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哪位高人暗示雍正帝殺死年羹堯?

楊角風發作

文/炒米視角


其實電視劇版《雍正王朝》和小說版《雍正王朝》還是有很大出入的。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偏正面形象的雍正,是唐國強老師據理力爭過來的。這在當時連原作者二月河都不太同意的,但誰都不曾想,雍正經過唐國強老師一演繹,卻成為了經典,明顯優於我們傳統對雍正的認知。原著裡還是摻雜了很多野史的內容。

而真實歷史對“年羹堯案”敘述極為外交化辭令,簡單明瞭,只陳述結果,至於原因和來龍去脈,你猜。


所以我們翻回小說,那個雍正是一個深通權謀厚黑的殺伐決斷,冷酷無情的雍正。對於年羹堯的“寵”和“殺”都是一句話的事情。真正體現出伴君如伴虎的架勢。那個機警聰明、張牙舞爪的李衛,在雍正面前是噤若寒蟬的。所以年羹堯就真沒那麼重要了,所謂為“國家立功”那只是你的本分,你的命都是皇帝的,沒有任何條件可講。皇帝隨時想拿走就拿走,想怎麼拿走就怎麼拿走。因為雍正王朝裡只有雍正是主人,其他人都是奴才。什麼功高震主?根本不存在那樣的社會條件。皇權桎梏至此,世間噤若寒蟬。其實從明清以降的皇權發展,這似乎在理論上是符合歷史環境的。

但落實到角色上是不符合史實的,最起碼我們看雍正的詔書和硃批,你會強烈地感受到這是一個血氣方剛的漢子,甚至有那麼點小可愛。

所以這種極端的矛盾,導致了我們看到的“雍正皇帝”的角色,唐國強老師版的更讓人容易接受。


那麼在這些大前提下,我們來看看“誰”暗示雍正殺“年羹堯”的?

我認為一個是“皇權使命”,一個是“年羹堯”自己。

所謂“皇權使命”暗示雍正殺年羹堯,那就是原版小說裡的說法,雍正想殺人,不需要理由,因為我是皇帝。

按照“年羹堯”自己暗示雍正殺年羹堯,那就是年羹堯知道自己什麼建功立業,都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所以我就縱情享樂就好,翻牌了,吃小炒肉,把能享受的都給享受了,過一天是一天,反正不能給虧待自己。伴君如伴虎,畢竟自己多少有點功勞,我貪點,吃點都不算啥,畢竟你雍正要臉,你要殺我,我就把動靜搞大,用別人以為你殺我是因為我“功高震主”堵你。

所以,鄔先生也好,張廷玉也罷!誰暗示都沒用。


炒米視角

年羹堯回京說是述職,其實回京嘚瑟了一圈,為自己今後的命運埋下了禍根。細刨歷史,年羹堯並不是一個愚蠢的人,本人是進士出身,打仗勇猛,聰明好學,也是一代儒將,偏偏失去了瘋迷,不知進退,這次回京雍正帝給足了他的面子,回到西寧再不收斂,恐怕要大禍臨頭了。

雍正帝對自己欽定的國策是堅定不移,河南田文靜的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浙江的李衛搞的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據說阻力不小,雍正帝打算下去看看,然後還要在雲南讓範時捷把改土歸流也推行下去,重點準備放在雲南、四川、貴族、廣西幾個省份。

雍正帝帶著劉墨林、張五哥等一行人從陸路徑直隸進入河南,一路下來看到直隸省的莊稼已經進入灌漿,可到了河南就不行了,小麥稀稀拉拉,眼瞅著七月了了,人倒是不少,但是要飯的多,都奔著陝西的地界湧動著。

雍正帝緊皺著眉頭心裡不舒服,春荒、夏旱,這秋天再發大水,老百姓不用活了,不禁對跟隨的人說;快走!
(圖片來自網絡)

河南巡撫衙門冷冷清清,只有幾個人來回走動著,天擦黑了,可是雨越下越大,怕啥來啥,黃河大堤是田文靜今年新加固不算,花了不少銀子。

河南這幾年就沒消停過,先前是年羹堯西北平叛,河南出的糧食最多,西北大捷了,今年又修了黃河大堤,這昨天師爺鄔思道死活逼著要他那工錢四千兩銀子,沒辦法,田文靜只好給鄔思道結了工錢。

