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文化拾遺之清代十三行:懷揣一把司馬秤,稱金度銀量香料

广州文化拾遗之清代十三行:怀揣一把司马秤,称金度银量香料

水彩畫由中國畫家約1820年畫下的中國魚販店。

广州文化拾遗之清代十三行:怀揣一把司马秤,称金度银量香料

水彩畫由中國畫家約1820年畫下,展示廣州茶葉倉庫交易情景,工人們忙於用三角秤量重。

清代粵商

司馬秤稱金度銀量香料

生意場上的貴重金銀,長白山的千年古參,內蒙大草原的鹿茸,還有漂洋過海而來的進口香料,這些貨品在商賈交易時重量可不能有絲毫偏差。200多年前,沒有電子秤的年代,廣州十三行粵商,正憑藉著這一杆不差分毫的司馬秤,做贏一單單大小生意。

广州文化拾遗之清代十三行:怀揣一把司马秤,称金度银量香料

外殼酷似琵琶型的司馬秤,秤盒最長55釐米(左),最短僅為13釐米。

“司馬秤見證廣州十三行曾經的商業繁榮。”鄒永生的藏品包括近千杆從清代到民國初年廣州大商巨賈們使用過的司馬秤,其中不少是精細之作。遙想當年生意場上的大戶商家,懷裡都會隨身揣著這樣一把精細量具,又會是一番怎樣的情景?

广州文化拾遗之清代十三行:怀揣一把司马秤,称金度银量香料

水彩畫由中國畫家約1820年畫下,展示廣州茶葉倉庫交易情景。

初遇

收藏家誤為有錢人家玩具

“最早遇見司馬秤,是上世紀90年代初,在廣州帶河路古玩天光墟,地攤上一個烏梅木盒樣子酷似微縮版琵琶琴,內藏一支長度僅為10釐米的象牙秤桿,銅質秤盤和秤砣,整把秤鑲藏盒中。”鄒永生說,一開始還以為是舊時候大戶人家的兒童玩具,經過討價還價以價高買下。後來被一位廣州老前輩告知,這正是清代廣州的司馬秤,一種用來秤度黃金白銀和貴重藥材、香料用的秤具。

广州文化拾遗之清代十三行:怀揣一把司马秤,称金度银量香料

廣東民俗研究專家、廣州西關收藏愛好者鄒永生正在修復他尋找和收集導讀清代司馬秤。

打那以後,鄒永生對秤情有獨鍾,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廣州開始修建地鐵,老城到處拆遷,很多西關人家在搬遷過程中將大量的舊傢俱拋棄,一位收破爛的人從搬遷戶收購了幾十把舊秤,其中就有二十幾把司馬秤,鄒永生從中選出了11把。這30多年間,鄒永生收到大小司馬秤逾千把,至今保留下其中300多把精品,最大一把秤桿長達50釐米,最小僅有10釐米。

广州文化拾遗之清代十三行:怀揣一把司马秤,称金度银量香料

梅花、鑽石等各式造型秤砣。

2001年,鄒永生從大新路一戶司馬秤工匠後人手中,收到30多把完美紙包裝的象骨杆司馬秤,對方透露,其先輩一直住大新路,幾代人制作司馬秤為生,過去在大新路周圍鄰居就有十幾戶人家以制秤為生,直到民國時期後期才轉行改做手工獅子。

在鄒永生的300多把司馬秤中,其中有秤盒面上用銀釘鑲嵌上“廣康三利”、“隆盛號記”、“旺利來記”等記號。

順口溜

“司馬秤,司馬砣,好老公,好老婆,秤不離砣,公不離婆。”

鄒永生說,儘管多數人都不知道司馬秤為何物,但是在廣州西關,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他還從老人口中聽到這樣一句順口溜:“司馬秤,司馬砣,好老公,好老婆,秤不離砣,公不離婆。”可見在過去人們心目中,司馬秤曾經是一件多麼神秘的器物,不僅僅是一杆秤那麼簡單,還寓意著夫妻恩愛相守不離不棄。

老西關一位老人還向鄒永生解釋了“司馬”的含義。原來,“司馬秤所以叫做‘司馬’,正是因為其中一些秤前端,特設一個圓形銅針稱,那個圓圈就叫‘司馬’,稱物時,圓圈上面的長針與下面的短針對準時才是準秤。”鄒永生說。

