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庫縣四家子蒙古族鄉各村的來歷和傳說

法庫縣四家子蒙古族鄉各村的來歷和傳說

四家子蒙古族鄉隸屬於遼寧省瀋陽市法庫縣,位於法庫縣西北部,距縣城20公里,鄉區域總面積95.23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四家子蒙古族鄉有漢、蒙古、滿、錫伯等7個民族,其中蒙古族人口占鄉總人口的47.4%。四家子蒙古族鄉地勢東高西低,中東部為低山丘陵地帶,西部為秀水河沖積平原,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四家子蒙古族鄉自然資源豐富,生物資源中的植物除糧食、油料、果蔬和木類外,常見的中草藥材近百種。四家子蒙古族鄉旅遊資源尤為豐富,境內有清代蒙古王陵遺址七處。四家子蒙古族鄉隸屬於遼寧省瀋陽市法庫縣,該鄉位於瀋陽市北部,距瀋陽市120公里,全鄉土地面積為63152畝,下轄11個行政村,總人口1.7萬人。全鄉現有中小學校11所,每年考入大專院校、中等專業學校的學生達150人。

境內有巴爾虎山塞外古城遊覽區,位於法庫縣城西17.5公里處的公主陵村,距沈環線公路8公里。遊覽區內有別致的自然景觀,主峰海拔443米;山上存有三清宮、玉皇閣、觀音閣、烽火臺和燕國古長城遺址。僧王陵、公主陵,構成了塞外獨特的人文景觀。

2001年,全鄉經濟收入1.5億元,人均收入3000元。被瀋陽市政府和遼寧省民委分別命名為市農業科技示範園、全省少數民族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

駐四家子,人口1.71萬人,面積95.47平方千米,轄11個村委會:四家子、王爺陵、陳五十屯、大房子、李祥堡、陶家屯、紅砂地、後滿洲屯、滿洲屯、黑山、公主嶺。

2007年1—10月份,全鄉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8億元。財政收入完成700萬元,為任務的80%;工業總產值完成4.5億元,為任務的112%;規模戶企業產值完成5820萬元,為任務的145%;規模戶增加值1687萬元。工業新上500萬元項目完成3個,工業項目產值達500萬元以上的項目完成3個。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335萬元,為任務的166.9%;固定資產投資6055萬元,為任務的75.6%;招商引資完成3100萬元,為任務的114%;預計農民人均收入將實現6150元。

建設,全鄉棚菜總數達到4012棟,6018畝。其中溫室3625棟,5438畝,冷棚387棟,580畝。到10月份,全鄉棚菜總產量達到19500噸,實現產值3800萬元,純收入2380萬元。在3月4目的 雪災中,棚菜生產損失慘重,受災面積680棟,461.3畝。其中溫室1579棟,冷棚101棟,完全和重度倒塌的367棟,部分和輕度倒塌的313棟, 直接經濟損失636.95萬元。災情發生後,鄉村幹部從穩定棚戶情緒入手,採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投入抗災自救,使95%以上的受損 蔬菜大棚在短時間內恢復了生產。現在,全鄉新增1020畝,34個小區的棚菜 生產計劃已分解到村,鄉村幹部正按此計劃組織 土建施工。棚菜 深加工項目和 批發市場正在積極的建設中。

截止2007年,規模企業產值完成580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6055萬元,新上5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3個,分別是遼寧南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蔬菜深加工項目,瀋陽市標準制衣廠和信利達糧食收儲有限公司。

全鄉牛的飼養量達到10000頭,羊的飼養量達到18500只,豬的飼養量達到28600頭,禽的飼養量達到41萬隻,良種推廣完成210頭和牛2600只薩姆、杜泊羊。

全鄉林下經濟發展面積2500畝,其中公主陵村野生榛子就達2300畝。鄉勞務輸出完成2700人,勞動力轉移完成900人。

2007年初,全鄉建設11個百畝小區,12000 畝經濟作物的計劃已分解到村,主栽品種為辣椒、菜籽繁育、萬壽菊、菜復菜、瓜類及藥材等。實際完成12100畝,其中萬壽菊1570畝。菜籽繁育6000畝,辣椒3000畝,五味子藥材完成100畝,其它經濟作物1430畝。

法庫縣四家子蒙古族鄉,鄉政府駐地四家子村。位於縣城西,距縣政府駐地法庫鎮20千米.東與本縣慈恩寺鄉相鄰,西與法庫臥牛石鄉接壤,南與法庫雙臺子鄉、五臺子鄉相交,北與康平縣西關屯鄉毗連。