這烏先生真是神龍見尾不見首,神神叨叨的,李衛當初介紹說烏先生有一套,也確實,經他手寫的摺子是上一本批一本,大多都受到了皇上的表揚,總能見紅。

昨天烏先生把錢拿到手就要走,說是不在這幹了,要工錢費勁,到哪裡去也不說,臨分手的時候,田文靜嘆著氣說道;走吧,現在是越來越難幹了,臬司衙門、鹽道、河道總督都是年羹堯選的官,不聽話不算,還和我頂著幹,學政煽動那起子文人和考生說我糟蹋讀書人,要鬧事。

鄔思道看著田文靜說,東翁洩氣了!我?田文靜眼睛一瞪就急眼了;年羹堯有什麼權利選官,眼裡還有沒有皇上,我看孫嘉誠彈劾他就對了!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鄔思道又看了看田文靜一眼,田文靜接著說道,不就是打了個勝仗嗎?兵是朝廷的兵,他年羹堯也是皇上的奴才,還反了天了!鄔思道看這次接話道,東翁氣餒了?

田文靜仰天大笑說;雲從龍,風從雨,我田文靜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報答皇上的知遇之恩。好!鄔思道陰森森的對田文靜說道,自古成大事不拘小節,既然這樣,不知東翁想幹成什麼樣的大事?

只要皇上信得過我,我就把新政推行到底,不過現在這“年選”的官不好辦呀!鄔思道瞅了瞅田文靜從袖口拿出來一本奏摺說,想幹,有膽量,信得過我,你就把這個摺子遞上去。

田文靜伸手剛要接,鄔思道又說,既然信得過你就不用看了,保你揚名,答應我就交給你。田文靜略一沉思說,好!我答應你。鄔思道這才將摺子交到田文靜手上。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一定要親自交到皇帝的手上,我定不會誤你!鄔思道抱抱拳說,東翁;我們就此別過了,後會有期!說罷叫上秋月也沒拿什麼東西就出了西大門揚長而去。田文靜看了看奏摺,揣進內衣口袋也回來衙門。

其實鄔思道交給田文靜的奏摺,就是給雍正帝的一封信。這些日子,烏先生通過田文靜與朝廷、皇帝往來的奏摺、信件、邸報來分析看,年羹堯要惹出大事了!加上外面的謠言四起,什麼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他推薦的人遍佈全國各地。

據說年羹堯這次回到西寧,變本加厲,獨斷專行,生活習慣也是非常奢奓,與蒙古王公經常來往,犯大忌了!朝廷的官員一個不中意,說殺就殺,八爺那夥人就等笑話出來後,用此攻擊雍正帝,這還了得,鄔思道在所謂的奏摺上暗示雍正帝痛下決心,此人不能留著了!不殺也得拿下。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上次年羹堯回京述職,雍正帝在乾清宮大殿接見年羹堯屬下的將佐時,由於天太熱,雍正帝讓他們把盔甲去掉,這些將佐愣是不動,年羹堯說話這才脫了,年羹堯對雍正帝解釋說他們只知道軍令,不知道皇上,雍正帝想,不知道皇帝那就知道你年羹堯了!那時雍正帝就有一種感覺。

鄔思道這位中野於市的神人,時刻關注著雍正帝的朝廷動靜,之所以讓田文靜下手,那是因為田文靜是封疆大吏,又是新政的積極推動者,由田文靜公開對田文靜參奏,那田文靜與新政的形象一定會提高不少。

之所以鄔思道沒有親自去和雍正帝說,那是因為即使說了,雍正帝絕不會自己出面解決年羹堯這一他親自樹立的標杆且會給他人留下兔死狗烹的話柄,只有這樣利用田文靜的手彈劾加上御史呼應,估計年羹堯必倒無疑。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送走了烏先生,田文靜回到了巡撫衙門,此時,大雨下的好大,沒有停的意思,田文靜趕快組織衙門的兵丁叫河道總管,叫人去護著大堤,可是這位河道的道員竟然回家搬家去了,馬上吩咐師爺,去,把河道的道員的家抄了!革去他的頂戴,這個官他別作了。

田文靜正在火冒鑽天的時候,有外面兵丁來報,撫臺大人,外面有人要見你,田文靜又急了,我說過,誰也不見!這時只見雍正帝披著雨披邊進來邊說,怎麼?連朕也不讓見了嗎?

