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誤闖坑口村,錯將正街作香市
2008年9月6日,一大早我們就相約到東莞市寮步鎮考察東莞香市的舊址。然而,我們都不知道香市的具體位置,只能跟著汽車導航和路牌去了“香市小學”,我們估計,香市小學肯定離香市不遠。
到了香市小學,我們在附近悠轉了一下,絲毫不見香市之蹤。我們越走越遠,最後轉到一小村頭工廠處打聽,卻均無人曉得什麼叫“香市”。我們繼續往前走,逢人就問“香市在哪裡?”最終,得到一東莞本地老者指點說:“可能在寮步香市小學附近。”
於是,我們輾轉至香市小學,遠遠就發現塘邊一座古老的村落。
“那一定就是香市了!”我們一陣雀躍。全然不顧天氣的炎熱,不顧蚊蟲的叮咬,我們快步走了過去。只見一排排古色古香的百年滄桑老屋靜默在那兒,其中在一座老屋內中,有兩位古稀老者在飲茶聊天。我們實不知此地是不是香市,遂上前再次打聽香市舊址。此兩位老者,言來語去,亦是含渾不清,最後總算說明白了點:“老香市,當在紅荔路後面。”我們再次出發,經紅荔市場,又在紅荔路附近轉悠了好大會兒,也未得其果,只是看到了寮步鎮老西門樓街口。正彷徨間,大榕樹下遇到一稍年長的中年聯防隊員,只好再問之。他說不知,後又說:“可能還是在坑口村。那兒有‘香市小學’,也有一片老房子。”所謂坑口村,就是我們剛才到過的香市小學附近的那一片古村落。
我們二話沒說,掉頭重來,途經坑口村頭的村級小公園。再次站在坑口村頭,村邊有一舊門樓,高高突起的兩個屋山牆,中間的房脊高高翹起,極具嶺南建築風格。內供土地神位。又見旁近綠牆紅瓦,飛簷高挑,一片仿古建築,原來是一村級敬老院。雖是仿古建築,餘等不喜。而此院左邊有一老屋,即剛才問詢處。這時再次仔仔細細地端詳一番,正面是高高的大門洞,兩扇木質大門,高約三米,門上有兩柄大大的銅環,而下面的門坎則很高大,兩側由兩塊較大的石塊組成組成門枕,門枕的中間,有一寬60公分的過道,可能是古代用來祭祀時的專用道吧。其實,整個房子的基礎都是用紅色的粉石構成的。正面的門是凹進去的,上面為前出廈,廈下有簡約的兩幅圖畫,已模糊不清了,大約是和合二仙行樂圖吧。廈兩側各有小屋一,似乎是後建的。房子的主人是位約七、八十歲的老者,個頭不算高,鶴髮童顏。據他講,這個房子是村裡的祖屋,大約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全村約有7成的人都是有份的,在土改時候分給了他,現由他一個人居住。徵得主人同意,我們走進院子,院子明顯具備嶺南的建築風格,院子中央有一四方方的小天井,天井的四圍是明渠,用以排水。不知這裡的建築是不是和徽式建築有相通之處,建築物上的水流向院子內,暗寓萬財歸源之意,水在民間是財富的象徵。整個建築頗似潮汕的建築,四合的小院子,早已破爛不堪。仰望之,青瓦之上,野草叢生,綠苔如毯。
告別主人出來,我們轉入了一條幽幽的衚衕。一座座老宅子擦身而過,偶見門洞的橫樑上刻有花及“百蓮生世”字,另門右側有一土地門神之位的神龕,很有特色,龕上有磚刻蓮花,龕之四周有桂花之瓣,內有二神之位,有香爐一,內存香灰漸滿,且有香燼若干。土地門神,則是莞人必敬之神。據言,此宅亦有百餘年的歷史。主人竟然也是那位剛才遇到的老人。
