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孝,為什麼要孝?

金盾

“孝”字是個會意字,“老”和“子”結合起來就是一個“孝”字。老就代表上一代,子就代表下一代,融為一體就為孝。再看,孝字就像兒子揹著一個老子,揹負著父母,把他們放在心裡,時時刻刻想著,這就是孝。所以,古代先賢們一直把孝看的特別重要,一個人的品德好壞,是否高尚,主要看他是否具備孝的品德。

孔子就特別注重孝,他的學生子游問何為孝,他回答說,不但要奉養父母,而且還要有尊敬之心。而子夏問孝,孔子說,除了給父母吃喝,最難的就是能和顏悅色。孔子還說,作為兒女,不讓父母擔憂,外出要告知父母,所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而孟子也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漢朝的趙岐解釋這三種不孝分別就是:一為陷親於不義;二是家貧不養老;三是不娶絕後代。而過去常說十惡不赦,其中十惡分別是“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這十惡放在過去都屬於重罪,輕者重判,重則凌遲。其中就有不孝,還有惡逆,就是毆打或者謀殺長輩。所以人們常說逆子,就是指此類人。

但是現在,很多傳統文化遭到遺棄,當啃老都成為理所當然時,還談什麼養老。一年當中,能常回家看看的又有多少人。更讓人感到世態炎涼的是,一些人為了利益而弒父弒母,可謂禽獸不如。


長安那片月

孝有多種解釋,什麼算孝?

我的理解是面對貧窮的父母,錢到為孝;面對孤單的父母,相伴為孝;面對脾氣暴躁的父母,理解為孝;面對患病的父母,照顧為孝;面對嘮叨的父母,聆聽為孝……每個人的幸福點都不同,孝順孝順,順著他們,就是孝……


這裡因為總有一天你會恍然大悟,父母是你人生中最容忽落,用心最少、用時間最少,但他(她)卻是最愛你的人。


愛父母,孝父母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知孝不我待呀!


自由飛翔1246578

重識孝道

親恩應該報,應該識取孝道!——題記


近日,網絡上流傳一段兒子虐待老人的視頻讓人憤怒。文革以來,一直都在批判封建“愚忠愚孝”,後來連“忠孝”都不提了。一味地排斥迴避,使得“孝”流浪民間,只在民俗中傳唱。新時代呼喚傳統文化的迴歸,自然讓我們思考“孝”的倫理。什麼是孝?為什麼孝?怎樣行孝?我們應該從傳統文化中吸取精華,真正理解和踐行孝道。

世人都言孝,傳孝子,贊孝行,然而一般人對孝的理解往往只是聽父母的話,順從父母。其實這只是表象,當面臨利益的選擇時,許多人卻唱起了反調,“我可不要那樣的愚忠愚孝!”。於是乎,嫌棄父母者有之,虐待父母者有之,甚至戕害父母者也有之。嘴上言孝,實則不孝。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孝呢?《孝經》裡的三段話給了我們做了較完備的解答,讓我們懂得,孝不僅僅是一種感情,還是一門學問。

孝要求我們保護好自己。《孝經》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愛惜自己的身體,這是祖先愛護後代的深情的呼喚。一個不懂得愛惜自己的人,自輕自賤,是無法履行孝的責任的。我們都是父母的心頭肉,我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就是他們最美好的希望。

孝要求我們努力幹一番事業。“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我們能取得成就,會讓父母感到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併為此驕傲。當然,並非每個人都能成就偉大的事業,揚名後世,但只要我們懂得上進,能自食其力,贍養父母,父母便能安心愉快。

孝有何哲學意義呢?其實這是我們為人處事的第一素養。“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一個不孝之人,不愛親人,焉能愛他人,愛國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而廣之,孝是大愛無疆的源頭。所以,看一個人對父母的態度,就可以推知其對他人的態度,對事業的態度,對國家的態度。

雖然封建時代統治者有利用“孝”來維護統治的目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化,我們賦予“孝”新的時代內涵,這有利於構建一個文明和諧的社會。


重識孝道,關鍵看行動。那麼,怎麼履行孝的義務呢?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說起來很輕鬆,做起來可不容易。我們現在能做的是每週給父母一個問候,回家的時候,不忘給父母帶上一份小小的禮物;磨練自己,有一雙堅強的翅膀,給父母帶回一張能翱翔遠方的通知書……

常言道,孝心孝心,關鍵是有心。心裡裝著父母,體諒父母的辛勞,理解父母的關切,包容父母的侷限,這也是上天賦予我們的使命。

重識孝道,讓我們感悟人生。當你老了,走不動了,我們心裡會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我們的後代用輪椅推著我們去散步,我們的心裡載著滿足,這就是人生的幸福吧。


書劍談道

孝——人性之本,善心之基

孝,常指子女孝順父母。推廣開來,孝道文化是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文化傳統,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基本道德。

