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豹Q1財報透視:戰略升級之下,從忐忑到自由

猎豹Q1财报透视:战略升级之下,从忐忑到自由

昨晚美市開盤前,獵豹移動發佈了2018年Q1財報。隨後幾個小時,董事長兼CEO傅盛的內心,應該經歷了一個小小波折:從忐忑到自由。

因為,股價是這樣子的:

猎豹Q1财报透视:战略升级之下,从忐忑到自由

開盤迅速跌逾5.3%,美國時間10:06分,最低跌5.44%;11點29分,漲幅為1.87%;下午再度有一個跌幅,但很快修復,尾盤買入大單密集,最終收報於12.32美元,漲幅為0%。

這種盤面背後,到底有什麼邏輯,以反映夸克點評對傅盛與獵豹的判斷?

1

那些叫人忐忑的

財報裡有些看得見的因素足以映射出來。下跌反映的不利面應該為:

一、工具類主業當季收入同比下滑。

Q1,獵豹工具主業收入為人民幣7.448億(1.187億美元),同比下降7.7%。

這主要跟海外第三方廣告合作伙伴Facebook再度調整廣告規則與形式有關。2017年5月,FB停止了智能手機鎖屏廣告服務;今年1月,谷歌也停止了這一形式。

FB是獵豹貨幣化的最大合作伙伴。鎖屏廣告是許多智能應用廣告庫存的消化組成。獵豹截至目前的商業變現手段,更多就來自廣告業務。

導致工具主業收入下滑的因素,還包括Q1手機市場相對疲態。

二、淨利1260萬美元 同比下滑47%。主要原因歸於上述廣告影響。

其實,最近兩三年,獵豹一直在與這種變現規則調整持續博弈。2016年Q1發佈後,它曾經歷過IPO之後單日最大跌幅(17%),盤中甚至一度跌逾21%。

這背後,跟獵豹工具類業務的商業模式深有關聯:上會受制於手機硬件,下會手指於內容。而它的變現機制則又與FB們密不可分。

傅盛從沒掩飾過這重風險。2016年那次,他坦陳,最初還以為跟Q2財測有關。

在不久前混沌大學分享課上,他還這麼明白說過:“我們也看到了谷歌的一些政策,Facebook的一些政策,大家做商業的都知道,我們其實今年是扛住了幾波他們的政策,一天就幾萬美金的減少,我們還能保證整個業務還穩健的向前,包括收入規模還在增加,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

最新一個交易日,盤前、開盤、盤中的跌幅,應該就與這重因素有關。

想到2016年那一幕,這確實是令人忐忑的部分。

那麼,如此局面之下,獵豹昨日股價為何不但沒有出現此前一次慘狀,盤中甚至還有個漲幅?

2

股價穩定背後

這需要審視財報其他因素了。最直觀的幾個有利面為:

一、工具業務收入同比下滑,經營利潤卻大幅上升。未來較長週期,工具業務仍是穩定的利潤來源。

同期,獵豹Non-GAAP經營利潤同比增49%,Non-GAAP經營利潤率去年同期增幅為21%,如今為36%。

工具類主業仍在穩健創新、擴張中。值得一提的是獵豹輸入法。過去一年,藉助AI,尤其回覆與海量3D鍵盤主題,用戶規模和活躍度增長強勁。

有一點需要明白,儘管很多人認為智能機已經飽和,但每年更新換代帶來的整體出貨,仍相當可觀。手機早已是消費品概念。而且,隨著應用頻次提高以及內容消費時長增加,工具業務有它非常穩健、穩定的一面。只是說,看上去,它的概念已不像最初幾年那麼性感。