一路走來,說說笑笑,但總不能找到真正的香市之所在。忽聽幽怨的二胡之韻,細聽之,居然是《二泉映月》。循聲而往,轉過古屋的拐角處,但見一位老者悠然自得地拉著二胡,神態自若,令人羨慕不已。透過窄窄的小過道,看到這位老者,赤裸著上身,下著一短褲,在自家門前自娛。我們駐足傾聆,嘆民風之樸,心為之動也。此行不虛也,即使找不到香市。
路遇梁家祠堂,保存甚好。我們大喜,忙拿出相機瘋狂拍照。尤其是祠堂前的房簷上各立有一倒立的鰲,嶺南之房多建有此物,喻獨佔鰲頭之意。兩側屋簷處尚有兩個怪獸,不知何物(後來看到東坑林家祠堂和南城的蘇氏祠堂,那所立之物當為獅子)。另見廈下廊柱上的隔斷尤其獨特,全為木構件人物花卉無不栩栩如生,雕刻筆法細膩,人物神態飽滿,堆疊合理,空間安排錯落有致。廈兩側尚有文 革的痕跡:“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幾個牆標……
這時,一個幹部模樣的中年人問:“你們是哪裡派來的?”“我們是自由撰稿人,我們的作品都發在東莞陽光網上,我是醉紅顏,他是鉅野子木。”紅顏用東莞話回答道。 “啊,原來是你們!我經常上陽光網,知道你們!”中年人有點激動,他轉過頭對治安員說道:“把證件還給他們!他們是陽光網的!”“啊,陽光網的?怎麼不早說?”治安員不好意思了起來。當得知我們要找香市的時候,治安員告訴我們,坑口不是當年的香市,當年的香市在寮步天橋的另一邊。
回來後,常與網友聊天時說起此事,大家都覺得,如果不是陽光網的知名度、影響力,說不定我們還要繼續“接受調查”。但是從對方的表情和後來的態度上,我們真實地感受到了“陽光網”很給力。也正是這縷溫暖的陽光,鼓勵著我們一路前行。這是後話。
我們在寮步天橋的另一邊轉悠了好幾圈,仍然是蹤跡全無。正著急之時,但見商業城的對過,有幾棵大榕樹,便急忙走過去。因為我們知道在廣東,凡有大榕樹處必為一村頭入口處。紅顏說:“東莞有句古語叫‘榕樹不容人’”。意思是說,榕樹下一般人是不能坐的。開始我覺得很困惑,經朋友的解釋方知,原來榕樹下是孤魂野鬼的暫避之所。舊時每個村都會在村口栽上一棵,讓村裡的遊靈得以歇息。所以,廣東人十分尊敬榕樹,把它奉為神靈。且一般村頭都有一棵或幾棵大榕樹構成了村子的標誌。
進得村口,不見古蹟。三轉兩轉,忽見似老街之建築,隨前行,上有牌名曰:正街。又見旁邊有鹹魚街、解放街等。我們決定隨著正街前進,果然大有收穫,此為寮步的舊時大街,兩側盡為商號。皆為木製門洞,門樓,樓板,一眼便可瞧出這些建築才是古時之物,一路走來一路勘察一路探究,走走停停,指指點點,又有幾處古商號,只是字號皆以被人塗抹,無從猜測。建築物多為二層小樓,但此處的小樓比於舊莞城老街、舊汕頭老街之騎樓,大為簡約,下面沒有出廈,只是門面直接開到街面上。可能地處小鎮之民的資金或許有限吧!但已具備騎樓之風格。
正街走過,便是杉街。仍是未見香市之蹤影。我們便向店鋪中的一位蒼頭老太太打聽,結果因老太太年紀太大,語焉含渾,聽不清我們說話而告失敗。杉街的盡頭,是小村的村尾,那裡照例有一棵大榕樹。看來這次訪尋要無功而回了!紅顏說:“走吧,以後再來尋找吧!”我心猶不甘地說:“再轉轉吧!”於是我們又轉回到正街處,街頭有一士多店,我們再次上前打聽。
