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兵在行軍打仗時都吃什麼?

橙子味的是愛情啊

(一)

打仗吃啥?吃不了好的,但粗茶淡飯要吃!

俗話說,大軍未動,糧草先行。“糧草”就包括了人吃的“糧”和牲口(馬騾)吃的“草”。用今天的話來說,糧草屬於後勤物資保障的重要內容,是決定軍隊能不能打勝仗的關鍵。

古代運輸條件差,道路情況又異常複雜,這對於保障供應,是絕大的挑戰。好比三國時蜀漢軍隊“六出祁山”,最難解決的,就是糧草的供應問題。所以諸葛亮才發明了善於在山地運行的“木牛流馬”。而圍繞木牛流馬,蜀魏還有一次交鋒,都是在做糧草的文章。後來魏軍大將鄧艾繞過蜀軍重兵防守的劍閣,偷渡陰平,通過幾百里山徑,直撲涪城,佔領成都。鄧艾這是兵行險著,因為陰平小道為“七百餘里無人之地,山高谷深,糧運艱難”;主將鍾會與鄧艾父子有隙,他之所以答應鄧艾出兵,一個險惡的意圖,就是想讓鄧軍自困而亡。

你只要翻一翻三國演義,裡面許多故事都會提及“糧食”問題。而許多大戰,如著名的官渡之戰,之所以勝利,就是曹軍出奇兵燒了袁軍囤積糧草的大營。

古代戰爭的記述中,常出現兩個詞,一個叫“聚屯糧草”,一個叫“堅壁清野”,一方盡力搜刮,一方盡力不叫人搜刮到,還未交鋒,糧草之戰先開始了。因為大家知道,吃不上飯的大軍,必敗無疑。

(二)

古代大軍所行之處,都得“埋鍋造飯”。軍人在外拼命,吃飯得飽就好,不可能講究太多,包括食材和炊具。所以不可能頓頓烹炸煎煮燉,天天換口味,主要是最簡單的燉和煎!亂七八糟的食材往鍋裡一擱,支上火,倒水加油,就開始——亂燉翻煎。嫌口味不夠?再剝幾瓣蒜,多撒兩把鹽。

(看今天士兵吃“野戰飯”,可以想見古人大體相同。造就是幾塊壘砌起來的磚頭)

古代應該也有類似“炊事班”的編制,負責供應一定規模連隊(古代稱“營、哨、隊”)的吃飯問題,屬於後勤雜役,平時只操瓢把,不操練,但遇戰鬥緊張時,扔下鍋碗,接過刀槍,也能填補幾個戰位。這是大軍不緊不慢行軍時的情況。如果是急行軍,或戰鬥任務緊急,飯不能不吃,則直接摘下頭盔,拿過金角,扣過來就是一口小鍋,隨便煮點吃。差不多一個小隊(四五人),各自自主“造飯”。《史記》記載,戰國時,齊軍在孫臏率領下,初入魏國時,“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而魏軍統帥龐涓通過齊軍的灶數,即能初步判斷齊軍的人數(不過我懷疑“十萬灶”的數字有虛誇的成分,不至於齊軍每人一灶吧!如三人一灶,則“十萬灶”齊軍將達三十萬人,似不可能)

如果軍情特別緊急,熱飯熱菜就進不了嘴了,從懷裡(乾糧帶)掏出乾糧——如我們熟知的紅軍的炒麵——往嘴裡一塞,再猛灌幾口涼水,就聊以餬口了。軍隊往往會額定每個單兵所能負載的重量,除了兵器彈藥,就是乾糧和水壺水袋了。

大軍行進處,往往會跟隨大量的隨軍小販,他們和軍隊做生意,軍隊需要什麼,他們賣什麼。當然軍隊不會找他們買兵器火藥,他們售賣的,主要就是生活物資,比如蔬菜啊、瓜果啊,以及牛羊肉禽蛋等等。這些小販趕著大車,隨大軍流動,我記得一個典型例子,是《悲慘世界》裡隨軍小販德納第,商販們的隊伍,不比軍隊短多少。這些人一邊和軍隊做交易,一邊等軍人戰死發死人財。

