨或是含量不足,那就涉嫌“生產銷售假藥罪”或“生產銷售劣藥罪”。如果是國家禁止豹骨交易 後繼續購買豹骨,就涉嫌“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製品罪”。

  根據《藥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條規定,如果“藥品所含成份與國家藥品標準規定的成份不符” 或“以非藥品冒充藥品或者以他種藥品冒充此種藥品”的即為假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藥品,按假藥論處:(一)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禁止使用的;(二) 依照本法必須批准而未經批准生產、進口,或者依照本法必須檢驗而未經檢驗即銷售的(三)變質的(四)被汙染的(五)使用依照本法必須取得批准文號而未取得批准文號的原料藥生產的(六)所標明的適應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規定範圍的。

  而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條規定,非法獵捕、殺害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或者非 法收購、運輸、出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 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違反狩獵法規,在禁獵區、禁獵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進行狩獵,破壞野生動物資 源,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罰金。

顯然這個豹骨成分存疑,要嘛就是偷偷違法使用,要嘛就是用替代品狗骨或者牛蹄殼,但是沒有變更成分那就顯得有欺詐嫌疑了。

同樣情況也出現在配方里面的麝香,其實就是人工麝香,宣傳經常會用天然麝香的說辭,涉及虛假廣告。

考究暫時就到這裡,其實我們這群被坑習慣的消費者早就心裡有數,這藥酒出廠早就被稀釋很多倍了,要喝出問題其實很難,前提是按照說明書服用,但是同樣也很難見效,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款要當成非處方藥那也是不合格品,於是就有了這麼一群自作聰明的人,量加倍服用,於是不良反應就出現了。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聞發言人就鴻茅藥酒有關情況回應稱,2004年至2017年底,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中,共檢索到鴻茅藥酒不良反應報告137例,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頭暈、瘙癢、皮疹、嘔吐、腹痛等;已責成企業對近五年來各地監管部門處罰其虛假廣告的原因及問題對社會作出解釋;對社會關注的藥品安全性和有效性情況作出解釋。

總之一款藥品被推上神壇的結果都是摔得很慘,而我們不應該不加分析就直接說其是毒酒,那是沒有根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