而且,獵豹早已適應FB、谷歌們的廣告服務規則調整,已經有豐富的化解經驗。我相信,這是獵豹昨日股價表現穩健的一面。

二、收入與利潤來源呈現出結構性變化,遊戲業務已成收入增長的主要引擎。

Q1財報中,獵豹遊戲業務令人眼前一亮,收入與利潤雙雙增長,成熟遊戲(一年以上的手遊)經營利潤率本季已達15%。

按平臺劃分,獵豹移動業務營收佔總營收88.9%,上年同期為85.3%。考慮到工具業務下滑局面,你應該能意識到,遊戲對於收入與利潤的填充價值。

獵豹已構建了一個強大的休閒遊戲矩陣,並以精緻的背景音樂著稱。在豐富的音樂內容幫助下,獵豹全球當季獲得近1億月活玩家。

而且,獵豹選擇的遊戲,不同於那些生命週期較短的品類。比如,《滾動的天空》、《跳舞的線》已推出不斷時間,但Q1,兩款產品MAU再創新高。這與遊戲設計與內容體驗密不可分。

財報發佈後的分析師溝通環節,傅盛透露,Q2末,還會發行新遊戲,2018年,獵豹遊戲收入和利潤有信心繼續保持增長。

我們認為,遊戲業務的提升非常明顯,它將進一步降低對於工具類業務的過度依賴。目前,從佔比上,獵豹其實已經不是一家簡單的工具類公司,而是一家AI氣質濃厚、移動服務品類日益豐富併兼容內容服務的平臺型企業。

三、獵豹的中國概念與中國故事要素日益強化。

這是與上面第二部分相互輝映的一個視角。它同樣降低著獵豹運營中的風險面。

我們說,工具類業務變現上,之所以對FB們有依賴,其實還有一重原因,就是獵豹龐大的海外用戶,很難像本地一樣做到精耕細作式的運營。

就像獵豹基於工具主業而超越工具主業的訴求一樣,區域市場上,它也有降低海外風險的動力。Q1,按地區劃分,來自中國市場的營收佔比已達39.1%,而上年同期為27.6%;海外市場營收總額同比下滑17.5%,佔比為60.9%,較過兩年已大幅下降。

獵豹中國故事元素的強化,不但有利於降低風險,更是能夠豐富它的商業模式,讓它的經營走處量的擴張,走向更有質量的精耕細作模式。

中國故事元素的強化,也會豐富獵豹面向資本市場的話語權,提升它的市值管理水平。這種動向,一定也會體現在它的運營成本、效率等方面。

四、運營走向精細,效率提升,成本下降;

你能看到幾個數字的變化:同期,獵豹營收成本同比降14.6%,運營開支同比降12.6%,銷售及營銷開支同比降5.5%,總務及行政開支同比降12.5%……

而毛利率則由上年同期的61.5%提升為65.8%,毛利潤同比增長2.9%。

成本下降,既可能有業務擴張收縮的原因,也可能跟內部版圖的協同、共享深入有關。2017年,獵豹整體處於一輪新的投資期。我們覺得,這家公司的運作已經步入精細化階段。

以上是財報中的關鍵財務數字,也是我們可以直觀感受到的部分。你能看到,這是獵豹的業務版圖最為明確也最為穩健的部分。

3

你看不到的隱秘

但是,還有許多並非以通常的財務數據展現出來的部分,甚至是隱秘的部分。而它們,在夸克點評看來,可能隱含著獵豹未來一個更長週期的核心競爭力。

首先是獵豹AI戰略。

財報中,這部分並沒有多少數據。若你覺得它是百無聊賴、可有可無的,一定會忽視獵豹的圖謀,也會忽視這個行業的發展規律。

若你梳理一下2016年以來傅盛的個人言論、獵豹業務架構、投資動作,後者包括資產處置、成本優化、現金流獲取與現金儲備的動向等,你會發現,過去一年,獵豹一直在快速朝AI傾斜投入與佈局。

直到2018年3月21日,當傅盛揭幕“水立方機器人”之夜盛典、五大機器人產品線現身時,人們發現,獵豹已經擁有一個相對完整的AI路線圖。

你可能看不到,這些機器人背後,獵豹在AI領域的核心競爭力:獵戶星空Orion OS機器人系統,堪稱截至目前業界罕見的全鏈路自研系統,從語音交互、語義理解、室內導航到機械臂等,覆蓋了截至目前軟硬件一體的機器人架構。

