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紅白喜事

客家人辦紅白喜事,規模較大的,要從本房中請人幫忙理事,即聘請先生,以圖圓滿,臉上有光彩。先生之職,得由有文化、懂禮節的長者擔任。坐禮臺,是先生的主要任務。所謂禮,是長期沿襲的風俗習慣所形成的公認儀節,含尊敬之意。臺,狹義指桌子,意思是由先生代東家接受賓客禮儀。

客家人的紅白喜事

東家辦喜事這天,先生得一早入門,選一張乾燥、整潔的桌子,擺在下廳臨大門邊的左側。如廳子小,可放置於大廳門口走廊下,與吹打樂隊的處所隔壁相對,這張桌面便是禮臺。

首先,先生應將文化用品放置檯面上,裝好禮簿。這裝禮簿有講究,婚、嫁、做生日、遷居、升學酒等喜事,應用大紅紙,裁折裝訂成十福九全的格式,封面按豎式寫法,從右至左,右邊寫時間與喜事的名稱,中間寫“親朋家族禮簿”六字,左邊是東家的名字與鞠躬等字樣。

而辦喪事的則不同,應用白紙裝禮簿,簿面右側寫時間等,中間部分用藍底紅籤條寫“親朋家族禮儀簿”七字。禮簿內每頁的右上頂格,應寫上文字編號,用來區分親戚主次和便於對號拆禮。緊接著,應寫執事人員的壁單,辦喜事的直接寫在紅紙上,辦喪事的要用黃紙為底,在紅籤條寫名字。書就,立即貼在廳堂門口的左側牆上,以敦促到位,閱後各司其職。

客家人的紅白喜事

客家很注重紅白喜事對聯的實用性。迎親、嫁女、做壽、建房、小孩“三朝”“彌月”等都統稱為紅喜事,要用紅紙寫對聯。它貼的時間相對長些,辦完喜事仍可保留。辦喪事為白喜事,要用白紙、黃紙或藍紙寫對聯。這種對聯只是曇花一現,辦完喜事(即出了柩)馬上要撕掉,有的還要即刻換上紅聯。白喜事在用紙上還有男女之別,除白紙通用外,黃紙和藍紙不能亂用,用錯了會鬧出笑話。正確的用法是天(乾,即男)藍(坤,即女)黃。

早飯後,先生與助理先在禮臺上放置酒、水、香菸等,然後協同待客人員一起等待親朋家族的光臨。辦喜事的一般在上午11時許賀客絡繹登門,當催席爆竹響起時,賀禮扎堆而來,禮臺上一派繁忙景象,常須東家協同接客。收紅包、登禮簿,環環相扣,如有來現金的,還需代包紅包,書寫名字,編上編號。在震耳欲聾的吹打樂器干擾下,為防聽錯,產生誤會,需在備用紙上寫下名字與東家的關係,以免登錯禮簿,這就是所謂“禮”和規矩。

辦喜事的,到中午12時許,賓客到齊,坐禮臺接禮事宜算是完成,在廚師的引領下,安席後即可讓親朋家族入席會宴了。但辦喪事的則不同,來客的中餐是閒餐,要晚餐方為正餐。從上午起就有鄉鄰送蠟燭,先生配合樂隊迎進來賓,送祭禮儀物者前前後後進入廳堂,直到傍晚時分,東家婦人的孃家一行人入府後,接客登記禮薄才算基本結束,禮臺便可作為待客的飯桌了。

客家人的紅白喜事

所接的禮包(含現金)及禮簿,坐禮臺者應妥善保管。辦喜事的如只一個正餐的,待午飯後眾賓客回去了,先生便可請東家和總理事等負責人一起到場,將提袋內的紅包一一取出,按編號一捆捆地放到檯面,讓大家過目。拆禮時核對禮簿姓名,將金額寫在名下,再統一算數,做到現金與禮簿上的數目相符,然後連同禮簿交給東家。

如東家辦的是喪事,得等到次日老人“還山”後,親戚大都告辭,俗話說“做好事了”,才可抽空請東家與總理事等負責人當面拆禮。“天地盤”相符後,先生將禮簿遞給孝子中的長者,隨口祝他們房房戶戶興旺發達,富貴綿延。

至此,客家先生“坐禮臺”一職方算功德圓滿。有一首打油詩說得好:禮臺坐了大半天,只做人情不圖錢。兩斤豬肉老規矩,一代一代往下傳。

客家人的紅白喜事

置辦酒席自然要請人幫工,客家人情義甚濃,只要你請他幫工,左鄰右舍族府宗親都會來幫工,因而要設幫工名單和成立禮房。坐禮房並非輕而易舉任人可為之事,因為這場喜事的好壞與成敗,社會反響如何,取決於禮房間人員處理事情和安排分工是否得當。安排幫工名單是一件大事。

在一般農家,規模大一點的紅白喜事僅幫工就達70至100人,酒席正餐一般在30桌左右,有的40至70桌。僅幫工設置的崗位就有:理事、禮房(白喜事稱庫房)、司廚、知客、接禮、傳茶、等。

客家人的紅白喜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