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九邊”是怎樣一種存在?

笑嘗歷史百態

明代的九邊就是大明的北部邊防體系,其形成既有明王朝自身面臨的邊疆危機,也有深厚的軍事地理、歷史傳統因素。九邊靠著國家財政養活了很多人,與國家同榮辱吧。

1、北部邊防軍事地理

農耕和遊牧的分野,加上地形條件,基本形成了一條穩固的邊防線,即長城線。

東起遼東,走燕山山脈,河套平原,在轉賀蘭山到河西走廊。秦、漢、唐都是如此。

東起遼東或榆關,燕山山脈,鄂爾多斯高原,蘭州,河西走廊一線。漢初、唐初,明朝大部分時期都是如此。

可以總結為:遼東和燕山可以列為一個防禦體系,再加上熱河山區;山西大同雲中和河套可以列為一個防禦體系;陝西各地可以列為一個體系。

(天寶十節度,北方六個節度分佈基本和符合北方軍事地理)

(宋朝西北五路的劃分和唐代西北諸節度,明代西北五鎮有很大一致性)

2、明代九邊的形成

明代最初就是衛所軍屯邊,遇到戰事出徵,勳臣沒事去邊疆練兵。到了後來藩王出鎮,慢慢形成了塞王守邊體系。

從圖上加,河北山西有六個王,西北有五個王,這基本符合當時的戰爭狀態。到後來,大寧內撤,各地塞王逐步放棄兵權。基本就形成了遼東、薊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寧夏鎮、陝西(固原)鎮、甘肅鎮。隨著河套內遷,延綏鎮形成。九邊就此形成。

3、九邊節制體系

最初總兵權力特別大,而且總兵有勳臣身份。比如宣府,經常會出現總兵派人去衛所清軍,去催河南省民運糧。這是很可怕的事,對兵源管理,對後勤管理都一人負責,那不就是藩鎮了。

後來就慢慢削權,各地陸續設置巡撫,巡撫分管一攤子事。

比如薊鎮巡撫的敕書就這麼寫:

《四鎮三關志》:今警報稍息,督率兵備將領等官,將一應戰守事宜著實整理,撙節費用,務使贏餘,訓練兵馬,務皆精壯,召種屯田,務廣儲畜,清理鹽法,務使疏通,哨探虜情,務得端的,調遣應接,務中機宜,援兵雖不可驟罷,亦要設法練習土著以圖戰守,墩臺雖已行修築,尤須多備守臺器具,以資捍禦,如事有不便,應合改絃易轍者,亦要與總督鎮守恊心計議具奏定奪,毋得拘泥陳說,因循自悞,以後每年聴行邊大臣查核紀驗,果能事事整飭,著有實績,比照擒斬事例,重加升賞,如踵襲故套推諉誤事,即照失機從重擬罪。

巡撫自然而然分管了總兵許多事,下面有道、同知,戶部在各鎮有餉司,負責戶部撥給錢糧。總兵基本成了戰將。

(平番得勝圖中總兵與總督關係)

各鎮基本是自掃門前雪,這是不行的,打仗會出事。所以在成化年間,陝西就開始設置總督,統一管理三鎮事務,做到聯合防務,大區應援調度。這一套比較成功,既不產生割據,還能解決問題,也就推廣開了。

九邊有三個總督,九個巡撫,九個總兵,總兵下面有副將、參將、遊擊;巡撫下面有道、廳、同知。武官的地位基本是個下降狀態,比太監強點,太監在嘉靖初期給撤沒了。

4、九邊防禦體系

九邊大的防禦態勢和國家戰略相關。在土木堡之變前,九邊基本就是訓練軍隊,準備出塞進攻作戰。之後進入大形勢進入防禦狀態。各邊就逐步修建長邊,堡、寨、臺墩。

也就越分越細,比如薊鎮有三協十二路,每路下面有幾個堡,每個堡還管著若干個臺。

《遼東志》顯示遼東每個堡管轄幾十個臺。

這樣的好處就是防守嚴密,壞處就是兵力太分散。比如宣府有8萬兵馬,有78個城堡,每個堡基本守衛需要300-500,一下子三萬人就沒了。臺的話就得上千個,每個臺也得四五個人;再加上哨探,送件,衙門打雜,一下子一兩萬又沒了。剩下兩三萬人還分總兵、副總兵、遊擊、參將管轄,每個人管幾千人。你看到戰爭中,每個鎮出幾千上萬人就是這個道理。

(九邊)