广州文化拾遗之清代十三行:怀揣一把司马秤,称金度银量香料

司馬秤所以叫做‘司馬’,是因為秤前端,特設一個圓形銅針稱,那個圓圈就叫‘司馬’,稱物時,圓圈上面的長針與下面的短針對準時才是準秤。

因為買回來的舊秤,盒子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破損缺失,學過木工、機修工的鄒永生2000年開始了“拯救司馬秤”行動,專門購買了一套進口鐵鑽等工具,並且自制烏梅木、酸枝木等粉末,做到修舊如故,為秤盒“做舊”。

“司馬秤在明清時代居多,開始時,司馬秤以16兩為一斤,後來以13兩為一斤,也就是說,司馬秤的一斤等同於現在的1.3市斤。”

广州文化拾遗之清代十三行:怀揣一把司马秤,称金度银量香料

打上稱重量商標的秤砣。

★十三行風景線

秤具昭顯主人身家

“清代粵商使用的司馬秤,製作用料也是全國最考究的。因為用料檔次,體現著商家身份象徵。”鄒永生髮現,用料檔次主要體現在秤桿上,按照價值依次可分為象牙杆、白銀杆、黃銅杆、象骨杆、烏梅木杆、紅木秤等品種,其中象牙的檔次最高,一般商家都沒有,多為乾隆、嘉慶年間十三行的少數大商行、大藥鋪擁有,一般商人使用最普遍的是紅木秤和象骨秤。

广州文化拾遗之清代十三行:怀揣一把司马秤,称金度银量香料

這把是秤砣杆全銅的司馬秤

“有意思的是,裝秤桿的秤盒也頗有講究,有錢大戶用的秤盒不僅用料考究,還會在盒面上精雕細刻,雕刻動物以及花鳥蟲草的風景圖。”最貴重的秤盒材料是紫檀、黃花梨、烏梅木;其次是酸枝、坤甸;再下來才是竹質和一般雜木。假如秤盒上有精細的雕刻,將大大提升秤的檔次。

广州文化拾遗之清代十三行:怀揣一把司马秤,称金度银量香料

一把十分特殊的提琴型司馬秤,秤盒黃楊木料,秤盒面上還鑲附一個長4.5釐米、寬3釐米的小算盤。秤桿和算盤珠均為象牙所制,珠子細如米粒。

九猴十二桃竹雕現匠人精細手工

其中,最小的那把象牙秤只有10釐米長,象牙秤桿已變得血紅滋潤。還有一把十分特殊的提琴型司馬秤,秤盒黃楊木料,秤盒面上還鑲附一個長4.5釐米、寬3釐米的小算盤。秤桿和算盤珠均為象牙所制,珠子細如米粒。“司馬秤帶算盤並非裝飾品,而是實用物,主要方便主人稱完物品之後,用象牙算盤計價。”鄒永生說。

广州文化拾遗之清代十三行:怀揣一把司马秤,称金度银量香料

最小的司馬秤象牙杆僅為10釐米長,被收藏家誤以為清代兒童玩具。

儘管竹質秤盒用料普通,但是面上雕工圖案卻令人叫絕。其中一把長度25釐米的提琴型竹雕秤盒,上面雕刻著一組9猴12桃竹雕,構圖精巧,雕工細膩,攀樹獼猴動感十足。歷經200多年保存下來的竹料,表面形成一層滋潤的金黃色皮殼。打開秤盒,秤桿是象牙材質,配置一個心形黃銅秤砣。鄒永生說,這是他所有藏品中雕工最漂亮一把。

广州文化拾遗之清代十三行:怀揣一把司马秤,称金度银量香料

這把提琴型竹雕秤盒,上雕刻著一組9猴12桃竹雕,是鄒永生所有藏品中最漂亮一把。

除了象牙象骨秤,還有一把精緻的純銀秤,其秤桿頭部呈方形,輕的一頭最多可稱20克,重的一頭最多可稱40克。秤桿長度19.5釐米。秤砣為立體方形塔狀,秤盤為圓形,儘管秤子十分細小,在秤桿、秤盤、秤砣上都刻印著“李春”、“紋銀”字樣。於微細處,三根銀鏈聯結的秤盤,每節都是實焊。“這是廣州商人找清代銀匠李春的訂製之物。”

广州文化拾遗之清代十三行:怀揣一把司马秤,称金度银量香料

這把純銀司馬秤是廣州商人找清代銀匠李春的訂製之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