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中的“黑美人”德清窯

瓷中的“黑美人”德清窯

德清窯從東漢,經三國兩晉南北朝,至唐宋時期結束,上下延續近2000年,是我國自成體系、歷史悠久的陶瓷系統。此外,以德清為中心的東苕溪流域的商周時期窯區,無論是生產時間、窯址規模、種類、數量,還是產品質量、裝燒工藝等方面,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製瓷史上的第一座高峰,譽之為“瓷之源”可謂實至名歸。

東晉 德清窯黑釉盤口壺

高24.9釐米,口徑11.4釐米,底徑11.4釐米,腹徑18.8釐米

瓷中的“黑美人”德清窯

此器盤口、高頸、圓腹、肩部有四個橋形橫系(形似舊時拱形橋而得名)。造型可分為口頸與壺身兩部分。盤形口與細頸一橫一縱狀若漏斗,便於注入酒液。圓腹則可取得更大的貯存容積。

從輪廓造型上看,壺的口頸部分均為凹形弧線變化,肩腹則為凸形圓弧線,腹下又以凹形弧線收底與口頸相呼應,變化中求統一。盤口、細頸上的絃線,頸肩轉折處的薄臺,以及平底,都呈淺胎色,形成極有層次的圓形反覆。其間縱橫、長短、凹凸變化豐富、細膩,體現出造型的節奏與韻律。具有明顯的東晉瓷器特徵。通體滿施黑釉,釉層均勻,釉色烏黑髮亮。製作十分精細,為早期黑釉瓷中的佳品。

此類盤口壺作品的存世,充分證明了至晚在公元四世紀,中國黑釉瓷的燒製已經進入一個成熟階段。

東晉 德清窯黑釉雞頭壺

高18cm,口徑7.9cm,底徑10cm

瓷中的“黑美人”德清窯

瓷中的“黑美人”德清窯

壺盤口,短頸,溜肩,鼓腹。肩部一側飾雞頭形流,流內有孔與壺身相通,流嘴呈筒狀,雞冠高聳,雙目圓睜。與雞首相對的一側飾一彎形圓柄,上下分別與口沿、肩部相接,便於握持。肩部另外兩側各飾一橋形系,可穿繩提攜。壺施黑釉,釉層豐厚,釉面滋潤透澈,色黑如漆,勻淨無瑕。外壁施釉不到底,近足處露出褐色的胎體。

此器製作端正,各部位比例協調,尤其是以雞首裝飾壺體,給人一種視覺上的美感。

東晉 德清窯黑釉唾壺

高9.9cm,口徑8.9cm,底徑9.4cm

瓷中的“黑美人”德清窯

唾壺盤口,束頸,扁圓腹,平底略上凹。外壁施黑釉,釉不及底。因釉層在高溫熔融狀態下產生垂流,致使器物下部積釉處釉層較厚,堆積欲滴。釉面滋潤,開有片紋。

唾壺亦稱唾器,屬於衛生潔具。瓷質唾壺始見於東漢,三國、兩晉時開始流行。東晉時期以青釉唾壺較為多見,黑釉唾壺少見。東晉時期燒黑釉瓷的瓷窯以德清窯最為著名,經科學化驗其黑釉中三氧化二鐵含量達8%左右,故燒成後,釉面產生色黑如漆的效果。

東晉 德清窯黑釉雞頭壺

高17cm,口徑7cm,底徑9.3cm

瓷中的“黑美人”德清窯

壺洗口,細頸,圓腹,平底。肩部一側雕塑一凸起的雞頭形流,相對一側飾安一曲柄,柄連於肩、口之間,另外兩側各飾一橋形系。壺身裡外施釉,外壁釉不到底。釉色黑如漆。

此壺為東晉時期所制,器形完整,風格古樸,釉色瑩潤勻淨,是不可多得的德清窯上品。

雞頭壺是南北方早期瓷器的主要造型之一。始見於三國末年,流行於兩晉至隋,因壺肩部塑雞頭而得名。燒製的瓷窯有越窯、甌窯、福清窯等。早期的雞頭壺通常是在壺的肩部對稱地貼飾雞頭和雞尾,使其首尾相呼應,雞頭短小,無頸,且與壺體不通,純系裝飾。東晉時,壺體變大,雞頭由裝飾物變為具實用性的張口、引頸之壺流,短尾則變為圓形長柄。東晉晚期,壺的曲柄出現了龍首柄。南朝時,雞頭壺由圓渾變得細長,雞頸加高,雞冠高聳,龍首柄加長。唐以後,雞頭壺逐漸消失。

瓷中的“黑美人”德清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