截至目前,本地AI概念產品,基本都侷限於單一環節、單一功能應用,還沒有這種完整的開放平臺。

即便如此,很多人也容易漠視獵豹著眼於整個體系化創新的努力。事實上,Orion OS落地的過程裡,有傅盛比較複雜的內心歷程。他坦陳,最初,自己也曾高估AI對現實的應用價值,但最後還是意識到,必須落地到具體場景、基於消費洞察才能推動這一領域的發展。

獵豹主業開放的互聯網思維、工具屬性與機器人之間有較深的契合。而獵豹眼下在各條AI產品上的推進,並非是要建立一個類似蘋果的封閉的價值鏈,而是率先探索、完善系統與產品,將它應用於現有的主業與未來新興業務的同時,也會大規模走向開放。

在一個概念迷茫、群雄混戰、更多執著於邊角或單一功能創新的時刻,這種著眼於整個系統與價值鏈的創新,一旦終端迭代達到一定成熟度,會更容易形成一種“飛輪效應”。它會對整個行業的創新產生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因為,AI不是單一技術的比拼,而是應用場景驅動的創新,它本來就是一種整體的思維與系統創新。獵豹AI之路,是一條尊重現實、市場、應用的踏實路徑,而不是對於AI技術主義的刻意標榜。

所以,2018Q1,我們確實看不到獵豹機器人多少出貨數據,符合這一週期獵豹與傅盛對於行業的預期。目前,它還不太可能成為財務面貢獻的主力,但它一定是獵豹的未來。

其次,這裡,我要說說獵豹2018Q1裡看不到的部分。

它涉及到獵豹這家公司幾年來的治理機構與路徑探尋以及傅盛個人複雜心理的內在關聯。

在我眼中,它是一個極為典型的觀察樣本,能讓人感受到一家本土崛起、全球佈局的互聯網公司內心的隱秘。

獵豹移動前身是金山網絡,後者基於傅盛創業業務與金山系業務形成。正因此,傅盛曾一直言必稱雷軍,不是偶然。雷軍於他,不僅是投資人角色,也有知遇之恩。

獵豹背後也有騰訊等多方資本支持。這種關係為獵豹第一波發展乃至IPO提供了背書。

此前多時,獵豹董事會里,雷軍擔任董事長,騰訊代表等人擔任關鍵的董事角色。其中,雷軍的投票權最多。

但一個獨立公司需要有獨立意志,甚至獨立的人格化特徵。獵豹董事會的權力分佈,固然能反映歷史脈絡與資本權力結構,但很難真正體現傅盛與管理團隊的決策意志。

這決非否認雷軍與騰訊代表及其他資方對獵豹的幫襯及支持。傅盛能從創業者蛻變為創業家、企業家,與此深有關聯。而多年來,傅盛也持續流露著感恩。

但我認為,隨著行業演進與獵豹自身演變,尤其是關鍵業務的拓展,這種治理結構存在重大問題:

1、獵豹不太可能佈局與騰訊、小米直接博弈的關鍵業務;

2、一個變局時代,獵豹是否因此錯失過本可依託工具主業而快速衍生的關鍵業務。

但同期,我們也看到,傅盛不斷對外講述他對創業、商業模式、發展路徑、創新的理解,常有深刻反思、反省。他甚至透露過,頭條模式誕生前,自己就有類似的思考,獵豹由工具走向內容的路徑,也比自己預想的慢。

猎豹Q1财报透视:战略升级之下,从忐忑到自由

因為多次分享、演講,他甚至已經被稱為“導師”。

這是偶然一幕麼?在我看來,不是。我認為,傅盛認知的變化以及持續不斷的反思,應該帶有為獵豹打破邊界、拓展新視域的用意。他的反省,應該也是對董事會權力結構的一種持續暗示。過去,他可能無法完全將自己的想法落地,他必須充分考量一個多邊利益場。

比如,獵豹當初若急於從工具大規模走向內容尤其遊戲為主的泛娛樂,騰訊怎麼想?