那店主告訴我們此正街即為香市。啊!我們的情緒頓時高漲起來,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啊!我們再次走進這個曾經聲名遠播的香市,曾是廣東四大市之一的香市,令我們感慨萬分。同時也惋惜這個作為東莞目前傾力打造的兩文化品牌之一的莞香文化,在此重要之地,竟然無人問津,竟然無任何標誌和保護措施。不禁為之一嘆,再嘆,三嘆,乃至四嘆。
盡情地拍照,天色將晚,於清爽的晚風中,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香市。此行雖耗費了一天的時間,但畢竟大有收穫,尋得了香市之蹤。不虛此行,我們決定下次再抽專門的時間來此再遊。感受和品味歷史的痕跡,古香市的磁場。相信,莞香之文化定會遠播之。
在初次探訪香市的喜悅中,我們不斷地與同事、同鄉、友人分享,廣泛傳播莞香之文化……廣東古代有四大市,分別為寮步的牙香街的香市、廣州七門的花市、廉州城西賣魚橋畔的珠市、羅浮沖虛道觀左的洞天藥市,而寮步的牙香街的香市居四市之首。2009年隨著對東莞文化的進一步瞭解,對莞香文化的進一步探尋,我們多次來到這個所謂的香市,進行拍照、尋古、探幽、採風……
二探:走進牙香街,穿越百年舊時光
2010年8月,我在網上看到寮步將在8月下旬舉辦首屆沉香文化藝術節。不知現在香市怎麼樣了?鎮政府有沒有重新整理和佈置老香市呢?我們擔心許多老房子將被拆遷。於是,邀約紅顏再訪香市。
我們便馳向寮步鎮,可謂輕車熟路了。不過,沿途增加了不少的標誌牌,尤其是牙香街的標誌,處處可見。我們便循著標誌,來到了原來探訪幾次的正街。稍稍一轉,我們立刻感覺到不對頭,既然政府準備推出莞香品牌,展示香文化,這麼重要的香市正街卻沒有任何標誌呢?是不是我們原來找錯了地?
我們決定打聽一下香市的所在。我看到村頭大榕樹下坐著休息的一箇中年的環衛工人,忙上前問道:“師傅,請問香市在哪裡?”正在抽菸的中年人抬起頭,看了我一眼,隨手一指正街方向:“你說的是牙香街吧!就在裡面。”我很高興,那人能說出“牙香街”這三字,我想真正的香市即將出現了。但我又懷疑,我們已經在這個地方轉了二年,卻始終沒有發現牙香街的蹤跡啊!
我們分頭去找,穿過杉街、解放東路、正街、十三行、鹹魚街……牙香街的影子都沒有見到。路遇一位老翁與幾個婦女在街邊聊天,遂兩次向前問路。老翁樂哈哈地問:“你打聽牙香街幹嗎?”我也報以微笑:“老伯,我是寫東莞故事的。我來寮步許多次了,總是找不到牙香街。”一時間,幾個人都笑了起來,氣氛也就活躍了。一個婦女搶著說:“要過大馬路。在市場旁邊,那兒有家幼兒園。那兒是解放西路。”我道了謝,匆匆走在再次尋訪的路上。
這時,手機響了。原來,紅顏也打聽到了牙香街的位置,急等著我過去和她會合。見了面,我們過了大馬路到了解放西路。忽見路右有家莞香店,店外豎著一棵已經乾枯多年的碩大的莞香樹,粗大的樹根邊擺放著十幾盆小莞香樹苗,標價10元,似乎並不貴,我笑著問:“紅顏,要不要買幾棵?”紅顏也笑著調侃道:“好啊,回去栽到床底下啊!”記得在紅顏的姐姐家裡見過幾棵小小的莞香樹,當時還採了幾粒莞香種子,莞香的果實初期是綠色的,成熟時顏色變成了棕色,果實莢裂開,裡面兩粒黑色的種子猶如風鈴般在風中搖曳著……