除了隨軍小販,還有大軍駐地的百姓,也能為軍隊提供必要的補給。在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軍隊所到之處,都有不少中國百姓,向他們售賣生活必須物資,這些人被朝廷和官員痛斥為“漢奸”。在兩次鴉片戰爭期間,這種與侵略者做生意的現象非常普遍。

但像後一種情況一般來說畢竟為少見,多數軍隊還是要依靠自己的補給線,或以劫掠、搶奪為重要補充。這使得軍中飲食總是缺乏必要的保證,尤其當戰事焦灼、反覆拉鋸或戰事不利時。

(無恥的“黃軍”,他們搶劫百姓,實際上是一種補充方式)

為了防止軍中斷糧,軍中糧草官要預先囤積大量的“乾糧”,就是便於士兵隨身攜帶且保質期較長的食物,如干肉之類。比如三國時期,天下大亂,無論對於哪一方,供給都是大問題,有些軍隊甚至將死人肉醃漬後做成乾肉條,以充作軍糧。

軍隊不能長期沒肉吃,不吃肉沒力氣,怎麼打得贏仗?人肉成為軍人補充蛋白質的重要甚至是唯一來源。與其臨戰腿抖,被人殺死,還不如“努力加餐飯”,忍住噁心吃幾口人肉呢!


皇帝不稱朕

這個題目其實不太好回答,我們國家泱泱五千年曆史,每個時代吃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而在行軍打仗時吃的東西更是千奇百怪,比如小米、幹餅、鍋盔、肉乾、野菜等等,小米作為我們古代主要的糧食作物,小米及其製品應該是一種比較普遍的軍糧。但是我想從另一個角度去回答這個問題,順帶回答一下題目的要求。

眾所周知,戰爭,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後勤補給都是很重要的一環,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指的就是在出兵之前要先把糧草先準備好。處於農耕時期的古代,並不是所有當兵的人都是一身愛國情操的,有些只是被生活所迫,掙點軍功養家餬口,還能混一口飯吃,如果去打仗還沒有飽飯吃?那可是要引起兵變的(有過剋扣軍餉、軍糧而引起軍隊譁變的例子)。那麼,古代的行軍打仗時,如何解決一支軍隊的吃飯問題呢?

1.打仗之前的準備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武戰爭從來都是一項關乎國計民生、民族存亡的大事,所以在戰前必須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除了士兵動員宣誓、整衣備甲之外,那就是糧草的準備了。這時國家除了動用本身庫存以為,會向全國徵收糧食,屯糧是很重要的,萬一打起了持久戰,前線的需要大量補給,而後方補給跟不上,那麼造成的兵敗甚至兵變的後果將不是統治者能承受的。古代有種

屯田制,就是強制士兵去耕種田地,做到戰時為兵,平時為民,起到了自給自足的作用,避免了補給的長途運輸,尤其是對於戍邊軍隊,有更好的效果。

2.糧草的供應方式

如何保證糧草的運輸與供應是很重要的事情,其中一種就是隨軍運輸,我們經常能聽到古代動不動就幾十萬大軍,除了數據可能有些誇張以外,

所謂的幾十萬大軍其實後勤人員佔了很大一部分,養活一支軍隊的代價是很大的,更何況是要在前線作戰的軍隊,所以就需要更加完善的後勤保障。大家想想,古代的交通運輸能力是及其落後的,如果要到幾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遠的地方去作戰,行軍時間肯定不短,用牛、馬來運輸糧食,路上的消耗就是一個很大的負擔,當然,如果條件允許,走水路的話情況會好很多。所以,糧道有多重要就不言而喻了吧,古代打仗就有很多采取切斷對方的糧道,或者燒掉對方的糧倉,給前線軍隊造成毀滅性打擊

3.前線的補給方法

糧食除了隨軍運輸以外,還有啟用糧倉和徵用購買當地的人的糧食了,更甚至就是以戰養戰。國家在全國各地都是有糧倉的,一到了戰時,糧食的消耗將是一個天文數字,只靠臨時的屯糧和隨軍運輸是行不通的,這時啟用前線的糧倉就很重要了,如果打的是持久戰,那麼前線部隊還會向當地的百姓購買糧食等一些物資,也有可能是直接徵用,畢竟都打仗了,徵用糧食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到了敵後區,那麼以戰養戰就是個好方法了,直接在敵後區獲得各種補給,來繼續進行戰爭,不但能給敵對國造成重大的負擔與災難,還減輕了自身負擔。比如當時日本侵略者就使用過以戰養戰的方法