如果就像今日一樣開始衝刺智能硬件尤其機器人等業務,小米會怎麼想?事實上,小米利潤相當部分也來自遊戲。

雷軍與騰訊代表以及利益代表們有自己的心胸,不太可能抑制傅盛的行動。但要說傅盛完全能放開,依據內心決策,我覺得不太可能。他應該也有自己的優柔部分。

記得傅盛某次對經緯張穎說,自己不夠“狠”,包括對人。這個“狠”字,就值得琢磨。

應該有傅盛的善、厚道、重情義。雷軍說,厚道的人運氣不會差。我想,這也會讓獵豹走得更遠、更久。但過度的善也會抑制一個商業組織的邊界拓展。我個人覺得,至少在傅盛反思的脈絡裡,獵豹一些方面錯失了一些落地的速度,沒能展示出類似移動互聯網初期時的那種凌厲。

他對自己未曾依據內心而實踐的反省與反思,裡面隱藏著一種幽怨。更是一種緊迫性。那就是,獵豹到了必須展現出獨立意志了。

今年3月21日“機器人之夜”後的採訪環節,我刻意問他與雷軍的關係。其實很想了解獵豹董事會的關係,是否影響到了獵豹與小米、騰訊未來的業務佈局。他似乎有些謹慎與忌諱。但僅從AI與機器人業務展示的意圖看,傅盛顯然有著強烈的超越現有獵豹格局的意志。

這些未必合乎傅盛內心軌跡與董事會實際運作。但我絕非話題操縱者。我的用意是,希望看到一家中國互聯網公司治理結構的提升,希望看到獵豹能按照符合它的路徑拓展邊界。

這一幕確實出現了。一個月前,獵豹董事會成員發生關鍵變化,傅盛與獵豹管理層開始走向前臺。雷軍不但卸去董事長,並將多數投票權授予了傅盛。很多人說,這是小米IPO前雷軍自身角色的變化,而我更願意將它視為獵豹決策權走向,以及公司治理結構的提升。

我相信,這一動向,應該也是獵豹此刻業務版圖變化、戰略升級背後的驅動力之一。一個隱忍很久的獵豹,有望在未來一個週期展示出它新的成長性與競爭力。

上次採訪時我問傅盛,從工具、內容到機器人有什麼邏輯,他說,不是所有事情都有非常嚴格的商業邏輯,獵豹全球化運營裡,本來就有許多智能化支撐要素,而多年來,他本人一直關注AI,並做了許多鋪墊,很多時候就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

2018年Q1的財報,獵豹的業務版圖,呈現出一種結構主義美學的特徵:

1、工具主業雖暫時受到一定抑制,但它依然貢獻著穩定的現金流與利潤;

2、遊戲業務已經成為新的成長驅動,可以預期未來幾季有望超越工具業務。而它的壯大,也帶有區域市場轉換、經營步入精細化的動向;

3、AI戰略已開始產生成效,短期局部改造著獵豹工具及內容業務。而隨著完整的AI系統能力的開放,獵豹有望變身為一個AI時代的開放平臺,從而鍛造出新的生態體系。

所以,儘管2018Q1財報喜憂參半,但我們認為,獵豹已走出過去幾年最大的危機面,開始呈現出更加穩定的特徵,不但收入與利潤多元化,中國故事日益突顯,長短期目標富有節奏,整個財務面尤其現金儲備也非常穩健。

傅盛說,2018年是獵豹關鍵的轉型年,“雖然獵豹的進化之路有起有伏,但是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們曾經多次調整戰略方向,以順應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行業的發展趨勢,隨之成功轉型,不斷成長。因此,憑藉我們優秀的研發團隊、龐大用戶規模、充足現金儲備,我們堅信獵豹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我感受到了傅盛的自由與欣喜。此刻,我依然相信他,並相信獵豹的未來。

夸克點評覆蓋百家、今日頭條、UC頭條、一點號、創事記、搜狐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