田文靜抬頭一看,皇上,驚住了,窟通,跪下了!奴才不知皇上駕到,昨日邸報還說鑾駕還在山東,怎麼這麼快?雍正帝邊脫雨披邊說;起來吧,巡撫大人!


日堯居k古史

目前我知道的有三個人,至於他們是故意的,還是無意的,已經無法查實了!

傳統的說法是指神出鬼沒的鄔思道,也就是紹興師爺。他是被田文鏡收入府內,專門給他寫奏摺的,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彈劾隆科多,威名遠揚!

後來田文鏡死後,這個紹興師爺就不知道去哪了,但是在李嶽瑞的《春冰室野乘·田文鏡之幕客》中有記載,他是去京城輔助雍正帝了,當然真實與否不可查實!

有說,就是他上的奏摺,讓雍正帝最終對年羹堯產生了殺心,才革了年大將軍的職,去了杭州某個城門當了個城門將軍,再後來又賜死了他!

但是所有正史上都沒有相關記載,年羹堯的死是跟他有關,或許是後人為了展示他的神出鬼沒,神機妙算吧!那麼年羹堯真正被害的原因是什麼呢?其實有這個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在於康熙帝以後的繼承權問題,當時的年羹堯已經是西北的封疆大吏,他是在康熙年間就受到朝廷重用!但是曾經巴結皇三子胤祉的門人孟光祖,這其實就讓還是皇子的雍正比較生氣,曾經還罵年羹堯是惡少,甚至要去康熙皇帝那揭發他,最後年羹堯俯首稱臣。

所以雍正剛剛繼位,內外交困,自己的幾個兄弟還在虎視眈眈,他最忌諱的就是這件事,屁股不穩啊!後來他更是把皇九子軟禁在西北,並且交給年羹堯看管。而偏偏在這個時候,年羹堯上書竟然說胤禟“頗知收斂”。要知道皇九子曾經也派人接觸過年羹堯,雖然沒有具體的證據表明年羹堯的支持立場,但畢竟他們有舊的交情,此時又上書說皇九子改造好了,這讓雍正大為惱火,馬上給他回信說:胤禟是奸宄叵測之人,繼續提防才行。

要說第一個高人,非雍正莫屬,現在你年羹堯翅膀硬了,敢管我皇家的事了?你說他好他就好?一邊歇著去吧!

第二個高手,就是劉墨林,只是這個傢伙是以死除年羹堯,談不上有心無心!

劉墨林是雍正元年金榜題名的探花,文采橫溢,非常受雍正帝的喜愛,於是予以重用,把他派到了年羹堯身邊任職,說白了,也是在年羹堯身邊安插一個能給自己報信的人。

當然,年羹堯其實並沒有謀反之意,不然的話,他在跟敵軍交戰的時候,我想不止一個地方將領勸過他自立為王吧?這麼多人勸他,他都不為心動,怎麼可能會造反呢?

只是千不該萬不該,他不該讓劉墨林死掉,劉墨林被人用毒酒毒死了,即使年羹堯抓到真兇繩之以法,也難免讓雍正帝懷疑,年大將軍向來以治軍嚴謹出名,軍隊怎麼可能出現暗殺這種事?

讓雍正帝不懷疑,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第二個嫌疑人,就是劉墨林,說不定他是自殺,目的就是除掉年羹堯!

第三個害死年羹堯的人就是他的士兵,也可以說是他自己!

比如有記載說,年羹堯進京面見皇帝的時候,帶著有士兵駐紮在城外,雍正皇帝開恩,要獎給大家吃西瓜,於是派人拉了幾車大西瓜送過去。

雍正帝挺了挺胸脯,大手一揮:“眾壯士,吃瓜!”

可是連喊三遍,大家都不敢動彈,雍正帝暴怒,這時,年羹堯忙小跑過來,還解釋說:“眾將只聽軍令,不認皇命!”

他這麼說是故意的嗎?是故意的,只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他本想表達的意思是說自己治軍嚴格,令必行,禁必止,結果雍正帝可不這樣認為,自己的軍隊竟然成為年羹堯一個人的了,這是大忌!

所以要說第一高手是誰,我想非雍正帝莫屬,如果沒有他自己的殺心,別人說啥也不會挑撥的動他跟年羹堯的關係的!

我叫楊角風,更多精彩請關注!


