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廠施工挖出三國陶俑,專家:諸葛亮留下的千古謎團或可破解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自《後出師表》中的這八個字,也是諸葛亮一生的真實寫照。在劉備伐吳慘敗病故後,諸葛亮既要收拾“先帝創業未半而花光預算”的殘局,又要靠弱小的國力去抗衡強大的曹魏。

磚廠施工挖出三國陶俑,專家:諸葛亮留下的千古謎團或可破解

雖然《三國志》評價諸葛亮是“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但事實上,在數次北伐當中,諸葛亮以弱兵對抗強軍的戰績,並不落下風,甚至殫精竭慮的發明了很多軍事奇物。

這其中既有在戰國連弩基礎上改進出的元戎弩(諸葛連弩),也有給我們留下千古謎團的神奇運輸工具——木牛流馬。

諸葛亮的數次北伐最終失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蜀道難行,糧食運輸困難。為了改變這種掣肘局面,諸葛亮親自設計出載重四百斤的木牛,並交由當時蜀漢兵器專家蒲元成功造出。公元231年,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時,木牛正式亮相。

磚廠施工挖出三國陶俑,專家:諸葛亮留下的千古謎團或可破解

三年後,到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又創造出升級版的流馬。只可惜在諸葛亮病逝後,木牛流馬居然失傳了,只在史書中留下了隻言片語。後世不斷有人憑著這些隻言片語的記載,嘗試復原出各種類型的“木牛流馬”。

諸葛連弩至少有戰國連弩為原型,但這個木牛流馬究竟是什麼,既沒有原型,也沒有圖紙,成為了三國最大的謎團。

磚廠施工挖出三國陶俑,專家:諸葛亮留下的千古謎團或可破解

有人推測木牛流馬其實就是一種獨輪車,新版《三國》當中也把木牛流馬塑造成一種帶有牛頭形狀的獨輪車。不過根據四川東漢墓葬出土磚畫證實,早在東漢時獨輪車就已經出現了,取名鹿車,在西晉統一後,四川也依然在用這種鹿車,並未失傳。

直到上世紀80年代,成都新都區三河鎮馬家山磚瓦廠在施工時,意外挖出了3000塊陶俑碎片,初步鑑定為三國時期文物。當時考古專家並未在意這些碎片,只是例行拉回了楊升庵博物館。

磚廠施工挖出三國陶俑,專家:諸葛亮留下的千古謎團或可破解

十幾年後,四川省博物館一位名叫李剛的專家在研究了這些碎片後,感覺並不簡單,力主進行修復。數年後,三千塊碎片被成功復原成一輛高1.15米、全長2.56米的陪葬陶俑車,大小是實物的三分之一。

據《成都晚報》描述,當專家看到這個復原的車輛後,異常激動,一位專家表示:三國最大謎團或可破解,種種跡象表明,這輛車就是諸葛亮留下的千古之謎——“木牛流馬”。

磚廠施工挖出三國陶俑,專家:諸葛亮留下的千古謎團或可破解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道路崎嶇的蜀漢,獨輪車運輸費力,且有平衡性缺陷,而雙輪馬車又轉向不便,運輸時牛馬不僅要費力牽引,還要承擔車身重量。

而這輛三輪馬車工藝非常先進,前輪由單獨的叉型器控制,可以實現最小的轉彎半徑,同時前輪起到了支撐作用,這樣無論是靠人還是靠牛馬拉,都不需要再承擔車身重量,非常省力。

磚廠施工挖出三國陶俑,專家:諸葛亮留下的千古謎團或可破解

顯然,這種車解決了諸葛亮運糧時山路崎嶇、蜀漢牛馬不足的難題,總體造型非常接近史書中對木牛流馬的描述。

然而,也正因為過於先進,在沒有機械的三國時期,加入了轉向裝置的車輛,註定了他成本高,部件極易損壞的命運,無法推而廣之,也只有北伐時才會不惜一切代價製造。

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什麼蜀漢一亡,木牛流馬就失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