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心瀝血60餘載 當代中國藏學研究優秀成果不斷湧現

中國西藏網訊 一部《西藏通史》,上起石器時代,下至2015年,8卷13冊,850多萬字,“走過”西藏的圈圈年輪,地方政治、經濟、社會制度、思想文化、宗教、軍事、科技、交通、民族關係……其中種種,縱覽無餘。

嘔心瀝血60餘載 當代中國藏學研究優秀成果不斷湧現

圖為《西藏通史》

2016年出版發行的《西藏通史》是經中央批准、國家財政專項撥款2400萬元支持的重大科研課題成果,是以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科研人員為核心,組織協調全國近30家科研機構、94位專家學者,歷時14年共同完成的一項重大文化工程。書中利用文物考古資料及漢藏文等多種文字的史料記載,詳實地表明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西藏傳統文化是中華多元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嘔心瀝血60餘載 當代中國藏學研究優秀成果不斷湧現

《西藏通史》獲第四屆中國藏學研究珠峰獎特別獎,圖為該叢書的總主編拉巴平措和執行總主編張雲。

2018年,《西藏通史》榮獲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圖書獎,此為國家新聞出版領域最高獎項。5月19日至20日,第五次全國藏學工作協調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期間舉行了第四屆中國藏學研究珠峰獎頒獎儀式。其中《西藏通史》獲得珠峰獎特別獎。

中國是藏學的故鄉。這裡匯聚了世界上最多的以藏、漢民族為主體的藏學家,藏學研究源遠流長。

1950年2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十八軍政策研究室成立。王其梅擔任主任,李安宅、於式玉、謝國安、劉立千、傅斯仲等一批著名藏學家提供了眾多研究報告,為解放西藏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當代中國藏學的開端。

經過60多年的發展,尤其在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藏學創立了較為完備的學科體系,建立了數量眾多的藏學機構和學術團體,形成了專業齊備的人才隊伍,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學術成果,開展了積極活躍的對外學術交流,已經站在國際藏學的制高點上。以學術成果為例,類似《西藏通史》這樣的一大批精品力作不斷進入視野。

嘔心瀝血60餘載 當代中國藏學研究優秀成果不斷湧現

圖為諾章·吳堅(《西藏通史:松石寶串》的著述者之一)榮獲第四屆中國藏學研究珠峰獎榮譽獎。

在珠峰獎評審中,諸如《藏漢大辭典》《西藏簡明通史》《中華大藏經(藏研版)》《四部醫典大詳解》《西藏通史》等先後被評為珠峰獎特別獎;于道泉、王森、東噶·洛桑赤列、黃明信、木雅貢布、拉巴平措等31位藏學家被授予珠峰獎榮譽獎;200多項藏學研究成果分獲一二三等獎。如《論西藏政教合一制度》《西藏通史:松石寶串》《藏族簡史》《西藏佛教發展史略》《班禪額爾德尼傳》《西藏封建農奴制社會形態》《中國藏族部落》《西藏曆史地位辨》《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係史》《西藏經濟簡史》和《青藏高原環境與發展》叢書等,它們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都有所創新或具有獨到的見解,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嘔心瀝血60餘載 當代中國藏學研究優秀成果不斷湧現

圖為第四屆中國藏學研究珠峰獎頒獎儀式上獲獎人合影留念。

嘔心瀝血60餘載 當代中國藏學研究優秀成果不斷湧現

在藏文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方面,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承擔的國家重點課題《中華大典·藏文卷》正在有序開展,其中《薩迦五祖文集》已經出版,《歷輩班禪文集》即將出版。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已收集到藏文古籍珍本400餘部,一批珍稀藏文古籍陸續整理出版。西藏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一批藏文古典名著和歷史檔案叢書。公開發行的藏文古籍已有上千種、500多萬冊。數百年來只有手抄本、木刻本,被禁錮、埋沒的藏文典籍,第一次有了各種裝幀精美的印刷版本。《西藏王統記》《西藏王臣記》《漢藏史集》《青史》《紅史》《賢者喜宴》《薩迦世系譜》《多仁班智達傳》《頗羅鼐傳》《噶倫傳》《喜饒嘉措文集》《薩班全集》《根敦群培著作》《布頓佛教史》等藏文古籍的出版,在國內外藏學界都引起了強烈反響。

西藏的考古和文物研究的進步,推動了藏學研究的深入。目前,西藏已發現從舊石器時代至近現代的各類文物點4277處。昌都卡若遺址、拉薩曲貢遺址、古格故城,以及大批吐蕃墓葬等的發現,為藏學研究增添了大量實物史料,為藏學研究開闢了一個更加廣闊的研究領域。

藏醫藥研究方興未艾,一批藏醫學院和藏醫研究所相繼建立,整理出版了一批古藏醫文獻資料,名老藏醫專家的寶貴經驗得到了及時整理、研究,一批中青年專家嶄露頭角。藏醫名著《四部醫典》《醫學百科全書·藏醫分卷》《藏醫生理學》等數十種專著出版問世,推動了學科的形成與發展。

今天的中國藏學已成為全方位研究藏族社會歷史、現實、未來發展的綜合性學科。歷史學、宗教學、語言學、社會學、民族學、文學等一些原有的基礎性學科的研究繼續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加強。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藝術、法律、軍事、教育、醫藥、歷算、語言、文字、考古、民俗、工藝技術、信息技術等學科應運而生,快速發展,成為藏學領域裡充滿活力的新生力量。近年來還相繼出現了一些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不斷拓展著當代中國藏學研究的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