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凭什么做导师?

两大竞争对手的街舞节目鏖战正酣,目前还没法下定论,尤其《热血街舞团》才刚刚结束海选,比较选手为时尚早,但两档节目

导师的粉丝,已经战成一团,不可开交了

你凭什么做导师?

作为一名资深电视爱好者,我眼睁睁看着中国的选秀节目一天天成长壮大至今,从笼统的选声选色,逐渐发展到如今的细分领域、小众文化。

选秀史是一个太大的话题,今天只聊其中肉眼可见的,导师的变化。

1

在古早的超男超女时代,导师——那时还叫评委——不需要太大的名气,不需要专业的水准,不需要严谨的态度,只需要豁得出去,能完美配合节目组的剧本,就能跟着节目狠狠火一把。

那时选秀着实新鲜,竞争对手几乎不存在,火爆程度是如今任何综艺都望尘莫及,二十名开外的选手都能尽人皆知,何况存在感强的评委老师。

最典型如黑楠、柯以敏、杨二车娜姆。

你凭什么做导师?

端的是豁得出去、拉得回来,会发飙会圆场会唱赞歌会阴损刻薄。看看这几位的经典语录:

“你拯救了音乐界”——柯以敏对周笔畅。

你凭什么做导师?

“我要把你种在我的后花园”

“看着苏醒在那唱歌,我就在想等他长熟了以后……”

“你要这个样子站我家门口……我拿扫把把你扫出去……”——杨二老师。

你凭什么做导师?

“这个夜晚,她(周笔畅)害我吃不下夜宵,而你(李宇春)害我无法入睡。”——黑楠。

你凭什么做导师?

这几位,再加上后来的包小柏、巫启贤、高晓松等评委,还高度配合芒果台的剧本,出演了一出出选秀赛场上的“突发”事件,把选秀的热度炒到顶峰。

你凭什么做导师?

我记得的,就有05年柯以敏黑楠苛责张靓颖事件( 、07年杨二车娜姆和郑钧吵架事件、09年包小柏不满曾轶可晋级愤而离席事件等。

当年的观众看得真情实感、义愤填膺,如今的我们一眼就能识别出来,这九成九都是炒作。

选秀初级阶段,你凭什么做评委?

两个字:戏多。

如果你:1、底线不高没啥操守乐于配合节目组炒作;2、具备人来疯气质,随时随地起范儿,能自己搭台唱戏,还能自己架梯子给自己台阶下。

那就是万里挑一的好评委了。

要不说芒果台会挑评委呢,真是独具慧眼挑出这些个奇葩。

所以你看,那时哪有什么大牌明星去做评委啊,配合度低还要脸面。何况彼时华语乐坛还一片红火相,大牌都忙着出专辑巡演代言走穴呢,做评委能赚几个钱?

2

时间滑入2008年以后,选秀节目悄悄发生了变化。

那时每个台都在选秀:你有超男快女,我有花儿朵朵;你有非同凡响,我有天籁之声;你有绝对唱响,我有完美声音;你有声动亚洲,我有中国最强音;你有激情唱响,我有中国梦之声。

你凭什么做导师?

看名字都晕了,何况大同小异的赛制,大同小异的参赛歌曲,大同小异的选手和大同小异的套路。

选秀太多,选手都不够用了,导师……导师其实也不够用了。

单纯的话题制造已经刺激不了观众的神经,导师说来说去就是那几套话,从A台说到B台再说到C台,面前的选手都不带换的。

你凭什么做导师?

你猜这是上面说到的哪个选秀?

最终杀出重围的,是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致胜的关键除了背对选手的新颖赛制、不限制专业歌手参与并全国网罗的选拔机制外,大家发现,导师队伍也前所未有地强大起来。

你凭什么做导师?

刘欢、那英、庾澄庆,每个名字都曾响当当地称霸歌坛,论专业论地位论作品,都曾是华语乐坛顶尖人物,不折不扣。

也只有这些人来当导师,才能吸引姚贝娜这样的选手来参加比赛。

你凭什么做导师?

导师提高了选秀节目的规格,毫无疑问。

以此为起点,大陆选秀圈开始了一轮导师PK赛,尤以2013年为甚。

2013年的《中国最强音》:章子怡、陈奕迅、罗大佑、郑钧

你凭什么做导师?

2013年的《快乐男声》:谢霆锋、陈坤、李宇春、陶晶莹。

你凭什么做导师?

2013年的《中国梦之声》:韩红、李玟、黄晓明、王伟忠。

你凭什么做导师?

