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為什麼叫江,黃河為什麼叫河?江和河有什麼區別?

南方小晨

按照現代地理知識,流入內海或湖泊的叫“河”,比如黃河,塔里木河;流入外海的叫“江”,比如長江珠江。

按照地理區域區分,南方的河流大多稱“江”,北方的河流大多稱“河”。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在我國古代,無論江還是河,一開始都叫“水”,或者再遲點的“川”。“子在川上曰”中的川就是指的黃河。

大約公元前400年,由於水流渾濁,黃河下游就已經有了“濁河”的稱呼。直到公元100年左右,更有“河水重濁,號為一石而六鬥泥”的記載。這時正值我國古代戰國到秦漢朝之間。《詩經》裡有“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等詩句,裡面的“河”就是黃河。可見那時黃河仍然叫“河”。而此時,古人應該還沒有“渤海是內海”這個概念。



而根據《漢書·溝洫志》裡的記載:“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黃河為宗”。根據《漢書》的成書年間在東漢初期可以推斷出,大約在公元100年左右,開始出現黃河這個正式的叫法。

後來出現的“河”是專指黃河,“江”專指長江。由於我國文化起源於北方,所以可以理解,在有“河”這個概念時,基本還沒有“江”的概念。待到發現或者意識到“長江”比“黃河”更大時,河已經成了黃河的專用詞了。


我為板磚狂

峽谷中蜿蜒的河流稱為‘’江‘’;

平原上奔流的河流稱為‘’河‘’。


圖為怒江大峽谷

長江

長江從發源地流經崇山峻嶺的峽谷地帶,從北向南進入雲南麗江石鼓後即突然調頭朝向東方:這就是著名的地域景觀長江第一彎。至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以及重慶奉節、巫山之前的水域屬長江上游,也稱為金沙江。進入湖北宜昌平原後稱為長江,直至進入上海流經崇明島注入東海。

黃河

黃河上游為山地,中下游為平原地區和丘陵地帶。黃河流域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等省(自治區)平原、丘陵地帶,最後注入渤海灣。

怒江

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山脈的怒江,從 西北向東南斜貫西藏東部的平淺谷地(怒江大峽谷)。入雲南省折向南流,經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流入緬甸後改稱薩爾溫江、最後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域。

瀾滄江

發源於青藏高原的瀾滄江南流穿行於他念他翁山與寧靜山之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且多石灘為橫斷山脈狹窄的南北孔道之一。再南流至雲南省境內,先後彙集漾濞江、威遠江、補遠江等支流,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景洪縣流出中國國境,流出中國進入越南境內後稱為湄公河。湄公河南流,成為緬甸、老撾及泰國的界河,經柬埔寨與越南南部注入南海。

此外,流經羅馬尼亞和德國等歐洲好幾個國家的國際河流

多瑙河、埃及的尼羅河、印度的恆河、巴西的亞馬遜河、俄羅斯的伏爾加河、美國的密西西比河、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等都是平原河流。


Mrttlzz99

“江”與“河”從字面上來說,它們的意思是一樣的,都指的是水!從其他方面來說呢,我們來分析分析:為什麼長江叫“江”,黃河叫“河”,這裡簡短的歸納了兩個方面。


第一:地域

一般我們查看我國的地區河流名稱會發現這樣一個特點:南方的河流多稱為江。如:長江、珠江、漢江等等……西南和東北地區的河流大多數也稱之為江……

而在北方就稱“河”的較多了。如:黃河、淮河、海河等等……西北流域大多也稱之為河……


第二:注入流向

還有一個方面的劃分,人們是以河流的注入流向來命名的。通常人們把注入“內海”或“湖泊”的河流叫做“河”。把注入“外海”或“大洋”的稱之為“江”。比如:黃河注入渤海,長江注入東海、珠江等地……

不論是“長江”還是“黃河”,它們一直是我們生命的源泉。滋潤著“祖國大地”,孕育著“華夏子孫”!