4.士兵的吃食

好吧,我知道前面我離題了,現在就來說說古代士兵一般吃什麼。首先就是小米,小米也叫粟米,在6000多年前又開始有了,而且在古代可以大量種植,也只有能夠大量生產的才能作為軍糧,在先秦至隋唐時期,軍隊應該都是小米為主。然後唐朝中後期開始,南方的水稻、小麥生產逐漸擴大,從而慢慢的取代粟米成為主要軍糧。其實限制於生產力的底下,古代吃食的做法肯定跟現代沒法相比的,更可況是在戰時?講究的只是能不能吃飽,而不是要求好不好吃。急行軍時是沒有時間停下來生火做飯的,這時乾糧就很重要了,比如饅頭和鍋盔,饅頭相傳是諸葛亮發明的,而鍋盔更是大秦帝國橫掃天下時的利器,據說鍋盔硬的可以硬剛刀槍弓箭,應該只能泡水或者就著熱湯來吃。至於大家關心的蔬菜、肉類那些,應該都是醃製品,畢竟古代也只有醃製這一種保鮮技術,但是在古代,牛馬都是寶貴的戰略物資啊,不能隨意宰殺的,所以肉類肯定是不會餐餐有的,就算有,也應該是雞鴨那些。

最後總結一下,古代每一次的戰爭,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大事,沒有充足的準備,是肯定不敢輕啟戰事的,一旦開打,要打多久就不是你能決定的了,長時間的戰爭是很容易拖垮一個國家的。


終於寫完了,第一次回答這種軍史類的問題,有疏漏的地方請大家多多體諒。

我是軍事達人哨兵ZH,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關注,謝謝啦。


哨兵ZH

回答裡基本都只說了中國古代的軍糧情況,那我就說一些外國軍隊的軍糧狀況。

1、羅馬帝國的軍糧狀況。

羅馬人對士兵伙食非常重視,除了常見的穀物和肉類之外,士兵還能獲得定量的橄欖油、果酒和醋之類的補給、以避免患上壞血病。一般來說,羅馬軍人每天能攝入大約50克的肉類、100克豆類、850克小麥以及500毫升左右的酒精飲料,而這些食物能提供3600卡的熱量、完全可以滿足士兵的日常需求。

現代人還原的羅馬軍隊口糧

考古遺蹟出土的羅馬面包

考古證據也足以證明羅馬軍隊飲食類型的豐富程度。在不列顛島和德國的軍團駐地的考古發現證明了史書中的相關記載:實物表明,羅馬在歐洲行省中消耗的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大麥、燕麥以及少量的黑麥;消耗的主要肉類為牛肉、羊肉以及豬肉。但不同行省的羅馬軍隊消耗的肉類有所不同——不列顛的軍隊主要吃牛羊肉,歐洲大陸的軍隊則主要吃豬肉。另外,在英國的倫敦、約克郡、卡利恩以及南希爾茲地區的軍團駐地遺址中,考古學家們還發現了數量龐大的小麥、扁豆、豌豆等農作物遺存,貝爾斯登地區所發現的二世紀中葉軍團駐地遺址中則出現了蒔蘿、野生芹菜、胡荽、無花果、草莓、黑莓以及榛子等作物。而扁豆、蒔蘿、無花果以及胡荽已經被證明是從近東地區和地中海沿岸進口而來。總之,羅馬軍隊的食譜中既有本土產物、也有外來特產,可以說是古代軍隊後勤保障的典範。


2、中世紀歐洲和日本的軍糧狀況。

羅馬帝國失去對西歐的控制之後,西歐地區陷入蠻族王國割據的狀態,而士兵作戰時所能吃到的食物類型有所減少。9世紀初時,查理大帝開始在法蘭克帝國建立後勤保障體制。在《查理大帝莊園敕令》中,查理大帝要求統治下的莊園應該提供豬油、魚肉、醃肉等食品,肉類之外的其他食品,比如蔬菜、乾酪、黃油等等,應當“將全部產品的三分之二繳納給我,以便應用”,並將剩餘數量一併上報。