境內坐落有南北對峙的八虎山(現稱巴爾虎山,下文同),大羅卜山、城子山是縣境內三座海拔400米山峰其中的兩座。山巒起伏,綿延30千米.季節性河流三條,縣內第二大河拉馬河,發源於北八虎山東麓,山高多谷,形成了全境丘陵、半丘陵、半平原的地貌地勢。

法庫縣四家子蒙古族鄉各村的來歷和傳說

八虎山(巴爾虎山)

政區沿革

轄地舊屬內蒙科爾沁,後歸康平縣管轄。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劃入法庫直隸廳,歸正北路巡警分區管轄,區公所駐地孤樹子村。宣統二年(1910年),實行地方自治,屬法庫廳北一鄉,鄉自治會駐地孤樹子村。

民國二年(1913年),法庫廢廳立縣,政區沿襲舊制,分屬法庫縣第六、第八兩區(六區公所駐地丁家房,八區公所孤樹子)。民國十七年(1928年),區劃調整,劃規第六區,駐地孤樹子,分設四家子、陳五十屯、孤家子、李祥堡四個主村,領11個副村。

偽滿時期分屬大覺堡、滿洲屯兩個村和東科前旗努圖克,下轄八個屯。國民黨佔領時期,沿襲偽滿村屯區劃,改村為鄉、改屯為保。

1948年2月,法庫全縣解放,分屬法庫縣第五區和科左前旗第一區。1949年科左前旗撤銷,劃入王爺陵(前進)、陳五十屯兩村歸法庫第五區管轄。1956年撤銷區村建制,分屬前進鄉(駐地四家子)、民主鄉(駐地滿洲屯)、陳祥堡三鄉。1958年2月劃歸前進鄉。

1958年9月實行人民公社化,隸屬雙臺子人民公社。1961年調整公社體制,分出雙臺子人民公社北部的四家子、前進、陳五十屯、李祥堡、民主、後屯、陶家屯、黑山九個生產大隊,並增設大房子、後山兩個大隊,以駐地四家子命名,建立“四家子人民公社”,轄11個生產大隊。

1968年6月,成立“四家子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1年,公社革命委員會更名為“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4年5月,改為“法庫縣四家子蒙古族鄉”。2004年調整村級規劃規模,黑山村併入王爺陵村、大房子村併入李祥堡村。四家子蒙古族鄉位於法庫縣中北部。轄9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四家子村,距縣城20千米。

【沿革】1961年設四家子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面積95平方千米,人口1.7萬人,轄四家子、王爺陵、陳五十屯、大房子、李祥堡、陶家屯、紅砂地、後滿洲屯、滿洲屯、黑山、公主陵11個行政村。

2002年,鄉政府駐四家子,人口1.71萬人,面積95.47平方千米,轄四家子、王爺陵、陳五十屯、大房子、李祥堡、陶家屯、紅砂地、後滿洲屯、滿洲屯、黑山、公主嶺11個行政村。

村屯名稱及由來

【四家子】建制村,鄉政府駐地,隸屬法庫縣四家子鄉。轄前四家子、於家溝兩個自然屯。

清雍正七年(1729年)五月,固倫端敏公主死後以額駙科爾沁左翼中旗達爾罕親王班第合葬,(班第,於康熙四十九年即公元1710年六月病故)於黑山王爺陵,王府為公主建影祠於此,並由隨公主下嫁的差人,北京順天府大興縣陳武革、陳紹革弟兄二人和李、德、奚四戶,為公主影祠置祀差役。該四戶近祠建房首居,日久成村,得村名“四家子”。

【前四家子屯】前四家子屯,自然屯。隸屬是四家子村。位於四家子村南0.5千米。清末形成聚落。土地面積1200畝。因位於四家子村前,故名前四家子。

【於家溝屯】原名“王發祿窩堡”自然屯。隸屬四家子村。位於四家子東1千米。清朝中期有王發祿者,由關內逃荒來此墾荒搭窩棚耕種首居,成村後,得名“王發祿窩堡”。清末於庭海從康平縣董戶窩棚遷來此地,因於家戶大人多,並是村中富戶,遂更名為“於家溝”。

【王爺陵村】王爺陵村,曾名“前進”,建制村。隸屬法庫四家子蒙古族鄉。轄黑山、北窯溝2個自然屯.位於鄉政府北。距鄉政府駐地四家子村1千米.清初,由於滿清貴族不斷圈地,柳條邊內土地不夠分配,朝廷幾次向外展邊,侵佔了蒙古王爺的利益,遭到了“東十王”(科爾沁左翼前、中、後旗3王;右翼前、中、後三王;郭爾羅斯前旗、後旗2王;杜爾伯特旗1王;扎萊特旗1王)的一致反對,朝廷為緩和矛盾,把已展的柳條邊向後退了四十里。達爾罕王府為防朝廷再佔蒙地,遂決定把祖塋建在柳條邊處。康熙四十九年(1710),科爾沁左翼中旗第三代達爾罕親王班弟病故後,先把陵園建在了九龍溝,後因風水之說,又遷葬到了北八虎山西麓,在這裡建起了第一座陵園,即“老陵”。同時,按朝廷規制,王府撥來八戶守陵戶,於陵西建宅居住,建成村落後,遂取名為“王爺陵”。

