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藏硯講大小

啟功藏硯講大小

俞飛鵬

啟功愛硯,藏有不少硯,此點,很多人知道。但是,啟功為何不藏大硯?此點,知道的人卻不多。

有家硯廠,找北京的一個朋友,請啟功先生題寫了三幅字,字題好了,廠領導想送方硯給啟功老人家,以示感謝之意。可是,在硯的大小上他犯難了,硯送小了,怕啟功老人家說小家子氣,大,又不知多大的硯為好。

啟功藏硯講大小

廠領導思來想去,決定還是請北京那位朋友出面幫助瞭解一下,看啟功老先生愛多大的硯,送多大硯給他為好。

幾天後,朋友回話了。他說,給啟功老人家的硯,以書本大小為妥,大硯或過大的硯,啟功老先生是一定不喜歡的。曾經,就硯的大小問題,啟功老先生接受過一次媒體專訪,啟老先生說,硯有硯的大小。時下的人,以為硯做得越大就越好。豈不知,這越做越大的硯,已經不像在做硯,而是在做雜耍了。

那麼,給啟功老人的硯,以書本大小為妥,這硯,應是多大的硯呢。這硯,約是普通雜誌的一半大,按公分說,長度應在二十公分左右,寬度,十二到十五公分之間。這樣的硯,以硯界通行的英寸看,應是八英寸大小。

啟功藏硯講大小

硯是硯,硯,有硯的形制、大小。

硯的大小問題,是有關常形的一個問題。蘇東坡在《靜因院畫記》中說:人,室,器,物等皆有常形。常形,指的是人或物相對恆常、穩定的一個形態。以留存下來的古硯看,硯的大小多在15到20公分。這樣的大小,應當就是硯制相對穩定的一個大小,常形。

古代,硯的大小是如何形成的?其一,和硯要適合搬移挪動,易於洗滌,便利實用有關。第二,硯做成這樣的大小方便攜帶。古人出門趕考,為官,經營生意,硯是必備之物。太大太重都不適合搬移。第三,和硯的放置環境相關。硯放置的地方多在文房書案,這裡不僅放硯,還放有書卷,紙張,筆筒,筆架,水洗,印章等一應物什,所以,硯,得有一個適度的大小,體量。

時下,硯正在越做越大,似乎想做多大就有多大。大硯,大,看著是一方比一方大了,好卻鮮于見到。因為上馬的大硯,多以小硯功夫放大刻出,多是說上就上,想上就上,上亦急切做亦匆匆,雕在哪是哪。不少大硯,不過是在看著巨大的硯石上堆放了些“雜什”而已。

硯,不是越大越好,做得大就做得好。

啟功藏硯講大小

人為的一味誇大,讓硯與原本的常形漸行漸遠,讓具器理、有講究的硯,正在成為目下一個不知大小、沒大沒小的“東西”。以至於按常形做的硯,甚至於還被不太瞭解硯的人們誤讀成了小硯。 2014-12-1於四川

俞飛鵬,當代硯雕家。制硯獨樹一幟,領異標新,風貌斯文,氣象別開。有作品皇宋元寶,青銅時代,石頭遺記,太古清音等名於硯林。幽硯,見藏中國天津藝術博物館。已出版《硯林煮酒》,《硯林筆記》,《硯談》,《歙硯,吳楚清音》,《苴卻硯的鑑別與欣賞》,《中國當代名家硯作集》六部硯著。

現為全國傳統工藝師文房四寶行業評委,中華傳統工藝特級大師,中國收藏家協會文房之寶收藏委員會顧問,安徽省文房四寶協會顧問,四川機電學院客座教授,苴卻硯文化研究所所長,攀枝花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