除了軍隊的戰前儲備之外,中世紀軍隊出征作戰的時候,士兵還會自己隨身攜帶一定的糧食。比如早期的基輔羅斯人就會自備糧秣。而俄羅斯人的軍隊伙食較為簡單,根據拉津《軍事藝術史》的記載,14-15世紀時的俄羅斯士兵主要食物是“燕麥粉、乾魚、少量火腿,經常會以一些蔥頭代替主食”。


相較而言,英格蘭、西班牙和德意志糧食補給狀況要更好一些。在都鐸王朝時代,英格蘭士兵每天的伙食定量是:24盎司(約750克)小麥麵包、三分之二加侖啤酒,2磅牛肉或羊肉,以及0.5磅黃油。如果因宗教節日不能吃肉的話,則用1磅乳酪和四分之一條鱈魚、或者7-8條鯡魚代替牛羊肉。

在德意志農民戰爭時期,1525年,弗勞恩貝格地區的守將塞巴斯蒂安·馮·羅騰漢為準備防禦,為城內守軍購入了麵粉、肥肉、雞蛋、黃油、乾肉等糧食,並安裝了風力磨坊用於製作麵包。

1588年準備遠征英格蘭的西班牙“無敵艦隊”也為遠征軍準備了足夠的糧食。數萬人的西班牙遠征軍的伙食是:14.7萬大桶(1大桶=105加侖)的酒、6500公擔(1公擔=100公斤)燻豬肉、3000公擔乳酪和大量的魚、大米、大豆、豌豆、醋,此外還有1.2萬大桶的淡水。

著名的西班牙“無敵艦隊”

最後再說說日本的軍糧狀況吧。一般來說,中世紀日本軍隊主要以豆類和穀物為軍糧,肉類較少見,蛋白質來源主要是少量的魚類,總體水平落後於歐洲。在16世紀末的文祿·慶長之役(1592-1598年)中,一些地方大名的文書記載了朝鮮駐軍的軍糧狀況,我們僅舉幾個例子:

《小早川家文書》記載,小早川隆景部下5000士兵10個月的軍糧包括:50桶大醬(合20石)、630草袋鹽(合70石)、海藻100袋、油菜籽2石、乾飯100石、沙丁魚乾105袋、520石大豆和7500石米。

小早川隆景

《毛利家日記》記載,毛利秀元的9000士兵所需10個月的軍糧包括:海藻150袋、油菜籽4石5鬥、乾飯200石、沙丁魚乾170袋、大豆841石、米13500石。

毛利秀元

島津義弘的2000巨濟島守軍所需10個月的軍糧包括:3000石米、250石大豆、25桶大醬、220袋鹽、海藻50袋、油菜籽1石5鬥、乾飯100石、沙丁魚乾43袋。

島津義弘


平田君Bellatores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打戰時解決士兵的吃飯問題至關重要。一般來說,糧草的充足程度,也是戰爭能否取勝的關鍵。那古代士兵到底吃什麼呢?有書君這裡說的古代截止1840。


一、奴隸社會時期


原始社會沒有戰爭,私有制的出現使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這個階段農業生產水平低下,但動物遍野,這個時期的軍糧主要靠狩獵。戰爭間隙,雙方的士兵各自組織抓各種動物來解決口糧問題。一群人抓到什麼吃什麼,抓不到的時候還可以釆摘野果野菜充飢。



二、封建社會初步發展時期(隋唐之前)

秦漢時期進入到農耕社會,這時候五穀雜糧已經開始種植,小米因為有耐儲存的優點,率先成為了軍隊的主食。唐朝以前的更多戰爭的主戰場都是在北方地區,而北方主產小米,小米的營養價值也比較高。這個時期的士兵的主食就是小米。



三、封建社會的繁榮衰敗階段 (隋唐至明清)


隨著南方的開發,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手工業生產的發展,燒餅逐漸取代了小米在軍隊的地位,士兵們開始吃燒餅。


南方水稻的推廣種植,大米的產量提高,士兵們又開始吃大米,有時候還會吃到配菜。條件好的情況下,部隊可以埋鍋造飯,士兵們就可以吃到熱騰騰的飯菜,甚至喝點小酒,那當然是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