人為何要孝順父母?此問問到誰,看似都很好作答。父母生,父母養,子女理應報恩、踐行孝道。

這個世界上,認為子女不應孝順父母的人,不能說完全沒有。畢竟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人畢竟少數。但是,孝,說到易,做到難。

有的人不知孝。認為父母生、父母養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自家人、不見外,對自己學習、工作等有幫助的人,很懂感恩、很有禮貌,感恩父母、孝順父母的意識,在腦子裡想不到、找不著。

有的人不願孝。成人了,成家了,可以獨立了,能夠單飛了,特別是父母年齡大了、嘮叨煩了、生病多了,就認為父母好煩人、真累贅,就認為自己有小家庭要照顧、有小孩子要撫養、有小日子要過好,就忘記了肚臍眼上還留有臍帶的疤痕,就忘記了自己生命的來處,就忘記了有一天自己也終會老去,對父母不管不問,甚至視作仇人。輕則罵罵咧咧,重則拳打腳踢。真是喪盡天良,真是豈有此理!

有的人不會孝。只投送物質,不關愛精神,只養身體,不顧情感,給錢給物回報養育之恩的多,真心暖心送上親情之愛的少,沒有做到走心的多陪伴、貼心的多問暖。孝心有,真心缺。

人,能有親來孝,是幸福。孝,要趁早,時光催人老,父母不等人。切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後悔已經來不及了。這一悔,將是終生。


小黑馬

文/ 王洪武,銀髮無憂粉絲。

本文摘自銀髮無憂線下發行的全國中老年人退休專刊《銀髮無憂》。

好友錢老,在職時一心忙業務,未升到官,也未掙多少錢。可喜的是幾個子女包括孫輩都很出息,大都高學歷、有好工作,對老人也孝敬。只是他們談起話來總覺得老的這輩子幹得“不成功”。


的確,現在好多家庭生活無憂,甚而很富足,吃的穿的要什麼有什麼。然而,有些老人往往還是開心不起來。究其原因,得不到別人的讚賞、特別是家人後輩的讚賞,是一個重要方面。

我們說,人人喜愛讚賞。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說人類除了生理、安全、社交需求外,還有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這5個需求,是階梯式上升的。“尊重”需求的例子隨處可見,君不見,誇小孩聰明,小孩更神氣;贊女人美麗,女人更燦然;老人自然也不例外。

老人人生“欠成功”,其子女後代成功了,這也是他的驕傲啊。

至於曬愛好,他自己與自己比,看有無進步,是一種快樂。“一般化”又怎樣?愛雕塑未必都要成雕塑家。


銀髮無憂

首先,為什麼要孝呢?《孝經》裡講。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 怨。汝知之乎?”譯文:孔子說:‘古代的聖王都具有至高無上的美德和非常重要的道理用它來治理天下。以順應天下百姓的心。因此,天下的百姓和睦相處,互相沒有怨恨,你明白這個道理嗎?”

孝的作用是:用孝治理天下,天下太平。

另一句話。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孝是道德的根本,所有教化是由孝產生出來的。做人是從孝開始的。

什麼是孝呢?“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譯文:我們身體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做為一個孝子就不能讓他們有輕易的傷害,更不能夠損傷,這就是孝的開始。如果一個人身體力行,能夠行出道德使自己的名聲能夠流芳後世,來彰顯父母的聲譽,這就是孝最圓滿的結果了。

通過這句話,孝的含義是什麼呢?就是人做一切事情,包括自己對自己的身體的一根毫毛的處置都要想到父母,一切圍繞著父母展開。首先是對父母有感恩的心,然後是,我們的行為不能給父母帶來不好的東西來展開。

什麼是孝呢?自己的行為圍繞著父母轉。不能讓父母操心,生氣,著急上火,臉上無光,羞恥等。要讓父母高興,能讓父母為自己驕傲,最終能使父母揚名於後世。


校外老師

什麼是孝?一萬個人有一萬種理解,對長輩既孝順又孝敬就是孝,父要子亡子不亡就是忤逆不孝而不孝順,我們舉實例來論證何為孝?其父想找N奶其母欲包N大爺其子搞不定也是一種不孝敬!其父其母為此大吵大鬧各令其子殺死對方,子殺其父了就是孝母了而殺其母了就是孝父了,兩個都不殺就太不孝了,兩個都殺了就真孝了一次而已,然後被眾人再以非人之人渣為罪名給處死掉!孝字與老字上部構造相同,下部是一子與一匕之別,匕埋在土中大半截以後就牢固了,風吹不起水衝不走;子大半截埋在土中也風吹不起水衝不走,也牢固了,所以父母在不遠游,否則就是不孝!


年大道

什麼是孝,孝字為何有子旁,其實孝就是應盡的義務,孝就是責任,孝就是擔當。孝字是用於一個家庭中,長輩與後輩的關糸,子孫對前輩的理所當然體貼照顧。孝是幾千年傳統禮義,說到今天就是法理。孝是一個家庭中,後輩對長輩的禮義。這是應盡的義務,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