2013年的《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张惠妹、庾澄庆、那英、汪峰。

你凭什么做导师?

当年,堆砌导师带给观众的,是瞠目结舌和前所未有的新鲜感。以前看这些人只能靠演唱会、晚会和访谈,现在他们一个个在屏幕上插科打诨臭不正经,换谁谁不想多看几眼?

选秀鏖战期,你凭什么当导师?

四个字:江湖地位。

3

2015年开始,大陆娱乐圈进入了流量时代。

各家的老牌选秀节目已是强弩之末。帮助二台杀入一线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收视一届不如一届;芒果的王牌节目《超级女声》、《快乐男声》连星都上不了,草草开始又草草结束。

你凭什么做导师?

糊到豆瓣都只有这一张海报

最多的资金、最精干的人才、最新的思路,统统集中在背靠互联网巨头的几大视频平台手中,选秀进入了另辟蹊径的攻坚阶段,由传统、大众、稳妥转向新锐、小众、剑走偏锋。

选秀走到这个阶段,老牌巨星已经不能胜任导师的工作了。

前几年狂轰滥炸的导师秀已无限拔高了观众的新鲜感阈值,已经没有哪位老牌巨星出来做导师还能引发大家的惊喜与议论了。哪怕是刘德华、梁朝伟,观众的反应也大抵是“哦?他们也被拉下水了”,而不是“哇,好期待”

何况最后一批天皇巨星都已进入中年甚至老年,别说他们对新鲜文化的熟稔程度比不上新生代,即使比得过,观感上也不适配。

可在《中国有嘻哈》之前,大家对导师二字尚有敬畏,总迈不过去“资历”

这个坎儿。

直到吴亦凡用“freestyle”刷了全国的屏,帮《中国有嘻哈》这个小众得不能再小众的亚文化选秀吸引了初代观众与流量。

你凭什么做导师?

它当然不是第一个贪图流量的选秀节目,同年略早的《明日之子》也用了杨幂、华晨宇和薛之谦这三大流量,选手没捧出几个,话题榜和热搜从不落空。

你凭什么做导师?

回看仅仅一年前的2016年超级女声,同样的原芒果班底,同样的选秀模式,2016年啊,导师阵容居然是洪涛、韩火火、黄国伦和黄绮珊。

你凭什么做导师?

Round 3的选秀还做着Round 1的梦,惨败也不冤。

到了2018年,再没人犯这个错误。

综合类选秀如《偶像练习生》、《创造101》,选择的主导师是张艺兴与黄子韬。细分类选秀如两个街舞节目,选择的导师是易烊千玺+黄子韬+韩庚+罗志祥鹿晗+陈伟霆+宋茜+王嘉尔。

你凭什么做导师?

除了罗志祥,都是流量。最不起眼的王嘉尔,也是能杀入超话榜前三十的人。

这里面还有细微差别:节目本身有大概率能制造流量的,需要的导师流量就没那么高,处于第二梯队的张艺兴、黄子韬就可以担主。

本身领域小众的,就需要顶级流量来撑腰,于是鹿晗和易烊千玺的加盟,就成为了点击量的保证。

你凭什么做导师?

显而易见,

流量时代的选秀,你凭什么当导师?

谁都能脱口而出的两个字:流量。

只要你有,哪怕面前的选手在专业上能让你喊爸爸,在资历上是前辈父辈祖父辈,你也依然可以稳坐导师席。

给你这个底气的,是你背后十几万不辞辛苦艹数据的粉丝。

选秀上下十几年,从能为导师带来横扫全国的知名度,到依靠导师引来巨大流量。不是节目越做越难看了,是吸引观众的眼球,越来越难了。

所以从业者只能退而求其次,先吸引粉丝的眼球吧,反正她们的要求简单直接:我爱豆在上面,哪怕只是表演wéi笑,我也捧场,除非你和别人组CP表演wéi笑……(凡凡和晗晗大雾)

你凭什么做导师?

这一场场秀看下来,主创者赚得数据与关注,粉丝赚得福利与荣誉,流量爱豆赚得上亿出场费和专业的名头,吃瓜群众赚得一肚子瓜料。

莫不是个皆大欢喜的局?

恩,如果忽略

——除了傻笑点头他还会干啥?

——就这水准也有脸来做导师?

——你是专业的?你特么唬谁啊?

——演剧本能不能投入一点啊,憋瞅别人就说你呢!

这种腹诽的话,也算得上是皆大欢喜吧……

你们高兴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