這個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也很活躍,他們的馬膘肥體壯,士兵也驍勇善戰,這與他們的軍糧有關。這些士兵主要吃風乾肉,吃奶製品,牛肉乾最受士兵的歡迎。因為牛肉的熱量高,只需要一小塊就可以滿足很久的需求,而且味道也不錯。


總之,軍隊是是國家政權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對外抵抗外來侵略、對內鞏固政權的主要暴力工具,國家就會盡全力保障軍隊的衣食住行,使每一個士兵沒有後顧之憂。



有書共讀

古代士兵在行軍打仗時吃什麼?問的好,真該好好梳理一下。我們先看一下幾大基礎糧食問世的時間:稻米,考古發現7000年以前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時代就開始被種植並食用。粟米,也就是小米,原產地中國,8000多年前就出現了。小麥,大概在4000年之前也傳入到了我國。原產地在中國的大豆問世距今至少也有5000年。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鞠五種,撫萬民,慶四方。什麼是五種呢?鄭玄說五種者,黍稷菽麥稻也。也就是常說的小米、麥子和稻米。由此可見,夏商周以降,中國古代士兵的基本口糧就有保證了。而《戰國策》上說:“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也就是說,當時普通的勞動人民大多是豆粒成飯,豆葉成羹。那麼小米、麥子、稻米呢,應該是優先提供給軍隊吃了。當時情況與今天大抵相似,南兵習慣吃吃稻米,北兵習慣吃小米、小麥。只不過是分別用以上三者雜以蔬菜、豆類甚至肉類煮成大鍋稠粥,便於做也便於吃。應該說漢朝之前,士兵們的主食大抵如此。

兩漢事情,雖然麵條被髮明瞭出來,大概還只能是改善士兵伙食偶爾一吃,稠粥依然為主。傳說拜諸葛亮發明創造,蜀國士兵開始能吃上了饅頭了。但是不好意思,當時的軍隊很有可能依然主要靠粥填飽肚子。晉惠帝的“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為我們提供了些許註解,堂堂皇帝認為的好東西依然是粥,只不過是肉粥,何況軍人?只不過遇到急行軍或者戰事正酣,米飯糰就成為最便捷的戰地快餐。

各種麵粉做成的鍋盔、大餅、燒餅等,成為軍隊的主要食物,則是唐宋以後的事情了。至於說肉食,從來都是古代普通士兵的奢侈品,偶爾能打打牙祭就不錯了。即使有大量供應的肉食,也是令人生畏的人肉,三國時代、黃巢起義、李自成起義等都有不少以人肉乾為軍糧的恐怖史實。

最具創意性的軍糧發明,當如煎餅、炒麵,攜帶方便,保存期超長,抓之即食,戰爭最艱苦時甚至熱水都無法供應,只好加把雪幹食,可沒少給人民軍隊做出貢獻。今天的我們都應該憶苦思甜,珍惜當下每餐都吃的豐盛飯菜來之不易啊。


司馬砸光

古代士兵在行軍打仗有啥吃啥,在沒有糧食之後可能還會吃人,這不是危言聳聽,在歷史上可以說是司空見慣了。今天,我們就一起看一下古代士兵到底吃什麼呢?

俗話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糧草在行軍打仗中至關重要,甚至可以決定一場戰役的勝利。古代軍糧主要是穀物,糜子、水稻、小麥、大豆等糧食作物,以填飽肚子為第一要務,沒有什麼講究的,更沒有什麼四菜一湯,別想多了,在古代行軍打仗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經常由於運輸艱難,還吃不飽飯呢!基本就是喝粥,吃鹹菜,大米飯,到了三國時期,出現了油餅、大餅等麵食,據說諸葛亮還發明瞭饅頭。

當然也有乾肉條、奶酪、炒麵等乾糧,比如當年橫掃歐洲的蒙古騎兵就是隨身攜帶風乾牛肉乾和奶酪,不僅可以長時間保存,而且可以提供大量的能量用於長途跋涉,征戰四方;炒麵也是一種常見的隨軍乾糧,一口炒麵一口水,即使到了抗美援朝時期也是士兵的主要軍糧。