王爺陵

雍正七年(1729)固倫端敏公主死後(終年七十歲)與班弟合葬,並增設守陵差役韓、敖、洪等姓。,此後,又有第四代、第八代達爾罕親王及多羅郡王、大公等20座王公的陵寢葬在了老陵附近,這裡成了科爾沁左翼中旗達爾罕王家族的祖塋地。為保護祖塋,王府在陵園內設立了專門的“衙門達”管理機構,陵防營護衛、祭祀達、祭田地等陵差管理人員達一千多人。

班弟像

王爺陵村曾於1952年更名為“前進村”。1985年為尊重歷史,經政府批准又恢復了原名“王爺陵”。

【黑山屯】又名“黑山”,自然村。原系主村,2004年春與王爺陵村合併。隸屬王爺陵村。1952年,有龐、王、李、張、田五戶由康平縣遷來此處開荒定居,因宅舍背靠黑山,村以山名,遂為“黑山屯”,簡稱“黑山”

【北窯溝屯】自然屯,隸屬王爺陵村。1952年有陳、吳、李三戶,從康平縣遷來此處開荒定居,因村落位於王爺陵北,又因清朝年間修建王爺陵時,在此溝建有燒磚窯場,故名“北窯溝”。

【公主陵村】曾名“下金臺”、“民主”、“鋼鐵”,建制村。隸屬四家子蒙古族鄉。轄南溝1個自然屯。在北八虎山東部山谷中。距鄉政府駐地四家子村10千米.

法庫縣四家子公主陵原貌

清初成村,原稱“下金臺”。清雍正八年(1730年),皇帝撫弟莊親王允祿子女和碩端柔公主下嫁給科爾沁左翼後旗第七任扎薩克(旗長)多羅郡王齊默特多爾濟(羅布藏喇什的長子)。乾隆十九年(1754年)公主死後(終年41歲),葬於下金臺,並改下金臺之名為“公主陵”。同時增設楊老公、閻大喇嘛和於、楊、劉、金、關、李曹、馮、王、伊等戶於此看陵。多羅郡王齊默特多爾濟於乾隆十七年病故後,與公主合葬,因公主陵在先,仍稱之為“公主陵”。另有於乾隆三年(1738年)去世的第六代扎薩克多羅郡王羅卜藏喇什(俗稱二太王爺)。第十代扎薩克僧格林沁親王(1865年辭世)和他的伯父布和特木爾喇嘛及貝勒的陵墓。

1953年該村更名為“民主村”。1958年稱“鋼鐵大隊”。1985年恢復原名“公主陵”。

【南溝屯】自然屯,隸屬公主陵村。位於公主陵村西南1千米,居民20幾戶,因坐落在村落西南向的山溝內,故名南溝。

【陳五十屯村】建制村,隸屬四家子蒙古族鄉。清乾隆年間,有卡路營子(今雙臺子鄉靠邊屯村)人陳五十者,(其父五十歲時老來得子,取名“五十”)搬遷此處墾荒定居,成村後,得名“陳五十屯”。

【滿州屯村】曾名“後屯滿州屯”、“後滿屯”、“滿屯”、“後屯”,建制村。隸屬四家子蒙古族鄉。

清初,某格格死後,葬陵於此地北山,名“哥哥墓”、“格格陵舊址”,今稱“小陵溝”。伴隨格格陵於此落戶的為滿洲鑲白旗人郎姓,日久成村,村以族名為“滿州屯”。後因村南亦有一滿州屯,本村位北,故稱之為“後滿州屯”、“後滿屯”,簡稱“滿屯”、“後屯”。1981年12月15日地名普查時更名為“滿洲屯”。

滿族屯清朝時為柳條邊外賓圖王領地,滿族人在蒙地成村,在當時是極特殊的一種情況。主要與格格下嫁有關。清據傳說“格格為清太宗之女,後過繼給睿親王多爾袞”。一說:“格格遊歷時病故此”。另一說:“格格下嫁賓圖王死後葬陵於此”。郎姓是清代功勳顯貴,弘義都的後裔,滿族中的世家望族。“郎”系漢姓,滿姓為紐祜錄氏,是滿族中八大姓氏之一。

