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個化學故事-紅繞肉裡的化學過程

“上好的帶皮五花肉,一定要肥瘦相間,這門手藝是子鈺母親來上海後跟鄰居學的。在漢族的菜譜上,紅燒肉的歷史不算悠久,卻最受歡迎。豬肉、醬油,常見易得,烹飪不需要高深技巧,只需付出時間和耐心,這讓紅燒肉成為中國家常菜的經典。考究一些的,先用猛火炙燒肉皮,肉皮在高溫下迅速收縮,可以長時間燉制,仍保持勁韌的口感。紅色是外觀的標籤,要獲得這種誘人的色澤,可以炒糖色,加老抽,也可以藉助紅曲米或豆腐乳,各家有自己的方法。肉湯不容浪費,無論加入什麼食材,吸飽湯汁後都會變成紅燒肉最默契的配角。” --- 《舌尖上的中國》 對紅繞肉的解說

每天一個化學故事-紅繞肉裡的化學過程

舌尖上的中國

之前舌尖上的中國大火的時候,一定有不少人被介紹紅繞肉這一段說的咽口水。這段優雅的解說將紅燒肉燒製的方法、紅燒肉的口感特色描繪的淋漓盡致。那麼,你可知道,紅繞這個烹飪技巧過程中,有兩個重要的化學過程,造就了紅燒菜餚獨特的色澤與美味嗎?

1、美拉徳反應

1912年法國化學家Maillard發現甘氨酸與葡萄糖混合加熱時形成褐色的物質。後來人們發現這類反應不僅影響食品的顏色,而且對其香味也有重要作用,並將此反應稱為非酶褐變反應。紅燒肉烹製時,肉裡面的蛋白質分解出豐富的氨基酸,與加入烹飪的糖相互作用,就發生了美拉徳反應。這種反應產生的褐色物質無毒,且香氣撲鼻,色澤誘人,是紅燒肉、紅燒魚等成為美食的重要功臣。

每天一個化學故事-紅繞肉裡的化學過程

五花肉

2、焦糖化反應

除了醬油,平時我們還習慣用白糖對菜餚進行上色,白糖上色就是焦糖化反應。焦糖化反應是糖類尤其是單糖在沒有氨基化合物存在的情況下,加熱到熔點以上的高溫(一般是140-170℃以上)時,因糖脫水與降解過程而發生褐變反應,生成物有焦糖和一些揮發性的醛、酮等,後者進一步縮合、聚合也會產生深顏色的物質。

每天一個化學故事-紅繞肉裡的化學過程

油鍋炒糖上色

紅燒肉烹飪過程中,如果使用白糖(也可選擇醬油上色)上色,一般都是先用熱油加糖炒,將糖慢慢融化,發生焦糖化反應,用這種方法上色比起醬油鮮亮紅潤,不會發黑。這正是上好的紅燒肉看起來紅潤鮮亮的原因。

每天一個化學故事-紅繞肉裡的化學過程

紅潤鮮亮的紅燒肉

通過這兩個重要的化學過程,五花肉就逐漸在燜燉中變成了可口的紅燒肉。上菜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