至於蔬、酒、肉這些副食產品,平時是不太能吃到的,只有作戰勝利慶功的時候,才會改善生活,大口吃肉大口喝酒。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就地取糧,以戰養戰,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就是典型的以戰養戰,就地取糧。

最後,一種情況是實在沒有糧食吃的時候,會發生吃人的殘忍場景,而且在古代還是屢有發生,慘不忍睹。如長平之戰趙括被白起包圍後,其部就有自相殺食的事發生。再如唐朝張巡死守孤城時也發生此類事件,還有黃巢也是以人肉為軍糧。除了這些不得已的情況,還有些變態的將領,乾脆以人為軍糧,特別是在五胡亂華的時候,他們將女人稱為“兩腳羊”,殘忍無比。

古代士兵打仗的軍糧可謂五花八門,但最終都是為了填飽肚子,活下去。戰爭是殘酷,珍愛和平,遠離戰爭。


密探零零發

中國的話,光餅,菜糰子,鍋盔(傳說就是把麵餅放在頭盔上烤熟了吃),乳酪,馬奶,果丹皮,(果丹皮生津止渴,山楂是主料,山楂藥典裡作用是消食,主要消肉食,清代開始有)牛肉乾,麵餅,泡饃,饅頭,小米,(楚漢爭霸的時候軍糧大部分貌似就是小米)大米很少(大米以前都是稀罕糧)。這些軍糧,有些人問好不好吃,那時候除了烤,就是水煮,能好吃到哪去?!(

電視裡演秦始皇的時候就提到過麵餅軍糧,餅子很硬,用小刀割開吃,有條件煮點熱湯泡著吃)



我們是農耕國家,其餘地方呢?比如有個講坦桑尼亞的原始部落去打仗,他們就吃水果和烤肉,而且烤肉任何佐料都不放!蒙古軍人呢?就是肉和奶製品,每天就是這些!(天天吃肉不易消化,所以蒙古貴族喝茶,還因為茶葉和我們漢人開戰,而且泡茶這茶葉就是蒙古人的方法,他們覺得這樣方便,我們漢人是茶粉,也就是現在日本人茶道那些)



肉食不論在外國還是中國古代都是奢侈品,士兵只能是偶爾打打牙祭或者是打了勝仗或立功時可以吃到。但是也有極端的時候能吃到,沒軍糧時人都快餓死時,有些軍隊會吃人肉,戰俘的或者是他們帶來的軍妓。



有人吃完解放軍的壓縮口糧以後說不好吃,可是行軍打仗口感從來都不是第一位的。古代大軍也是,都得“埋鍋造飯”。軍人在外拼命,吃飯飽了就好,不可能講究太多,包括食材和炊具。所以不可能頓頓烹炸煎煮燉,天天換口味,主要是最簡單的燉和煎!亂七八糟的食材往鍋裡一擱,支上火,倒水加油,亂燉翻煎。嫌口味不夠?再剝幾瓣蒜,多撒兩把鹽,就足矣…


李三萬的三萬裡

古代在行軍打仗之前,一定要先把士兵需要的糧草準備好,所謂糧草,就是需要的衣物、軍械、食物等等保障性的物資。因此,會有大量的後勤保障人員負責運送這些物資,以保證將士不至於餓著肚子上戰場。

所以,糧草供應是否及時,對戰爭的勝敗影響很大。歷史上有很多切斷對方糧草,從而獲得勝利的戰爭。古代的戰爭,糧草供應占軍費的比例很大,受運輸條件影響,很多情況下不能得到良好的保證。



古代士兵的糧草一般都是一些雜糧,唐朝時期以小米和小麥為主,一直到宋朝之前,我國的烹飪技術都只有蒸、煮、烤三種。所以在軍營裡最常見的就是煮雜糧粥,煮完放上一點鹽,就是一頓飯。


在古代,是沒有軍用罐頭壓縮餅乾等高熱量、易攜帶的食物的。他們幾乎不吃蔬菜,但偶爾也會在行軍途中購買,在戰場附近,他們也會設立糧倉屯糧。貴族們還能吃個火鍋,但沒有辣椒,因為辣椒明朝時期才傳入中國。將領和功臣還能偶爾吃吃肉喝喝酒,至於普通士兵就只能聞聞味了。