【後滿洲屯村】後滿州屯村,曾名“後山”建制村。轄大荒、北溝、高家街3個自然屯。該村最初時為滿州屯的一個自然屯,名為後山,後來隨著住戶的逐漸增多,成為大村落,與滿族屯村連成一片,1981年12月地名普查時更名為“後滿州屯”。

【大荒屯】自然屯。隸屬後滿州屯村。位於原滿州屯西北一千米。清末,有伊、劉等戶遷來此定居墾荒,因該地原系大片荒地,日久形成村落,得名“大荒”。1981年總戶數36戶,總人口140人。

【北溝屯】原名“窮棒子溝”,自然屯。隸屬後滿州屯村。位於後滿州屯西北2千米,清朝末年,有窮人王二在此溝首居,並常有乞丐投宿,故名“窮棒子溝”。1948年土地改革時,更名為“北溝”。

【高家街屯】高家街屯,自然屯。隸屬後滿洲屯村,清朝末年,由高姓者於此墾荒首居,後逐漸形成屯落,遂名高家街。

【紅砂地村】紅沙地村,建制村。隸屬四家子蒙古族鄉。轄九龍溝、大東溝、小東溝、南山四個自然屯,鄉政府東,北八虎山南麓。清乾隆年間,有直隸河間府人王太才逃荒來此首居,因地處丘陵,土地貧瘠,含沙量大,多呈紅色,形成村落後,遂名“紅砂地”。

【九龍溝】自然屯,隸屬紅砂地村。紅砂地北1千米,北八虎山南麓。地勢多丘陵崗地。清末有墾荒者來此定居,日久成村,因村後八虎山環繞,有九道山嶺俯衝直下,逶迤延伸至溝底,似九龍欲由溝中飛起,村以溝名,遂名“九龍溝”。

【大東溝屯】曾名“李家墳溝”自然屯。隸屬紅砂地村。清朝末年,四家子村李姓族人葬墳於此,並僱人構舍看墳。後增戶成村,得名“李家墳溝”。解放後,因該村位於紅砂地之東,遂更名為“大東溝”。

【小東溝屯】自然屯,隸屬於紅砂地村,位於紅砂地村東北0.5千米,屯落較小,僅20人家,因小於李家墳溝,故名小東溝。

【南山屯】原名“紅砂地南山”自然屯,隸屬紅砂地村。清嘉慶末年紅砂地農民王太才移居南山腳下構舍建房首居,成村後,稱“紅沙地南山”,後簡稱“南山”。

【李祥堡村】原名“李祥窩堡”建制村。隸屬四家子蒙古族鄉。轄大房子、車家堡、德家地3個自然屯。位於鄉政府西南,距鄉政府駐地四家子村4千米.

法庫縣四家子蒙古族鄉各村的來歷和傳說

清康熙年間,有賓圖王役奴卡路營子劉自達,招佃戶山東人李祥在此搭窩棚開荒定居,成村落後得名“李祥窩棚”。後演變為“李祥窩堡”日久簡化為“李祥堡”。該村土地面積12.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9337畝,林地面積985畝。

【大房子屯】自然村。原系建制村,2004年2月調整村級規模與李祥堡村合併。隸屬李祥堡村。清光緒年間有山東人王國亮、王國明兄弟二人來此首居,因初時建有五間大草房,成村後得名“大房子”。后王姓遷走,仍用原村名。

【車家堡屯】車家堡屯。原名“車家窩棚、車家窩堡”,自然屯。隸屬李祥堡村。清光緒年間,有車姓這由關內遷來此處搭窩棚墾荒定居,日久成村,得名“車家窩棚”後演化“車家堡”。如今車姓已全遷外地,但仍用原名“車家堡”。

【德家地屯】自然屯。隸屬李祥堡村。大房子東北1千米,1952年.有農民闞中、譯香久由大房子村遷移此地建房首居。因該地舊屬王爺陵的德家所有,故名“德家地”。

【陶家屯村】建制村,隸屬四家子蒙古鄉。轄邱家溝和王家窩堡2個自然屯。清乾隆年間,有達爾罕王陵墓差役陶昆,跑馬佔荒於此,集居成村,遂名“陶家屯”。

【邱家溝屯】自然屯,隸屬四家子蒙古族鄉陶家屯村。清道光年間,有北京順天府邱家莊人邱忠旺逃荒落戶此溝,給陶家屯陶家當佃戶開荒首居,日久成村得名“邱家溝”。

【王家窩堡屯】原名“王家窩棚”自然屯。隸屬陶家屯村。位於陶家屯南2千米。清朝中期由王姓者由關內移民來到此處搭窩棚墾荒首居,日久成村,得名“王家窩棚”後演變為“王家窩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