楊角風發作

正史上,雍正殺年羹堯是他自己的決定,沒有什麼高人暗示。《雍正王朝》中是張廷玉的暗示,讓雍正堅定了殺年羹堯的決心。

正史中對年羹堯的恃上眷遇,驕縱跋扈是這樣記載的:

行文諸督撫,書官斥姓名。
入覲,令總督李維鈞、巡撫範時捷跪道送迎。
至京師,行絕馳道。王大臣郊迎,不為禮。

用大白話講,年羹堯與地方總督是平級關係。但是他發給總督的文書卻自稱“令諭”

,把同級官員視為下屬;年羹堯進京,他命令直隸總督李維鈞給他下跪。進了京城後,王公大臣迎接他,年羹堯這廝,鳥都不鳥這些人。

用一句話總結,年羹堯乾的這些事,是皇帝才有的權力乾的事,他僭越了。不殺他,豈不是縱容臣子犯上?




電視劇對雍正做了一定的美化,殺年羹堯並不是因為他的囂張跋扈。

因為雍正新君登基,起用了一批新人,朝野對雍正的用人方針有很大的質疑。年羹堯打了大勝仗,替雍正爭了光。

注意一個關鍵詞——爭光,年羹堯替雍正爭光,替他爭了面子。所以雍正要重用年羹堯。

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電視劇中的雍正,其實他並不關心年羹堯的死活,他要的是自己的面子。

有個現實的例子,直隸總督李維鈞給年羹堯下跪。雍正扳倒年羹堯後,將李維鈞也下了大獄。雍正寫給李維鈞的批示,比較搞笑。

“你不怕做貽笑於人之督撫,朕不甘為輕舉妄動之人主”。

李維鈞你身份督撫,居然給年羹堯下跪。李維鈞你不要臉,我雍正還要臉呢!

所以當年羹堯殺掉孫嘉誠後,滿朝文武分分上書,指責年羹堯不對時。雍正為了自己的面子,不得不把年羹堯降職使用。

雍正給年羹堯數次降職,是希望年羹堯去杭州老老實實的做一個將軍、參將、守城門,不要再給他丟人現眼。


但是滿朝文武還是繼續上書。雍正發現,不管他怎麼處置年羹堯,百官都不罷休。這個事不能拖,拖得越久,傷的是自己的面子。

最後張廷玉的幾句話,成為斷送年羹堯性命的關鍵。

張廷玉言簡意賅的說了兩點:

如果年羹堯還活著,他就要繼續炫耀自己的戰功,暗喻雍正“鳥盡弓藏”。

如果年羹堯還活著,雍正的面子就會受到“玷汙”。

張廷玉替雍正說了他想說而不敢說的話。年羹堯對雍正名譽的損傷,已經造成不可逆的後果了。豈能容他?

所以年羹堯必死,而張廷玉則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Mer86

年羹堯也是打了幾次勝仗以後,確實太驕狂了,竟然跑到了紫禁城裡,還敢威脅皇上愛妃甄嬛娘娘。


年羹堯在西北說話都可以一言九鼎,做了很多越規矩的事,還敢跑到紫禁城裡管皇上的家事,也是活得不耐煩了。

可皇上還得用他,這就犯了難了,繼續恩寵甄嬛,年羹堯就不在西北賣力,這就威脅到了他的皇位,甚至是大清帝國了。真是沒辦法,他就跟甄嬛商量一出好戲,甄嬛在晚宴時候,故意和別人發生爭執,吵了起來,皇上瞬間發怒,皇后無辜躺槍也是蒙了,作為一宮之主,就把甄嬛送到了蓬萊,正好實現了皇上保護甄嬛的目的。


再後來,這個事被年妃知道了,她覺得自己智商受到了侮辱,被當傻子耍,立刻大發雷霆,聯合哥哥又要整甄嬛。

可是錯過了好機會了,西北已經平叛成功,皇上不再需要年羹堯了,反而因為年羹堯太有權力了,功高震主,讓皇上受到了威脅。甄嬛當然知道皇上的意思,正好也先下手為強,在皇上問朋黨論一文的時候,順勢就說了,等到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時,則互相賊害。皇上那麼聰明,怎能不知道這個意思,聽從甄嬛的建議,

