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華人武俠電影導演胡金銓的影片和貢獻?

黃昏的愛戀的愛戀

在我看來,所有武俠片,都是有關中國的鄉愁。

武俠片,是中國獨有的電影類型。這種類型片,徹頭徹尾都是“長”在中國的電影,在表達上、趣味上、情感上、形態上的各個層面都是自始至終的中國風味。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有電影誕生以來,背井離鄉、花果飄零的海外華人最熱衷這個題材,又為什麼他們的受眾群體過去一直是最龐大的,最樂此不疲的。

武俠片,對於他們,一度是幾近於一種愛國的責任,文化的依戀,濃得化不開的渴慕,難以被異國同化的悲情。他們乘桴浮於海,幾乎毫無例外的會意識到自己局外人存在,因此他們只能在某種距離之外玄想觀看自己的往昔生活,最大程度地讓過往的種種回想,連同古老家園的聲響和氣味襲擊自己的文化與民族記憶。

也正是這種家國運數和辛苦遭逢,催生了金庸、古龍,梁羽生,徐克,特別是還有我眼下要談的胡金銓。

理解和評價胡金銓,不能脫離這個隱沒在銀幕之後的歷史文化背景。


如果武俠片也有“影父”,那一定非胡金銓莫屬。

對於一個墓木已拱的人來說,排資論輩早無意義,這是一種時過境遷以後的事實尊重。

胡金銓在武俠電影上的地位和成就,基本可以等同金庸在武俠小說上的位置和貢獻。

古龍講,“普通人造人,一等人造世界”。如果說金庸比筆織出了一個沄沄渰渰、峭然豪立的江湖;那麼,胡金銓是用影機撩撥出了一個幽幻雅異、如夢自恣的武俠天地,香粉不御,雲鬟尚存,光前裕後,也奇光難再。大家都說他是“文人武俠大師”,我從來都認為這不是讚譽,而是把他狹窄化定義,甚至是一種好心的貶低。

因為他的電影世界,絕非僅僅是文人情致的抒發,俠義江湖的召喚,甚至不只是影像的邊界所能包括。他的電影,無煽動,無遲疑,無感傷,天地無私,清明在躬;

同時,說的竹籬茅舍,說的流水長牆,說的兒女情長,說的家國仇恨,那種傾注了中國文化情感和中國戲曲形式的情懷匯入西方導源的電影美學中時,導演胡金銓彷彿是佛家所說的“慈航舟子”,自東方河岸引渡海外眾生抵達西方彼岸,而後又將他們順利地引渡而歸。

這個遠離故土的中國人,他拍攝這些影片的目的,絕非在於將那些另現代觀眾歎為觀止的,並且被大量複製成海報和圖片寄往世界各地的古代中國人情風景之類再做一次影像的記錄;

他的著眼點,一定是意在理清他自身都難以釐清的紛至沓來的諸般家國感受,同時他想和那些於他有同樣知感的人們分享這些感受的悲哀與傷逝的緬懷。

這個人,作為時代大潮的個體,已經沒有辦法去改編自己的生命邏輯,他可以做的,只有藉助膠片,重現佈置有關人性、傳統、文化和藝術表達的邏輯,以便自我安慰式的合適地闡釋自身的處境。

理解和評價胡金銓,也一定不能漠視這個“胡金銓何以成為胡金銓”的意識觀。


附錄:

胡金銓電影作品推薦:

俠女 (1970),豆瓣8.4分

空山靈雨 (1979) ,豆瓣8.4

龍門客棧 (1967),豆瓣8.0

山中傳奇 (1979),豆瓣8.1

忠烈圖 (1975),豆瓣8.1

迎春閣之風波 (1973),豆瓣8.2


關於胡金銓的紀錄片推薦:

時不我與:從臺灣看胡金銓 (2012),

胡金銓傳奇 (1997)

2018,5,22,午間閒敲

勉力堅持每天都寫三五篇文史八卦、生活隨感、時政看法、影視評論等。感謝關注、點贊及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