Sunshine娟子

補充一個,風叫為虎。河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山上中等小河流發出的聲音就是類似河。洪水發出的確實是鴻,海螺的聲音確實是海。這是漢語語音最重要的來源,取自自然界。


國病

其實,江就是長江,河就是黃河。江河就是長江黃河的古名。

上古有四瀆,江河淮濟。是當時華夏認知中,僅有的四條流入大海的長河。而同期還有其他河流,或者四瀆的支流,也是以水字旁的單字命名的。比如,渭 清 漢 湘 汾等等。只不過後來隨著語言和文字的發展,河流的名稱不再是一個字。比如,江河淮濟這四瀆的名稱,就變成江水、河水、淮水、濟水。而再後來,才出現長江、黃河、淮河的名字(而濟水沒有稱作濟河的原因,恐怕也是濟水河道被黃河吞併的關係吧)

至於題主問的江和河的區別,應該問的是為什麼後來以江和河來給諸多河流命名。這應該是以河流的流量來區分的,比如南方河流流量普遍比較大,大多以江來命名。而北方河流,大多流量較低更多的以河來命名。


淡藍色榮譽02

其實要想知道江為什麼是江,河為什麼是河,最簡單的方法不是從現在常見的概念去入手,而是反其本源,從造字的緣由出發,來了解“江”“河”二字的本意。

我國的漢字,目前已知最早的,是出土的商朝後期的甲骨文,然後是鑄刻在青銅器上而被後世發現的金文,也叫鐘鼎文,隨後是周宣王的史官史籀創新而來的簡化的大篆體,也就是常說的籀文、籀篆、籀書、史書。接下來,是李斯受始皇帝所命,對籀文簡化而來統一天下文字的”小篆“,還有發源自戰國,成型於秦漢,原本流行於下層由“草篆”演化而來的隸書,然後是同樣發源自民間,漢後成型,流傳至今的楷書。

我們從最早的甲骨文開始,尋找“江河”的來源和差異吧。

在甲骨文中,我們沒有發現“江”這個字,而有“河”這個字,它是這個樣子的。

這個字的一邊,我們可以認為它是河水的象形,而另一邊的字,是“可”

可的意思是從口腔發聲呼喊,氣流被節制而停止。

到了西周中期,“河”字也有寫成如下圖樣子的:

“河”的字形表示的是隔水吆喝,喚船擺渡。

其造字的本義是表示非舟船無以橫渡的大川。

江這個字,在金文中有出現,是這樣的:

文字的一邊是大水,大川,也就是我們理解的江河的意思,另一邊的“工”,是“巨”的本字,“工”除了百工精巧之意,還有巨大的意思。也就是說,江指的是巨大的河流。

說文解字說:

河:水。出焞煌塞外昆侖山,發原注海。也就是黃河。

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也就是長江。

前文所述,甲骨文是殷商是流行的文字,而金文則應用於商周時期。

下圖是商朝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到商人主要活動區域是黃河流域。

以下是公元前1044年武王伐紂時期的地圖

我們可以看到周人統一天下之前,華夏人活動區域已經推進到了長江流域。下圖是公元前1042年前後周朝的地圖。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河,對於殷商人來說,是指寬闊的黃河,需要吆喝渡船來橫渡而過。而江,指的相對黃河更加寬闊的長江,商人、周人,用巨大的河流來對它進行描述。

我想,這就是江與河,在造字本義上的區別。

在漢朝,長江口在揚州鎮江附近,江面寬達20多千米,不可謂不壯觀,不遼闊啊。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在造字時代,水流的源頭叫“泉”;石壁上飛濺的山泉叫“水”;由山泉匯成的水叫“澗”;山澗在地面匯成的清流叫“溪”;眾多小溪匯成的水流叫“川”;眾多川流匯成的大川叫“河”;最大的河叫“江”。

江是最大的河,我想,這樣的解釋,和造字本義,也是一致的。

至於後世各種其他解釋,那就眾說紛紜了。


平凡2850

中國古代將大的流域性的江河稱為“水”。例如:涇、渭、濟、汾、淮等等,這些河流也都可以配上“水”字,稱為渭水、濟水。

中國古代文化中最兩條江河,其一黃河,單字稱“河”,專指黃河,不會出現在其它河流的名字中。出現在此舉中,比如“河殤”、“河圖”,都是專指與黃河相關的事物。



其二長江,單字稱“江”或“大江”,也是專用的。

只是現代漢語中“河”“江”二字被擴展使用了。九州之內是漢族的熟地“舊世界”,河流通常稱為“X河”。新世界包括長江以南、燕國以北,是九州之外,大的河流習慣稱為“X江”。




AspTT

古代,江特指長江,河特指黃河

古稱四瀆,是中原最有名的四大水系。

江、河、淮、濟。

今天,長江、黃河、淮河都還在,濟水哪裡去了呢?