這幾年,東莞市政府在莞香文化上大做文章,東莞植物園內專門開闢了莞香園,大量種植莞香樹,又在大嶺山之馬山開闢了百畝的莞香樹種植基地,封山育林,重現昔日莞香源頭之盛,努力打造中國香文化之都相符的舉措……
陡然,路左有一藍牌:牙香街復原工程。工程完成時間2010年10月。向小街望去,森森幽幽,彎彎的麻石路,紅紅的粉石基礎,剝落的青磚牆……還有青磚牆上用白灰抹出的街名:牙香街。店前有一白布招牌:莞香店。歲月彷彿一下子回到民 國、回到了前清、回到大明……
夕陽西下,我們獨自走在光與影交織的寮步鎮的牙香街,用尋幽探古的目光打量著這個昔日無限繁華的廣東四大市之一的香市,這個讓我們尋尋覓覓兩年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神秘香市。
牙香街的第一家也是街上的目前唯一的莞香店,店門洞開,青磚牆上面有裸露著泥磚,前出廈簡簡約約的,門洞也是窄窄的……門內則是堆積著一些粗大的木材,還有已經截成一米左右的香料,自然少不了成塊的香料,想來凡此種種必是莞香了。這個小店的門牌號:芽香街51號。推想,牙香街大概只有51戶人家吧!
在此就有了一個發現,怎麼門牌號上的與街名不相符呢?到底是“牙香”還是“芽香”呢?據說從莞香苗長成莞香樹要經過七八年的時間,才能採香。第一次鑿採木香,稱“開香門”,每年農曆12月是鑿採木香的季節,是在活樹上鑿取。採鑿的木香依質地分為“白木香”、“鐮頭香”、“沉香”、“牙香”。
“牙香”俗稱女兒香,這就有一段小故事了。古時東莞種香的人家,等香樹成熟後,連根撥起,再切成小塊,加工成香料。因為莞香全由少女們洗曬而出,女孩兒們都有愛美之心,便常將最好的牙香塊偷藏懷中,以換脂粉或換作嫁資。後來,人們便將香中極品喚作“女兒香”。
說到這裡,看來牙香街的門牌真的應該換一換了。希望鎮政府在打造中國及至世界香都之時,不要再出現這樣極不應該的謬誤了。
牙香街並不寬敞,僅僅容得下瘦瘦的三四人並排而行的樣子;牙香街並不長,約摸有一兩百米的樣子。街面上偶有三兩個白髮婆婆坐在門前的臺階上,用地道的東莞話嘮叨著閒話。街道雖然靜寂,但有這幾位老人相襯,倒也顯得格外和諧、自然、入畫。
偶逢牙香街一位老婆婆,紅顏便向她打聽牙香街的故事,老人家不無遺憾地感慨道:“牙香街早就不賣香木了。賣香木那是幾十年前的事了。”婆婆年逾耄耋,可一提起來牙香街的事,話語中依然充滿了熱情和對往日繁華景象地憧憬。那時她還年輕,從初嫁過來時,她就陪伴著牙香街經過了近一個世紀的光景,目睹了牙香街由興盛到衰敗的過程。每逢趕集的日子,莞城、石龍、廣州、深圳、香港的客人都會來牙香街挑選香木。那些香木販子,常常會隨身攜來一個香爐,一邊大聲吆喝叫賣一邊侍弄著爐中的香木,整個牙香街香菸嫋嫋,人如雲霧中,端地是一幅人間仙境。
而今,牙香街早已無人問津了。只有極少的老字號商鋪偶或遇到賣莞香者。當然,買主也僅限於每年春節前的舊風俗吧。記得寮步的攝影協會的劉松泰先生拍攝過前幾年春節時的香市圖片,被《東莞九章》及各報刊媒體廣泛採用……十分令人神往。
牙香街的中段,寮步幼兒園正在拆遷中……一直下行,便進入一個極狹窄的小巷,最終被一個小房子堵住了去處。牙香街16號的住戶告訴我們:“這兒原來是直通下去了。現在都已經不通了。”我們悵悵然地望著盡頭的一棵孤獨的香蕉樹發呆……一套石磨孤零零地躺在街邊的角落裡……