歷史密探

看到這個問題,不由得想起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人家長途奔襲,靠的是速度,攜帶的食物相較與農耕民族要來得方便。

蒙古軍隊出征主食是羊肉乾,羊肉煮熟後晾乾,可即食,蒙古士兵基本上是在馬背上邊喝馬奶酒邊吃肉乾,行軍速度不變。往往敵人還沒反應,他們的先遣部隊已經到了,這種千里奔襲當時也只有蒙古軍隊才能做到而且速度還快。每一個先遣隊士兵需帶三匹馬以上,一匹乘騎,一匹換乘,另外一匹專帶備用兵器一套、肉乾、肉粉和奶粉以及飲水若干。這裝備除了睡覺,其它時間可以確保一直在行軍,可想速度有多快!


除了各類肉乾,還有一種神級牛肉粉,將鮮牛肉晾乾搗成粉狀,據說一整隻牛的粉可以裝在一隻牛膀胱裡,吃之前取部分加水煮開,迅速膨脹,味道鮮美,一隻牛膀胱裡的牛肉粉可供十名士兵吃三星期。

另一個不得了的改良是由成吉思汗的漢人謀士無意中發明的。這天早上這謀士煮牛奶準備早飯,卻被成吉思汗宣去議事,等回來後發現牛奶被煮幹,鍋底是一層乾粉,他用手指挖了一嘗,發現味道不錯,加水一煮,味道也好。他因而靈光一閃,何不把鮮奶加工成奶粉,豈不方便,他馬上試驗,成功後稟報成吉思汗,受到表揚,並迅速在軍隊推廣。

奶粉的出現,讓戰鬥力提升不少,減少了馬匹的負擔,不用帶馬奶酒和鮮奶一類的飲料。出發只需在牛皮做的水壺裡加水和少許奶粉,隨著馬匹的奔跑,奶粉充分溶解,營養和口感與鮮奶無異。

另一種美食其它民族決吃不慣,是將鮮牛肉切成手指厚的一大塊,安放在馬背上,再裝上馬鞍,一路奔波後,這塊肉被磨半熟,並吸收了馬的汗水變得鹹鹹。這被長途征戰的蒙古兵奉為難得的美味,因為他們平時連跳蚤蝨子都吃,胃口相當好。

難怪當時無人能擋。


天台觀寧波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人行軍打仗,十分重視軍隊的後勤保障工作,朝廷(或者說皇上)謀劃一次戰役,從選拔將帥,調遣部隊直至糧餉準備工作,都會提前通盤考慮,甚至於連天文地理、周易預測都用上了,比如不僅要在眾多武將中選拔元帥,還要挑選任命先行官、糧草官、監軍等等的,連發兵的日子也要測算。

由於戰爭的需要,不僅隨軍有糧草官,後方還有專門的督糧官,隨大營建有糧倉,以保證糧草源源不斷的供給。在戰前,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史記》鴻門宴中的一段,當項羽準備攻打劉邦時說了這麼一句: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還有就是秦軍每戰之前都要大量飲酒,以鼓舞士氣。打勝之後就會喝慶功酒。如果部隊糧食供應不上,就只能吃野菜等東西充飢了。《三國志》中就有沒有糧食吃的時候,袁紹的部隊在河北吃桑椹,袁術的部隊在淮南吃河蚌的記載。再沒東西吃的時候,要麼吃人,要麼就自動瓦解。西漢七國之亂時,吳楚聯軍被周亞夫斷了糧道之後,部隊就自動瓦解了。還有類似的就是官渡之戰。當然,有些部隊沒有糧食之後可能會吃人,如長平之戰趙括被白起包圍後,其部就有自相殺食的事發生。再如唐朝張巡死守孤城時也發生此類事件。除了這些不得已的情況,還有些變態的將領,乾脆以人為軍糧,比如五胡十六國和唐末、宋朝、元朝時均有此類事件發生。




當然了,凡事不可一概而論,比如“閃電戰”的創始人霍去病,他就不按常規出牌。他組織的小股精銳部隊千里迂迴長途奔襲時,就不考慮隨軍攜帶後勤保障分隊,而是一鼓作氣,打到哪吃到那,就地取材,以戰養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