這就是進入防禦態勢的邊防體系。有時間我給你們寫寫《邊防體系下的日常衝突》,估計你們能笑死。

至於九邊兵員、糧餉,這個可以參看王尊旺的書。

5、結語

九邊的形成很符合軍事地理與歷史傳統。九邊的沿邊體現著明朝國家戰略,文武關係的變化。九邊同時還是一條經濟帶,這以後會寫。

參考文獻:

江娜:漢代邊防體系研究

漢朝邊防軍的規模及其養兵費用之探討


一枚明粉

元朝雖然被朱元璋趕出中原,但殘元政權及蒙古各部依舊活躍在塞外草原上,故明朝在北部邊境依託長城防線陸續設立九個軍事重鎮,稱為“九邊”或“九鎮”。


九邊重鎮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綿亙萬里,分別為: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延綏鎮(也稱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

遼東鎮:東起丹東鴨綠江畔,西至山海關,全長970餘公里。

薊州鎮:東起山海關,西至鎮邊城,自增設昌平鎮後,西改至慕田峪。全長880餘公里。



宣府鎮:東起慕田峪,西至西陽河,全長510多公里。


大同鎮:東起鎮口臺(位於今山西天鎮縣),西至鴉角山(位於今內蒙古清水河縣),全長330多公里。


太原鎮:東起太行山嶺之真保鎮,經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老營堡、偏頭關,西至山西河曲,全長800多公里。


因該鎮在大同、宣府兩鎮長城的內側(南邊),故又稱為內長城,而偏頭、寧武、雁門三關也就合稱為內長城的“外三關”,在東邊的薊州鎮與真保鎮的居庸、紫荊、倒馬三關就為“內三關”。

延綏鎮(榆林鎮):東起黃甫川堡(今陝西府谷縣),西至花馬池(今寧夏鹽池縣),全長880多公里。


寧夏鎮:東起花馬池,西至寧夏中衛市,全長約1000公里。


固原鎮:東起延綏鎮饒陽水堡西界,西達蘭州、臨洮,全長約500公里。


甘肅鎮:東端一支起於景泰縣,另一支起自蘭州黃,斜向西北,經嘉峪關抵達祁連山北麓,長800多公里。


愛君笑1

看完我的回答大約需要3-4分鐘,希望您覺得值得,謝謝。

謝官方邀。說起來很簡單。明朝的九邊就是九個邊防重鎮,主要是應對北方的蒙古殘部而設立的,從東到西依次為,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也稱山西鎮或三關鎮)、延綏鎮(也稱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也稱陝西鎮)、甘肅鎮九個邊防重鎮。

九邊產生自永樂之後,永樂之前是沒有九邊的,那麼明朝怎麼防範北方蒙古殘餘力量呢?

殘元大部退回蒙古之後,其實中國大地是一個明、元兩朝對峙的局面,蒙古勢力在草原仍舊非常的活躍,時常南下侵擾,對明朝的威脅不可謂不小。

朱元璋採用的是“諸王靖邊”的戰略,他先後封了自己的兒孫為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共計九王,分佈在從東北到西北的邊防線上。

每個藩王都有獨立抗擊、協同作戰的責任。藩王的王府約配備三個護衛指揮使司、二個圍子手所、一個儀衛司,約有萬餘人。王府中設有自成體系的官屬。

朱元璋針對蒙古的軍事戰略是,由王侯親自守邊,主動出擊駐紮塞外(戍邊的藩王也稱“塞王”),以攻代守才是最好的防守,這樣做法的特點是消耗大,但是效果好。

到了朱棣的時期,朱棣收回了各個“塞王”,改設置九邊作為防禦蒙古的主體力量,從此明朝對於蒙古從主動出擊的戰略,改變到了被動防守的戰略。

朱棣有自己的考慮,一方面戍邊的藩王如果權力集中,自己無法控制怎麼辦?另一方面如此高強度消耗的方法對國力的損耗也是非常大的。

從永樂設置開始,九邊就成為了明朝北部防守最為倚重的關鍵,明英宗時期,放棄穩守九邊九鎮的戰略,反而御駕親征,以己之短攻敵之所長。土木堡之變,明朝二十萬大軍傷亡過半,明英宗也成了階下囚。後來瓦剌進逼北京,北京的預備軍依託九邊九鎮的防禦體系,硬是頂住了這次危機。