旁近還有一條巷子,仍是牙香街。那兒才是牙香街真正的街頭。從6號、5號、4號、3號、2號、1號……都在拆遷中,主人早已搬走了,整個街面上破磚爛瓦,手腳架林立,綠色的防護網罩住了牙香街上面的天空。1號這座小樓已經是牙香街的盡頭,窗外,則是一片推倒的紅磚,紅磚過去,便是一條小街,可能這兒要被打通,重新整合牙香街吧……
出得牙香街口,卻發現牙香街繼續向右延伸,門牌號繼續延伸,出口在紅荔路上。出口處門牌竟然是61號,還有59號、57號、55號等,與解放西路拐入牙香街第一家時的51號對應起來,卻一時也鬧不清是如何編號的了。
行走間不知不覺走出了真正的香市,腦子裡滿是莞香樹的影子。莞香樹種植和莞香銷售的歷史悠久。據載:唐朝時,莞香自海外傳入;宋代時,廣東各地已普遍種植,尤以莞邑為最。後出現一香盛而百香沉的局面。自此莞香風靡海內外,香飄九洲。不論書香門第還是普通百姓,皆以燃莞香為雅事。這在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中大篇的記載;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在《影梅庵憶語》中專門有《莞香》篇……在東莞展覽館中,曾展示了清代進貢莞香的奏摺禮單和進貢朝廷的香盒,盒身拱頂,平底,盒蓋刻有云龍圖案……
莞香對歷史的影響之大,匪所思夷。東莞、香港、澳門[香山山奧(組合)皆得名於此。除此之外,朋友們不太熟悉的與莞香有關的名稱還有如東莞茶山,曾有“香國”之稱。據《廣東新語》說:“嶺南香國,以茶園為大。茶園者,東莞之會。”。還有香溪亦是因莞香而得名。香溪的來歷《廣東新語》有記載:有人自石龍得一小水,沿洄於斷峽黨深林這間,三日而至羅浮。舍舟八里,則是沖虛道觀在焉。……此水無名,予以山中販香屑者,時時駕筏往來,因名之曰香溪,以為入山奇道。為詩云:“不用仙人綠玉筇,朱明門戶水重重。因君識得香溪路,舟入羅浮四百峰。”
雖然,楊寶霖先生撰文斷然否定香港之名來自東莞之莞香,但無論如何也阻擋不住人們的這股巨大的認識熱情,至今大家還是提起莞香與香港之名的來歷時,仍然津津樂道……當然,莞香樹也是東莞唯一以地名命名的樹木。
作為東莞人,我們對莞香的歷史十分著迷,也關注了多年。記得前一段曾專門到南城之香樹麗舍拍攝那棵“百年莞香”樹。也專門拜讀過曾明瞭撰寫的關於東莞莞香的歷史傳奇小說《百年莞香》,儘管《百年莞香》中有不少資料性的引用,儘管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儘管不能很真實地表現東莞本土文化……聽說政府正在拍攝《百年莞香》的電視連續劇,但願該劇能得到東莞人的認可。
不過,值得肯定的是大家都在關注莞香,關注東莞的文化發展。尤其是文化名城建設中,怎麼可以少了莞香文化呢?
後記:
民國東莞詩人張萼樺《女兒香》證實曾經的輝煌歷史吧!《女兒香》“獸爐煙嫋淨無塵,焚到牙香氣自春。紅袖添來宜伴讀,綠窗繞處最怡神。談心喜共同盟友,炙手偏憐困熱人。萬種情絲縈縷縷,好教香火證前因。”
閱讀更多 中國古村落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