大家有所不知,濟水河,在清朝咸豐年間,因黃河的決堤改道,被黃河借道入海,從此濟水便從地球上消失了。

從這幅地圖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古黃河的入海口在現在天津河北一帶的渤海灣,而如今入海是在原先濟水的山東境內。

河與江的差別

這兩個字的區別,在於“工”與“可”。

其實,在古代造字的過程中,工的字形原有巨的意思,所以有大的意味。


大水為江,大木為槓,大貝為貢,大蟲為虹。

所以,古人造字“江”者,是寓意長江的浩瀚無垠。

而可是歌者,是讚歎。所以黃河的雄奇,令人讚歎,嘆水為河,嘆土為坷,嘆,而嘆山為阿。

所以,古人造字“河”者,是寓意黃河的雄險,令人驚歎的恢弘!

至於後人所說的江入外海,河入內海,都是今人的附會罷了。

中國的文字,韻味奇美!


老爸的修行

我從歷史語言學角度來談談這個問題。

在漢語裡,水、瀆(竇)、江、河、川,都可以表示河流。水作河流講,基本都是連接在某個河流專名之後,用作河流的一類名稱。瀆(竇)專指大河;江、河本專指長江黃河,後來用為南方、北方河流的通稱;川是河流的總稱。

上古時期,每條河流都用專名,比如黃河叫“河”,長江叫“江”,漢江叫“漢”。後來,漢語語音簡單化,降低了單音節的區別度,系統內部通過詞彙的雙音節化來彌補,於是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專名+水”的叫法,比如:

  • 《尚書·禹貢》:“漆沮既從,灃水攸同”。

  • 《詩·衛風·氓》:“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 《呂氏春秋·有始覽》提到“何謂六川?河水、赤水、遼水、黑水、江水、淮水”,《淮南子·墬形》作“六水”,水名同。

長江、黃河在當時,也叫做河水、江水。《說文解字·水部》提到的所有河流,都加了“水”字。不過,到了魏晉以後,“專名+水”的叫法就逐漸減少了,今天幾乎只有很少的河流還叫水,比如易水、渭水、泗水、洙水、漢水。

瀆,是大河的專名

  • 《釋名·釋水》:“天下大水四,謂之四瀆,江、河、淮、濟是也。”江、河、淮、濟是中國的主要大河,有很多支流匯入,說明了它們的重要地位和特徵。

  • 至於竇,則是瀆的通假字,如《墨子·兼愛中》:“北為防原派,注後之邸,謼池之竇。”孫詒讓間詁引顧千里(顧廣圻)曰:“竇即瀆字。”《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貍沈祭山林川澤”漢鄭玄注:“不見四竇者,四竇,五嶽之匹,或省文。”陸德明釋文:“竇,音獨,本亦作瀆。”


現在說江、河的問題。

先秦時期,江、河本是長江、黃河的專名,也可以指長江、黃河的支流,後來就成為了南方、北方河流的通稱。明方以智《通雅·方域》說:“凡水在嶺南者,南行,通名曰江;水在嶺北者,北行,通名曰河”。這裡的嶺,指的是秦嶺。

江、河泛指南北方的河流的構成過程比較晚,目前只能說大約發生在中古時期。至於這兩個詞的來源以及為何能分別成為南北河流的通名,學術界目前還沒有統一認識。有的學者認為江、河都不是漢語固有的基本詞,而來自南亞語和蒙古語。這兩種語言的人口流動影響了漢語,故而江、河分別成了南北河流的通名,比如羅傑瑞、梅祖麟、橋本萬太郎就持這個觀點;有的則認為二者是漢語本身固有的基本詞,後來影響了別的語言,比如張洪明堅持這個觀點。

橋本萬太郎的“語言類型地理推移理論”代表作

至於川,《周禮·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塗;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於畿。”鄭玄注:“萬夫,四縣之田。遂、溝、洫、澮,皆所以通水於川也。”所以,川的範圍在上古比“水”“瀆”“江”“河”都廣,相當於今天用“河”來表示一切河流,以至於翻譯外國的河流也不例外,如多瑙河,萊茵河,亞馬遜河,伏爾加河,尼羅河,湄公河。


八磚學士

長江因為地處南方,所過之處多為高山峽谷,且確實比較長,因此被人們習慣性的稱為長江。黃河因為地處北方,所過之處,多為平原,又因為泥沙含量大,水呈黃色,所以被習慣性的稱為黃河!黃河長江的稱呼由來已久,是約定俗成的名稱,因此還有歷史地理因素。


江河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江的水量通常大於河;二、江流入大海大洋,河則是流入江或者湖或者內海;三、南方喜歡稱水為江,北方喜歡稱水為河;四、江多從峽谷而過,河則是在平原地區。

長江是我國最大的河流:其中上游稱金沙江,雅礱江在攀枝花匯入金沙江,岷江與大渡河在宜賓匯入,在重慶與嘉陵江匯合後稱長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