到了明世宗朱厚熜時期,九邊防禦體系持續升級,為了加強北京的防護,增設昌平鎮和真保鎮

直至明神宗萬曆年間,明朝的主要敵人從北方的蒙古變成了東北的女真,於是在固原鎮分出臨洮鎮,從薊州鎮分出山海鎮,稱為九邊十三鎮。

九邊是拱衛北京,保護中原的一道明帝國的防火牆,至於最後衝入的北京的敵人不來自於防火牆隔絕的外族,而是內部的農民軍,那就是命運給大明王朝開的一個諷刺的玩笑了。



魚包歷史課

明代北部邊塞的九個軍事重鎮。明朝建立後,逃亡北方邊塞以外的北元仍不時騷擾,嚴重威脅著明朝的統治。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北部邊防,保障中原以及京師重地的安危,所以一邊派出相對應的部隊向北部地區殘留的元朝勢力發動進攻,另一方面也開始籌劃北部邊疆地區的防衛計劃,比如朱元璋還分封其子朱棣,朱權重兵駐守北部邊塞。

到了明成祖朱棣時候,認為北部邊疆的問題必須重視,所以在這些區域開始設置部隊來負責保衛和鎮守。因而在北部邊疆區域逐漸開始設置各類軍鎮,保衛邊關地區的安全。這些軍鎮的設置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最開始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緩四鎮,繼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又設山西,固原兩鎮,就其整合之後,總共為九邊。

九邊各鎮設鎮守總兵官,副總兵官,參將等官。就整體的地理狀況來看,九邊的設置,使明朝北部邊塞形成一條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的北方防線,對加強北部邊防有一定的作用。到萬曆年間時,九邊的軍隊數量已經達到了將近六十多萬人,可以說勢力較大。

但是,如此眾多的軍隊在軍費開支方面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可以說是一個很龐大的支出。九邊的運轉也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資源,加之軍隊內部軍費方面的貪腐問題和各級軍官的殘酷盤剝,使得底層士兵中也出現一些類似於部隊譁變的事件,極大的影響了戰鬥力。


青年史學家

九邊即九邊重鎮,明朝在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綿亙萬里的北部邊防線上相繼設立了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延綏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九個邊防重鎮,九邊鎮設有鎮守總兵官,副總兵官,參將等官。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國,蒙古兵的戰力之前有目共睹,蒙元殘餘雖已遁入大漠,但虎死威猶在,遊牧民族對農耕民族作戰有天然優勢,馬術精湛又居無定所,來去如風,打得過就搶,打不過就跑,長此以往,農耕民族斷無勝算,後果不堪設想。


朱元璋便在今遼寧,河北,寧夏,甘肅等地設立九邊鎮和三衛所鞏固北邊防務,在各處駐軍隊,開屯田,連綿近萬里形成一條內外呼應,前後拱衛的防線,防禦重點主要是韃靼、瓦剌、女真等遊牧民族。(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元人北歸,屢謀興復。永樂遷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統以後,敵患日多。故終明之世,邊防甚重。東起鴨綠,西抵嘉峪,綿亙萬里,分地守禦”。


九邊鎮經朱棣等歷代的擴充演變,側重點略有調整,但基本遵循九邊和邊兵屯田制度。朱元璋時採用當地軍戶和貶謫罪人守邊,朱棣則讓各軍隊輪流戍邊,宣宗開始取消屯田,士兵逃亡增多,九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


南方鵬

明代九邊,是指明朝政府沿北部長城一線陸續設立的九個邊防軍事重鎮,又稱九鎮。

這九鎮自東向西分別是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太原(也稱山西)、延綏(也稱榆林)、寧夏、固原(也成陝西)、甘肅。九鎮就相當於當時的國境線,是為了抵禦北方蒙古殘餘勢力而設置的重要戰略據點。

九鎮各設一名總兵官為統領,所轄部隊被稱作邊軍。由於常年要與敵人作戰,因而戰備水平、作戰能力都要遠高於內地駐防的明軍,在發生內亂時,只要邊境不吃緊,明政府都會調邊軍來鎮壓,這樣會快一些。九鎮一般都是軍事化管理,平時屯田,戰時打仗。只是到了後期,由於朝廷的疏於管理,軍官們的貪婪腐敗,屯田制度漸漸廢池,士兵開始逃亡,整個九邊的防務日益敗落。

萬曆中後期開始,女真人迅速崛起,攻城掠地,所向披靡,遼東方向成為了明帝國再也堵不上的大窟窿。北方其他各鎮的邊軍以及內地戰鬥力強的部隊被紛紛調往前線,雖然很多戰鬥打的可歌可泣,但是江河日下的朝廷已經無力支撐這樣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在松錦之戰中,邊軍主力幾乎全滅,明帝國也徹底走向滅亡的不歸路,著實令人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