用計謀讓他們的朋黨因利盡而互相陷害。終於解決了年羹堯這個心腹大患,幫自己報了仇,讓年妃失去了後臺。

不得不佩服,甄嬛確實是高人。高!實在是高。


最熱門

雍正殺年羹堯在我看來有三個人是起到關健的作用。

第一位是孫家淦,因為孫家淦對年羹堯的所作所為非常憤怒,他還不像其他大臣一樣敢怒不敢言,身為御使的他,在年某聖眷優隆的時候(皇帝親迎和百官跪迎)上折參劾他。他的這一舉動得到了一部分清流的支持。雍正安排孫家淦去西北總管財政和年羹堯搭擋之時,兩人更是政見不合甚至針鋒相對,以致於年羹堯下狠手殺了他。這個事件直接導致雍正對年羹堯下手。

第二位則是鄔思道,這位爺原是雍正的智囊,他早就看出年羹堯的兇殘,料定他以後必定會闖下大禍,因此他跟包括雍正在內的許多人說過年羹堯的缺點,指出年某早晚必闖下大禍。而他的話雍正最為重視,所以他對年某的評價也是年某招殺身之禍的原因。

第三位是位極人臣的張延玉,大家對他的處世信條“萬言萬當,不如一默”非常熟悉。在很多事情上他即使感覺出有不對的地方也不會輕易指出來,諾敏案中他的表現就是一例。因而在年羹堯的事情上他倒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幾處雍正沒太在意的細節,都是經他一提醒才重視起來的。舉兩個列子;一是年羹堯被貶為杭州將軍時,在去上任的路上所裝家當有連綿幾公里、幾百上千輛車之。二是年某在罰多守破城門的時候,經常穿著黃馬褂對地方官員也傲慢無禮,並說出年某的行為對雍正名譽是有損害的。

這才使雍正殺了年羹堯。但最主要還是年某人自己作死。


曹操的速度

我覺得年羹堯自有取死之道,如果雍正不願意殺他,誰在後面推都沒有用。所以關鍵是雍正要殺他,為什麼,功高蓋主,恃功而驕,殘虐群臣。

首先,搞清楚雍正是一個怎樣的人,怎樣的皇帝。雍正繼位之初,皇位並不穩固,看如今仍然有雍正毒殺康熙的野史就知道,雍正繼位的初期必然是面臨著極大的挑戰的,這樣的一個皇帝,肯定要加強皇權,鞏固自身帝位,要鞏固權威有兩種路,其一,消滅對權威的威脅,所以皇八子集團最後灰飛煙滅;其二,對內加強改革收群臣之心,對外用兵以加強軍事控制,同時收將士們的心。可見雍正對自身的權位看的十分重,這樣一個皇帝怎麼可能允許有人在旁邊作威作福。



然後,再看年羹堯,年羹堯不是普通人,他是進士出身,隨後偶然之下在青海立功,官至總督,之後越戰越勇,直到手握軍事重權。可是要搞清楚,他雖然是進士出身,可是並沒有在官場上混過,對於明哲保身這一套是不熟的,相反在軍隊裡面,特別是古代那種非制度化的軍隊,要保持主將權威,只能靠利誘和打罵,習慣了軍隊生涯之後,對官場不熟悉的年羹堯處處鋒芒畢露,而且對待群臣非常不講禮數,態度惡劣,行為粗暴,最關鍵的是對雍正這個頂頭上司還缺乏基本的尊重, 囂張跋扈到雍正不可忍受。



所以,總的說來,年羹堯之死關鍵是年羹堯囂張狂妄,不把雍正和群臣放在眼裡,而雍正本身也是個對皇權極為敏感的皇帝,兩向之下年羹堯必死。倘若年羹堯懂得怨歸於己,恩歸於上,明哲保身,雍正也不會殺他。


夜月下鳴蟬

其實誰也沒有暗示。雍正是什麼人,幾十年的阿哥,六部辦差,要說年輕的時候還有可能需要暗示提醒,登基以後根本就不需要。年羹堯的命運早就決定了。等田文鏡的上奏,無非是有個由頭。田文鏡不說也會有別人說。要說暗示,是雍正暗示別人。一家之言,不喜勿噴


電飯鍋老虎

這個問題我思索再三,其實感覺讓雍正起殺心的正是年羹堯自己。本來從開始雍正是很慣著年羹堯的,因為他是一個將才,能征善戰,立下過大功,然而,士兵只知有他而不知有皇帝,這讓雍正很不爽,並且到最後年羹堯驕奢淫逸,擺譜向皇帝看齊甚至超越皇帝。濫用職權。雍正暗示他他也不知收斂,最終才遭到殺害。所以說這位高人就是年羹堯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